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6364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docx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标: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本讲重点:

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本讲难点: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

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可再生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经典例题1](2006年高考广东卷)从表1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   

表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

说明人类抵御灾害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BC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经典例题2](2006年高考北京卷)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题。

(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

A.35°        B.25°        C.20°      D.15°

(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示四个区域中(   )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解析】

(1)根据本题附图图例,图中找到180°经线,看出在该经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分布北界位于北纬10°~20°之间。

(2) 大西洋地区的强热带气旋称之为飓风,根据世界国家和大洋分布位置,在图中60°W经线附近海区应该为美国附近的大西洋,故图中④处为影响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飓风生成地。

(3)读图得知:

①位于70°E,10°N附近,按照世界大洋分布位置,该处为印度洋,而北印度洋洋流系统为季风环流,属风海流。

根据洋流分布,②处为暖流经过海区,④处附近海区的洋流为风海流。

根据世界主要渔场分布,③处没有洋流交汇也没有上升海流的作用,故不能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

【答案】

(1)D

(2)D   (3)A

2.干旱

(1)干旱和和旱灾   

(2)旱灾的特点: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经典例题3]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

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国家)的首都。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解析】

(1)依据等深线,图中地区的海拔最低处为-7450米。

题干中提醒,该火山的海拔高度为813米,“相对高度”为两地海拔高度的差额,即813-(-7450)=8263米。

通过经纬度和海域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印度尼西亚,其首都为雅加达。

(2)(3)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多火山、地震现象。

【答案】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经典例题4](2005年高考,广东卷)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

回答

(1)-

(2)题。

(1)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   )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                    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