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227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复习铺垫回忆旧知

  出示走进商场——观察物体,复习辨认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

  谈话:

同学们经常逛商场,这个场景你们见过吗?

图中的冰箱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什么形状?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信息窗1

  谈话:

只有冰箱我们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和辨认,现在图中有冰箱和冰柜两个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又会是什么形状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

  三、操作观察合作交流

  借助经验大胆猜测

  谈话:

请同学们猜猜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呢?

  学生猜测。

  模拟观察验证猜测

  谈话:

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两个纸盒来代替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摆放放好。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并把观察到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

  小组合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想、画,进一步明确形状。

  谈话: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

  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谈话: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另一组学具摆放的位置不同,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哪组形状。

  四、拓展应用。

  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第1题。

  看一看,连一连。

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想一想,摆一摆。

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先想象,在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交流。

为信息窗2做铺垫。

  五、课堂小结。

  谈话:

请同学们谈谈你、老师或你的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验证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设置模拟情境,学生亲自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合作交流,充分感知一组物体,建立一组物体形状的表象。

同时老师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

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

  回顾旧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方向?

  谈话:

同学们看,我把图中小车上的货物给大家拿来了。

请你用小正方体代替货物,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

  你能帮助他们把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

  小结:

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解决问题:

  谈话:

如果车上有3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

  什么形状呢?

  请你先用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

  各是什么形状?

  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

  解决问题:

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

  可以怎样摆?

  谈话:

我摆了4箱货物,从正面看形状是。

你知道我是怎样摆的吗?

同学们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中的积木试着摆一摆。

谁摆出来了?

  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

  谈话:

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摆的也很认真。

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小结:

同学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放的方法,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物也有很大的学问。

  三、应用拓展

  “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

同学们,你想不想也来当一次仓库保管员,来摆放货物呢?

不过,摆放货物是有要求的,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一起看自主练习第1题。

  要求:

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先用积木摆一摆,仔细观察从不方向看到的形状,然后说说每一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

看,这是我在仓库拍的三幅照片。

请同学们根据照片完成书第83页第2题。

填完后,可以用积木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填的对不对。

  “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

你能帮助这四名同学找一找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吗?

如果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那么就直接用线连一连。

如果你不能马上看出来,就用积木摆摆看看,再连线。

  小游戏:

你说我摆。

  介绍游戏规则:

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看有几种不同摆法,比一比谁的摆法多。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是教学中应注意的重要方面。

本节课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摆一摆、填一填、你说我摆等,注重从学生的直观感知入手,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像,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同时还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经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

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

  回顾旧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方向?

  谈话:

同学们看,我把图中小车上的货物给大家拿来了。

请你用小正方体代替货物,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

  你能帮助他们把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

  小结:

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解决问题:

  谈话:

如果车上有3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

  什么形状呢?

  请你先用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

  各是什么形状?

  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

  。

  解决问题:

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

  可以怎样摆?

  谈话:

我摆了4箱货物,从正面看形状是。

你知道我是怎样摆的吗?

同学们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中的积木试着摆一摆。

谁摆出来了?

  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

  谈话:

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摆的也很认真。

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小结:

同学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放的方法,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物也有很大的学问。

  三、应用拓展

  “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

同学们,你想不想也来当一次仓库保管员,来摆放货物呢?

不过,摆放货物是有要求的,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一起看自主练习第1题。

  要求:

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先用积木摆一摆,仔细观察从不方向看到的形状,然后说说每一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

看,这是我在仓库拍的三幅照片。

请同学们根据照片完成书第83页第2题。

填完后,可以用积木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填的对不对。

  “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

你能帮助这四名同学找一找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吗?

如果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那么就直接用线连一连。

如果你不能马上看出来,就用积木摆摆看看,再连线。

  小游戏:

你说我摆。

  介绍游戏规则:

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看有几种不同摆法,比一比谁的摆法多。

  课后反思: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上面、正面、侧面三个方向,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然后通过创设实物情境,让学生自己实地操作观察思考,明确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两个正方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通过搭一搭,让学生从直观感知入手,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贴图片,明确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三个正方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以鼓励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摆法,体验叠放物体摆法的多样化。

  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

  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电脑出示情境图:

  文字信息:

我国首例和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自繁后代“健健”和“壮壮”分别于XX年10月29日、31日在莱阳农学院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实验场降生。

这将是克隆牛技术研究的又一新的突破性进展。

  图片信息:

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合作探究小数加法。

  独立思考:

0.77+0.03=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

小组长做好记录。

  集体交流:

  交流引导:

大家有问题要问吗?

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们探究出的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小数加法呢?

  练习:

男女分开:

9.7+12.34=26.81+5.29=

  边计算边想:

小数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对答案:

能把你计算时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吗?

  计算时你注意了什么?

  小结: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自己根据整数的加减法探究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

  三、独立探究小数减法。

  电脑出示友情提示:

  请你从黑板上任选一道小数减法题目尝试计算。

  思考:

你在计算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再写两个题目验证一下你的方法是否适合所有的小数减法。

  师:

请同学们静静地阅读探究提示,然后根据提示开始活动。

  全班交流。

  师:

同学们找到小数减法的计算结果了吗?

谁愿意说说?

  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小数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计算的时候的时候不够减,要前一位借1,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数位不同,可以在小数的末尾补0。

  课后反思:

  学生已有了三年级口算简单小数加减法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并交流。

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间的质疑和解惑,在“小交流者”和“小发问者”这一问一答间,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了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小数加法的计算学生掌握了,减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之后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向学生出示了“友情提示”让学生根据友情提示上的内容进行独立的探究。

  第二课时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克隆牛“键键和壮壮”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位新朋友。

想知道这位朋友的详细资料吗?

快快拿到你的通行证吧!

  L口算。

  用口算算卡片依次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指名学生说出口算结果。

  提问:

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98-22-1098-。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师:

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同学们全部通过!

快快认识新朋友吧:

它就是克隆牛“蓓蓓”。

“蓓蓓”是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

XX年10月8日它也是在莱阳农学院诞生的。

下面请看蓓蓓的详细资料。

看了蓓蓓的资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指名交流思路及算式:

0.98-0.22=0.760.76-0.1=0.660.98-0.98-0.22-0.1

  师:

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算式,可是第二,三混合运算算式应该如何计算?

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找到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在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0.98-0.98

  =0.98-0.32—0.22

  =0.660.76

  —0.1

  0.66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我们已经知道,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没右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蓓蓓百天时比出生时每天多喝多少千克牛奶?

  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

  引导学生列式

  计算

  反馈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学会了些什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课后反思:

  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学生已经掌握,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第七单元统计

  课时信息窗1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较复杂的平均数。

  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谈话引入。

  课前观看一段篮球比赛。

  谈话:

刚才大家欣赏了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段。

我想问问大家:

作为篮球队员长得怎样在比赛中最占优势呢?

看来身高对篮球队员很重要。

这里有个小裁判统计了红、蓝两队队员的身高情况,请看大屏幕:

  二、层层引诱,学习新知。

  〈一〉计算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请大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呢?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师小结: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一下子提出这么多问题。

看到两队队员的身高情况,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

  接下来咱们就来比较一下红蓝两队的身高情况。

  师:

那么,我们怎样比较才知道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呢?

  引出平均数

  小组合作,计算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小组分工合作,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a.师:

现在咱们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

哪个小组的成员来说说你们的计算方法?

演示。

逐步分析。

  分析演示。

  b.小结:

这节课咱们所求的平均数跟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意在引出以前的平均数是几个数据的平均数,今天所学的是许多数据的平均数。

  c.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板书:

1.求出总数,知道份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计算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分组比赛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P99页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共同比较红蓝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出示: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c.

  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c.

  队的身高占优势。

  〈四〉小结。

学会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统计问题。

  三、巩固与应用。

  同桌合作计算本班的平均年龄。

  集体交流。

订正。

  完成自主练习题。

  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

  课下大家统计一下你们班学生的身高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课后反思:

  首先,先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出示学生解题中可能会有的各种情况供其选择,以引起学生的争议,展开深入的探究。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信息窗2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学会复式分段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分段复式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

  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景:

  师:

同学们,为了进一步选拔纵跳运动员,小教练对红、蓝两个篮球队的队员的各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搜集了两个队队员纵跳的成绩。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景图,比较两队纵跳的成绩。

并提出问题。

  学生发言。

  二、活动二————探索新知:

  新知引入。

师:

根据大家的发言同学们只要是想知道哪个队的弹跳力好,那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两个队的弹跳力好呢?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

  比较辨别。

师:

为了清楚地看出各队队员弹跳成绩的分布情况,你认为用什么办法比较好?

  学生讨论,交流。

师最后小结:

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更科学。

  新知学习。

为了便于大家的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表格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种统计表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

  小组讨论,整理,交流。

  引导小结。

  师:

对各小组的整理情况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发现复式分段统计表的特点。

  统一答案。

  师:

从复式分段统计表中你认为哪个队的弹跳力好呢?

为什么?

  学生发言,师小结这种统计表就是复式分段统计表。

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三、活动三————巩固应用。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

  此题是利用复式分段统计的知识研究城市污染的情况的练习题,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数据独立地完成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对复式分段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哪种空气状况的城市数多,并能结合自己家乡的空气质量状况,发表自己的感想与建议。

  师引导学习练习题第二题。

  此题是利用复式分段统计表分析学生体育活动成绩的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数据独立地整理,填表,然后,师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交流自己的看法,分析比较这班男女学生仰卧起坐的情况。

  四、活动四————总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段统计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