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577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docx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

第二章危险化学品知识

本章学习要点

了解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掌握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特性

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试验

掌握化学品的说明书

建议培训学时:

7学时

第一节危险化学品分类

一、危险化学品概念

一般的、不严格的、比较抽象的定义是:

“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备、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属危险化学品。

比较严格的定义是:

“化学品中符合有关危险化学品(物质)分类标准规定的化学品(物质)属于危险化学品。

”目前,国际通用的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有两个。

一是《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规定了9类危险化学品的鉴别指标;二是“危险化学品鉴别分类的国际协调系统(GHS)规定了26类危险化学品的鉴别指标和测定方法,这一指标已为先进工业国接受,但尚未形成全球共识。

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定义是: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中的化学品是危险化学品”。

除了已公认不是危险化学品的物质(如纯净食品、水、食盐等等)之外,《名录》中未列的化学品的一般应经实验加以鉴别认定。

符合标准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一般都以它们的燃烧性、爆炸性、毒性、反应活性(包括腐蚀性)为衡量指标。

二、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特性及标志

1.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爆炸品具有以下特性:

①爆炸性强。

爆炸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

②敏感度高。

爆炸品对热、火花、撞击、摩擦、冲击波等敏感、极易发生爆炸。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是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临界温度低于50~C:

,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275。

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特性如下:

①可压缩性。

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所加的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得越小,若继续加压会压缩成液态。

②膨胀性。

气体在光照或受热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热运动加剧,体积增大,若在一定密闭容器内,气体受热的温度越高,其膨胀后形成的压力越大。

一般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都盛装在密闭的容器内,如果受高温、日晒,气体极易膨胀产生很大的压力。

当压力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时就会造成爆炸事故。

③易燃可燃气体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④除具有易燃性、毒性外,还有刺激性、致敏性、腐蚀性、窒息性等。

3.易燃液体

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其危险性已列入其他类别的液体。

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易燃液体具有以下特性:

①易挥发性。

易燃液体大部分属于沸点低、闪点低、挥发性强的物质。

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速度加快,当蒸气与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②易流动扩散性。

易燃液体具有流动和扩散性,大部分黏度较小,易流动,有蔓延和扩大火灾的危险。

③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液体表面蒸气压同时随之增加,部分液体挥发成蒸气。

在密闭容器中储存时,常常会出现鼓桶或挥发现象,如果体积急剧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④带电性。

大部分易燃液体为非极性物质,在管道、储罐、槽车、油船的输送、灌装、摇晃、搅拌和高速流动过程中,由于摩擦易产生静电,当所带的静电荷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静电火花,有引起燃烧和爆炸的危险。

⑤毒害性。

大多数易燃液体都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系统有毒性作用。

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1)易燃固体主要特性如下:

①易燃性。

易燃固体容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或升华,遇火种、热源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的燃烧。

②可分散性与氧化性。

固体具有可分散性。

一般来讲,物质的颗粒越细其比表面积越大,分散性就越强。

当固体粒度小于O.01mm时,可悬浮于空气中,这样能充分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氧化作用。

固体的可分散性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但主要还是受物质比表面积的影响,比表面积越大,和空气的接触机会就越多,氧化作用也就越容易,燃烧也就越快,则具有爆炸危险性。

另外,易燃固体与氧化剂接触,能发生剧烈反应而引起燃烧或爆炸。

如赤磷与氯酸钾接触,硫磺粉与氯酸钾或过氧化钠接触,均易立即发生燃烧爆炸。

③热分解性。

某些易燃固体受热后不熔融,而发生分解现象。

有的受热后边熔融边分解,如硝酸铵(NH4NO3)在分解过程中,往往放出NH。

或NO:

、NO等有毒气体。

一般来说,热分解的温度高低直接影响危险性的大小,受热分解温度越低的物质,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④对撞击、摩擦的敏感性。

易燃固体对摩擦、撞击、振动也很敏感。

例如:

赤磷、闪光粉等受摩擦、振动、撞击等也能起火燃烧甚至爆炸。

⑤毒害性。

许多易燃固体有毒,或燃烧产物有毒或有腐蚀性。

如:

二硝基苯、二硝基苯酚、硫磺、五硫化二磷等。

(2)自燃物品的主要特性。

①极易氧化。

自燃的发生是由于物质的自行发热和散热速度处于不平衡状态而使热量积蓄的结果。

自燃物品多具有容易氧化、分解的性质,且燃点较低。

在未发生自燃前,一般都经过缓慢的氧化过程,同时产生一定热量,当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积热使温度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时便会自发地着火燃烧。

凡能促进氧化的一切因素均能促进自燃。

空气、受热、受潮、氧化剂、强酸、金属粉末等能与自燃物品发生化学反应或对氧化反应有促进作用,它们都是促使自燃物品自燃的因素。

②易分解。

某些自燃物质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在空气中会自行分解,积蓄的分解热也会引起自燃,如硝化纤维素、塞璐璐、硝化甘油等。

(3)遇湿易燃物品的特性。

①遇水或酸反应性强。

遇水、潮湿空气、酸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易燃气体和热量,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

②腐蚀性或毒性强。

某些遇湿易燃物品具有腐蚀性或毒性,如硼氢类化合物、金属磷化物等。

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以下两项:

①氧化剂:

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

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

②有机过氧化物:

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毒害品的主特性如下:

①溶解性。

很多毒害品水溶性或脂溶性较强。

毒害品在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大。

因为易于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更易被人吸收而引起中毒。

如氯化钡易溶于水,对人体危害大,而硫酸钡不溶于水和脂肪,故无毒。

但有的毒物是不溶于水但可溶于脂肪,这类物质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

②挥发性。

大多数有机毒害品挥发性较强,易引起蒸气的吸入中毒。

毒物的挥发性越强,导致中毒的机会越多。

一般沸点越低的物质,挥发性越强,空气中存在的浓度高,易发生中毒。

③分散性。

固体毒物颗粒越小,分散性越好,特别是一些悬浮争空气中的毒物颗粒,更易吸入肺泡而中毒。

7.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X104Bq/kg的物品。

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的特性如下:

①具有放射性,能自发、不断地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觉察到的射线。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分为四种:

α射线,也叫甲种射线;β射线,也叫乙种射线;γ射线,也叫丙种射线;还有中子流。

但是各种放射性物品放出的射线种类和强度不尽一致。

如果上列射线从人体外部照射时,β、γ射线和中子流对人的危害很大,达到一定剂量易使人患放射病,甚至死亡。

如果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时,则α射线的危害最大,其他射线的危害较大,所以要严防放射性物品进入体内。

②许多放射性物品毒性很大。

如钋210、镭226、镭228、钍230等都是剧毒的放射性物品;钠22、钴60、锶90、碘131、铅210等为高毒的放射性物品,均应注意。

③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或者其他方法使放射性物品不放出射线,而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清除或者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吸收屏蔽。

8.腐蚀品

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

腐蚀品具有以下特性:

①强烈的腐蚀性。

它对人体、设备、建筑物、构筑物、车辆、船舶的金属结构都易发生化学反应,而使之腐蚀并遭受破坏。

②氧化性。

腐蚀性物质如浓硫酸、硝酸、氯磺酸、漂白粉等都是氧化性很强的物质,与还原剂接触易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引起燃烧。

③稀释放热性。

多种腐蚀品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易燃液体四处飞溅造成人体灼伤。

第二节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分析

一、忌水性物质试验

特别危险物系中,其中有遇水或受潮时可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质或物系,该项物质虽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但其特点是:

遇水、酸、碱、潮湿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可燃气体和热量。

当热量达到可燃气体的自燃点或可燃气体接触外来火源时,会立即着火或爆炸。

遇湿易燃物质常见的有:

锂、钠、钾、钙、铷、铯、钙、铝等金属的氢化物(如氢化钙)、碳化物(电石)、硅化物(硅化钠)、磷化物(如磷化钙、磷化锌),以及锂、钠、钾等金属的硼氢化物(如硼氢化钠)和镁粉、锌粉、保险粉等轻金属粉末。

遇湿易燃物质的定量标准,是指在大气温度下与水进行反应试验时,在试验程序的任何一个步骤发生自燃或释放易燃气体的速度>1L/(kg·h)的物质。

参照《国际危规》中遇湿易燃物品包装类别的划分标准,可将遇湿易燃物品划分为3个危险级别。

(1)一级遇湿易燃物品。

指在常温常压下可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一般表明所产生的气体有自燃趋势,或该物质在大气温度下极易与水反应,并且易燃气体的释放速度≥1L/(kg·mIn),的物质。

(2)二级遇湿易燃物品。

指在常温常压下极易与水反应,易燃气体的最大释放速度<1L/(kg·min)的物质。

(3)三级遇湿易燃物品。

指在常温常压下能缓慢与水反应的物质。

二、易燃物质试验

易燃固体包括退敏固体爆炸物、自反应物质、极易燃烧的固体和通过摩擦可能起火或促成起火的固体及丙类易燃固体等。

(1)退敏固体爆炸物质。

指用充分的水或酒精浸湿或被其他物质稀释后,形成均一的固体混合物而被抑制了爆炸性能的固体爆炸物。

此类物质在储运状态下,退敏试剂应均匀的分布在所储运的物质之中。

对于含有水或用水浸湿退敏的爆炸物,如果预计在低N(0℃以下)条件下储运,应当添加如乙醇等适当相溶的溶剂来降低液体的冰点,以防结冰后影响退敏效果。

由于退敏爆炸物在干燥状态下属于爆炸品,所以在储运时必须说明在充分浸湿的条件下才能作为易燃固体储运。

属于此类物质的有:

含水不低于30%的苦味酸银、含水不低于20%的硝基胍、硝化淀粉,含水不低于15%的二硝基苯酚、二硝基苯酚盐、二硝基间苯二酚和含水不低于10%的苦味酸铵(以上含水量均为质量百分比)等。

(2)自反应物质。

指在常温或高温下由于储存或运输温度太高或含有混合杂质引起激烈的热分解,一旦着火无须空气便可发生极其危险的反应,特别是在无火焰分解情况下可散发毒性蒸汽或其他气体的固体。

这些物质主要包括脂肪族偶氮化合物、有机叠氮化合物、重氮盐类化合物、亚硝基类化合物、芳香族硫化酰肼化合物等固体物质,如偶氮二异丁腈、苯磺酰肼等。

(3)极易燃烧的固体和通过摩擦可能起火或促进起火的固体。

指在标准试验中,燃烧时间小于45s或燃烧速度大于22mm/s的粉状、颗粒或糊状的固体物质或能够被点燃,并在10min以内可使燃烧蔓延到试样的全部的金属粉末或金属合金以及经摩擦可能起火的物质和被水充分浸湿抑制了自燃性的易自燃的金属粉末等。

这类物质主要包括湿发火粉末(用充分的水湿透,以抑制其发火性能的铪粉、钛粉、锆粉等),铈铁合金(打火机用的火石),铈的板块、锭或棒状物,七硫化四磷、三硫化四磷、五硫化二磷等硫化物以及氢化锆、氢化钛等金属的氢化物,癸硼烷、冰片、萘、樟脑等有机升华的固体,及聚乙醛、仲甲醛等有机聚合物,硫、锆等有机聚合物,硫、锆等可燃的元素、火柴、点火剂等。

储存和运输中将易燃固体分为3个危险级别。

一级易燃固体。

指用充分的水、酒精或其他添加剂抑制了爆炸性能的爆炸物(硝化纤维除外),不属于爆炸品的既不是自反应物质又不是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的物质;

二级易燃固体。

指自反应物质和标准试验时燃烧时间小于45s,并且火焰通过湿润区段的固体物质,以及燃烧反应在5min内传播到整个试样的金属粉末或合金粉末;

三级易燃固体。

指在标准试验时,燃烧时间小于45s,且湿润区阻止火焰蔓延至少4min的固体物质和燃烧反应传播到整个试样的时间大于5min,但不大于10min的金属粉末或合金粉末。

三、自燃物质试验

自燃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在空气中可自行发热燃烧,其中有一些在缺氧的条件下也能够自燃起火。

因此,该项物质应当以接触空气后是否能在极短时间内(如5min)自燃,或在蓄热状态时能否自热升温达到很高的温度(多数物质的自燃点为200℃)为区分自燃物质的依据。

属于该项物质的有:

黄磷、钙粉、干燥的金属元素,铝粉、铅粉、钛粉、烷基镁、甲醇钠、烷基铝、烷基铝氢化物、烷基铝卤化物、硝化纤维片基、赛璐珞碎屑、油布、油绸及其制品、油纸、漆布及其制品、拷纱、棉籽、菜籽、油菜籽、种子饼、未加抗氧剂的鱼

粉等。

自燃物质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两类。

(1)发火物质。

发火物质是指与空气接触5min之内即可自行燃烧的液体、固体或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如黄磷、三氯化钛、钙粉、烷基铝、烷基铝氢化物、烷基铝卤化物等。

(2)自热物质。

自热物质是指与空气接触不需要外部热能源的作用即可自行发热而燃烧的物质。

这类物质的特点是只有在大量(若干克)堆放并经过长时间(若干小时或若干天才会自燃)储存,所以亦可称积热自燃物质。

如油纸、油布、油绸及其制品,动物、植物油和植物纤维及其制品、赛璐络碎屑、拷纱、潮湿的棉花等。

自燃物质的定量区分标准是指与空气接触不到5min便可自行燃烧或使滤纸起火或变成炭黑的发火物质,即采用边长10cm立方体试样试验,在24h内试样出现自燃或温度超过200℃的自热物质。

根据《国际危规》对包装类别的区分方法,可将自燃物品划分以下3个危险级别:

一级自燃物品:

指与空气接触≤5min便可自行燃烧或者使滤纸起火或变成炭黑的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

二级自燃物品:

指140℃情况下采用边长100mm立方体试样试验时,出现自燃的物质或温度超过200℃的自热物质;

三级自燃物品:

通常包括以下3种情况:

①指在140℃情况下采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出现自燃或温度超过200~C的结果,但采用边长25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不会出现上述结果,且该物质的包件大于3m3的自热物质。

②在140℃情况下采用边长lOO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出现自燃或温度超过200℃的结果,采用边长25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不会出现上述结果,但在120℃情况下采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出现自燃或温度超过200℃的结果,且该物质的包件容积大于450L的自热物质。

③在140℃情况下采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出现自燃或温度超过200℃的结果,采用边长25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不会出现上述结果,但在100℃情况下采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试样试验时出现自燃或温度超过200℃结果的自热物质。

四、氧化性混合危险性物质试验

另外一种特别危险物系或反应系是氧化反应物系。

氧化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分解温度较低,遇酸碱、潮湿、强热、摩擦、冲击或与易燃物、还原剂能发生激烈的氧化反应或分解反应,并引起着火或爆炸。

氧化性物质的危险性是由于其他物质作用或自身发生化学变化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其中有机过氧化物较其他氧化性物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所以,这类物品按其典型的分子结构分为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两项。

氧化剂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振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由于氧化剂的事故危险性是通过与其他物质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其事故危险性大小也只能用与其他可燃物完全混合时所达到的燃烧速度和潜在的氧化能力来分析。

但是物品的状态不同,其测试的方法也不同,故有固体和液体两种测试方法。

分析固体氧化剂氧化能力的大小,国际上是将待评估的试验物质和干纤维素的混合物与溴酸钾和干纤维素的混合物作为参考物质进行比较而得出的。

液体氧化剂主要是测试试验物质与纤维素的混合物能自燃或试验压力从690kPa提高到2070kPa所用的平均时间与参考物质的平均时间比较,如进行试验的液体物质质量与纤维素的比例为1:

1,它所显示的压力平均时间≤65%的硝酸水溶液与纤维素质量比为1:

1的平均时间,则该物质可划为液体氧化剂。

氧化剂按其事故危险性的大小,参照《国际危规》中氧化剂量包装类别的划分标准,可划分为3个级别。

一级氧化剂。

一级氧化剂指用标准试验方法试验的物质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4:

1,其显示的燃烧时间少于溴酸钾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

2的混合物的平均燃烧时间的固体物质;或进行试验的液体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

1的混合物能够自燃或该物质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

1的混合物的平均压力提高时间少于50%高氯酸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

1的混合物的平均提高时间的液体物质。

二级氧化剂。

二级氧化剂指用标准试验方法试验的物质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4:

1或1:

1,其显示的燃烧时间少于或等于溴酸钾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2:

3的混合物的平均燃烧时间,但不符合一级固体氧化剂标准的固体物质;或进行试验的液体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

1的物质,显示的平均压力提高时间少于或等于40%氯酸钠水溶液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

1的混合物的平均压力提高时间,且不属于一级液体氧化剂的液体物质。

三级氧化剂。

三级氧化剂指用标准试验方法试验的物质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4:

1或1:

1,其显示的燃烧时间少于或等于溴酸钾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

7的混合物的平均燃烧时间,但不符合一级和二级固体氧化剂标准的固体物质;或进行试验的液体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

1的物质显示的平均压力提高时间少于65%硝酸水溶液与纤维素的质量比1:

1的混合物的平均压力提高时间,且不属于一级和二级液体氧化剂的液体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还按其危险性的大小划分为7种类型。

A型:

系指易于起爆或快速爆燃,或在封闭状态下加热时呈现剧烈反应的有机过氧化物。

此型有机过氧化物因其有敏感易爆性,应当按爆炸物对待。

B型:

系指有爆炸性,配置物在包装运输时不起爆,也不会快速爆燃,但在包件内部易产生热爆炸的有机过氧化物。

应在包装上显示爆炸物副标志。

c型:

系指在包装运输时不起爆、不快速爆燃,也不易受热爆炸,但仍具有潜在爆炸的有机过氧化物。

D型:

系指在封闭条件下进行加热试验时,呈现部分起爆,但不快速爆燃且不呈现剧烈效应;或不爆轰,但可缓爆燃并不呈剧烈效应;或不爆轰爆燃但呈现中等反应的有机过氧化物。

E型:

系指在封闭条件下进行加热试验时,不起爆、不爆燃,只呈现微弱反应的有机过氧化物。

F型:

系指在封闭条件下进行加热试验时,既不引起气化状态的爆炸,也不爆燃,只呈现微弱反应或没有任何反应,呈现微弱炸力或没有爆炸力的有机过氧化物。

G型:

系指在封闭条件下进行加热试验时,既不引起气化状态的爆炸,也不爆燃,且不呈现反应及没有任何爆炸力,但其配置物有热稳定性包件的有机过氧化物。

有不少化学危险品不仅本身具有易燃烧、易爆炸的危险,往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危险物品混合或互相接触更易产生高热、着火、爆炸。

很多化学品事故就是因此发生的。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危险物品混合接触有3种危险状况:

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高热,反应激烈;引起着火或爆炸(表2—1、表2—2)

表2—1混合接触有危险的化学品

品名

混合接触有危险性的化学品

危险性摘要

乙醛

CH3CHO

Acetaldehyde

氯酸钠、高氯酸钠、亚氯酸钠、过氧化氢(浓)、硝酸铵、硝酸钠、硝酸、溴酸钠

混合后有激烈的放热反应

醋酸、乙酐、氢氧化钠、氨

混合后有聚合反应的危险性

醋酸钴+氧气

由于放热的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物质,有爆炸的危险性

乙酸(醋酸)

CH3COOH

Aceticacid

铬酸酐、过氧化钠、硝酸铵、高氯酸、高锰酸钾

混合后,有着火燃烧或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性

过氧化氢(浓)

能生成不稳定的爆炸性酸

氯酸钠、高氯酸钠、亚氯酸钠、硝酸钠、硝酸

混合后有激烈的放热反应

乙酐

(CH3CO)2O

Aceticanhydride

高氯酸、过氧化钠、浓硝酸、高锰酸钾(加热)

混合后摩擦、冲击有爆炸危险性

铬酸酐(在酸催化剂作用下)、四氧化二氮

有激烈沸腾和爆炸的危险性

氯酸钠、高氯酸钠、亚氯酸钠、硝酸铵、硝酸钠、过氧化氢(浓)

混合后有激烈的放热反应

丙酮

CH3COCH3

Acetone

铬酸酐、重铬酸钾(+硫酸)

有着火的危险性

硝酸(+醋酸)、硫酸(密闭条件下)、次溴酸钠

有激烈分解爆炸的危险性

三氯甲烷(+酸)、氯仿

混合后有聚合放热反应的危险性

氯酸钠、高氯酸钠、亚氯酸钠、硝酸铵、硝酸钠、溴酸钠

混合后有激烈的放热反应

品名

混合接触有危险性的化学品

危险性摘要

NH3

Ammonium

硝酸

接触气体有着火危险性

亚硝酸钾、亚硝酸钠、次氯酸

接触后能生成对冲击敏感的亚氯酸铵;对次氯酸有爆炸危险性

苯胺

C6H5NH2

Aniline

过氧化钠、硝酸、硫酸(在二氧化碳、硝酸共存下)

有着火危险性

氯酸钠、高氯酸钠、过氧化氢(浓)、过甲酸、高锰酸钾、硝基苯、硝酸铵、硝酸钠

有激烈放热反应的危险性

硝基甲烷、臭氧

能生成敏感爆炸性混合物

C6H6

Benzene

硝酸铵、高锰酸、氟化溴、臭氧

有起火或爆炸的危险性

氯酸钠、高氯酸钠、过氧化氢(浓)、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硝酸、亚氯酸钠、溴酸钠

有激烈放热反应的危险性

二硫化碳

CS2

Carbondisulfide

过氧化氢(浓)、高锰酸钾(+硫酸)

有着火、爆炸危险性

氯(在铁的催化作用下)

有爆炸或着火的危险性

氯酸钠、高氯酸钠、硝酸铵、硝酸钠、亚氯酸钠、硝酸、锌

有激烈放热反应的危险性

乙醚

(C2H5)20

Diethylether

氯酸钠、高氯酸钠、硝酸铵、硝酸钠、亚氯酸钠、硝酸、过氧化氢(浓)、过氧化钠、铬酸酐、溴酸钠

混合后有激烈放热反应的危险性

乙醇

CH3CH20H

Ethanol

过氧化氢(浓)、+浓硫酸

受热、冲击有爆炸的危险性

氯酸钠、高氯酸钠、硝酸铵、硝酸钠、亚氯酸钠

混合后有激烈的放热反应

硝酸银

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爆炸性雷酸

乙烯

CH2一CH2

Ethvlene

氯、四氯化碳、三氯一溴甲烷、四氟乙烯、氯化铝、过氧化二苯甲酰

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后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臭氧

有爆炸反应的危险性

环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