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805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扩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扩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扩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校扩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校扩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扩招.docx

《高校扩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扩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扩招.docx

高校扩招

高校扩招:

还有多大空间

2007年06月05日15:

32[我来说两句][字号: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网

  从2002年11月下旬开始,北京、沈阳、南京、广州等地为2003届毕业生举办的人才招聘会就已纷纷开始,各地都传出“爆棚”的消息北京明年共毕业研究生、本专科生11.2万人,增加了2.3万人,增幅达26.3%,本科已成为应聘的最低门槛;辽宁的毕业生明年净增2万;广州的招聘会上,不足一千个职位上万人争抢;南京的招聘会开场半小时涌进了3万人……而此时离2003届学生毕业尚有半年多时间。

  2003年是自1999年首次高校扩招的本科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

毕业人数达212万,比2002年的145万人增加了30%。

对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都是扩招惹的“祸”?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此后的2000年、2001年,扩招增幅也分别达到了38.2%和13.3%。

到2002年,这一幅度下降至相对平衡的10%,但即便如此,连续四年的扩招仍使2002年高校招生的实际人数达到了1998年的2.5倍左右。

有专家说,中国高校近两年的扩招是世界罕见的。

  高校扩招是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毋庸讳言,扩招在圆了更多学子“大学梦”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渐次浮出了水面。

  “现在的大学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扩招的收获吗?

”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北京大学俞允强老师更是忧心忡忡:

“教学质量正在头也不回地向下滑去”,其严重程度“足以使教师吐血”。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高校并不少见的以“逃离大学”为主旨的退学、重修、逃学、混学等情形。

  另一个现象是高校扩招后的高收费。

近几年,高校学费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按1999年人均收入统计数据,以最低学费4300元计算,相当于一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854元)的7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10元)的195%,如果再加上住宿费、伙食费等,远超出一个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年收入总和,家庭的“低收入”和学校的“高收费”,导致越来越多贫困生的出现,而现行的助学贷款制度又不可能解决每一个贫困生的困难。

  一位不愿被提及姓名的高校管理人士对记者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早已不是一片净土,一时难以消除的教育制度的弊端(如经费短缺)、教育管理的不规范,使高校校园内乱办班、乱收费、招生中权钱交易等腐败和“亚腐败”不断滋生,中国人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命运的传统观念正在遭遇无情的挑战,教育市场中的“黑洞”使普通百姓最终成了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受害者。

  分析这两年的扩招不难发现,普通高校是扩招的主力,这就使本来就已很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另一方面,在人才市场上热门专业仍是供不应求,而一些较偏冷的基础学科却在不断萎缩。

大学毕竟不同于简单的职业培训机构,而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对高校出于各种现实考虑而进行学科调整表示理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远虑一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呢?

  扩招=质量下降+教育浪费?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慧珍教授认为:

“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与高校扩招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些问题并不由扩招引起,因为有的弊端是早就有的,即使不扩招也同样存在。

把一切矛盾都归咎于扩招不仅是非理性的,而且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刘慧珍教授分析,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必然下降。

美国的高等教育早就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超过60%,其教学质量之高举世闻名,这就是每年那么多人赴美留学的原因。

  刘慧珍说,从根本上看,这几年的扩招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首先,它满足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

在各种自我实现的手段中,接受高等教育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前些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就是对高等教育的认可,只是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招生比例太少、入口太狭窄才使人们对高等教育产生了神秘感,相应地对高校产生近乎苛刻的要求。

扩招以后神秘感消失了,人们的评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高校扩招同时解决了许多问题,最直接的是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尤其是外资和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刘慧珍认为:

“一旦高等教育达到一定程度,延迟就业就会是普遍的现象,不能因此就认为是教育浪费。

造成毕业生不能即时就业的原因很多,如社会需求总量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专业设置与单位需求的供需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等。

另外,应该形成这样的观念,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就业,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显而易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自律性强,遵纪守法好,这是一个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北京市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虽然目前的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人数尚不足以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大学生确已失去了昔日“天之骄子”的地位,就业市场门槛的提高迫使大学生就业选择“下移”,这对整个社会而言,却是一大进步。

  扩招空间还有多大?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适龄人口中的大学入学率是十大具体指标之一。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由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其中就包括高等教育。

在实施人才战略方面,国家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也离不开高等教育。

  郝克明介绍,我国大学阶段适龄人口(18至22周岁)到2008年将升至最高峰,达1.2亿。

届时,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保守计算,在校生人数将从2001年的1100多万增长至1800多万。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牟阳春认为,作为公益事业的高等教育应优先行动,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还有着较大的空间,因为要实现到2020年每10万人口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1.35万人的目标,我们现在还有很大差距。

  12月2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

“要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今后几年,高校扩招的增幅要适当稳定,与经济发展速度大致相当,教学、后勤设施条件相适应,保证教育质量。

  分析人士认为,高校扩招趋势已不可逆转,但势头较前三年将有所放缓。

(卢生海)

  

1、扩招背景:

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仅为4%

回望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大学生,不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家庭是否生活困难,每个人从学费、生活费到杂费全额免费。

直到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这种规模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相适应的。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扩招前中国18-22岁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4%,而当时人均GDP不到中国一半的印度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8%。

当时人均GDP和中国不相上下的菲律宾,这个数字是20%,人均GDP略高于中国的泰国,这个数字是31%-37%左右。

扩招前中国大学教师与学生比是1比7,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是1比3左右。

平均每一个老师教授7个学生。

而美国比例是1比15,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为1比30-50左右。

当时中国大学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中国5%左右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猛挤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抨击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扩招被看成一剂良方。

大学扩招,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

他陈述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建议很快被有关部门采纳,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四大目标的高校扩招从此进入正轨,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

200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接受访问时说,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是1999年6月上旬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的,是在1999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宣布的。

相伴而来的阵痛:

可以在协调发展中解决

高校扩招,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也伴随着阵痛,在实践中呈现出一些弊端。

教育环境、师资问题的矛盾。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实现同步增长,骤然扩招,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影响授课质量。

与1998年相比,2005年,湖北省高校在校生增加了4.2倍,而校园建筑面积扩大了3倍,教师只增加了2.1倍,师生比由1:

11变成了1:

17。

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发展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从而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是,若骤然扩大师资队伍,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后勤服务的巨大压力。

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在扩大招生规模后,生活、学习所必须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需求和期望。

高校生均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滞后,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严重滞后,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扩招后,这一矛盾更为突出,将直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注重质量。

2500万人的高校在学人数,23%的毛入学率,规模世界第一,这些数字充分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

机遇和挑战并存。

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是:

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之路,是高校的生命源。

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之后,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等。

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都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内容改革:

由以课本为中心的科班教育向以提高创新能力、创业和就业综合能力为主的专业教育转变。

加强调查和预测的力度,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设置专业和课程,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教育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运作能力融为一炉;不断更新和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引导教师树立严谨的学风,倡导把研究高深学问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进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教育方法改革:

由课堂单纯讲授式向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与学互动转变。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指导性授知与主动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多提供发表创见和施展创新能力的机会。

尤其应当强调的是,广泛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更多地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领域及现实生活。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平衡。

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

但是从中国目前进行的大众化进程来看,却选择了和国外完全不同的途径,是通过精英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北航高教研究所赵婷婷博士认为,这与新生的学校缺乏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关。

长期以来,我们的民办教育一直处在边缘位置,没有获得平等的对待。

赵婷婷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顺应大众化教育的特点,把民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引进来,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健康持续的发展。

四年创造的奇迹:

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

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

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至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内地适龄青年高校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实际上,到2002年,我国就提前三年完成目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约1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72508人,全国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2002年全国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招收542.82万人。

同1998年相比,200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增加了近三倍,本专科招生增加了五倍多。

高校扩招给了农村孩子、特别是困难群体子女更多上学机会,使知识改变他们命运的愿望得以实现。

1998年招收大学生108万,其中农村子弟40万,占37%;2005年招收大学生447万,其中农村子弟230万,占51%。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子弟上大学的绝对数字上升得很快,比例也增加了。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子弟上大学不但绝对数字上升了将近6倍,比例也增加了,第一次超过了城市青年。

大学扩招从5%的毛入学率,一下过了15%,后来又过了20%,现在是23%。

我们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才用了五六年时间,西方国家一般要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北京录取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上海也是。

扩招三大好处:

打破二元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投资消费

扩招以来,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进而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据统计,仅2005年,从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由2000年的2800多万增加到4500万,在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比例也由4%提高到6%。

目前,一年大学毕业生500万,主要在城镇就业,而新增的城镇就业岗位是1000万左右,这就意味着新增的城镇就业人口当中,一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扩招,对于我们劳动大军的素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每当新年一过,上亿农民工浩浩荡荡开进城市。

多年来,这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年复一年进城之后,农民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而农村的学生通过高校扩招,则可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彻底融入城市。

以湖北省为例,2006年高考53万人报考,农村人口27万,占51%;2007年50万人报考,农村人口29万,占59%;2008年52万人,农村人口33万,占63%。

可以说,大学扩招,大部分是面向农村人口。

过去,农村一个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就了不起,现在有两个也不稀奇。

扩招,是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措施。

高校扩招,促进地(县)级市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高校的新建,使高等学校布局下延,为许多地、县级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1年间,仅教育部备案的地、县级市高校增加160多所,占全国新增高校总数的一半,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应用技术人才,推动了科教兴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统计表明,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比重,大致为1/4左右,而目前已略超过一半。

许多高职院校在1999年前只是中专、中技校,自主办学规模大都不到2000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发展到8000人甚至1万人以上。

这些院校在办学层次向上“跨越”的同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

高校扩招,大幅度提高了高中的升学率,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积极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对个人而言,经过大学教育,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也得到加强;对国家而言,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未来新增的劳动力水平和结构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武汉市一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2002年,他开始管教育,当时是工业调整最痛苦的几年,适逢下岗高峰,再就业摆在优先地位。

武汉再就业人员当时有30万。

多亏扩招,缓解了就业难。

6年时间,武汉市再就业人员就减少到了几万人。

自扩招至2001年起的三年间,累计投入国债资金70多亿元,主要投向高等教育,并拉动各方面的配套投资120多亿元;扩招后新增67所国家批准、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和100多所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至少拉动20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

另外,据初步统计,三年扩招中仅学生公寓建设一项,就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200多亿元,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上升势头更加强劲。

2007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已达295所,这项数字也是惊人的。

另一方面,扩招也同时带动了教育事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出版印刷等相关教育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新就业岗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自扩招至2001年,仅高校专任教师就增加了12.46万人,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72.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0.6万人。

如果以5个学生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计算,庞大的扩招数量,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

国际经验: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趋势不可阻挡

在总结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精英—大众化—普及”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英才教育阶段,即高等院校仅能容约15%以内的适龄青年。

第二,大众化教育阶段,即高校能容约15%到50%的适龄青年。

第三,普及阶段,即高校能容纳约50%以上的适龄青年”。

这一划分标准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共识,国外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都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实现大众化目标。

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主要通过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来提高大学入学率,使公、私立高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并重并处在整个教育事业的“龙头”位置。

新加坡则主要依靠其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国家经济、科技实力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我国东南沿海的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则通过中心城市兴办大学,发展民办高校和社区学院,大学兴办地方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向农村等途径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突出强调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意义及其社会作用,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理应使全社会都认识到,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将不可避免地被终身教育制度所代替,学习将成为人的一生的重要活动。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指出,“学习是开发人类潜能和财富的关键途径,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一把钥匙。

”因此,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学习也已成为西部地区人民生活的第一需要。

我国著名学者查有梁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习化社会逐步形成,社区逐步成为主要的学习中心,高校扩招是政府政策安排和决策创新的结果,使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社区学院、职业大学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加之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跳跃式发展趋势,逐渐使中国在21世纪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势所趋,高校扩招的步伐也不可阻挡,而且只要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在教育与经济这对互为作用的因子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一定要谨慎对待那种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光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