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202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doc

武汉钢材仓储物流三步走战略

摘要:

本文基于笔者2004年至2005年在武汉4个主要钢材仓储货场的考察,结合武钢集团销售模式和钢铁物流的特点,剖析了货场运作中的弊病,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改造方案。

最后对武汉钢铁产业的未来格局作了简单展望。

关键字:

钢铁产业,物流,信息化

1现状

1.1武汉钢铁产业链的运作

武汉钢铁集团(WISCOGROUP)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生产销售各环节实施“定单驱动模式”——按定单生产、无定单不生产。

由于钢材[①]最终用户的每批用量往往少于钢厂每批产量,并且它们难以承受大批量定货的高昂货款,所以钢材销售基本不实行“直销”,而是以“定销”为主。

武钢每月的产品绝大部分,按照月初签订的、并已支付定金的定货合同销售给武汉本地的钢材贸易商及少量的外省贸易商。

由于钢铁生产不能完全按照定货量准确生产,每炉批钢材超出定单量的余钢,则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给武钢现货公司[②]。

武汉本地的钢材贸易商,每月分流武钢的产品,保证了武钢资金的迅速回笼。

这些钢铁贸易商,绝大多数是私营性质,从经营范围上看,有纯贸易型公司(如中南环铁)、有的则有自己的钢材货场(如运盛集团)或者钢材加工生产线(如联合、思平)。

这些贸易商没有自营车队,武汉本地以钢材公路运输为主的公司主要有武钢运输公司、老牌的华春物流、西马运输,以及新兴的华超物流等车队,这些公司的车型及配套的鞍座等托盘器材与钢材公路运输的特点较相适应。

外省市直接来武汉提货的重卡车型往往不适合钢材运输。

钢材贸易商未能迅速销售的钢材以及现货公司的钢材存储在武汉的661库、662库、07库、武铁库等货场。

武钢集团自营的钢材仓储货场面积较小,每月未能经由铁路公路直接发运至最终用户的钢材,将会直接转至上述四大货场,钢材的产权业已归属贸易商或现货公司。

661库位于汉阳,是中储集团的自营货场,这里是武汉地区最老牌的钢材超市,每日的贸易量和钢材周转量居四库之首。

货场周边有上千家钢材贸易商,他们的货品就存储于661库内。

库区内也有思平这样老牌的钢材加工商。

661库每天有众多的散货出库,落后的提货流程滞后于交易速度,导致这里日夜都有大量等候提货的省内外车辆。

662库位于武昌余家湾,2003年底由运盛集团投巨资控股、中储参股组建成恒钢物流,完成了私有化,2004年底新建的联合钢铁加工有限公司及钢实宽厚板加工有限公司也为662库增加了加工环节,提高了662库的周转量。

662库内货品产权主要归属于运盛集团、现货公司及其他少数几家贸易商。

在662库墙外,靠近武咸高速公路,坐落着烽火集团出资出地建设的小型管材、小型型材超市及上百家贸易商和众多小型车队,另有烽火汽车、水果、建材等个大型市场。

1.2钢材物流的特殊性

钢材物流对运输、仓储和信息处理有独到的要求:

1.钢材生产的月周期性很强;

2.钢材物重价高,但不易丢失被盗;

3.运输装卸过程中有很高的危险性——运输中会翻落,会对公路造成严重磨损,装卸中易撞伤作业人员;

4.对装卸设备的起重能力要求高,装卸过程能耗大、速度慢,超负荷装卸对设备的损伤大;

5.由于转堆的能耗人耗巨大,因此不宜采用先进先出FIFO的销售方式,而是适合采用后进先出LIFO方式;并且适合同批次大批量出货,零散出货时能耗人耗巨大。

6.对运输车辆的载重能力和车长车宽有一定的要求,钢材在车上堆放位置需靠近承重轮胎,堆放后车厢上仍留有大量的可用空间,可拼装轻泡货。

7.钢材的包装物都是可回收的钢带和铁皮,垫料也可重复使用,价值都比较高。

2弊病

2.1基础设施

四大库的钢材物流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以662库(即现在的恒钢公司)为例,2003年底由运盛接手后,其管理层和作业人员主要保留原班人马,其主营业务仍以钢材仓储、装卸、代办铁路运输为主,未扩展公路运输。

库内的铁路、龙门吊等设施较为配套,但是放置钢卷用的专用托盘——钢卷鞍座,未能配备,代用的是草制坐垫;另外由于库区紧邻武金堤,出入库的公路狭窄,库区门口还有大斜坡,大拐弯,运输钢材的重型卡车出入十分不便,目前区政府正在修建由库区直通武咸高速的公路,这种状况可以在2005年底改善。

662库区地质松软,库内排水渠道较多,要建设大量的专用鞍座或其他设施,必须先打桩。

库内联合钢铁公司2004年厂房建设的实践表明,打桩密度较正常量多,投资巨大,并且将严重影响库区作业。

662库内道路损毁严重,修缮的费用同样高昂,库区目前只能用砂石和废钢版铺垫。

综上,库区如果要改造物流基础设施,虽然建设后可以明显提高作业效率,但是投资额将为数千万,各方都难以承受。

考察国外的钢铁物流情况,一些图片资料表明,国外的钢材货场堆垛的钢材干静整齐,完全没有表面损伤,作业人员较少。

而目前武汉各库区的钢材都是露天乱堆,杂草丛生,吊装时磕碰频繁,钢材锈蚀严重,表面局部损伤较多。

另外对于翻堆严重的型材、板材,没有专用的自动化货架。

货场作业班组人员多、效率低,班组数量不足。

2.2信息系统

仍以662为例,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恒钢公司购入上海钢软的“钢铁仓储物流加工信息系统”。

此系统“人如其名”,确实是初级软件——MIS,仅仅能够实现钢材进存销的信息处理,只能为内部和外部客户提供库存查询功能,连每笔交易事务(transaction)的纪录都没有,更没有整合公司的财务、管理等部门,离SCM和ERP的层次更是相去甚远。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没有配备I/O设备以及货场作业人员手持的PDA设备,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二次输入”——作业人员在货场装卸完毕后纪录一次入库信息,回到办公室还要交给办公室人员将同样信息输入MIS。

可想而知,“二次输入”经常发生输入错误,已经严重延误了库区的装卸作业,错误的货位信息更致使装卸作业人员找不到钢材。

不配备I/O设备的信息系统,就如同超市出口只有收银员和计算机,却没有红外线条形码扫描器。

不完整的MIS处理信息的效率反而不如以往,信息处理滞后于,甚至阻碍装卸现场的工作进度,举例说明:

由于武钢在武昌东北部青山区,661在汉阳,662在武昌西南,厂区与库区之间的公路运输,受市内公路及过江桥梁的日间通行限制,所以晚间运输较多;另外白天交易、傍晚开始提货、夜间运输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晚间运输钢材至货场,不进行仓储,而直接借用货场的龙门吊吊装至加工厂加工的情况亦很普遍。

此时,可以看到货场的信息处理“滞后”于装卸作业的情形——夜间货场作业人员完成装卸后,记录作业情况,次日白天才能输入MIS,此时钢材早已在夜间加工完毕。

如果是夜间入库,不加工,次日早晨货主至仓库提货,则会出现信息处理“阻碍”装卸作业的情况——夜间入库时,理货人员(库管员)记录货号、货位等入库数据,次日白天送至MIS输入,此时货主必须等待输入完毕才能查询钢材入库情况;白班的作业人员,也必须等待输入后再输出提单,才能有权装车;对于待提钢材的货位也只能查询夜班的手工记录才能预知。

如果二次输入MIS时出现任何错误,输出的提单不能与钢材对应,理货员不能发货,导致货主不能提货。

如果输入的货位出错,则干脆找不到钢材,必须重新查阅当班入库作业的原始记录,并将错误记录在案,才能提货。

以上四种情形在四大库每日都会发生,导致货主提货困难,通宵等待提货、装卸作业等待信息处理的情况都很常见。

另外,仓库的MIS不能在互连网上共享,只能局域网共享,不在库区周边的贸易商无法远程查询库存,只能派人至货场查询,并自留一套库存记录。

信息流中钢材数据的关键字(keyword)不明确,也给供应链各方带来巨大的麻烦。

首先,武钢出具的材质书(质保书)和现货公司的提单上都没有明确的关键字;其次,一个钢材产品的标签上有多个关键字,例如钢卷的关键字有钢卷号和鉴别号。

同时仓库的MIS使用了错误的关键字,例如钢卷的关键字是钢卷号,型材的关键字是型材号,而MIS只有一个可输入的关键字“捆包号”。

致使作业人员做入库纪录时不知所措。

输入系统的关键字有时是钢卷号,有时是鉴别号。

提货客户无法查询,延误提货。

更尴尬的问题是,武钢自己也不使用钢材标签上的条形码,这个条形码是无效的……

供应链中各商业组织通过相互合作来确保最终客户满意时,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然而事实是目前钢材销售的商流与物流严重脱节,导致货场无效作业量(转堆)增多,成本剧增。

这种现象以各仓库的型材区最为严重,板材区其次。

现货公司存入货场的钢材,产权归现货公司,销售顺序自然也是现货公司决定。

未采用MIS之前,钢材入库后,仓库会尽快将一份库存纪录送至现货公司。

这份纪录按入库批次登记,现货公司销售时会考虑入库批次,同批次的尽量同时卖出,由于货场同批次同类型的钢材往往堆垛在一起,按入库批次销售,暗含着按仓储积载情况销售,无疑减少了货场无效作业量(转堆)。

遗憾的是目前,武钢实行定单驱动模式后,目前现货公司按照合同号销售,并且采用FIFO的销售顺序,这意味着,先到货场并压在底部的钢材被先卖出,货场必须翻堆,而收取提货人的吊装费显然不变。

662组建恒钢物流公司之后,员工月薪较以前略有增加,库区每月作业量由原来的2万吨大幅上升至9万吨,但是由于翻堆造成的巨大能耗,致使662的2004年的利润居然同改制前一样[③],而现场装卸人员的无效作业量却成倍增长。

恒钢公司增产不增利。

这种现象急需解决,而这需要武钢现货公司给予鼎力的配合,甚至要改变其销售模式,无疑是有阻力的。

3改造

库区每日繁忙的提货景象,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幻象,货场的吊装设备虽然作业速度较慢,但是连续工作时的装卸效率还是很理想的。

货场基础设施的改造也许由于投资巨大,资方没有动力,但是软件平台的改造是可以逐步进行的,消除信息处理对货场作业的挚肘,完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作业效率。

当然,投资还是需要的,而目前货场股东们的对任何投资的初始动力都是0。

在初始改造阶段,一个“投资额小,增效明显”的方案无疑更能被董事会接受。

在后期改造阶段,则需要市场竞争的推动,虽然客户对物流改进的需要层出不穷,但是他们确实不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买单,尤其是在武汉钢铁贸易商林立、全国钢材市场价格一路走低的2005年。

而更具有威胁物流竞争者却会让股东们痛下决心,这一竞争者正在阳逻孕育着……

笔者认为一个三步走的改造方案。

最终可以实现货场的信息化建设,如果配合逐步的基础设施改造,则将翻天覆地。

图3.1武汉钢材仓储物流改造的三步走战略

软件平台

基础设施

里程碑

现状

库区只有数据库,武钢新建成了网上公开竞价系统。

无专用货架、无I/O设备

n/a

第一阶段改造

库区开放数据库,增加可在互联网上查询库存的功能,并记录从入到出的全程作业情况,以备客户查询。

增加红外线条形码扫描仪及作业人员用PDA等I/O设备;库区内部通信设备(对讲机)对库区内的提货客户临时开放。

消除“二次输入”;实现远程库存查询。

第二阶段改造

弃用MIS,启用ERP、SAP系统,实现全公司信息流整合,实现作业情况统计和改进;实现与武钢现货公司的系统整合,消除物流与商流的冲突。

启用EDI。

逐步改造地基,添置钢卷用鞍座,外包开发型材、板材专用自动化货架。

推广使用钢材专用重卡。

实现钢材后进先出。

大幅度消除型材板材的翻堆,消除钢卷杂乱堆放。

使用电子单据,消除纸质单据倒换,实现电子商务。

第三阶段改造

开发钢材物流专用的数据挖掘系统,实现物流预测。

实现与贸易商,钢厂、运输商的系统互联。

将商流数据和物流数据整合。

开发钢材产品专用RFID系统,实现“过站式物流”。

钢材无阻碍出入货场,物流信息处理自动完成。

4展望

2005年夏天,国务院正式颁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指导政策》,核心方针就是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配合循环经济的政策,《经济日报》等媒体对鞍钢、莱钢等企业建设绿色钢城,实现废能废渣再利用作了连篇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