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129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 附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精选精练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

水流回旋。

④委:

聚集。

⑤荠(jì):

荠菜。

⑥舁(yú)夫:

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

(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

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

(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文段谈谈。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乙]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4)泉而茗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与“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中的“之”的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局促一室之内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这两篇写景散文在写法上都运用了白描,试从两文中各找一例赏析。

5、甲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

乙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

6、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分)

(1)春和景明(     )    

(2)沙鸥翔集(     )

(3)未尝身至其地(     )  (4)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秋之月         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乐何极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C、其喜洋洋者矣       公问其故(《左传》)

  D、于是为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句: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译句:

4、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

(2分)

  上句:

岳阳楼壮丽雄奇    下句:

                         

5、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6、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7、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

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8、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

一、参考答案:

1、(2分)

(1)他的

(2)这(每小题1分)

2、(2分)B

3、(4分)

(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分)

(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2分)

4、(3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

(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分)

二、答案:

1、

(1)寒冷

(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2、

(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

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分)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3、相同点:

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1分)不同点:

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分)

4、杜甫。

(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1分)

三、1.①临:

座落在高处(高踞)。

 

②意:

情趣(乐趣)。

③乐:

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

确实(果真;实在)。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

3、①句: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

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4、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

(用原文作答)

(1)示例:

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文段谈谈。

                    

(2)示例:

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

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四、1、

(1)客居

(2)这(3)起(4)汲泉水 2.

(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可城里居住的人却不知道啊。

  3.B4、甲文如“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写出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一振。

又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简练又鲜明的写出柳条初展的神韵。

乙文:

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运用了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5、甲:

万物复苏、乍暖还寒乙:

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6.答案要点:

甲文

(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3)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个性的张扬。

 乙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3)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五、

参考答案:

1、景:

日光、阳光;集:

鸟停歇在树上;身:

亲自、亲身、自己;书:

写。

(各一分)

2、B(2分)

3、

(1):

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湖水里的玉璧。

(2分)

 

(2):

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色洁白(皎洁)如同白天一样。

(2分)

4、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富春江清新宜人(2分)

5、一是用以烘托“迁客骚人”因为景物的明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二是为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议论。

(两点共4分)

6、宜:

适合 是:

此、这 

7、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8、八月之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共36分)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2分)

觥筹()谪守()宠辱偕忘()琅琊()岸zhǐ()

tīng()兰hào()月悄()怆()qí()路山岳qiǎn()形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及意思。

(8分)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百废具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东晋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唐朝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明朝

4.写出下列各组中加线字的不同含义。

(10分)

(1)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政通人和()春和景明()

(3)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4)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文:

所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在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得的情态,鸟的羽毛、鱼的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B.环滁皆山也。

译文:

环滁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从小潭往西南方向远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绯红(fēi)诘责(jí)叱咄(duō)深恶痛绝(wù)

B、轩邈(miǎo)禁锢(gù)愚钝(yū)诚惶诚恐(huáng)

C、不逊(xùn)黝黑(yǒu)炽热(chì)颔首低眉(hàn)

D、缥碧(piǎo)搓捻(cuō)觅食(nì)期期艾艾(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粗制滥造   正经危坐 头晕目炫   剽悍

B、冥思暇想  甜言密语   鞠躬尽瘁   矍铄

C、长吁短叹   眼花僚乱   迫不急待   斑斓

D、黯然失色   明知故犯   喧宾夺主   窥伺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B、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量的垃圾食品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D、、由于作者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他描写的学校生活栩栩如生。

4、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5、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

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从而并非而B、如果从而不仅而且

C、虽然但是不仅而且D、虽然但是并非而

6、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3分)

①从06年开始,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列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日”。

②首次第一年的主题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③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浙江自然要大张旗鼓经历系列活动,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全民运动,让守护精神家园成为一种全民意识。

7、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黔娄之妻有言:

“          ,不汲汲于富贵。

(3),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诗显精神,文天祥身陷囹圄忠贞不屈,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千古绝唱,苏轼“游宦”五年,丧妻别子,中秋对月夜却表达出“但愿人长久,         ”的美好祝愿。

(5)《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的之妙的句子是         ,         。

8、名著导读(3分)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______________》,第三部是《神秘岛》),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号潜艇的故事。

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分)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

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

你自有你的执着。

三、阅读理解(共34分)

(一)(16分)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⑤而不求偿⑥。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注①匡衡:

西汉经学家。

②邑:

同乡。

③文不识:

姓文,名不识。

④与:

帮助。

⑤佣作:

做雇工辛勤劳作。

⑥偿:

报酬。

⑦资:

借。

⑧大学:

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4分)

(1)主人怪问衡()

(2)遂成大学()

2.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录毕,走送之C.以书映光而读之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4.宋濂是明初文学家,匡衡是西汉经学家。

小时候都因家境贫寒,难有书读,从文中来看,匡衡是怎样得到书来读的?

试从匡衡、宋濂的勤学上谈谈你所受的启发。

(3分)

(二)(18分)

《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踞傲乎?

”蝠曰:

“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

麟亦责之。

蝠曰:

“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

”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

“如今之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1.文中加点的“责”字的意思为()(3分)

A.责难B.责骂C.责问D.斥责

2.文中加点的“何以”的意思为()(3分)

A.什么B.为什么C.哪里D.怎样

3.“汝”是人称代词,可以指:

A单数,译为“你”“你的”;B复数,译为“你们”“你们的”。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汝”的用法。

(5分)

(1)贺汝何用?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4.蝙蝠不给凤凰祝寿的理由是什么?

不给麒麟祝寿的原因又是什么?

(5分)

5.生活中也有这类蝙蝠式的人物,他们变幻脸谱,跳来跳去,其目的就是为了。

(2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1、指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故虽有名马(所以)B、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C、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D、执策而临之(在)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指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

B、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D、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6、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表达的感情。

(2分)

 

2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分)

四、写作(30分)

请以“掌声又响起来”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思想健康,写出实感,不少于600字。

答案见下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gōngzhéxiéyá芷汀皓qiǎochuàng歧潜2.

(1)“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2)“具”通“俱”,都。

(3)“属”通“嘱”,嘱咐。

3.D4.

(1)断与世隔绝

(2)和乐和煦(3)滋长秀丽(4)初,始突然

5.B(“环”意思是“环绕”。

正确的译文是: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二、

(一)1.

(1)感到奇怪

(2)于是2.A3.匡衡就打通了墙壁,让邻居家的烛光透过来,把书拿去借着光亮来读。

4.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1.C2.B3.

(1)A(2)B4.凤凰有足,属于兽;麒麟有翼,属于禽。

5.投机取巧(或:

想钻空子,占便宜)

三、略(提示:

这道题目的关键词在一个“又”字;而“掌声”因何而“响”,“响起来”后带来怎样的效果等,就需要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精选材料加以表现了。

作文立意应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内容上要着力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要把一些灰色的、不健康的东西写入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