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805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docx

第一章至第三章土地管理学精品课程题目

《土地管理学》题目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管理的概念及特性

 第二节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地理背景分析

 第四节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

 第一节土地管理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第三节现代土地管理的研究体系与研究方法

选择题

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ABCD)

A.计划B.组织C.控制D.协调

2、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包括哪些?

(ABCD)

A.土地的概念和特性B.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C.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D.现代管理原理

填空题

1、土地管理(包括对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管理)的基本内容由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构成。

2、土地管理的经济杠杆包括地租地价杠杆、财政杠杆、金融杠杆、税收杠杆。

3、从土地管理系统的内容来看,基础是地籍管理,手段是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核心是土地利用管理。

判断题

1、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F)(“间接性”应为“直接性”。

2、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该线以北为旱地农业为主,以南为水田农业为主。

(T)

3、土地管理的主体是个人,客体是土地。

(F)(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名词解释

2、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土地事务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规律的科学。

或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如何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及技术手段来高效率地对各项城乡土地业务进行组织与管理,以实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当前利益和长期目标。

2、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

土地管理的经济方法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3、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是通过编制和实施全国、省、地(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用途管制、采取地租、价、税等经济杠杆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组织、监督和调控。

简答题

1、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2、土地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综合分析法:

将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作为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来研究;

系统分析法:

研究各层次的土地管理系统的目标、职能、原则、方法、结构和过程互相协调起来,使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协调。

比较研究法:

运用大量调查统计资料,对土地关系、土地利用及土地管理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对比分析和预测;

模拟研究法:

采用如仿真环境、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等方式模拟替代可能发生的行为过程;

定性定量法:

定性分析解释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再用数学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找出事物量变到质变的界限。

3、简述宏观、中观、微观土地管理的目标。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面标,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

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全国管理总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以分为县内各部门和各土地利用单位的土地管理分目标。

4、简述土地管理的原则。

(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统一的原则;

(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的原则。

5、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

(1)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2)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3)农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

(4)建设用地不断,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论述题

1、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它与土地经济学、土地规划学等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的经济原理和土地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它是把土地视为一个经济要素,研究其综合利用和分配的综合性经济学科。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它着重研究如何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才能实现管理目标,为此,必须了解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本身运动的规律性,这就是土地管理学所依据的土地经济学原理。

土地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性,它着重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理论,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方法。

土地管理学则侧重研究对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它借鉴土地规划学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土地管理,但它不着重研究土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土地管理学是将土地管理过程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一切职能,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它是研究这一整体运动规律性的学科。

是介于土地了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差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2、试述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是:

(1)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制定和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人口吃饭对耕地的需求,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保障城市化和第二、三产业建设所必需的土地供给。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耕地开发和复垦,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规划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开展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展经常性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监测,每3年进行一次城镇基准地价的更新与平衡,完成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实现全国系统性的1:

50000地形图的更新,做好全国、省级、地(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批工作。

(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形成全国土地资源信息网络,做到信息共享,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4)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实现国土资源部的职能转变,强化国土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和统筹规划。

建立和完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形成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和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加强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执法体系,组建强有力的执法队伍。

坚持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执法监测力度,严肃查处土地方面的违法案件,保护土地资源。

3、试述土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以地权管理为中心逐渐向地用管理方向发展

社会制度更替和土地管理体系建立初期,以权属管理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相对稳定,地权及其流转得到了制度或法律保障,土地市场日益成熟,土地的占有、使用和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或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成为土地管理十分重视的问题。

(2)地籍管理的基础地位日趋加强,并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由原来巩固地权、收取租税为主发展到更多地服务地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管理。

二是地籍管理正在向信息管理方向发展,尤其是“3S”技术大大促进了地籍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3)土地整理或土地重划已成为主要国家土地管理事业的新内容

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或结构加剧了人地之间、城市用地于农地之间的矛盾,土地利用宏观效益不佳。

其主要内容:

①将原有不经济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如整合分散农地地块,提高规模效益;②重新安排城市用地与农地的布局,划定农田保护区等。

(4)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土地管理指出了新的方向

主要是通过土地产权安排、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地税、地价、土地立法等措施来保护土地资源的景观价值和土地质量,这是当前土地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如农地保护法,对农田进行划区保护,进行用途管制等。

 

第三章地籍管理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地籍

第二节地籍管理

第三节土地调查

第四节土地分等定级

第五节土地登记与土地统计

第六节地籍档案管理

第七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MAP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实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库

选择题

1、经常性地籍工作包括(ABCD)

A.土地调查B.土地登记C.土地统计D.土地动态监测

2、城市土地分等的原则包括(ABCDE)

A.综合分析原则B.主导因素原则C.地域分异原则

D.土地收益差异原则E.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3、城市土地分等的流程是()

①分等因素选择,资料整理与定量化;②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

③验证、调整分等的初步结果,评定城镇土地等;④成果验收;

⑤成果应用与更新;⑥城镇分值计算及土地等的初步划分;⑦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

A.②①③⑥④⑦⑤B.②①⑥③⑦④⑤

C.②①③⑦⑥⑤④D.②①③⑥⑦④⑤

4、影响土地定级成果的因素包括(ABCD)

A.繁华程度(商服繁华影响度)

B.交通条件(道路通达度、对外交通便利度)

C.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完善度,公用设施完备度)

D.环境条件(环境质量优劣度、立体设施影响度、绿地覆盖度、自然条件优越度)

5、农用地定级多选用的方法有(ABCD)

A.层次分析法B.特尔菲咨询法

C.回归分析法D.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6、土地管理部门不予受理的土地登记申请的情况有(ABCD)

A.申请登记的土地不在本登记区的

B.提供的证明材料不齐全的;不能提供合法证明的

C.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期限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的

D.按规定应当申报地价而未申报的

7、基层土地统计报表包括(ABCD)

A.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B.土地统计台帐

C.土地统计簿D.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

填空题

1.2002年1月1日起试行机关报的《土地分类》体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分为:

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

2、地籍测量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地籍原图绘制、面积量算。

3、农用地定级的三图叠置法是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貌图三图叠置。

4、初始土地登记的步骤为:

申请——调查——审批——注册——发证。

判断题

1、一级土地是指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直接从政府取得的国有土地,二级土地是指通过一级土地转让,或从集体土地取得的承包的土地等。

(F)(二级土地是通过一级土地出让或从集体土地承包的土地。

2、城镇土地等是指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经济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其级的顺序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

(F)(城镇土地等是指反映全国城镇之间土地地域差异,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排列。

3、农用土地级是指反映土地等影响下的土地的差异,级的划分依据是土地质量和易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水平,利用效益的细水差异。

(T)

4、土地变更登记具有统一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点。

(F)(土地变更登记是分散的、个别的登记,土地初始登记才具有统一性。

名词解释

1、地籍

地籍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2、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了获取土地的位置、权属、质量、用途等信息,建立和实施一系列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的管理体系。

3、地块

地块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具有明确的边界的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土地单位。

4、宗地

宗地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具有明确的边界的可同时辨认出确定的权利、利用类别、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的最小地块。

5、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是以一宗地为单位,针对使用者的申请,对每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权源、利用类型、有无地权纠纷等进行实地核定、调查、勘定、记录,并绘制宗地草图,为地籍测量和权属审核发证提供文书凭据。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其任务是分县查清各村和各权属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和分类面积及其分布状况,并逐级汇总各乡(镇)、县(市)行政区的土地总面积和分类面积及其分布状况,为建立土地登记、统计制度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7、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8、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分等定级是指通过对土地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描述和鉴定,并依据土地生产能力或效益的高低,划分出一定区域内可比的土地质量等级。

9、初始土地登记

初始土地登记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或者城镇村庄内部的土地,或者全部农村的土地,进行普遍的登记,又称土地总登记。

10、土地统计

土地统计是以数据、图形为主要形式,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全过程。

土地统计是从数量方面来反映和研究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土地管理的一项措施。

简答题

1、简述地籍的分类。

1.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籍发展史来看分为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划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基层地籍主要服务于对土地利用或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国家地籍则主要服务于土地权的国家统一管理,两者互为补充

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

城乡地籍和农村地籍

2、简述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的关系。

1.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是衡量耕地占补平衡的依据

2.地籍管理是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的关键;

3.地籍管理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4.地籍管理是实现土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简述土地利用调查的详查和概查的区别。

①目的不一样。

概查为战略研究、区域性规划提供依据,适用于全国、全省和大的区域范围;详查为县以下乡、村指导生产、制定规划和计划之用,特别是为地籍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基础依据。

②内容不一样。

概查:

面积概数和大概分布状况;详查:

不仅提供较为准确铁面积数据和具体的分布状况,而且还要查清权属界线和行政境界,为更新土地数据打基础。

③分类体系不一样。

概查仅分大类(老一级类,新一、二级类);详查为老二级类、新三级类。

④调查基本单位不一样。

概查:

数量不能统计到县或乡;详查:

调查数据则统计到村,并落实到每个地类图斑。

⑤精度不一样。

概查:

<1∶50000(或1∶50000放在的1∶25000)地形图(全国地形数据库),航电卫1∶25000。

详查:

>1∶50000的地形图、航电、更为精确。

4、简述土地分等定级的意义。

(1)土地分等级对于科学确定土地税费负担,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土地分等定级是以土地质量状况为具体工作对象的,它是衡量土地质量好坏的必要手段。

(3)土地质量是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效应,除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土地肥力、位置等土地自然、经济因素综合表示外。

还用土地生产率,土地收益表示,通过土地的产出或收益总量,提示土地质量的好坏和差异。

5简述城市土地分等的技术程序。

①建立影响城镇间土地等的因子体系;②确定各因素因子的相应权重;

③分析因素因子的影响方式、建立评价标准;④对各城镇因素因子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加权计算各城镇总分值,并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⑤验证分等初步结果,制定分等基本方案,征求意见,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⑥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6、简述土地登记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土地登记的权属必须清楚。

经过登记的土地,必须达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要求。

(2)土地登记的程序必须合法。

(3)土地登记的主体必须统一.(4)取消“土地权属证明”。

(5)不符合规定不得登记。

(6)实行登记人员持证上岗,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7、简述土地统计的特点、内容和任务。

土地统计的特点是①数量的地域性:

位置固定;②图、表与实地的一致性:

③总面积的稳定性:

④质量的相对性;

土地统计的内容是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变化规律,其表现形式以数字、图、表为主。

土地统计的任务是①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构成、利用现状和变化动态。

②为各级政府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③为加强土地管理提供可靠资料。

8、简述土地统计调查的具体方式。

(1)普查:

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主要用来调查对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状况。

(2)重点调查:

即选择少数在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点范围或重点项目进行调查,借此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3)抽样调查:

一般指概率抽样调查,是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

(4)统计报表:

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报表格式,统一指标内容,统一报表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由填报单位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是当前我国土地统计数据资料的主要获取方式之一。

9、简述地籍档案的特点。

地籍档案的特点:

(1)数量大、形式多样、保存分散;

(2)成套性;(3)跨年度、形成周期长;(4)动态性和现势性;(5)兼容性;(6)与资料互相渗透、互相转化;(7)越到基层数量越多工作量越大。

论述题

1、试述地籍管理现阶段的重要作用。

(1)地籍管理的成果资料已成为连结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

全面、翔实、现势、可靠的地籍资料,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其统计成果不仅已纳入统计部门的基础数据,更为和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2)土地登记制度已基本建立,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

土地登记已成为规范土地市场和管理土地资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土地登记,维护了土地市场秩序,防止发土地资产流失,保障了集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3)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已全面建立,是实现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的有力保障。

覆盖了城市每个土地的权属、面积、界线、用途、分布及变化情况的地籍成果,为编制和修订土地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查处违法用地、实行城镇土地挖潜、实现土地用途管理制和有效保护耕地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4)遥感监测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快速检查土地规划初稿情况和执法监察的“千里眼”。

通过遥感监测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高科技手段,及时地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为国土资源管理和地方经济建设及时提供了最新的基础用件,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5)地籍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提高了地籍管理的水平。

通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大大提高了地籍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扩大了地籍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为发挥整体功能提供了有力保证。

2、试述地籍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存在土地调查统计数据翔实、准确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是国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中央和地方分成的机制后。

二是国家制定了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高速优惠政策,并给予补偿,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少数地方多报退耕数量。

三是有的地方担心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影响政绩,从而少报建设占用耕地数,多报开发、复垦耕地面积。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2.土地统一登记问题。

目前,作为土地统一管理重要内容的土地统一登记尚未完全落实。

林权证、草原证、房屋所有权证代替土地证的现象在一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削弱了土地登记的法律地位,土地登记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土地登记的分散化将导致土地统一管理体制无法得到充分落实,长此下去,将会动摇土地统一管理的基础。

3.土地权利体系的建立问题。

一是不统一。

有关土地权利的规定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土地权利的称谓、取得和终止等不统一、不一致,土地权利不具规范性。

二是我国土地权利种类单一,内容不丰富。

基本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类,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

三是权能不明显。

4.地籍管理保障措施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籍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土地调查经费没稳定的来源,致使变更调查难以为继,国家花巨资完成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无法保持现势性。

二是土地登记收费标准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工作的需要,入不敷出,影响了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农村土地登记经费因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而取消,又没有其他经费来源渠道,致使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四是地籍管理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人员的培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这项专业要求很高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3、试述地籍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

地籍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1)地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

地籍档案的收集就是把那些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定级估价等的文字图纸、表册卡、音像及其他有关文件材料,在任务完成后,收集齐全。

集中保存。

整理:

把浩繁、零知己的地籍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工作。

要搞好收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归档制度、归档制度包括:

归档范围、归档时间、立卷部门三方面的内容。

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档案的分类、立卷案卷的排列和案卷目录的编制等。

(2)地籍档案的鉴定和统计

地籍档案的鉴定:

指对保存的地籍档案在粗取精、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的工作。

地籍档案的统计:

是以表册、数字的形式,反映地籍档案及地籍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主要包括:

对地籍档案的收进、管理、利用等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两部分。

(3)地籍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保管:

是根据地籍档案的特点、成分和状况,所采取的存放和安全防护的措施。

利用:

地籍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利用,档案室应建立阅览室和借阅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