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886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

导论

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公共经济学是以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

2.市场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机制也有本身固有的缺陷,在经济学中称之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介入经济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3.帕累托最优(重点):

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双重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存在,但社会公平问题逐步上升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社会诸多矛盾的聚焦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各项改革中要高度重视公平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公平问题,维护、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主体。

(1)通过政府制定正确的法律法规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在竞争起点上的公平。

(2)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尤其事故公正司法来维持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以实现经济活动过程的公平。

(3)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活动结果的相对公平,有效纠正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上产生的偏差。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是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4、推进社会新农村的建设,尽快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

5.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6.市场失灵的表现:

1.资源配置实效;2.社会分配不公;3.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7.市场失效存在的领域和原因主要有:

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8.外部性(重点):

指一个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也就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或他捞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9.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辨析题)。

10.市场失灵时市场机制本身无力解决的,也无法由私人经济或私人部门克服,此时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以非市场价格机制的方式进行干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市场失灵问题。

11.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三个方面(重点):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增长。

12.经济学上的稳定: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

公共产品

1.论述我国公共服务提供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途径?

问题:

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

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完善途径:

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

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确保公共服务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绩效。

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步伐,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2.试分析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

1.市场力量提供公共产品的局限性要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3.政府具有更强的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

一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

二是政府作为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可以持续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三是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使公共产品的提供具有稳定性。

四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适合提供公共物品。

(辨析题)1、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产量不足。

(×)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税费成本高于私人成本。

2、如果一种变革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这种变革就叫帕累托改善。

(×)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或某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也不导致让任何其他的人处境变差的状态称为帕累托改善。

3、在协调公平与效率的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协调公平与效率的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人有展示自已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贡献,就可以得到高的收入。

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此外,政府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分配问题。

4、对于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

5、纯公共产品并非肯定就是全国性的,准公共产品也并不一定就是地方性的。

(√)

6、以公共财政手段提供公共品或服务,就意味着公共部门直接生成公共物品或服务。

(×)以公共财政手段提供公共品或服务,就意味着公共部门委托生成公共物品或服务。

7、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

公共支出

1.公共支出的含义(重点):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

一般是指政府为完成其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多种活动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就其本质而言,公共支出反映了政府的政策选择,是政府职能行为的成本。

公共支出反映了政府依据市场和资本的意愿进行的政策选择。

社会一旦决定了供应哪些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产量质量如何等,公共支出就代表着执行这些政策的成本。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即劳动力、消费品等)、资本品和服务(即道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部门投资)等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移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

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种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3.在民主社会中,公共支出的用途最终取决于公共选择的结果。

4.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产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5.政府投资的必要性:

政府投资是克服市场在资金配置中存在的某些“失灵”表现的必要手段。

政府投资是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对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6.当前公共支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重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支出中“越位”和“缺位”并存;

2、公共支出规模相对偏大,特别是供养负担重;

3、公共支出的结构不合理;

4、公共支出效率低下。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1、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转变政府职能,精简人员和机构;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弥补缺位,从越位领域退出;

3、运用各种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4、切实加强政府预算管理。

1、社会保障的项目越多越好,受益程度越高越好。

(×)社会保障的项目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保障项目过多、过滥或受益水平过高会影响效率和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公平的兼顾及为社会成员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

2、政府投资应以竞争性项目为重点。

(×)政府投资是一公共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投资。

公共收入

1.公共税收的定义与结构:

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从家庭、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经常性税收收入(税)

经常性非税收入(费)

公债收入(债)

2.税收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

国家(政府)的征税活动是以国家的法律、法令为依据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这种强制性,是人们感觉到的税收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税收同公债收入、规费收入、公有财产收入(公产收入)等其他形式的财政收入最显著的区别点。

税收的无偿性:

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归国家自主支配和使用,国家并不承担任何必须将税款等额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或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的义务。

税收的固定性:

政府在征税以前就以法律形式制定了税收制度,规定了各项税制要素,并按这些预定的标准进行征收。

税法一旦公布施行,征纳双方就必须严格遵守。

3.税收的三要素:

纳税人(征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客体)、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4.流转税类,一般是指对商品的流转额和非商品的营业额所征收的那一类税收,如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现称:

货物和劳务税类)

所得税类,一般是指对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征收的那一类税收,如企业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财产税类,一般是指以属纳税人所有的财产或归其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那一类税收,如房产税、契税、车船税、遗产及赠与税等。

行为税类,是指以某些特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如印花税等。

5.税收原则:

财政原则、稳定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

6.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涵义及衡量标准。

(重点)

税收公平原则:

是指设计税收制度时,应使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经济状况相适应。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横向公平”,对经济条件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征收数额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对经济条件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征收数额不同的税收。

衡量标准:

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 普遍征税量能负担。

7.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重点)

在我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国际上通用的消费型增值税。

具体内容:

允许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全额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生产型增值税,这种类型的增值税税收负担较重,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问题。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7.为什么要将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征增值税?

(重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8.所得税:

政府对所得额课征的税。

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要求达到税收超额负担最大化和税收额外收益最小化。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在设计税收制度或制度税收政策时,要尽量降低税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和税收额外收益最大化的效率目标。

2.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

(√)生产型增值税(毛收入型增值税),不能扣除购入的固定资产总额,也不能扣减折旧。

消费型增值税(理想的增值税)可扣除包括购入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金额进行计税。

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税收负担较重,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问题。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

9.税制结构:

是指一国税制中税种的组合状况,它反映各个税种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地位。

 

公共规制

1.公共规制的定义(重点)

公共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公共规制的原因(重点)

(1)垄断与自然垄断(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

(2)外部性

(3)信息不对称

3.规制俘获理论:

规制总是有特定的规制者,而规制者可能被利益集团所“俘获”,按照利益集团的要求进行规制。

各种利益集团都会对公共规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定价方面,垄断企业形成的利益集团要求规制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消费者要求较低的价格,最终结果可能是较高的价格出台。

许多规制者的权限没有得到或无法得到清晰的界定,这就使得它们拥有相当大的决定权,从而为各种利益集团进行游说活动提供了机会。

规制机构最终为其所服务的行业所俘获。

4.经济性规制(重点):

经济性规制是规制机构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主体做出的各种直接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规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为督促经济主体行为符合这些限制、约束、规范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1.规制机构可能被受规制企业所俘虏,从而使政策发生偏离,损害公众利益。

(√)规制总是有特定的规制者,而规制者可能被利益集团所“俘获”,按照利益集团的要求进行规制。

各种利益集团都会对公共规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定价方面,垄断企业形成的利益集团要求规制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消费者要求较低的价格,最终结果可能是较高的价格出台,从而损害委托人公众的利益。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重点)(编制方法)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预算形式。

零基预算是指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形式。

三种形式的转移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政府对居民个人的转移支付。

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

5.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重点):

a.解决横向财政失衡问题;(地区间经济协调)

b.解决纵向财政失衡问题;(上下级政府之间资金往来,以保证政令畅通、政局安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c.弥补划分税收方式的不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弥补税收划分方式的不足)

d.应对公共产品中的外部性问题。

(区域间公共产品的提供)

6.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模式(重点):

a.以补助金制度为主的转移支付模式。

(如美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b.以财政均等化为主的转移支付模式。

(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

c.无条件拨款和有条件拨款相结合。

(如日本)

赤字、公债与财政政策

1.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2.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3.如何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呢?

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治理

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提供宽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完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评选拔任用机制

鼓励市场化融资,同时切断其与财政兜底的联系

有序推进地方市政债券发行

4.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1)公债是一种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有借有还。

(2)公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一种信用的重要形式

(3)公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5.公债发行原则是公债发行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1)稳定经济原则。

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经济增长过快时,发行公债起到抑制社会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反之亦然。

(2)负担限额原则。

公债的发行额度应该限定在国民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3)成本最小原则。

公债所产生的利息和其他费用支出应尽量节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筹资的成本。

6.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

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来评价一国财政风险:

一个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

8.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仅是指财政间接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状态的政策,即它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运作,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一种经济稳定政策,它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9.财政政策的类型

1.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适用条件:

总需求不足,经济紧缩。

措施:

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赤字财政”

2.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适用条件:

总需求过旺,经济过热。

措施:

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适用条件:

总需求与总供给大致平衡。

措施:

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国有经济

1.国有企业的功能

①建立国有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一种重要途径。

②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主干力量。

③国有企业是重要的民族产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少数。

④国有企业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应者。

国有企业在生产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上发挥重要作用。

⑤国有企业是现实经济下非国有企业不宜进入的特殊产业的替代生产者。

2.如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对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国有企业身处不同行业,其功能目标、产权结构、公司治理、改革重点都有明显区别。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实施分类改革和监管。

对提供公益性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如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要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支持其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建立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质量、价格等监管。

对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要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

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依托资本市场,推进公众公司改革,鼓励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

(二)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科学决策和经营发展水平的关键。

一是继续深化股份制公司制改革。

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有必要保持国家独资经营的也要加快公司制改革。

二是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外部董事选聘、培训、评价机制,严格董事履职责任,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

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径。

三是继续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四是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三)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减少行政任命管理人员,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

二是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机制。

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完善职工收入分配调控方式,逐步实现薪酬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

三是加强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内部财务审计和纪检监察。

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纠正内部人控制。

(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这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

要坚持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方向,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持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推动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与企业脱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二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三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职能,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各项法定职责。

四是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

围绕进一步规范政府、国资监管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健全国家出资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产权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健全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

五是建立科学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分类考核制度,提高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五)推动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

这是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

一是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二是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企业员工持股。

三是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调整,引导国有企业突出主业,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剥离重组非主业资产。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吸收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

(六)推进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对其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二是引导国有企业在主营业务优势和广泛的社会问题之间找到结合点,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运营和管理中。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监督,推动国有企业在诚信经营、提高产品服务质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自我约束。

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国企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