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644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docx

《反杜林论》引导阅读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巨著

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

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

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

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毒害群众,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

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杜林吹嘘自己是现代和未来唯一真正的哲学家。

②他所说的话都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谁不同意,就是不同意真理。

③他的哲学是“自然体系或现实哲学”(意即真正的哲学),这种哲学排除了他个人的主观局限性。

④这种哲学的内容本身,是“对精神极有价值的知识的自然体系”,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的结果是“彻底独创的结论和观点……创造体系的思想”,“一种根本性的科学”,一种“严格的科学的世界观”等等。

内容

第一编,哲学,发表时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由来、发展和内容,包括自然哲学。

批判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为切入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阐明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论述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这部著作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实证主义的自然哲学、唯心史观以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它作出经典的表述: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现象,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到社会,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思维也是高度发展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因此,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确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在认识论问题上,它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指出: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不是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这就是说,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当然,相对真理也是客观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但是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绝对真理,达到真理认识的最后完成。

在唯物辩证法问题上,它规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即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并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最重要的范畴。

它还论述了道德、平等、自由与必然等问题。

第二编,政治经济学,发表时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政治经济学中实行的变革》,全面介绍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主要观点,其中第十节是马克思自己亲自撰写的,经恩格斯压缩。

在第三版发行时,由于形势的变化,恩格斯将一些反驳杜林的段落删除,将马克思撰写的全文补充进去。

批判杜林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观点,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同时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指出:

“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先验主义的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经济决定政治以及革命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原理,论述了关于价值,尤其是剩余价值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同时批判地考察了经济学说史,主要分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这部著作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它表述了最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概念,确定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把“广义的”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区分开来,即不把它的任务仅仅局限于研究资产阶级关系的规律,而是研究各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更替的过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批判庸俗的分配决定论时,它指出,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分配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分配方式不是消极的,它对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也起反作用。

在批判杜林庸俗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暴力论——的时候,它指出,暴力在历史进程的一切阶段都是经济进程的结果,而决不是它的原因。

从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生来看,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

它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决定作用。

同样,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把各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和实际的公共事务。

从而为消灭私有财产,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创造前提。

在这个时候,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无论它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

当然,经济是暴力的基础和本原,决不意味暴力对经济进程不产生任何影响。

暴力在社会发展中朝着两个方向起作用:

它或者按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去起作用,这样,它就会推动和加速经济的发展;或者违反经济发展而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阻碍或延缓经济的发展,而它自己也必然会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崩溃。

因此,把暴力看作是绝对的坏事也是错误的,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

暴力是每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这部著作还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理论。

第三编,社会主义,发表时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社会主义中实行的变革》,全面介绍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向科学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介绍了社会主义关于生产、分配、国家、家庭和教育的主要理论。

批判杜林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考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的一般规律,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等做出了科学的预见,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

这部著作批判了杜林的假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充分肯定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贡献,对他们学说中所包含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给予很高评价。

同时也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和错误。

他们还不能指明通向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际道路。

因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

他们那种从头脑中构思出的新的社会制度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的理论基础上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就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也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它的基本矛盾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中运动着。

这种矛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

最后,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1]这部著作还概括地预言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论述了国庭、教育等问题。

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

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1、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渊源2、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及其意义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

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也有所泛滥。

2、虽然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原来分裂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实现了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党,但由于“爱派”向“拉派”做出来牺牲工人的无原则的让步,致使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大降低。

3、由于杜林的饭马克思主义观点以“社会主义行家”和“改革家”的面目出现,致使许多人受到蒙蔽,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不仅党内机会主义者伯恩斯坦、莫斯特、恩斯等人都成了狂热的杜林分子,就连党内“左”派领导人倍倍尔也认不清杜林主义的实质,还在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上发表文章对杜林主义大加赞赏。

由此,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了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团结,恩格斯响应马克思要求毅然放下了正在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负担起批判杜林的重任。

《反杜林论》的发表引起了杜林分子的激烈反抗。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用了两年的时间1878年10月底,德国实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以后,《反杜林论》和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一样遭到查禁。

1880年,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的三章(《引论》的第一章以及第三编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改写成一篇独立的通俗著作,这一著作最初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后来又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题出版。

——343。

世界模式论

德国哲学家杜林用逻辑形式或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是杜林全部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杜林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和思维的一般原则。

世界的模式是先于现实世界存在的思维原则,是永恒、没有矛盾绝对的。

现实世界一切都是由世界模式的原则构成。

这些原则一被人类发现,就可以用来说明一切,只要把它们套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该和这些原则相适应。

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这种臆测。

先验主义

  先验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

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

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先验主义是由爱默生发起的一次文化运动,当时大部分作家都受到了这个运动的影响。

先验主义者们认为人类感官只能感觉到物质的现实世界。

对于先验主义者们来说,生命的基本实质是感官所不能触及的,只有通过直觉才能对它有所理解和领会。

这导致他们信念的中心结论:

各种形式的生命体——上帝、自然和人类——都通过一种共同的灵魂,或者说超灵魂,在精神方面联合在一起。

  [1]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导读

《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论证,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一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的百科全书。

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不是和杜林之间的意气之争,也不是纯学术之争,而是为了粉碎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路线,为了清除党内的宗派阴谋活动,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

所以《反杜林论》是当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和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内斗争的必然产物。

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

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

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

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毒害群众,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

在哲学方面,这部著作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实证主义的自然哲学、唯心史观以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它作出经典的表述: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现象,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到社会,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思维也是高度发展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因此,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确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在认识论问题上,它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指出: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不是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这就是说,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当然,相对真理也是客观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但是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绝对真理,达到真理认识的最后完成。

在唯物辩证法问题上,它规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即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并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最重要的范畴。

它还论述了道德、平等、自由与必然等问题。

第一编哲学

三、分类。

先验主义

二、内容讲解

在这一章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哲学分类问题上的错误实质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揭露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源。

深刻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反论的基本原理。

论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法。

全章共20段。

可分三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1-9段)

1、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论的基本观点。

杜林认为:

“原则”是构成各种各样知识和意志的简单成分;哲学就是研究“原则”的;哲学的对象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所以哲学就包括: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的普遍原则的学说(即关于人的学说),共三部分;这三部分的“内在的逻辑次序”是“适用于一切存在的原则”走在前面,而“运用这些原则”的“对象的领域”只能“在后面”。

2、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先验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原则和客观世界关系上唯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揭露了杜林观点中的自相矛盾。

按照杜林的论点和逻辑,他所谓的“原则”即不是来自客观世界,也不能从思维自身中获得。

那么它只能先验地在世界形成之前就存在于某个地方。

“这完全象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

”杜林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恩格斯提出了关于原则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著名论断: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3、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先验主义的认识根源,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恩格斯指出按照杜林“自然主义地”解释意识和思维是某种现成的东西。

其结果总是要陷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既然他“使思维脱离唯一的真实的基础”,其结果又必然把上帝“暗中赋予自然界”,这是想当唯物主义者的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一个认识根源。

恩格斯阐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归根到底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自然界、社会及其规律的反映。

(二)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是他陷入先验论的又一个根源;恩格斯论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法(10-11段)

1、揭露了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动机是妄图中断未来的历史,结束人类的认识;这“是荒唐的想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杜林这种动机,“使他把全部现实的基础从现实世界搬到思想世界”从头脑中构出世界模式,从他的终极真理构出存在的基本原则,再由此推论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可见杜林又通过形而上学导致了唯心主义。

这是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又一个原因。

2、恩格斯阐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法。

指出了人类认识的任务与人类认识的本性是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这种矛盾只能在认识的无限前进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解决,而不能一次完成,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穷尽;认识总是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排除限制。

(三)批判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指出其唯物主义不彻底的突出表现及错误根源,进一步阐明了抽象思维和客观现实的辩证关系。

(12-20段)

1、揭露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两个相矛盾的观点。

杜林认为纯数学是悟性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认为数和形的概念是由数学本身创造的对象;认为数学可以先验地——既脱离现实世界,也脱离个人的特殊经验——从头脑中独立构思出来。

2、恩格斯指出数学也不是纯思维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

纯数学不能脱离客观世界,不能脱离人类的经验,纯数学的对象是客观的,是现实世界中各种空间形式和各种数量关系;人的数学计算能力也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果;数学是适应实践的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

3、恩格斯阐明了意识(包括纯数学)对现实的相对独立性。

揭露了杜林把这种相对独立性加以夸大、绝对化,是他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又一个认识根源。

4、揭露杜林用先验主义的数学方法来导出其先验主义的哲学分类的错误,揭露杜林在数学问题上观点的自相矛盾。

总的来看,在这一章中,恩格斯主要是围绕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揭露和批判杜林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过程中,恩格斯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首先,恩格斯指出,作为杜林哲学出发点的原则,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思维,即杜林头脑所固有的。

杜林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第二,恩格斯指出杜林《哲学教程》中的“分类“及其“内在的逻辑次序”纯是对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剽窃。

指出,杜林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而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却抛弃了。

第三,恩格斯在分析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时,阐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

最后,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数学观时,阐明了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数学原型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

通过对数学产生、发展和特点的论述,充分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2、认识过程中无限和有限的辩证关系。

在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终极真理”体系时,恩格斯阐明了认识过程中无限和有限的辩证关系。

杜林妄图建立一种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恩格斯说这是荒唐的想法,纯粹的胡说。

这是因为世界的联系是无限复杂多样化的,要对这种联系作恰如原状的、毫无遗漏的、科学的陈述,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形成确切的思想映象,这无论对我们还是对所有时代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恩格斯提出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矛盾。

指出,人类的认识必须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

而人们对世界的具体认识又都是有限的。

因而人的认识又受着历史条件的限制。

恩格斯还指出无限和有限矛盾的作用,这个矛盾推动人们的认识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不深刻不完全的认知到比较深刻比较完全的认知。

三、重点提示

杜林的哲学观点是他整个假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在这一章中,恩格斯着重批判了杜林的哲学体系,阐明了自己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思想。

杜林哲学的实质是先验主义的。

杜林认为,哲学是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发展,也就是说,哲学的任务是研究一切存在原则的,“原则”就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

杜林认为,这些原则是构成各种知识和意志的“终极的、简单的成分”,他认为,除了一切存在形式的基本原则外,哲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就是自然界和人类世界。

恩格斯尖锐地质问杜林,那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原则从哪里来的?

杜林认为这些原则是从思维中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恩格斯指出,杜林把事情完全弄颠倒了。

他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即原则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和黑格尔是一样的。

黑格尔是从思维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杜林也是这样,先从思想中制造出各种原则,构成某种模式,然后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硬要现实客观世界去适应他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这些原则和模式。

杜林之所以把现实基础从真实世界搬到思维世界,从他的思想动机上说,就是他狂妄地想模仿黑格尔,要建立一个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

上面所说的关于世界存在形式的原则,正是杜林所要建立的这种哲学的基础。

如果从唯物主义出发,以现实世界作为基础来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所需要的就是关于世界以及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际知识,从这里所得出来的结果就是各门具体科学,而不是杜林所要建立的那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

杜林妄图建立的最后的终极真理体系,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恩格斯从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深刻地阐明了这个问题。

恩格斯指出,人们是能够认识世界的,在客观世界和人们的主观思想之间是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如果不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