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832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潞河中学2015—2016—1期中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①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③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融合加强④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壁铸有篆字铭文。

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要推测其最早属什么时期墓葬,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A.玉面人的特征B.玉面人的年代C.扁足青铜方鼎D.鼎内壁的篆字

3.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任用侍从等担任尚书令等官职。

对于汉代尚书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B.与中书门下相互监督制衡

C.执掌对百官的监察和考核D.六部尚书之首,百官之长

4.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5.“天三下分明月夜。

二分无奈在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唐朝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C.随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6下列表述,与唐代的社会生活相符的是

A.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B.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C.城郭、乡村人口稠密、贸易繁荣D.民俗画和木刻版画深受民众喜爱

7.2015年9月故宫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全卷引起轰动。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

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属于文人画种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8.王安石变法措施与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D.改变士地所有制度

9.下列选项中,反映南宋手工业状况的是

A.开始采用焦炭冶铁B.广泛使用脚踏三锭纺车

C.进入彩瓷生产时期D.出现了缂丝技艺

10.有学者论: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C.商帮的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11.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12.顾炎武治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可见顾炎武主张读书

A.应专攻儒家经典B.不要学习六经以外的书籍

C.应旨在经世致用D.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13.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

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

“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14.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15.明末冯元飙说:

“(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16.从下图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17.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

“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英国据此取得的新权益是

A.四口开埠通商B.广州贸易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

 

18.著名学者田秉锷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认为:

“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

”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以“拜上帝会”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19.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

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革命任务未完成

20.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21.“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

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22.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

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②反清斗争③西学东渐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能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4.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

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

25.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2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

“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

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27.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面临的问题

解决办法

成本

缺少铁矿砂

从120公里外的湖北大冶运输

60两白银(每吨)

缺少焦煤

从河北开平运输或从国外进口

16两白银(每吨)

厂址位于大别山麓的低洼潮湿地带

填土、垫高地基建厂

30万两白银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28.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

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892~1894年

1895~191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29.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B.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

30.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

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在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31.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

“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应是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和谈

32.研读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

A.战略决战胜局已定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18分)一个时期的思想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

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

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

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

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从材料一中可以概括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哪些特点?

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

(6分)

材料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

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

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

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

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4分)

材料三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

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的不同。

(4分)

 

材料四进入到晚清时期,实学思潮继续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国近代早期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至洋务运动期间实学思潮的主要表现。

(4分)

 

3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买卖交易用钱量大。

……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

材料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

此观点称为“停滞论”。

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

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8分)

 

3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材料一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

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

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在(见下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据材料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8分)

 

(2)据材料,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8分)

高三历史答题纸

33.

(1)

 

(2)

 

(3)

 

(4)

 

34

(1)

 

(2)

 

35

(1)

 

(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1-5ADABB6-10ACBAC11-15ACDAC

16-20ACDCB21-25DDDAA26-30DDCBC31-32BB

33.

(1)特点:

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

影响:

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6分)

(2)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是法家理论仍然有重要作用。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对君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

(4分)

(3)宋明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三纲五常,不关注社会问题。

明清实学思想主张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一点即可),推动社会改革。

(4分)

(4)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张之洞也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分)

34.

(1)表现: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或坊市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和使用。

(6分)根源: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4分)

(2)★支持停滞论:

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2分)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强化,达到顶峰。

(2分)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

(2分)

思想文化:

理学占主导地位并日益走向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没有产生近代的科学。

(2分)

★支持变迁论:

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转型的迹象。

(2分)

政治: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分)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分)

思想文化:

出现了批判理学、批判专制带有启蒙色彩的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西学东渐之风。

(2分)

35.

(1)特点:

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2分)

原因:

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4分)

优势:

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

(2分)

(2)原因:

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

(4分)

利弊:

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