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128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docx

科学9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

学生:

科目:

第阶段第次课教师:

课题

九下第二单元复习与巩固

教学目标

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野外调查与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难点: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野外调查

考点及考试要求

1、种群特征与种内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

 

1知识梳理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定义: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

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2.群落定义:

在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生物特征:

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关系:

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

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3.植被定义: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生物特征:

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类型:

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作用: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如保护色、拟态等。

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

第2节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

(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

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不可缺少的成分①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②分解者:

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区域大小:

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

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不可直接比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但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当中。

5.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涵义: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

举例:

草→鼠→蛇→鹰。

功能: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功能:

生态系统中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

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食物网涵义: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食物网。

功能: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

注意:

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6.固氮途径有:

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

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原因:

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

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台风等。

②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4.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2典型例题

1、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结构B.性别比例C.出生率、死亡率D.以上都是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至40年,美国需40至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依据是()

A.人口种群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3、分析下列生物现象,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分别是

(1)苹果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

(2)阳面山坡的小麦比阴面的长得好()

(3)荒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A.温度B.水C.阳光D.土壤

4、右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对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A.M以N为食B.N以M为食

C.M与N无捕食关系D.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5、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从生态角度看,一片草地、草地里的各种生物、草地里的所有植物、草地里的蝗虫依次可称为(   )

A.生态系统、群落、植被、种群   B.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群落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种群 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群落

6、在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中,能影响鹿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   )

①狼群中狼的数量;②初级消费者昆虫和树木;③冬季的大雪低温;④夏季长期干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

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大丰收。

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

A.维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B.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使生态系统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D.破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0、右图所示是某学生做的一个生态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是,消费者是,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的最终能量来源是。

(2)水草的光合作用能为动物提供和,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水草进行光合作用的。

(3)泥沙中的微生物能动物和植物的尸体,为植物的生活提供营养。

(4)要使一个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最重要的两类生物是

和。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知识点: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要求学生把以上知识点的概念、特点、组成、原因、意义,以及它们的之间联系等内容表达出来,形成一段易于记忆的话,如图表、小故事、顺口溜等.表达错误的其他组的成员可以立即改正。

4针对性练习: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选择题

1.在一个池塘中生活着水蚤、藻类、虾、鲤鱼、莲等各种生物,这些生物的总和可以看成一个()

A.种群B.群落C.物种D.社会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B.一块水稻田里的蝌蚪和青蛙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生物

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3.一个池塘中的生物群落不包括()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 所有鱼类    D.水和土壤

4.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分层次地分布,这体现了()

A.种群的密度B.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的垂直结构D.种群的水平结构

5.分析下列生物现象,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分别是

(1)苹果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

(2)阳面山坡的小麦比阴面的长得好()

(3)荒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A.温度B.水C.阳光D.土壤

6.下列生物的生活习性,受温度影响的是()

A.仙人掌的变态叶B.蛾类喜夜间生活C.侯鸟的迁徙D.杜鹃产卵于别的鸟窝内

7.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到敌害时,身体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

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D.变态

8.下列属于保护色的是 ()                            

A.雌黄蜂与蜂兰的唇形花瓣相似B.比目鱼的体色能与环境色彩变化保持一致

C.黄蜂腹部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D.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花纹

9.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毛色雪白;瓢虫体表的斑点;尺蠖爬行时拱腰成枯枝状。

这四种现象分别是()

A、拟态、保护色、拟态、警戒色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C、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保护色D、保护色、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10.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水B.温度C.阳光D.大气

11.种在同一穴中的玉米,如果过稠会出现瘦苗和弱苗现象,这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共生

12.在林区放赤眼蜂,结果松毛虫被消灭了,原因是赤眼蜂的卵产在松毛虫的卵内,使松毛虫卵的空壳率达到70%以上,赤眼蜂的生活方式及两者的关系实质是()

A.捕食和种内斗争B.互利共生和种间互助C.互利共生和种间斗争D.寄生和种间斗争

13.下列各组都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狼吃羊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光B.狐吃兔和大鲈鱼吃小鲈鱼

C.蛇吃鼠和牛喝水D.鸟吃虫和羊吃草

14.属于种内互助的一组生物是()

A.海葵和寄居蟹B.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C.蜂群中的工蜂和蜂王D.水池中的草履虫与水螅

二、填空题

15.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

16.我们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17.森林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结构,从高到低依次是层、层、层和地衣、苔藓植物层等。

19.到了寒冷的冬天,柳树落叶,而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它们都能寒冷环境;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说明生物也能环境。

三、分析题

18.浙江省盛产柑橘,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年平均气温要求在15摄氏度以上,一月的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有水源。

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

(1)选择90株柑橘苗,将它们分为A、B、C三组

(2)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3)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水、修剪等日常管理。

几年后,柑橘开始收获,结果如下:

产量(千克)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

84

不甜,酸味重

B

102

最大

C

91

较大

甜,略带酸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至少答出两个)

(2)从实验结果分析得知,柑橘适宜种植在

(3)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至少指出一处。

第二节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A.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的太阳能B.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内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C.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

A.各级相等,反复运动B.逐级减少,单向流动C.逐级增加,单向流动D.逐级变化,双向流动

3.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的流动特点是()

A.各级相等B.逐级减少C.逐级增加D.反复循环运动

4.假若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只带了少量的麦子和鸡可以食用。

那么,可使你生活时间较长的办法()

A.先吃鸡,然后吃麦子B.先吃麦子,然后吃鸡

C.用麦子喂鸡,然后吃鸡D.用麦子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吃鸡

5.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6.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够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

7.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

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8.假如某生态系统遭到化学农药的污染,该生态系统中化学农药残留量较高的是(   )

A.植物   B.昆虫   C.植食鸟类   D.肉食鸟类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焦.每平方米)

811.46×105

12.16×105

1.68×105

97.19×105

9.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

分别以a、b、c、d表示。

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

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是()

A.aB.bC.cD.d

10.下列是一些池塘中常见的生物:

①鱼类②水生甲虫③水蚤④藻类⑤池边肉食动物,将上述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其次序为()

A.④→①→②→⑤→③B.④→③→②→①→⑤C.②→⑤→③→①→④D.④→②→③→⑤→①

11.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①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②能量流动是单向的③能量是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④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

A、①②B、③C、④⑤D、⑥

二、填空题

1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主要的关系是关系,通过此关系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连接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成为流动和循环的渠道。

13.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使能量尽量可能多地。

14.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使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经是。

三、分析题

15.DDT是一种难以分解、无法经代谢排出体外的一种农药。

DDT流入水体会随食物链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下面是一水体中生物的食物链:

①(微小的水生植物)→②(水蚤)→③(蜻蜓)→④(小鱼)→

(大鱼),请就此食物链分析回答:

(1)①—

,DDT含量由多到少的生物依次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人长期吃了含DDT的大鱼,会产生的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右图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

(1)流经此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所固定的      能。

(2)碳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之间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

(3)此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

(4)沼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

写出其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8.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

请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构成。

在此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有       存在。

(2)此食物网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称为         。

(3)这一地域内所有的兔构成一个       。

(4)如果将该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

大的应该是__________。

(5)对蛇而言,能量损失最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       。

(6)在此食物网,鸟和虫的关系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

(7)科学家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可以使次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容易出现__________大量增多而使农作物受害。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破坏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

A.过渡砍伐森林   B.大肆捕捉青蛙C.强烈的地震、台风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2.下列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属于自然因素的是()

A.过量开采资源B.污水污染C.森林被大量砍伐D.作物病虫害

3.我国农业部禁止养殖食人鲳,食人鲳原生活在亚马孙河谷,因为食人鲳在我国有其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及丰富的食物,便快速繁殖成灾,使我国(特别是江淮流域)的水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造成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属于(    )

A.植被的破坏   B.自然因素   C.食物链的破坏   D.环境污染

4.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昆虫过多  B.鸟类减少  C.光线不足 D.食物链被破坏

5.某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飞机播种造林工作,用马尾松种子飞播后,采用阔叶树种(木荷、风香、台湾相思树)人工点播或补种,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是()

A.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B.提高树种的成活率C.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6.对保护池塘生态系统来说,禁止捕鱼是否是最佳方案?

(   )

A.是最佳方案,这样可以保护生态平衡B.不是,应及时适量捕捞成鱼,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幼鱼发育

C.是最佳方案,最初会出现不平衡,经自动调节后会达到平衡D.不是,应及时捕鱼

7.我国有广阔的草原,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确定载畜量,适当地超载放牧  B.根据草场生产力建立合理放牧制度

C.根据现有载畜量每年按比例递增  D.根据现有载畜量每年按比例扩大草场

8.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大丰收。

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

A.维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B.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使生态系统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D.破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9.合理地砍伐一定量的树木,一般不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的原因是(   )

A.生态系统能进行物质循环   B.森林中其他树木能进行光合作用

C.生态系统能进行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0.北京市提出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

以下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提高森林、草地覆盖率的做法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改变原有绿地内的植物种类,多栽些花卉植物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④实施对已有绿地的保护工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

11.1998年,长江发生了特大洪灾,专家分析除了大气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具体表现在()

A.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水的供应过于充足B.长江上游天然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下降

C.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太快

D.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中断

二、填空题

12.生态系统具有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能力。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这种能力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一旦外来的干扰超过了这种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

外界这种干扰主要有两类,这两类因素往往是作用的,有时因素可以导致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三、分析题

13.据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2)要维护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除图中生物的成分外,还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3)若鹰、蛇、狐受到保护,数量增加,该生态系统中,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而、的数量会减少。

14.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3)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4)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之一是用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本节课总结提高题

1、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B、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环境污染加剧

C、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D、一个地区的人口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无限制的增加

2、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该种群的密度将会()

A、越来越大B、相对稳定C、越来越小D、绝对不变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

影响山寺桃花迟开的主要原因是()

A、湿度B、温度C、土壤D、阳光

4.下列动物中具有警戒色的是()

A.白熊B.毒蛇C.雷鸟D.竹节虫

5.在降雪晚而少的冬季,雷鸟因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

在生物学上称为()

A.适应B.变异C.适应的普遍性D.适应的相对性

6.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的鱼B.一座山上的树

C.一块稻田里的水稻D.一片草原上的小草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