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595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docx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

预习学案及答案(1290字)

第二部分:

导学案设计(2996字)

第三部分:

课后检测及答案(2604字)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1007字)

第一部分:

《李凭箜篌引》预习学案

陕西省宝鸡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电话0917-626015713152243369

邮箱zjx4889@

邮编721300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óu)歌行(xíng)

B、颓(tuí)唐啼叫(tí)缔造(dì)挣脱(zhènɡ)

C、倚靠(yī)神妪(qū)谄(chǎn)媚奢望(shē)

D、芙蓉(róng)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李凭箜篌引()

(2)吴丝蜀桐张高秋()

(3)李凭中国弹箜篌()(4)十二门前融冷光()

(5)石破天惊逗秋雨()(6)露脚斜飞湿寒兔()

3、你知道的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的句子有哪些?

--

4、写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是有关于写音乐的句子。

5、写出《赤壁赋》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6、全诗十四句中有八句描述音乐效果,是哪八句?

7、用了四个神话传说,令意境扑朔迷离。

请划出意象。

8、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有何艺术效果?

9、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1、C点拨:

“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

(1)乐府旧题。

(2)演奏(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4)沉浸

(5)引出(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的句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萤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5、《赤壁赋》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客有吹洞箫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全诗十四句中有八句描述音乐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8、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艺术效果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

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9、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

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风格,故被称为“诗鬼”。

此诗是一首刻划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名篇。

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之时。

李凭是梨园弟子,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箜篌是古代的弹拨乐器,种类很多,李凭所弹的是有二十三弦的竖箜篌。

关于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第二部分《李凭箜篌引》导学案设计

陕西省宝鸡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电话0917-626015713152243369

邮箱zjx4889@

邮编721300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2、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采,体味、鉴赏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侧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

《明湖居听书》(刘鹗):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李贺《李凭箜篌引》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二、走近作者

1、唐皇室宗亲的后裔,家道中落;

2、少年即有才名,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27岁卒;

3、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诗歌想像丰富、奇异,诗风凄艳诡谲,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

司马光的评价:

奇绝无对。

三、涵咏诗韵,初步感知。

1、播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明快,所以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3、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合作完成思考题:

1、《李凭箜篌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纯为描摹音乐,写的是李凭弹奏技巧高超。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五、体味、鉴赏音乐美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我们要凭借文字凭借想象欣赏音乐形象。

例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紧张而急切;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而柔缓;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柔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滞;银瓶乍破水浆进--高亢而明快;

铁骑突出刀枪鸣--雄浑紧张;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响亮。

(一)第一乐段:

前四句。

2、音乐特点(音乐形象):

清澈而明朗。

缓慢、呜咽、凝重、低沉。

凄凉、哀怨

3、“吴丝蜀桐张高秋”,深秋,李凭调摆好精美的箜篌,是序曲。

乐曲第一段开始,节奏转慢,强度转弱,旋律柔长宛转,流云滞足,接着表现悲痛欲绝的湘妃在湘江岸边抚竹而哭,泪水滴嗒地洒向竹枝,继而善于鼓瑟的素女也惆怅万端,黯然伤情,乐声凄艳动人,琴声如泣如诉。

“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从“空山凝云”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4、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

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5、从乐器的精良入诗有什么作用?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开门见山,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和出类拔萃。

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二)第二乐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突然,弦上暴发出强音。

短促的,如美玉破碎般清脆;长缓的如,凤凰鸣叫般嘹亮柔和。

描写那些高贵的发声体,是为了衬托出优雅乐声,从而表现美妙非凡的琴曲。

1、这一乐段的音乐形象(特点)清脆、和缓、惨淡、轻快。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把诗歌从直接的描写转入到侧面描写上,前一句写音乐的冷峻,后一句写了音乐的感人

3、李贺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请结合本乐段来欣赏。

(1、)凤凰原本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想象。

谁人曾经听过“凤凰叫”?

谁人曾经说过“凤凰叫”?

但是谁人不知凤凰是百鸟之王?

鸟性善鸣,百鸟之王的叫声当然应该是婉转化为嘹亮,清脆转为激越,悠扬变为高亢。

“凤凰叫”本自虚无,却实实地能够告诉读者音乐的高亢雄浑。

“昆山玉碎”的声音,也是我们所听不起的。

但是谁人不知昆仑之高?

而山高则玉寒,玉寒则质坚,质坚则声灵。

所以,“昆山玉碎”虽为人所不易闻,却足以让人想象出音乐的轻灵。

这真是“以人所不语之语,语尽人之所难语”。

(2、)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花儿开启朱唇,仰天而笑;声声阵阵,玲珑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

显然,乐声似笑声,笑声是乐声。

这里,乐曲是在不知不觉中转悲为喜。

(三)第三个乐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激越、哀愁的旋律。

1、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即要奇峰突起。

不知何时,风云变幻。

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

莫不是女娲补好的天破了?

莫不是天帝发出惊呼?

其实,这是李凭接连弹出高亢激越的旋律。

二十三弦齐鸣,仿佛万物齐响。

轰隆之声有如排山倒海,使听众应接不暇,产生错觉。

此时,高潮迭宕,惊心动魄。

这两句把音乐的感染力推向了一种极致,连从事“炼石补天”这一伟大事业的女娲都因被李凭的箜篌声吸引而停下了手中活儿,以至于“石破天惊”,使秋雨得以从天而降,突出了音乐高超的艺术感染力。

(四)第四个乐段:

乐曲的终了,亦是诗歌的最后部分。

这个乐段不是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看来,李凭比神仙成夫人还艺高一筹哩。

一个“教”字,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可谓是仙乐了。

动不了的老鱼,不爱动的瘦蛟,都情不自禁地随乐起舞。

舞蹈完成,乐曲也结束。

但是,吴刚还带着玉兔,靠着桂树,长夜无眠。

他们忘了寒露侵蚀,一直在倾听、倾听。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尾声是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

六、探究学习

李贺描写音乐特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板书:

愁(哀怨低回)--悲戚--欢快--清冷

选修课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第三部分:

课后检测

陕西省宝鸡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电话0917-626015713152243369

邮箱zjx4889@

邮编721300

比较阅读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从内容、描写音乐的方法、结构、表现效果上进行比较

一、表现内容。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

这样,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

(2)《李凭箜篌引》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

二、创作方法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是______________。

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3)韩愈《听颖师弹琴》显得比较实在。

三、描写音乐的方法(表现手法)

描写音乐都用了比喻夸张等等手法,请从正面与侧面描写的角度和摹声两方面来分析其不同之处。

(1)《琵琶行》

A、主要___________描写。

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基本上是以____写声。

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A、主要用_____描写,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

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以___写声,也以____写声。

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听颖师弹琴》

A、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B、主要是以______写声。

四、结构(构思)安排。

(1)《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_____进行描写,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______”的笔法。

(3)韩愈《听颖师弹琴》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五、在表达效果上。

清人方扶南有一段评论:

“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移人、泣鬼,正可看作这两首诗不同表达效果的形象概括。

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一、表现内容。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

这样,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

(2)《李凭箜篌引》主要突出弹奏者的弹奏技艺,描摹乐曲的艺术效果。

基本上忽视了弹奏者和听者,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只用“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作描写、介绍人物。

(3)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是描写自己听琴的真实感受

二、创作方法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现实主义。

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当时环境等。

(2)《李凭箜篌引》是浪漫主义的方法。

诗中多用想像和夸张,从长安城外到长安城内,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毫无阻碍,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真使人惊心动魄。

(3)韩愈《听颖师弹琴》显得比较实在。

三、描写音乐的方法(表现手法)

从正面与侧面描写的角度和摹声两方面来分析其不同之处。

(1)《琵琶行》

A、主要用正面描写。

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弹奏中指法为“拢”、“捻”、“抹”、“挑”,将结束时指法为“收拨”、“画”。

写乐曲旋律变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最后是戛然而止。

虽然段末也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来点染当时的环境气氛,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但总体上说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

B、基本上是以声写声。

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

(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A、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主要用侧面描写。

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

天空流云为之停步聆听,湘妃素女为之愁啼哀思;天上紫皇为之扣动心弦,山上神妪为之大大折服;仙人吴刚为之通宵不眠,月宫玉兔为之如狂似痴。

如此的音乐演奏效果,怎能不叫人叹服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

B、以声写声,也以形写声。

借助奇特的想像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物象,用了四个神话,意象繁密跳脱,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高度赞扬了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

,作者以感官的通感来互为比喻,以视觉喻听觉,使音乐变得更为绚丽多彩,既有声,又有形有色。

同时,作者注意到用以设比的意象,都能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它们的形象,使人喜爱,它们所发出的声音,自然也易令人神往。

这就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韩愈《听颖师弹琴》

A、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B、主要是以声写声

四、结构(构思)安排。

(1)《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

(3)韩愈《听颖师弹琴》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五、在表达效果上。

清人方扶南有一段评论:

“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移人、泣鬼,正可看作这两首诗不同表达效果的形象概括。

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琵琶行》描写音乐,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使眼前景、耳中声、心头景三者结合,浑然一体,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因此《琵琶行》以抒发委婉真切的情感著称,确实能移人性情。

(2)《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需要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想象,用了四个神话,意象繁密跳脱,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可以算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

李贺驰骋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选修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第四部分: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

而《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全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即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一首优美的诗歌当然离不开朗读。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

这描摹音乐诗歌的声律美和情韵美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品味,但是仅仅朗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

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感知音乐形象这点上。

而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让长安城变得冷气森森?

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惊起了南天门的紫皇天帝?

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使补天石破,秋雨淅沥?

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令神山中神女捧琴,讨教绝技?

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让老鱼瘦蛟在幽涧里,跳波起舞?

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使月宫前吴刚倚树,彻夜不眠?

弄清音乐形象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从四个乐段从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

第一乐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一乐段的音乐特点(音乐形象):

清澈而明朗。

缓慢、呜咽、凝重、低沉。

凄凉、哀怨。

第二乐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一乐段的音乐形象(特点)清脆、和缓、惨淡、轻快。

第三个乐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