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715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docx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纲要公示

作者:

市规划局   点击数:

27

发布日期:

2010-1-15

 

一、公示内容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纲要

公     示

  一、上轮规划回顾

  1、2001年城市总体规划要点

规划指标

基期(2000)

近期(2005)

远期(2020)

现状(2008)

GDP(亿元)

58.1

137.6

325.7

192.4

城镇化水平(%)

23.1

25

50

40.5

城市规模(万人)

10.4

15

25

22.9

城市用地(KM2)

10.9

15.84

26.33

26.67

城镇体系结构

“一心一圈六口三十六镇”的环状结构

城市性质

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北部的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和港口城市。

城市布局结构

由主城区、江口区和站前区组成的“一城两翼”的组团式结构

  2、上轮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1)对池州市经济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估计不足,城市规模、城镇化水平和GDP已接近或超过远期(2020年)的水平,因此对2010年以后的发展已失去指导意义。

  2)原有规划采取在传统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发展策略,但随着沿江开发和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对池州市快速的空间集聚过程考虑不足,缺乏对中心城市和沿江产业带快速崛起的应对策略。

  3)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区际协调、城乡统筹、资源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尚需进一步深化。

 

  二、规划背景

  国家层面:

科学发展观(增长方式转变  城乡统筹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和二次产业转移

  省域层面:

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的构建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生态示范区

  地方层面:

快速工业化和生态建设的矛盾

       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空间集聚

       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平台

  三、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以生态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前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低碳城市创造条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以城乡统筹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突出池州的城市特色、地域文化,保护和合理利用人文资源,走健康城镇化、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

  近期为2009-2015年

  远期为2016-203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范围为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一区三县,面积8272km2。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规划划定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池阳、秋浦、江口、里山、马衙、墩上、梅龙、秋江八个街道办事处和涓桥镇,其中涓桥镇作为近郊城镇与中心城区具有较密切的联系而划入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总面积为1080km²。

  五、规划重点

  1、依据城乡统筹原则,分析市域城镇空间格局,确定市域城镇体系和支撑系统规划。

将市域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交通组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相应的支撑系统规划。

  2、从加强区域空间集聚、带动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

针对现状城镇规模小而布局分散的问题,规划应在遵循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中心城市的性质和发展规模。

  3、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历史文脉,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结构。

根据用地条件评价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长江岸线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分析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秋浦河、白洋河、百牙河、平天湖、齐山以及东部山体等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六、发展战略

  1、融入区域重构,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

  积极融入“皖江经济带”和“皖南国际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挖掘池州市特色,利用生态资源和后发时序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竞争。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

  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二次产业转移和培育内生型产业相结合,优化池州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旅游休闲业和生态农业及其接续产业,强调产业间的横向合作,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3、空间集聚发展,“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内陆一片”

  强调“一主一副一区”对于池州发展的带动作用。

通过空间集聚,引导人口、产业向沿江重要城镇集中,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大渡口镇、牛头山镇、乌沙镇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城镇。

在内陆地区强调中小城镇和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内陆一片”。

统筹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劳动力的配置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4、保护生态资源,建设低碳城市

  保护池州市生态资源,发展清洁能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低碳产业;推进低碳生态试点建设;采用集约紧凑的空间发展模式,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建设低碳城市。

  七、市域城镇体系

  1、现状城镇体系问题:

城镇规模偏小、城镇职能单一、城镇空间分布较分散

  2、规划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项    目

近期(2015年)

远期(2030年)

市域人口

164万人

177万人

市域城镇化水平

55%

70%

市域城镇人口

90万人

124万人

  3、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轴一带三片区

  一 带:

沿江发展带

  一 轴:

内陆联系轴

  三片区:

中心城区-青阳-九华山片区、香隅-尧渡片区、大渡口-牛头山片区

  4、城镇职能结构

  综合性中心城镇——池州城市、蓉城镇、尧渡镇、仁里镇。

  工矿城镇——大渡口镇、乌沙镇、牛头山镇、香隅镇、丁桥镇、梅村镇。

  商贸城镇——殷汇镇、木镇镇、陵阳镇、龙泉镇、七都镇。

  旅游城镇——九华镇、仙寓镇、棠溪镇、牌楼镇、东流镇

  集贸城镇——其余城镇

  5、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铁路交通——改造沿江铁路铜九段、建设宁(南京)宜(安庆)城际双线客运专线铁路、池州-九华山-黄山轨道交通、新建阜阳-景德镇铁路、建设地方铁路货运专用线(江口、牛头山前江、香隅)

  公路交通——建设东九高速公路、桐城-祁门高速公路、望东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格局。

形成“一环一纵多放射”的市域路网格局

  航空——九华山机场

  水运交通——沿长江干流形成十大港区:

香口港区、东流港区、吉阳港区、大渡口港区、牛头山港区、钱江口港区、乌沙港区、老港区、江口港区、梅龙港区,沿支流形成秋浦河池口港区-杜湖港区和青通河童埠港区3个港区。

  6、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池州市域形成“四区一带”的保护框架,即池州历史城区、青阳-九华山片区、石台仙寓山-牯牛降片区、东至尧渡-东流片区和秋浦历史文化景观带。

  7、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定位——池州市旅游发展定位为,生态旅游为基础,文化旅游和休闲度 假为重点,塑造“九华佛国、休闲胜地”,“生态池州、文化绿洲”的旅游形象。

  旅游发展目标——池州市旅游发展近期目标为皖南“两山一湖”的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远期目标为“世界级旅游休闲目的地”。

  旅游发展重点——池州市旅游发展重点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的开发并将旅游业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保护重点——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为“四带一片”。

  “四片”为九华山综合旅游区、池州名城休闲度假区、牯牛降生态旅游区和历山—黄泥湖—升金湖文化休闲旅游区等四处旅游发展重点片区。

“一带”为秋浦胜境文化景观旅游带。

  8、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教育设施——高等教育应向中心城区、重点镇集中,提高设施的质量。

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初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级中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以上。

  2)市场设施——在大渡口镇、乌沙镇、牛头山镇、香隅镇、丁桥镇、梅村镇设置新材料、矿产等专业市场。

在殷汇镇、木镇镇、陵阳镇、龙泉镇、七都镇等地区设置综合型市场。

  3)医疗设施——形成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增加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

鼓励部分诊所创办一级医院,带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

  4)文化体育设施——设立专项经费,建设地方文化设施,组织安排专项人员参与。

  5)其他设施——提升社会福利设施的覆盖率和建设水平,实现全部敬老院均达到等级院以上水平。

  9、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规划近期城镇用水量为36万吨/日,远期城镇用水量50万吨/日,农村居民用水近期用水量为15万吨/日,远期用水量10.6万吨/日,规划近期城镇供水能力为39万吨/日,远期城镇供水量为52万吨/日。

建设五个集中供水区。

其余地区采用分散供水。

  2)排水工程规划——中心城区、蓉城镇、仁里镇、尧渡镇、牛头山镇、大渡口镇、香隅镇需建设污水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95%,工业有害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镇区污水管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九华山保护区内,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率应该达到100%。

近期中心镇内雨水管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远期市域内城镇雨水管普及率争取达到90%以上。

  3)供电工程规划——新建双回1000kv芜湖至武汉特高压线路池州段。

新建500kv的池州七一变电站。

蓉城变电站扩建到220kv;改造池州220kv变电站,将现有的90兆伏安主变改造成为120兆伏安。

新建查村变电站、流坡变电站、东流(菊江)变电站、大渡口变电站和红石变电站等5处220kv变电站。

  4)防洪标准——长江干流按照1954年洪水标准设防,支流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

万亩以上圩区区域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万亩以下圩区为20年一遇。

中心城区设防标准为100年一遇,片区中心城镇为20年一遇,中心镇为10年一遇。

  5)消防规划——规划于中心城区设4处一级普通消防站,1处消防指挥中心和消防训练基地。

在蓉城镇新建1处一级普通消防站。

在柯村旅游集散基地,新建1处一级普通消防站。

扩建九华山现状普通消防。

于江口港口南侧设置水上消防站1处,配备消防艇1-2艘。

  八、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城市性质——世界级旅游休闲目的地,长三角地区的循环经济基地,皖南生态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2、规划区四区范围划定

  1)禁建区——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规、条例中有关控制规定与保护要求,原则上禁止在区内进行任何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1)十八索保护区、齐山和马衙四岭水库风景名胜区。

  

(2)基本农田保护区

  (3)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4)高压走廊、铜九铁路、宁宜高铁等的通道控制带。

  (5)坡度较大的山体,长江汛期洪水淹没地区等用地适宜性评价划定为三类用地的区域。

  2)限建区——任何具有非农业性质的开发建设活动均须经过法定程序审慎进行,不经县(区)以上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不得在限制建设区内任意变更土地使用性质,进行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开发。

  

(1)城市生态廊道控制区,包括长江南岸至平天湖的生态绿楔、东部经济园区南侧的生态绿楔、平天湖接齐山风景区向南的生态绿楔、平天湖向西沿天堂湖至秋浦河的生态绿楔。

  

(2)一般农田保护区。

  (3)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3)适建区——允许进行依法审批的非农业性质的开发建设活动。

  

(1)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以东、查村湖以西地区。

  

(2)秋浦河以西的非洪水淹没地区,秋浦河以东、清溪河沿线地区。

  (3)街道办事处和涓桥镇政府所在地周边地质条件良好、非禁建区的地区。

  4)已建区——应重点提高建设品质、完善服务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用地进行优化调整。

  3、城市发展方向

  主要发展方向

  向南发展:

站前区二期:

土地平坦、交通条件改善;

           白洋河和秋浦河之间地带:

交通联系条件得到改善;

  向西发展:

梅里工业园已有产业发展基础,西北方向用地在主城区联系池州长江大桥的方向上,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生长点。

  次要发展方向

  东北:

与主城区联系密切、紧邻港口、具有的区位条件良好,

  已完成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可开发建设用地。

  东南:

依托教育园区和马衙街道用地范围的适度发展。

  4、中心城区规划结构:

滨江环湖、五区三片

  五区——齐山平天湖旅游度假区、主城区、站前区、东部经济园区、教育园区

  三片——梅里工业片、十里生活居住片、马衙旅游服务片

  1)齐山平天湖旅游度假区——具有城市山林特色的风景游览区;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要功能,适当发展为旅游业服务的加工型企业;可选择少量具备建设条件的用地配置适当的公共活动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

  2)主城区——池州传统市中心,承担全市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城市综合功能;旧城保护与整治、功能转换和环境改善。

  3)站前区——利用交通枢纽构建商贸和物流园区;围绕天堂湖形成以文化休闲、商务创意和特色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城市副中心。

  4)东部经济园区——制造业基地和临港物流业基地;在现状工业发展基础上,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开发区和工业园进行统一规划,设施共建共享。

  5)教育园区——以教育、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引导职业教育空间上的集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和服务功能。

  6)梅里工业片——依托梅里工业区的现有基础发展以工业为主,生活配套完善的新片区。

  7)十里生活居住片——利用水景观资源,延续杏花村古文化,以生活居住为主,兼有旅游服务设施。

  8)马衙旅游服务片-由九华山进入中心城区的门户片区;配套生活和服务功能、布置旅游服务设施。

附图: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图 

3、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4、市域产业布局规划图 

5、市域历史保护规划图 

6、市域旅游发展规划图 

7、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 

8、规划区范围规划图 

9、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 

10、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