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239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docx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矿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2011--2020年)

 

我校已走过100年的发展历程,各项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进一步明确我校新百年开端10年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特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

 

一、战略背景

 

从全球范围审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加速发展。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和气候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突破点。

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从国家战略审视,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为科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大战略意义。

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包括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在内的能源资源领域的革命。

从教育改革审视,未来10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

创新型国家建设将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高校之间的竞争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将呈现新的态势。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进一步突出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与责任。

应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我校未来10年改革发展首要的战略选择。

从煤炭行业审视,煤炭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的凸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煤炭行业和能源结构正经历着重大的战略性转型,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的能源、资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彰显特色,拓展优势,在煤炭资源科学开采与利用等方面抢占制高点,是我校未来10年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从区域发展审视,当前,江苏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升级将进一步加速江苏省现代化步伐,“江苏创造”的战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徐州尽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对我校提出了新任务、新需求。

作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内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我校应主动适应江苏省、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发挥学科、技术、人才优势,扎实推进省部共建我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从我校发展审视,经过100年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出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年,我校以建设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建设了若干水平较高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外能源资源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由一所学科结构比较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在率先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基础上跻身于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10年,是我校在新百年创造新辉煌,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的重要时期。

但是,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新兴学科发展、教师队伍水平、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也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我校长期依托煤炭行业所形成的鲜明特色既体现为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又对我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我校是在非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吸引优质生源和高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存在着特殊困难。

在经历了1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之后,如何进一步充实内涵,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则是我校面向未来的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

(二)发展思路

解放思想,更加重视创新。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科学技术创新,加大管理制度创新,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取得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强基固本,更加重视基础。

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提升拓展,更加重视特色。

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特色,在能源资源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力提升我校的办学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凝心聚力,更加重视人才。

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统筹兼顾,更加重视和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协调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学科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改革、发展、民生之间的关系,实现我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战略目标

 

我校未来10年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提升,完成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实现以能源资源领域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力争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育人为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秉承“好学力行”精神,能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到2020年,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控制在24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0000人,其中博士生1500~2000人,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

争取举办远程网络教育学院。

规范办好徐海学院和银川学院。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努力打造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

到2015年,教师总数达到1800人,其中聘任科研岗位者达到200人,95%以上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0%。

到2020年,教师总数达到2000人,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在科技创新方面,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形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矿业科学中心、国内有重要话语权的低碳能源研究基地。

到2020年,力争年度科研经费达到10亿元,在SCI、SSCI源期刊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1000篇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长20%以上,科技竞争力进入全国高校前20名。

在学科发展方面,集成建设矿业工程、深部地下工程、矿产资源与环境3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高峰,加强建设特色学科群和基础学科群,集中培育新能源和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等新兴学科。

到2020年,力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20个。

在管理服务方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效优质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到2020年,管理、教辅、后勤等事业编制数量控制在1200人之内。

 

四、战略实施

 

(一)教育创新工程。

树立治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改革招生办法,扩大自主招生,探索联考联招模式,逐步实现按学科门类招生。

逐步扩大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比例,最终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本-硕-博连读的优秀学生培养,提高优秀学生的科研参与度,聘请校外专家讲授学科前沿课程和生产新技术课程。

(2)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创新。

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组织和管理体系。

适时成立“基础学部”,统筹全校本科生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

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以学分总量为目标的毕业考核机制。

减少课堂讲授学分,增加实践能力学分,推行多元化课程考核办法。

扎实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加大本科专业的整合、调整、淘汰力度,建立学校统筹、学院管理、教师任课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体系。

(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构建学校公共实验平台、学院特色实验中心、学科前沿实验室的三级实验教学体系。

推动实验教学向全时开放、自主训练、自我学习的转变。

对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教师统筹管理、等同聘用和考核。

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大学生学科系列竞赛。

构建校内外结合的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积极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4)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加大导师选才自主权,增大创新能力考查权重。

着力扩大博士生规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

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聘任学术标准,聘请一批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兼备的高水平校外研究生导师。

改革研究生学制,逐步实现博士研究生4年学制、部分学科和专业学位硕士2年学制。

力争年均获得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5)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加大人才培养国际化力度,积极聘请国外教师授课,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推广中外联合课程。

努力扩大来校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层次。

举办2-3所海外学院。

加强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建设。

(6)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

建立教学质量全过程管理模式,形成学校、学院、教师各司其责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前期、中期、后期各有侧重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坚持并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鼓励教师开设新课,加强新教师讲课的准入评估。

(二)人才强校工程。

通过努力培养卓越教师、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全力培养青年教师、着力扩大教师队伍等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7)努力培养卓越教师。

有目标、分层次地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实行学术带头人、团队、研究所有机结合的学术组织模式。

到2020年,力争新增院士2-3名,新增国家教学名师3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5名。

每个国家重点学科聘任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每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至少有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大学科高峰分别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或教育部创新团队。

(8)全力培养青年教师。

努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启航计划”、“学位提升计划”、“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训计划”。

每年选送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助教、助研的定向培训,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大型企业挂职锻炼。

加强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新教师入校后的创新能力训练。

(9)大力引进优秀教师。

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投入、集群引进高水平团队,重视海外人才引进。

积极聘请院士担任理工科学院院长,实行“双聘教授”或“双聘导师”制度,带动我校教师快速成长。

(10)着力扩大教师队伍。

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在实现教师数量充足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

柔性聘用一批校外教授,推行退休教授返聘制度,形成多元所有、为我所用的教师队伍格局。

(11)统筹三支队伍发展。

加大教师、管理和教辅队伍骨干的培训力度,促进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实行研究员和实验教师聘任制度,实施管理干部到国内外高校顶岗培训计划。

(三)科技攀登工程。

围绕增强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大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协同推进,提升我校在能源资源领域的科技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科研水平和总量的大幅度提高。

(12)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实施基础研究扶持计划,支持原始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研究,增强我校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重大工程研究项目。

支持能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低碳能源、节能减排、新材料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13)加强科研体制改革。

成立科学研究院,为承担跨学科、跨学院的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建设创造条件。

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科研队伍,形成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创新团队。

与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一批知名学者在我校设立联合研究所。

深化基层学术组织改革。

组建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水平研究院或研究中心,使之成为国内领先的重要科研基地。

(1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努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在清洁煤炭加工与利用、煤层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煤矿灾害防控等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加强校企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研究院,构建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组建若干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

(15)加强重大技术创新。

面向煤炭行业重大技术需求,大力开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洁净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在煤炭绿色开采、煤矿事故防控、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加工利用、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四)学科提升工程。

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和彰显特色的角度,提升优势学科影响,强化支撑学科特色,加速新兴学科发展,充实基础学科内涵,构建一流的特色学科体系。

(16)提升优势学科势力,形成三大学科高峰。

精心组织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矿业工程、深部地下工程、矿产资源与环境三大领先学科高峰,形成能源资源领域国际一流的学科群,使之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力争使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建成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7)提升特色学科实力,形成四大学科高地。

科学组织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提升信息与测绘、机电装备、现代煤化工、能源经济与管理四个领域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在对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的同时,拓展和提升学校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能力。

(18)提升基础学科能力,形成五个基础学科群。

认真组织实施我校理学基金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支持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语言与文学艺术、计算机、体育科学等领域的特色研究,以点带面,特色突破,形成我校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所需的基础学科群,力争在基础学科领域建成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9)提升新兴学科活力,催生一批新兴学科。

定向组织实施我校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重点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煤化工、新材料、物联网等领域取得创新技术。

大力支持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合成燃料、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创新研究,培育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

(五)社会服务工程。

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服务江苏、服务行业,进一步提升我校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20)推进落实共建项目。

规划和落实部省共建项目,为打造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江苏能源工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规划和落实部局共建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理论、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加强能源战略研究,担当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智囊团”责任。

(21)发挥人才基地作用。

充分发挥我校人才培养的优势,科学定位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分目标、分层次地为国家、行业、地区培养各类人才。

加大面向淮海经济区和能源产业的专门人才和高级人才的培训力度。

(22)积极服务地方发展。

深度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围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需求,为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助推“低碳徐州计划”,在新能源、矿区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物联网、工业设计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23)密切政产学研合作。

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的稳定合作,积极参与行业、区域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4)打造科教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带动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徐州和淮海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创业人才成长摇篮。

加快出版社体制改革,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能源、资源、安全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出版品牌。

(25)汇聚校友社会资源。

进一步加强校友会工作,密切与校友的联系。

建立健全国内省级校友会,在若干校友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校友会,形成完整的校友联络网络。

每年在校庆日前后召开校友大会,设立“杰出校友”、“荣誉校友”等称号,激励广大校友心系母校、支持母校。

(六)校园建设工程。

科学规划校园功能布局,加强资产管理和经营,优化配置公共教学资源,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校园管理服务水平。

(26)完善校园基础功能条件。

根据我校发展目标,科学实施两个校园功能布局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校园资产效益。

建设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科学研究院、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体育馆等科研教学设施,满足我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需求。

(27)建立资产优化配置机制。

进一步加强校园资产管理,建立公有房产有偿使用制度,推行完全成本分摊的校园物业化管理。

进一步改革校内周转住房管理办法,提高复用率。

规范管理我校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

加强各级财务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

规范运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28)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统筹规划全校公共资源建设,提高保障服务能力。

加强文献信息保障条件建设,形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矿业文献中心。

加快现代分析与科学计算中心建设,为高水平基础研究创造条件。

打造“数字校园”,建设校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校内各类信息资源共享。

(29)提高校园管理服务水平。

努力形成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的服务育人环境。

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加快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打造生态化、园林化的绿色文明校园。

(七)管理创新工程。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破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难题,努力构建有利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

(30)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制定实施《中国矿业大学章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师治学、民主监督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

制定实施《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科学划分、规范行使各级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探索学校或学院的理事会运行模式,建立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我校发展的新机制。

(31)深化管理组织机构改革。

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校内管理组织机构改革力度,探索建立更有利于汇聚学科群的学部体系,更有利于高效管理的大部(处)体系。

深化基层学术组织改革。

逐步取消现行的校内学术、服务机构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3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继续实行财务校院分级管理,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进一步提高办学绩效,加大对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全面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实行管理人员职员制,推行基于任期目标考核的岗位晋升、降级制度。

探索兼顾职务与岗位的协议工资制等多样化分配办法。

逐步实现一般事务性岗位的合同制聘用管理。

(八)党的建设与和谐校园工程。

进一步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高度关注师生员工的民生问题,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投身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和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不断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

探索实行党代表任期制,保障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

(3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干部公推公选力度,逐步推行二级学院院长和重要行政部门负责人的公推公选,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建设,实行领导干部质询制和问责制,对管理服务部门进行满意度测评。

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3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创新。

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努力使全体教师具有高度负责的育人意识,科研人员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管理人员具有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

(36)改进学生教育管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养成具有矿大精神的成才素质。

进一步改进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教育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3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我校百年积淀的大学文化精神。

健全学校形象标识系统,提升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社会美誉度。

支持层次高、影响大的文体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精神文明水平。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38)切实做好民生工作。

改善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统筹兼顾,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收入。

努力扩大面向青年教职工的校内周转住房数量,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和市场机遇,改善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的住房条件。

进一步改善附属中小学办学条件,创建品牌中学和小学。

加强后勤服务的科学化管理,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师生满意度。

 

五、组织与保障

 

本战略规划是我校新百年第一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战略实施的时间跨度大、工作要求高。

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实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力争战略规划的全面实现。

(39)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本战略规划事关我校未来10年发展全局,事关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学校各级党组织、职能部门、二级单位以及各类群众团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战略规划。

要广泛发动,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战略规划实施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全校范围内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最终实现营造良好氛围。

(40)精心谋划,认真组织。

各有关部门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按照中长期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按步骤、按职能进行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同时加强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职能处室、辅助部门的合力,密切配合,协同推进。

学校要加大董事会工作的力度,以获得更大的支持,同时,积极争取教育部、科技部等上级部门以及江苏省的支持,把部省共建、部局共建项目进一步落到实处。

(41)分步推进,重点突破。

贯彻本战略规划,总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2011-2015年),重点是起好步、搭平台、夯基础,实现战略规划的前期目标。

第二步(2016-2020年),对难度要求高的目标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方式,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42)鼓励创新,加强督查。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到位。

学校大力提倡在规划实施中的思路创新、措施创新、方法创新。

同时,加强对本战略规划的执行力监督,通过直接督查、公开监督等方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跟踪检查,并将执行情况与各单位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