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872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docx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2004-10-28

期刊号:

200409

文件号:

东府[2004]175号

文件类型:

市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九月一日

东莞市2004~2010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目录

一、序言

二、发展回顾与未来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三)未来发展环境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8

(一)指导方针

(二)发展目标

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信息产业

(四)电子商务

(五)企业信息化

(六)政务信息化

(七)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

(八)社区与农村信息化

五、对策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建设1

(二)广泛进行信息化知识教育培训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法规体系

(四)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七)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八)切实做好信息网络安全保障

(九)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

(十一)努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十二)加快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培育

六、重点工程

一、序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将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时空距离,促进了知识的积累、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融合,从而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信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信息产业成为各国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竞争的制高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三来一补”起步,以开放引进为主要特征,以外源型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和初具规模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和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市正全面贯彻“一网两区三张牌”和“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国内外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之一,在2010年以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信息化的发展,既是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面实施我市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提高经济发展素质,加速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选择。

推进东莞信息化,就是要在国家、省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国家、省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总体规划,根据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针对我市信息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建设进程。

  为全面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进程,营造我市信息化新优势,推动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特编制《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二、发展回顾与未来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资本、产业与技术的转移,成功地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区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94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工业总产值24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径)52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进口额241.04亿美元,增长17.5%;出口额280.02亿美元,增长18.0%。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市的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息产品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迅速成长壮大,举世瞩目。

  回顾过去的发展,全市信息化建设主要取得以下的成就: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信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条件。

  在市委、市政府一贯以来的高度重视与各政府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发展指标走在国内的前列。

  ——在电信网络建设方面,已铺设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光缆传输网络和城域光缆传输骨干网,光纤皮长已达5000公里,SDH光纤传输设备速率达10Gb/s,有各种宽带接入端口近26万个,建成宽带通信小区近300个,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6.98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19.2万门,有各种宽带接入端口近26万个,构成了覆盖全市的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传送大通路。

  ——在广播电视网络方面,已建成了一个主环套四个次环的“双向五环式”拓扑结构光纤主干网,共铺设光纤3166公里(合39188芯公里),开通光节点1209个。

接入网共铺设同轴电缆25121公里,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超过60万户,是全省建成最早、覆盖最广、密度最高的有线电视光纤网络之一,已与国家广电网联接。

除了高质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以外,还为开展语音传输、数据传输、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电视会议、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监控等业务准备了路由基础。

  ——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遍布全市各镇区、各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及信息网络系统正逐步形成,网络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发展迅猛,至2003年底全市互联网用户已达47万户,网络出口带宽超过10Gb/s。

  目前,我市已建成宽带、高速、开放、互联,与世界信息化同步的网络环境,实现了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69.9%(按常住人口计算),居广东省各地市前列。

  2、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配套日益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市抓住世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开放引进,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至2003年底,全市拥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3300多家,实现产值1150亿元(全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7%,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1.8%。

电子信息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3.1%。

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品丰富,种类齐全,形成了完整发达的产业链,产品配套率高,尤其是电脑整机配套率达到95%以上,电脑磁头、敷铜板、驱动器、扫描仪、微型马达等产品,在全球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20%~40%。

东莞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在我市的工业出口总值中以及广东的信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全市信息产业出口额占全市工业出口总额的31.8%以上;2003年,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1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2%,信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政务信息化深入开展,有力地提升了政府的形象,改善了营商环境,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通过光纤和数据专线,横联市直各部门,纵联各镇区的全市机关广域政务资源网络系统,网络覆盖全市32个镇区和70多个市属单位,总数近3000个节点。

1999年在互联网上开通“东莞政府视窗”网站,并逐步改版完善成为目前的“中国东莞”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站,全市已有近80个市直单位和镇区相继在互联网上设立主页,通过互联网实现政务公开的普及率达到80%以上,做到迅速及时地发布东莞政务和经济信息。

  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全面开通使用,网上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办公。

目前,全市7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络,有超过60%的政府部门采用网络化的公文运转系统进行公文的传递和办理,政府部门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比率达85%以上。

“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向市民提供包括政务公告、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办证预审、办理查询、咨询、投诉等“全套式”服务。

  全市目前已建立了以“三网一库”(外网、内网、专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本架构、以“三个中心”(政府数据中心、政府运行中心、政府公众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十项重点工程(电子办证、缴费、税务、商务、社保、教育、咨询、办公等)为依托、以“一站式”服务为标志的电子政务系统,大大推进了公共服务电子化、管理决策网络化、政府办公自动化。

  4、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增强了企业开拓市场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电子金融技术取得进展,网上交易金额逐年递增。

目前全市的电子金融网络已经贯通全市各大商业银行250个办事处的1400多个网点,开展通存通兑、自助银行、自动提款、网上证券交易等现代金融服务业务。

电子支付系统不断完善,促进了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传统营销方式,提高了企业市场开拓与竞争的能力。

  网上招商全面推行。

市一级和多数镇区都设立了网上招商网站,向社会公众推介招商项目。

在政府招投标和采购方面,全市所有的政府采购信息都在政府公众网站上公布,投标单位可以在网上查询采购项目的基本情况,开展竞投标,扩大了招投标面。

  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入。

为了提升加工制造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我市先后成立了“数码产业协会”和“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中心”等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援和应用服务。

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使许多企业有效地实现了远程控制管理和虚拟设计,促进了企业跨区域、跨国界、全方位地开拓市场。

  5、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有效地推动了社区管理、服务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建设与发展,促进了东莞社会的全面进步。

  “数字化”社区开始出现,随着小区家庭数字化智能系统的应用,部分住宅小区迎来了数字化生活的时代。

镇区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在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发展。

1999年石龙镇成为国家首个信息化试点城镇,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东莞电信宽带网、石龙有线电视宽带网和长城宽带相继在石龙开通,使石龙的宽带接入既形式多样,价格便宜,宽带普及率高。

良好的网络基础和众多网民有力地促进了城镇信息化的各项应用,企业和居民可通过E-TOWN综合门户网站了解所需的政务信息,甚至还可通过网络获得一些基本的政务服务,如网上报税、网上投保等;覆盖全镇的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已经建成,数字社区一期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有关专家的验收。

  医院和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市40多家医院都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处理医疗业务,并建立了全市卫生防疫管理信息化系统。

建成了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校校通等工程进展迅速,远程教育逐步兴起,经教育部批准,与清华等20多所大学、学校联合建立全国远程学历教育试点,网络化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育信息网络校校通等工程正在逐步实施。

  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国亮点。

信息技术特别是CAD/CAM/CAE/CAPP/PD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系列技术、ERP系列技术和区域性、行业性网络化集成制造技术在我市制造业中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和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市场响应能力,过程协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高,软件业、IC(集成电路)设计业、数字化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咨询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获得较好发展。

  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开发应用了会计、出纳、年报、触摸公布等软件,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和财会电算化,先后应用会计帐务处理系统、会计数据自动汇总系统、出纳处理系统、村务财务公开触摸系统及年终收益分配统计汇总系统等系列软件,把全市农村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完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了开放、规范、高效、安全的社会保障业务计算机管理网络,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五大险种业务的综合信息系统。

  6、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体制创建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把实施信息化人才战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的信息化专业人才。

积极组织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基本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广大公务员电子化办公、电子化服务的意识和观念,提高党政机关干部信息化基本知识水平和电子政务应用技能,打好信息化应用的人员素质基础。

并积极引导和带动全社会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和应用,在各级学校开设信息化知识课程,从小培训青少年的信息化意识和电脑操作技能,为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储备了基本的人才,为东莞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进。

制定了《东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纲要》《东莞市信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东莞市电子政府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东莞市2002~2005年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实施纲要》、《东莞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以及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构架。

制度的创建与不断完善,为东莞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

  ——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宽带信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宽带网络普及率偏低;市、镇和部门的网络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体系。

  ——信息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比较滞后,集约化程度低。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缺乏。

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创新开发机制。

  ——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统一、协调性不强。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协同性差,网上服务种类偏少,特别是能提供网上互动性的电子政务服务还很缺乏,网上审批难于开展。

  ——企业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阶段,营销规模还比较小。

市场电子商务覆盖程度不高,电子商务与市民的经济活动结合还不紧密,实际应用范围较小,配套环境还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安全与信用尚欠可靠。

  ——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层次较低。

目前已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对资源开发还处于单个企业孤立利用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信息互享,实现多赢倍增效应的局面。

  ——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部分公众的信息化应用意识和技能不够,真正能贴近百姓生活的、便民利民的网络化应用服务不多。

镇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标准、规范、法规建设滞后,在法律规范、创新机制、安全保障、服务效率等方面有待健全和提高。

  (三)未来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东莞信息化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世界范围内,信息革命正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在过去十年中,世界各国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2~3倍,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产业。

在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未来五年内,中国信息产业预计仍可保持三倍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家GDP的比重将由1999年的3.4%提高到5%。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先导和支持产业,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必须占领的“制高点”。

  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着很多有利条件:

  1、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信息化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

我市20多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2003年,全市GDP达到947.53亿元;财政收入总额达241.04亿元;出口总值280.02亿美元,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和全国的前列,为率先实现信息化集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信息产业具备相当规模,我市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产品门类齐全,配套率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也正迅速发展。

  3、基础信息网络体系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电信骨干网络全面光纤化,基本实现光纤到小区及大楼。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通达各家各户,能提供多种多样、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4、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深入。

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金融财税以及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渗透和应用,电子政务已经起步并初见成效,CAD/CAM等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相当部分企业中普及,电子商务基础架构正在形成。

  5、社会信息化意识日益普及,信息化已融入市民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增强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可以预见,东莞信息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它将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机遇并存的是挑战。

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赋予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国际上,信息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汹涌澎湃的大潮。

西方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全面的信息化发展计划,在全球掀起了一场由信息技术革命为动因,以信息化建设为表象,以重新瓜分全球资源为实质的“全球圈地战”。

许多国家(地区)都把信息化建设及互联网利用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以利于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抢占市场、抢夺资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国家发展夯实基础。

  在国内,各省市、地区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建设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

各地在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列为重中之重的同时,对社会信息化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把建设“数字省”、“数字市”作为推进本地区信息化的重大战略措施。

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以及邻近的佛山、江门等市的信息化应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我市目前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在新的一轮发展中,东莞要继续保持在全省发展的前列,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把握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问题、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东莞产业层次,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用信息化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能级,实现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加速全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1、基本思路与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遵循国家和省的信息化指导方针,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顺应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大力推动,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使我市逐步由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过渡到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经济,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促进政府管理的高质高效和公正公开,为把东莞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

  ——发展壮大信息产业。

提高引进外源资本的水平,提升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成国内较为活跃的信息市场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巩固信息产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地位。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政府主导、联合共建,完善政务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和其他重点业务信息化。

  ——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提升产业结构服务,推动产业生产链的延伸,以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促进城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城市与社区管理和对公众与家庭服务为目的,推行石龙镇数字社区试点经验,市镇联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城市与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加快东莞从国际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从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现代化转变,从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转变。

  ——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努力把东莞建成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为东莞率先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

  2、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安全可靠。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用通信、专用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基础网络,要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合理建设,互联互通,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社会性,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摆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位置,注重安全可靠,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

  ——政府先行、服务公众,务求实效、稳步推进。

通过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启动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从而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

要立足市情、讲求实效,避免信息化的形式主义、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不搞铺摊子、花架子、形象工程,不相互攀比。

强调要以最终的应用成果作为判断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标准,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联合共建、协调发展。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发挥好政府管理协调的作用,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信息化发展。

  ——加强合作、技术创新,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掌握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从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入手,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建设国际上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1、2005年总体目标

  ——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努力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