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144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docx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

研究过程的基本描述表

论文题目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课题名称

课题级别

a国家级b市级c区级d校级e非立项个人

研究时间

2004年至2005年

研究学科

初中历史教学

研究年级

初一年级

研究的主要问题描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性与运用的适切性,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其本质要求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围绕“以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

对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通过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地走进历史。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要重视开发与利用学生这个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转变与发展,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目标。

(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益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形成与端正的学习态度。

(五)教师是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高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树立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专业素质。

教师是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研究过程描述

在什么时间

用什么方法

解决了什么问题

2004年3月

 

2004年至今

 

学习理论与相关的材料

 

教学探索与实践

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中积累的主要资料或收集的数据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中学新课程资源库历史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齐健编著: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学生作业

1.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

2.学生的历史作业。

3.各种历史图片、文献、文物等。

4.学生家长的对学生作业的评语。

5.学生社区采访、家长采访记录。

研究已获得的成果

1、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精神体验。

2、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4、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说明的事项

2005年西城区教育科研论文

编号:

02D000

题目: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内容提要: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其本质要求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围绕“以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

对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详见正文。

主题词:

“以学生发展为本”、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三帆中学,西城区教育研究中心历史组

区(县):

西城区

学校:

北京市三帆中学(师大二附中初中部)

作者姓名:

薛纪国、张汉林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新风街7号

邮编:

100088

联系电话:

_62370150____________

 

编号:

02D000

题目: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课程

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内容提要: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其本质要求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围绕“以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

对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详见正文。

主题词:

“以学生发展为本”、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课程

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和实践》

概念解释

(一)、[历史课程资源概念]

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资源包括: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与理念,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该重视透过历史学习,使学生终身发展潜力得到开发,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与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促进情感与思想认识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完善,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即史实的丰富性与历史研究的实证性,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要重视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的方方面面,诚如马克思所言:

“历史是唯一的科学”。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与把握历史。

此外,历史研究必须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缺乏历史资料,则难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

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是建筑在历史资料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否则,历史也就失去了科学性。

科学性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前提。

其次,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而非教材。

(1)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教教材”向“创造性地用教材”扩展。

(2)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在重视开发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3)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而且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作为课程实践者,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能按照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种途径,发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性作用。

教师积极主动参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水平的过程,是由只知教教材、看教参的“教书匠”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与实践者转变的过程。

教师要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起成长。

而教师素质的提高,会直接有利于促进用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第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形式的变化(活动课、选修课)、以及校本资源等等,都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各种历史活动课,以及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材,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第四,目前,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不好的倾向,即仅仅注意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更新,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充实与丰富,忽视了学生的求知与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对此,有的学者指出

 

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之名,不知《离骚》事(当然就更不可能体验和感悟到屈原在《离骚》之中所寄寓的那一腔炽烈的感情了),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到司马迁,只知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

“结果只是‘多种教学形式’代替了‘一种教学形式’;过去是教师灌学生,现在是学生灌学生,电脑灌学生”。

1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贫乏的历史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与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确实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思考,否则,就会出现上述那种本末倒置的情况。

总之,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性与运用的适切性,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其本质要求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围绕“以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

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通过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容易走进历史。

例如,讲到孔子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笔者补充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回家后,“问人,不问马。

”这样一个生活细节,使学生从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对“人”的关切,了解到孔子学说中“仁”的观念的本质是“仁者,爱人。

”的思想。

将历史概念生活化,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本来十分抽象的理论概念。

此外,还补充了孔子教育思想中那些能够与学生的人生、学习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内容,从孔子的“学、问、思、志、行”五个方面并进行分类、概括、总结。

从中了解与体验孔子从一个“吾少也贱”的无助孤儿,成长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的艰难历程,感受人生真谛。

这样,通过相关的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孔子的学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由浅显易懂的内容走进孔子的博大精深思想,由平凡的情感世界走进崇高的精神境界。

促使学生在切身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中,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孔子的学说,发现孔子学说中的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要重视开发与利用学生这个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决定了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

同时,学生的情感变化、学习方法、问题与困惑,对历史的独特感受等等都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学生的问题与困惑,是历史教学的出一个出发点,也是历史教学的归宿。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历史教学。

例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与把握,而且促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加适合与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历史练习中有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成语故事,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笔者统计了一下:

有14个同学写了自己的感受。

其中,有13个同学,都对鲁班的做法表示了不满,认为鲁班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应该看到每一个人的潜力,“不应该因一时的好坏而下结论”。

其中,有两个学生提出:

“就是被人家小看了,也不要灰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其中,有一个叫何光中的学生思维水平最高,能够看到问题的两个方面。

她认为:

“不应该小看别人;就是被人家小看了,也不要灰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通过这个统计,给笔者许多启发,使笔者对学生的理解更具体,更全面了,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的启发、并且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学生内心最渴望的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力,而不要主观武断地给某一个学生下结论。

在课上要纠正学生思维的片面性。

让何光中同学在班里进行交流,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象她那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中获取更大的收获。

最终促使那13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多么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帮助。

然而,事情不总是这样的。

那么当家长、老师与同学不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呢?

为此,我还补充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的《论语》格言,与学生一起讨论,取的了良好的效果。

使没有写感受的同学认识到认真对待作业的重要性,弥补他们由于没有写作业而造成的缺憾,引起他们对历史作业的兴趣。

总之,学生的问题与困惑,是历史教学的出一个出发点,也是历史教学的归宿。

教师要注意发现、探索学生眼中的历史,那里面充满了一个神奇莫测的世界。

有心的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把握不全面的情况,开发与利用相应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科学的史料观念。

有一次笔者在课上向学生调查:

唐玄宗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学发现学生只知道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慌于朝政,引起“安史之乱”的一段历史,但对唐玄宗前期的“开元之治”时期的雄才大略知之甚少。

学生由于缺乏前后对比分析,学生对历史人物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形成了片面的观念,更制约了历史对学生的启发价值。

因此教师可以留一个课堂延伸作业:

对比唐玄宗统治前期与后期的确不同,及其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并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学生在对唐玄宗前后期的政治表现进行对比后,不仅学会了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而且对做人要“善始善终”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具体的感悟与认识。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最大限度内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与认识的误区,努力挖掘历史内容中的育人的内涵,满足学生兴趣、心理与情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转变与发展,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目标。

有人说:

“没有现实关怀,历史对我们而言只是一堆发黄的故纸。

”历史首先要关注学生人生,关注学生生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转变与发展,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目标。

例如,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时,教材虽然没有要求讲授,但是笔者觉得,应该让学生了解苦难的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由与象林觉民这样的热血青年的牺牲精神,才使中华民族这座大厦,在面临巨大打击时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历史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发展,正是这些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牺牲换来的。

因此,自己补充了林觉民《与妻书》与当代贪官李真的临终留言,设置一个对比强烈的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情景。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

没有健康的人生信念,促使李真走向毁灭之路。

林觉民与李真的两种决然相反的人生轨迹,映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信念!

正如一幅对联所讲的那样:

“立身恐被贪欲毁;涉世无如本色难。

在讲授国民党在大革命后期背叛革命、杀害革命群众时,笔者将在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的照片演示出来,然后又将陈毅的诗作《梅岭三章》在班里进行朗诵,使学生在学生切身体验到当时真实的白色恐怖之际,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怕牺牲、英勇不屈的伟大气概,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诚如有的学者所言:

《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

意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

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能否在学生思想上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其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情况,针对学生成长的需要,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才能对学生发生更大的影响与震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转变。

例如,初中学生渴望友谊,但对友谊的真正内涵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

为此,笔者补充了“管鲍之交”、“孙庞斗智”等历史故事情节,鲍叔牙在管仲屡屡失败的过程中,对管仲始终给予理解、支持与帮助,管仲最后由衷地感叹: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而孙膑与庞娟本是同出师门,但庞娟却嫉妒孙膑的才学,采取卑鄙的手段,屡屡加害于孙膑,孙膑以身残与装疯为代价,侥幸逃出庞娟的魔掌。

最终,在战场上,心胸狭隘、心浮气燥的庞娟终于被孙膑的计谋所败,羞愤自杀,留下千古一叹。

通过这种人性的光明与阴暗的对比,学生对“友谊”、“知己”的概念有了较为生动具体的认识。

同时,在讲到孔子与《论语》时,自己并未简单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从古代哲人的论述中,进一步体会友谊的内涵,补充了《孔子论友谊》等材料,介绍给学生。

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材料学习,对“友谊”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孔子论友谊》后,向同学倡议:

“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

”同时提出:

“以真诚换取友情、以热情培养友情、以宽容维护友情、以原则纯化友情,恰当发展男女同学的友情”等五项原则。

还有的学生提出:

“友谊不排斥竞争,竞争不等于嫉妒。

”号召同学之间展开公正的竟争,主张“择善从流”,“见贤思齐”,在公正的竞争中建立真诚的友谊。

(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益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

例如讲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家长在假期带领学生到宣武区调查唐太宗修建“悯忠寺”(法源寺)的来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唐太宗有一个更具体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考察,获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明白“学无常师,师之所存,道之所在”的道理,开阔了学生的求知视野。

讲授隋朝大运河,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信息,并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考察报告。

等等,都会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听课、与死记硬背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要重视从课堂教学向指导学生课下学习的延伸,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下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孔子一课讲完后,要求课下阅读孔子与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记下摘抄,写出感受,从而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与途径,促进学生确立学习途径多元化与终身学习的意识。

(五)教师是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高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树立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专业素质。

教师是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程度。

”(《历史课程标准》);此外,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

例如,对于夏商周青铜器的讲解,教师大都停留在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然而,青铜器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志,青铜器同时也体现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同样的历史材料,如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观察、欣赏、分析,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与审美体验,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教师讲中国古代史,自己却从不去不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贞观政要》之类的古代经典著作,这样又怎能带领学生走进真正的活生生的历史世界中去呢?

教师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缺乏深刻的体认与深厚的情感,又怎能去影响学生去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呢?

教师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约着学生的视野。

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的素质。

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修养,不断的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总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开发与利用历史的各种人文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以及心理与情感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