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556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docx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do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简答题及答案

三、简答

1、劳动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7、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8、掌握“度”的实际意义。

9、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内容,以及两种类型生产关系的区别。

10、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论的根源。

1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2、意识能动性的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15、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6、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

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17、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1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9、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历史的统一。

20、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2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关系?

22、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2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25、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2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7、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28、什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

29、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30、简述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四、辨析

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

2、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3、"人为自然界立法。

"

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6、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7、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8、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9、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1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

1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1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13、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14、"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

15、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16、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7、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18、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

19、"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

20、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21、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五、论述

1、运用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2、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怎样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4、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5、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6、怎样理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

7、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8、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9、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原理,说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10、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11、运用国家职能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2、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3、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4、运用人的价值论,说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15、结合中国改革的实际说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17、用哲学发展史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引起的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18、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19、运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20、用本质和现象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简答

1答:

在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意义。

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

2答: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首先必须将两者严格区别开来。

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自相矛盾。

这是主观造成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应当从思维中加以排除的。

辩证矛盾则是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贯通,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主要表现为: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包含着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综上所述,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有着种种区别,但它们又同属于认识范畴,都是对矛盾的具体看法。

3答: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我国人民数十年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继承、丰富了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诸多方面,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

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在哲学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

③强调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色。

④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又一重大特色。

4答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其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5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即深入群众,集中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智慧、意见和要求,并经过整理研究,形成领导的意见、政策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即把领导的意见、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些意见、政策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意思、政策越来越完善,并且随着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6答: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其中,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

7答: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与时俱进,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内在要求,解放思想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也不是随意地否定一切,而是要达到思想认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因此,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而要真正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8答

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发生质变。

(2)掌握事物的度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

其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高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性,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人们通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9答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产品的分配关系。

这三项内容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0答: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其根源在于:

(1)阶级根源。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剥削者总是垄断脑力劳动的特权,被剥削阶级被迫从事物质生产劳动。

所以,剥削阶级必然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夸大个别人物的聪明才智的作用,贬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群众的作用。

(2)社会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因而限制了人们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物质生产及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认识论根源。

如果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只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特别是只着眼于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上,就会片面夸大他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得出英雄创造历史的结论。

11答:

(1)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及普遍性的特点。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客观规律性是属于物质世界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属于意识。

但两者又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首先,客观规律向主观意识的转化,这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用观念去把握这种规律,这时客观规律便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意识再把自己认识的规律同目的、理想结合起来,形成计划、方案、政策、方针等,并把它付诸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转化为客观的东西。

上述的全部过程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所以尊重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毫无作为,恰恰相反,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2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1)所谓意识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过过程。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③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④还表现在对人自身的改造上。

⑤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获得成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③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

①意识本身只是精神、思想观念等,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在的力量,也不能实现什么。

所以人们常说:

思想、精神、理论是苍白的。

②思想、理论、精神只有掌握了群众,变成指导群众的实践,才能显示它的巨大威力,它自己也才能得到实现。

③要把意识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13答:

生产力与生产关象是生产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适合与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14答: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法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它的主要错误在于:

第一,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这样,否定就成了偶然的甚至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第二,它把否定看成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第三,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15答: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指贯串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其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再次,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续历史发展的进程。

16答: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②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产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

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来考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客观地、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

17答:

(1)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个层面对物质加以规定,揭示了物质对意识的第一性和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第二性和依赖性,有力地维护了唯物主义。

第二,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在对物质的规定中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说明物质虽然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它可以被人所认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第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因此,它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的缺陷。

18答: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但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

接受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间接经验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实践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标准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问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新的剌激,从而逐渐改变和完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19答:

认识的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它们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适应。

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大大超前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想认识落后于社会实践,是保守主义,是右的错误;超越社会实践,是冒险主义,是“左”的错误。

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20答:

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1)现代科学革命主要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立,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等。

现代技术主要指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材料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

现代科技革命是包括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也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之得到丰富与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巨大影响。

①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括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②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证实、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③现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21答: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象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但是也应看到,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

(2)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是统一的。

表现在:

首先,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其次,人们根据目的和需要从事社会活动,但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再次,人们所以能在活动中达到预期的结果,是由于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客观规律,而且,人们预想的目的,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基本实现,而不能完全实现。

最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22答: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属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其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