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853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4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docx

矿采工程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大学毕设论文

摘要

本设计是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

东曲矿区位于山西省古交市汾河南岸,由井田到太原公路42km,铁路距省城太原56km。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井田走向最大为5000m,最小2650m,平均大约4500m。

倾斜长最大为3900m,最小1850km,平均大约3087m。

井田面积13.89km2。

主采煤层为4、8、9号煤,平均倾角4°,平均厚度分别为5.40m、2.52m、3.66m。

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平均2.56°为近水平煤层。

井田工业储量28266.25万吨,可采储量24386.513万吨。

矿井服务年限为67.74a。

矿井正常涌水量15.8m3/h,最大涌水量75.8m3/h。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0.95~3.48m3/t,属低瓦斯矿井。

东曲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万t/a,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

矿井的采煤方法主要为倾斜长壁后退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开采。

矿井的开拓方式为双斜井两水平开拓方式,一水平布置在+695m,二水平布置在+620m。

主斜井用来提煤,副斜井用来提升设备和人员。

矿井采用一矿一面的高效作业方式,另外设一备用面。

工作面的长度为180m。

运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牵引矿车。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

本设计共包括10章:

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10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

新井设计;工业储量;斜井开拓;采煤方法;通风方式

 

1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况

1.1.1交通位置

东曲矿位于山西省古交市境内,市区北10km处。

本井田交通十分便利,东部有太原—古交铁路经过,是连接镇城底、西曲矿和东曲矿的运煤专线与太焦铁路相连。

另外,公路四通八达,矿区交通极为方便。

详见图1-1东曲矿交通位置。

图1-1东曲矿交通位置图

1.1.2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44″—112°55′20″,北纬35°31′53″—35°37′15″。

1.1.3地形地貌

井田内为起伏不平的低山丘陵地形,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西部出露基岩较多,地形切割剧烈,冲沟发育。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在井田的西部,标高为941.2m,最低点为井田的南部河床,标高为784.4m,相对高差为142.8m。

1.1.4水文情况

井田内水系多呈网状分布,西部有汾河。

常年干涸无水。

1.1.5气候条件

本井田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四季分明。

年最小降水量265.7mm,最高降水量1010.4mm,平均612.2mm,雨水多集中在7-9月;年均蒸发量为1783mm,最小为1480.5mm,最大为2428.3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3倍。

气温一般较高,日最高温度为38.6℃,最低气温为-22.8℃,平均气温为11℃;月均最低气温在一月为-45℃,最高温度在七月,为23.4℃。

历年冻结月份为11月到次年3月,冻土深度一般在0.3m左右,最大可达0.43m。

全年无霜期在180天,早霜期一般于十月中旬,晚霜期于四月中旬。

风力不大,一般为3-4月,最大6级,春、冬多为西北风,夏、秋多为东南风。

1.1.6地震资料

历年地震资料及文献记载,古交地区未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山西省地震局在《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分》上,将古交划分为六度地震烈度。

1.2井田地质特征

1.2.1煤田地层概述

该矿井田多被第四系黄土覆盖,仅在井田中部和西部地区有零星出露,奥陶系灰岩为煤系地层基岩。

地层由老至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O2)

揭露厚度456.07m,为海相石灰岩,含腕足类化石。

1、下马家沟组(O2x)

厚80.88~187.00m,一般厚140m,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底部为一层30-50m的含分解石脉的泥质角砾状灰岩。

2、上马家沟组(O2s)

厚108.02~264.97m,一般厚221m,深灰色厚层状灰岩为主,夹薄层角砾状灰岩、泥灰岩,下部岩溶较发育。

3、峰峰组(O2f)

厚46.46~104.06m,平均71m,深灰色角砾石灰岩为主,胶结致密,可见薄层泥质灰岩。

二、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砂岩,底部常见鸡窝状山西式铁矿。

本地层由南至北呈增厚趋势,厚1.64-26.15m,平均厚8.62m,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由煤和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等组成。

本组地层厚58.78-91.15m,平均80.85m,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深灰色、黑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

本组地层厚37.20-77.34m,一般53.36m,底部有一层细粒砂岩(k7)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

沟谷内有出露,风化后呈灰白,黑灰、杏黄等杂色,地表易于辨认。

底部发育一层5m厚的灰白色中粒砂岩,定为标识层k8,是与山西组分界的标识,下距3#煤35.91m,按其层位可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对比。

全组厚44.09~72.56m,一般在59m左右。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x)

由中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

砂岩风化后呈绿色,泥岩为杏黄色,交错层理及斜层理发育,砂岩发育地段加厚。

底部往往有一层中粗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分选性差,稳定性较差,为与下石盒子组分层标识k9,在该矿体上3m出,发育一层9m厚的铝土质泥岩,鲕状结构,风化后多小孔,裂隙且被铁质育填,呈网络状,色相为鲜艳的桃红色,本组地层平均厚241m。

四、第三系(N)

沿山坡及较大的沟谷两侧出露,岩性为深红色粘土,遇水晒干后坚硬,含锰铁矿黑色斑点,风化后形成鲕状小洞,下部含大量的浅黄色钙质结核。

本组厚0~40m,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五、第四系(Q)

顶部多为黄色植耕土,其下多为黄色、棕黄色、黄褐色等亚粘土、粘土及砂土组成。

底部可见淡红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厚0~35m,不整合于不同时代基岩之上。

1.2.2含煤地层概述

该矿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以评述之。

太原组(C3t):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深灰色或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煤等组成。

海陆交替相沉积,旋回明显,含煤5~10层,但仅有9#、15#两层煤可采。

本组发育4~6层浅海相灰岩,为地层对比的标识层,自上而下编号为k2-k6,本组厚58.78~91.15m,一般厚81m。

太原组标识层k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上部夹3-4条带状黑色燧石为其特征。

厚7.42-10.99m,平均9m,稳定发育,为15#煤层的直接顶,可与太原西山毛儿沟、庙沟灰岩对比。

k3灰岩,上距k2顶4.60m,厚1.10-5.5m,一般3m,灰-深灰色,性脆坚硬,含少量燧石结核,发育稳定。

k4灰岩,位于太原组中下部,下距k3灰岩约8m,上距9#煤层底板4m左右。

灰色,含黄铁矿结构,劈理发育多被碳酸盐类矿石充填,厚0-3.65m,一般1.4m,发育较稳定,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砂岩。

k4上灰岩为深灰色泥质灰岩,发育不佳,稳定性较差,在井田的北、南部变薄或相变为砂岩、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构及有腕足类化石,为9#煤的直接顶。

厚0-3.05m,一般0.5m左右,可与太原西山灰岩对比。

k5灰岩,局部发育不稳定,有时相变为砂岩或砂质泥岩,上距3#煤层15m,厚0-4.58m。

当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边界层k7不稳定时,可作为划分该地层的辅助标识。

山西组(P1S):

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深灰、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

为陆相沉积。

砂岩多为中细粒,石英含量较多。

砂质泥岩与泥岩层理发育,含植物化石。

3#煤层之下的泥岩中常见扁豆状铁质结核。

本组厚度37.20-77.34m,一般厚53m左右,含煤3-5层,可采煤层仅3#煤一层。

该组底界有一层灰白色细粒砂岩,定为标识层k7厚约1.70m,是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标识,本层位可与太原西山岔沟砂岩对比。

1.2.3地质构造

(一)区域构造

该矿井田位于沁水煤盆地东南边缘,太行经向构造体系的复背斜南端西翼。

从地质力学观点分析,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隆起)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

(二)井田地质构造

基本构造为走向NNE,倾向NWW,倾角3-15°的单斜构造,发育次级缓波状褶曲和一些小型的层间断裂。

附图1-2东曲煤矿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1、褶曲:

轴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向和近南北向。

有些褶曲还发生弧形弯转,轴长一般200-2000m,最长达3500m,两翼倾角2-10°,在开采3#煤层中,共揭露26条褶曲,其中1000m以上的有14条。

(1)东西向褶曲

龙王山向斜(X1):

位于井田中部,从东向西横穿井田,长3500m,为东高西低的倾伏向斜,高差达75m,倾角1-2°,轴向S80°W,两翼倾角5~10°。

兴隆山背斜(B2):

在龙王山向斜东段的X1-2与X1-3向斜之间,轴向呈EW,两翼平缓,东高西低,全长2500,两翼倾角3-5°。

(2)北东向褶曲

桥沟向斜(X1-1):

位于井田北部的桥沟村一带,轴向N35°E,长1000m,两翼倾角3-6°,与X1向斜为邻接关系。

西东曲向斜(X3):

位于井田中部蟠龙山背斜(B3)之南侧,为一西部宽缓,东部狭窄的倾伏向斜,轴向NE30°,长1000m,两翼倾角3-5°

2、断层

该井田在地质勘探阶段为发现断层,井下开采时共发现2条小型断裂结构,断距最大9m,一般在1.0m,走向延伸长度多在200m左右,为层间断裂构造,倾角多在40°左右,走向NE向居多。

从已揭露的断层看,对采区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影响,破坏煤层的力度也较弱。

但这些断层往往与冲刷带同时出现,直接影响工作面的布置及巷道的正常掘进,给生产造成较大的困难。

3、冲刷带

主要作用于3#煤层顶部,冲刷带长度50-1650m,宽6-50m,深度0.4-5.8m不等,冲刷形状上宽下窄,呈“U”字型,冲刷带方向多为NE向。

受冲刷后的煤层变薄,给正常的分层回采带来诸多困难,巷道掘进受很大的影响。

4、陷落柱

井田在井下开采时发现2个陷落柱,1个位于四盘区4304工作面的南部,长轴为50-60m,短轴为20-30m,该陷落柱不仅在3#煤层中所见,在695岩巷掘进和Ⅸ盘区掘进中也证实。

另一个位于井田西界北端六盘区的6110巷,其范围未全部揭露,轴长约为30×20m

1.3煤层特征

1.3.1煤层赋存情况

该井田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共含煤13层,可采煤层仅三层,即山西组3#煤,太原组的9#、15#煤。

山西组总厚6.90m,含煤系数13%,太原组煤层总厚5.50m,含煤系数7%。

(一)3#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层4.83-7.46m,平均6.30m,中夹矸石4-6层,其厚度在0.05-0.70m之间,煤层的下部往往有一层0.50m软煤层。

顶板为泥岩或砂岩。

煤层底板标高在+675.69-+782.28m之间变化,上距标识层k8砂岩约36m,下距9#煤层51m。

井田的北、南部由于风化作用,煤层变为粘土,未受风氧化之煤层,无论走向还是倾向,其厚度均无大的变化,煤层稳定。

(二)9#煤层

上距3#煤层41.89-62.47m,平均51.0m,煤厚0.35-2.72m,平均1.52m,井田的东部有一面积近3km2的不可采区,南部局部遭受风化,煤厚由北向南呈加厚之趋势。

含0-3层夹矸,其层数北部多于南部,夹矸厚0.01-0.35m。

底板标高+622.59-+751.53m,顶板多为灰岩,次为砂质泥岩、泥岩、砂岩等,底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属较稳定煤层。

(三)15#煤层

赋存与太原组底部,上距9#煤层25.34-49.62m,平均31m,煤厚0.80-5.27m,一般含夹矸1-3层,最多可达7层,夹石厚0.01-1.57m,顶板为灰岩(k2),底板为泥岩,煤层中黄铁矿结核丰富。

全井田煤层发育,为较稳定煤层。

1.3.2煤质

(一)物理性质

3#煤为黑灰色、金属光泽、贝壳状断口,致密坚硬,均一条带状结构,由亮煤和镜煤组成,宏观煤岩类型为光亮型。

9#煤为灰黑色玻璃光泽,致密性脆,暗煤和亮煤组成,条带结构,阶梯状断口,宏观煤岩类型为半光亮型,可见黄铁矿结核或星散状赋存于煤中。

15#煤为黑色、油脂光泽,以暗煤为主,夹镜煤条带,平坦状断口,块状结构,煤中富含黄铁矿结核,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淡型。

(二)化学性质

可采煤层名称

煤层厚度(m)

煤层间距(m)

煤层结构

煤类

稳定性

顶底版岩性

倾角(°)

容重

小~大平均

小~大平均

夹石层数

夹石厚度(m)

顶板

底板

3#

4.83~7.04

6.28

6~7

0.2~0.5

无烟

较稳定

沙质泥岩

泥岩

2~10

1.5

46.60~58.60

53.10

9#

0.80~1.96

1.40

1~2

0.2~0.3

无烟

较稳定

泥岩或石灰岩

泥岩

2~10

1.5

25.10~45.22

29.35

15#

1.67~3.56

2.07

1~3

0.2~1.25

无烟

较稳定

石灰岩

泥岩

2~10

1.5

各煤层厚煤水分一般在2%左右,洗煤后水分下降,厚煤灰分产率从上至下,呈递增趋势,3#煤为低灰煤,9#、15#煤为中灰煤;硫分以3#煤最低,为特低硫煤,9#、15#煤从特低硫-高硫均有,9#煤则以中硫煤占主导地位,而15#煤则以富硫煤为主,水平向上9#煤在井田的中南部及西部局部地段展布富硫地带,15#煤在南部张开大面积的富硫带;垂向上,煤的硫分由上至下增加。

经统计三层煤的灰分变化标准差均小于5,硫分变化标准差3#煤小于0.5,9#、15#煤大于0.8;3#煤层煤质变化小,,9#、15#煤层煤质变化达。

精煤挥发分在垂向上由上至下降低。

煤中的元素主要碳为主,约占94%,其次为氢占3%,说明煤化程度高。

附表1-3煤层特征表

(三)工艺性能

1、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各主要可采煤层的坩锅粘结性多为1,少数者为2,胶质层Y值为0,其粘结性亦为0,结焦性很弱。

2、发热量

各煤层高位干基发热量一般在28MJ/kg左右,属中高发热量之煤层。

3、煤灰熔融性

煤灰成分以SiO2和Al2O3为主,其软化温度ST均大于1250℃,为高熔灰分煤。

4、煤中的有害成分含量

3#煤磷含量为0.045%,9#、15#煤小于0.01%,前者属于低磷煤,后者为特低磷煤;原煤硫含量3#煤小于0.5%,9#、15#煤分别为2.50%、3.04%,经1.4比重液洗选后,3#煤硫粉略有上升,9#、15#煤则明显下降。

煤中有害成分主要为9#、15#煤的硫。

1.3.3顶底板条件

(一)3#煤顶底板条件

从钻孔和生产揭露实际资料看,3#煤层普通沉积有伪顶,直接顶和老顶。

伪顶岩性为炭质泥岩,弧度不均匀,0—0.5m,一般为0.2m。

结构松软,易碎,强度低,不易支护,随采随落。

直接顶岩性为砂质泥岩,致密较硬,节理裂隙发育。

厚度为1.5—9m,一般为4m左右。

老顶岩性为中粒或细粒砂岩,厚度4—13m,一般为8m左右,致密坚硬,层理发育,节理裂隙较发育,呈半张开状,有方解充填现象。

煤层上覆岩性,从伪顶、直接顶到老顶为软弱—较硬——坚硬型,再上是软弱——坚硬相间的平行复合结构。

老顶初次来压:

在生产实践中根据老顶岩层的厚度和裂隙发育程度长期观测,初次来压为30—50m,周期来压在12m左右。

3#煤直接底板为炭质泥岩,厚度0.83—5.84m,平均为2.47m,其下为砂质泥岩,属于较软——较硬型,开采中受压后易发生底鼓现象。

(二)9#煤顶底板条件

9#煤层顶板岩性以K4上石灰岩为主,有时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K4上石灰岩厚度0—3.05m,一般在0.56m左右,致密坚硬,稳定性差,节理裂隙发育,有方解石充填。

单向抗压强度变化范围44.9—49.0MPa之间,平均47.0MPa;单向抗拉强度变化范围2.62—6.05MPa之间,平均3.90MPa;抗剪强度变化范围3.57—3.78MPa之间,平均3.70MPa。

老顶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厚度1.8—8.3m,节理裂隙发育,较硬。

煤层上覆岩性,从直接顶到老顶属于坚硬——较硬型,再向上是硬——较硬相间的平行复合结构。

因节理裂隙发育,开采后易冒落。

老顶初次来压为12m,周期来压步距为8m左右。

9#煤层直接底板为泥岩,厚0.8—4.69m,平均1.62m,稳定性差,强度低,单向抗压强度变化范围6.3—6.7MPa,差异不大;单向抗拉强度变化范围0.29—0.41MPa,平均0.36MPa;抗剪强度变化范围0.92—1.16MPa之间,平均1.02MPa;膨胀率1.36—2.72%,平均2.52%;这种岩性遇水易膨胀和泥化,从而降低了底板的稳定性。

其下为砂质泥岩,致密较硬。

属软弱——较硬型。

(三)15#煤顶底板条件

直接顶为k2石灰岩,厚度7.42—10.99m,平均9.32m,致密坚硬,节理裂隙较发育,在井田内该曾特别稳定,单向抗压强度平均47.0Mpa左右,单向抗拉强度平均4Mpa左右,抗剪强度平均3.70Mpa左右,属坚硬性顶板,再向上是软弱——坚硬相间的平行复合结构。

底版为泥岩或铝土质泥岩,厚0—3.42m,平均1.62m。

其下部为本溪组的铝土泥岩,属软弱型。

单向抗压强度为11.4Mpa,单向抗压强度为0.76Mpa,抗剪强度为2.49Mpa,膨胀率为0.63%,这种岩层的吸水性强,从而降低了底版的稳定性,给今后的工作面开采带来一定的困难。

1.3.4瓦斯、煤尘、煤的自燃

(一)瓦斯

本矿多年开采证实,井下瓦斯含量很低,瓦斯随采掘巷道的延伸而增加的规律不明显。

该矿近十三年的沼气相对涌出量未超过7m3/t·d,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多在5m3/t·d左右,属低瓦斯矿井。

(二)煤尘

本矿在生产中对3#、9#煤层进行了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无煤尘爆炸危险性。

(三)煤的自燃

本矿在1983年对9#、15#煤层作了煤的自燃趋势鉴定,确定两煤层均为易自燃煤,3#煤层未作鉴定,但从地面堆积6个月后即发生自燃,说明了3#没层亦属于易自燃煤。

 

2井田境界和储量

2.1井田境界

2.1.1井田境界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煤田范围划分为井田的原则有:

1.井田范围内的储量,煤层赋存情况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2.保证井田有合理尺寸;

3.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如地质构造(断层)等;

4.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间的关系。

本井田西与西曲矿相连,北到泊村,管庄、巴公镇以南,东到西元庆西泊南村一带,南于镇城底矿井相邻。

根据以上划分原则以及古交地区煤田的整体规划,确定四周边界为:

井田的北部、西北、西南均以风氧化带为界,西部、东部和南部人为化定边界。

2.1.2井田特征

该矿走向长度最大为5000m,最小2650m,平均大约4500m。

倾斜长最大为3900m,最小1850km,平均大约3087m。

井田面积13.89km2。

2.2矿井工业储量

2.2.1矿井工业储量

本井田构造中等,煤层产状平缓,倾角多在2-10°之内,故采用水平投影面积及煤层伪厚估算储量,其公式如下:

Zg=S×M×γ

其中:

Zg——矿井的工业储量,万t;

S——井田的倾斜面积,km2;

M——煤层的厚度,6.30m;

γ——煤的容重,1.50t/m3;

面积S的确定(网格法)

由网格法得:

本矿井共计65个网格。

故井田投影面积:

S=65×500×500=1625(㎡)

井田工业储量Zg=S×M×γ

3#煤Zg1=1625×6.3×1.5=15356.25(万t)

9#煤Zg2=1625×1.52×1.5=3705(万t)

15#煤Zg3=1625×2.51×1.5=6118.125(万t)

所以:

Zg=21822.125(万t)

工业储量是指在井田范围内,经过地质勘探厚度与质量均合乎开采要求,目前可供利用的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即A+B+C级储量。

2.2.2矿井可采储量

1.计算可采储量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储量损失:

1)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2)井田边界煤柱损失;

3)采煤方法所产生煤柱损失和断层煤柱损失;

4)建筑物、河流、铁路等压煤损失;

5)其它各种损失。

2.各种煤柱损失计算

1)边界煤柱

井田边界长度8050m,取边界煤柱30m。

则:

面积s=8050×30=24.15(万m2)

则边界煤柱损失为:

3#煤Zb3=24.15×6.3×1.5=228.2175(万t)

9#煤Zb9=24.15×1.52×1.5=54.6998(万t)

15#煤Zb15=24.15×2.51×1.5=90.9248(万t)

合计:

P1=24.15×10.33×1.5=373.8961(万t)

2)风化带煤柱

风氧化带长8700m,取风氧化带煤柱20m,则:

面积S=8700×20=17.4(万m2)

则风氧化带煤柱损失为:

3#煤Zb3=17.4×6.3×1.5=164.43(万t)

9#煤Zb9=17.4×1.52×1.5=39.672(万t)

15#煤Zb15=17.4×2.51×1.5=65.51(万t)

合计:

P2=17.4×10.33×1.5=269.612(万t)

3)工业广场压煤

井口附近要有一定范围用以布置工业场地,其中包括:

主副井生产系统、建筑物与结构物。

查《煤炭工业设计手册》,大型矿井工业广场占地面积为(0.8-1.1)×104㎡/10万t。

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t/a,则工业广场占地面积为1.5×105㎡,工业广场矩形布置,取走向450m,倾向330m,所以工业广场实际占地面积1.485×105㎡。

由地质资料知:

东曲矿井3号走向移动角为δ=75°,上山移动角为γ=75°,下山移动角为β=δ-0.8δ=72.6°,表土层移动角为φ=45°。

工业广场位置大致在井田的中央:

根据本矿地质资料,表土层厚度约为0—35.01m,表土层厚度平均15m,煤层倾角平均2.56度为近水平煤层

井筒穿煤层时,见煤深度

3#煤:

H3=64m

9#煤:

H9=115

15#煤:

H15=146m

矿井工业广场保护等级为1级,围护带宽度取20m,则占地面积为:

470×350m2

图2-1工业广场煤柱计算示意图

 

所以,根据工业广场煤柱计算示意图、计算公式,得各煤层工业广场煤柱损失为:

S=h×cotφ=15×cot45°=15(m)

3#煤:

q=(64-15)/(tan72.6°+tan2.56°)

=15.14(m)

l=(64-15)/(tan75°-tan2.56°)

=15.57(m)

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