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0957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docx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

地理会考冲刺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或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3.地球上有生物的条件:

①光照条件稳定;②安全的运行轨道;③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15℃);④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大气;⑤地球运动→原始海洋形成(液态水)。

4.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

光年是一个大尺度的距离单位。

5.九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为: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6.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7.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

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8.观察图1.5,要知道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与贫乏区的分布。

9.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

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10.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太阳黑子和耀斑。

11.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太阳黑子。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

耀斑爆发。

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3.宇宙探测的现状:

①1957年10月,原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②1981年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美国);

14.我国航天大事记:

①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现已是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

②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③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15.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1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向旋转。

17.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1个恒星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

18.地球自转的速度:

①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大约为15o/小时。

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大,南北纬60o的减为赤道的一半。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19.地球的公转轨道:

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20.地球的公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动。

21.地球的公转周期:

1恒星年。

地球公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22.地球的公转速度:

近日点附近(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附近(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23.读图:

D是地轴;E是北极星;C是黄道平面;B是赤道平面;A是黄赤交角,大小是23°26′;H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大小是66°34′。

24.利用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土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5.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天。

2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是:

1个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

27.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随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早。

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o,地方时相差4分钟。

28.区时:

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o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9.区时的计算:

所求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土两地相隔时区数。

说明:

①两地相隔时区数的计算是:

同相的时区大减小,异相的时区两者相加。

②公式中加减号的选择:

采用“东加西减”。

30.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无偏向。

31.正午太阳高度是: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

32.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3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某纬度地区,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最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什么时间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逐渐靠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逐渐增大;反之,则相反。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到最大,冬至日达到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到最大,夏至日达到最小

回归线之间:

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34.北温带的许多国家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35.五带的划分是以纬度地带划分方法,它以南、北回归线和以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个热量带。

36.昼夜长短的变化

同一条纬线上,昼夜长短是相同的。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密切,二者关系如下:

A.

B.

C.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

第二单元大气

1.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1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强烈吸收来自地面的红外线,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

5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①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

②随着冰箱、冰柜、空调等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氟

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

③大气中的氟氯烃化合物增加,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3.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从下到上可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4.对流层占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②对流运动显著。

(纬度愈高对流层的高度愈低)。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5.平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因为平流层气温主要靠该层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增温。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大型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

6.高层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2000~3000千米可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

该层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7.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方式有吸收、反射、散射三种。

①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表现在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

②反射无选择性。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具有选择性,表现在:

在太阳辐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9.大气的保温效应:

(1)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2)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在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的热量损失,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作用。

10.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因素是——太阳高度。

11.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1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差异—→冷热不均—→空气升降—→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风(高压流向低压)—→热力环流

1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也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14.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北偏右,南偏左),不改变风的速度。

15.高空大气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6.近地面的风,是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因素作用下运动的。

当这三个力平衡、合力为零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个夹角,即风向斜交等压线。

17.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18.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9.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

现象:

北半球的气压带分裂成块状。

南半球的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20.分析下图:

21.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22.季风环流形成的成因:

①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原因;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其中,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

23.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变化及原因。

24.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过境前:

温暖晴朗(受暖气团控制)

天气过境时:

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降水在锋后)

过境后:

天气转晴,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受冷气团控制)

25.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前:

低温晴朗(受冷气团控制)

天气过境时:

连续性降水(降水在锋前)

过境后:

天气转晴,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暖气团控制)

26.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27.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

(见下页)

28.气候的形成四大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最基本的因子。

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29.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所

属半球

气温

变化

6、7、8三个月气温高(凸形)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高(凹形)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气温<5℃

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③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年雨型

全年各月降水较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

冬季多雨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

夏季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

全年降水量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30.比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31.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0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32.全球变暖的原因:

①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②森林大量被砍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故使大气温度升高。

33.全球变暖的影响:

(1)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面上升给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从而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34.全球变暖的解决措施: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35.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36.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被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37.臭氧层破坏的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保护臭氧层的合作,是保护臭氧减少的积极措施。

38.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酸雨的产生原因:

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39.酸雨的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危及人类健康。

(4)腐蚀文物和建筑物等。

40.酸雨的解决措施:

(1)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2)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从煤炭中提出硫资源)

41.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42.我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已成为酸雨区,酸雨区己覆盖了我国国土面积的40%。

我国南方还出现了大片的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1.地壳中含量最的最多的前三种元素是:

氧、硅、铝。

2.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

3.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4.自然界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岩石。

例如,

花岗岩主要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

5.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6.岩浆岩的主要代表是:

玄武岩和花岗岩。

沉积岩的主要代表是:

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变质岩的主要代表是:

大理岩、板岩。

7.地表岩石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了沉积岩。

8.地质作用

(1)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2)分类: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9.地壳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10.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识别6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11.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①板块与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消亡边界

③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消亡边界

12.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13.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由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14.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是褶皱和断层。

15.比较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岩层形态

地形

成因

岩层上拱

岩层上拱而形成山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

岩层下凹

岩层下凹而形成谷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16.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就会破裂。

岩层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做断层。

17.断层构造与地貌: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在断层构造地带,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18.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②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

③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④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

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就会变成“水道”。

⑥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19.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0.流水侵蚀地貌——瀑布、峡谷,我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态。

21.流水冲积地貌——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22.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23.风积地貌——沙丘、沙垄,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

24.海岸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25.海洋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

26.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l)海水温度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纬度海区:

低纬水温高,高纬水温低(纬度因素)

同一纬度,不同经度海区:

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低(洋流因素)

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季节因素)

(2)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

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常年保持着低温状态。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热容量大)。

27.盐度是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即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8.影响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因素

 

29.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呈马鞍形曲线)。

30.红海,盐度达4.1%,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

(位于副热带,汇入淡水少,蒸发强烈)

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

(汇入淡水多,蒸发小)

3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洋流。

32.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一天中,一般有两次潮涨潮落现象。

当日、地、月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形成大潮。

当日、月、地三者连线几成垂直,形成小潮。

33.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34.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35.洋流的形成

(1)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动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的流动,称为密度流。

例如:

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密度流),地中海的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补偿流)。

(3)补偿流:

由风力和密度原因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如秘鲁附近的海区就有上升流。

秘鲁寒流就是上升的补偿流。

36.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主要洋流的分布、名称、性质。

37.洋流对地于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例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处形成了日本北海道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形成了西北大西洋纽芬兰渔场;我国著名的舟山渔场则分布在台湾暖流与大陆沿岸寒流交汇的海区;秘鲁渔场的成因是上升流。

(3)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使污染范围扩大。

38.陆地水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

地表水、地下水。

39.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

潜水、承压水。

40.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水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水量的2/3,它们主要分布在立即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

41.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42.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如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

②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

如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气温升高,河流形成春汛。

(东北地区的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

③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

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有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十分明显。

4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①河湖水与潜水互补(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黄河下游是河水补给潜水

②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44.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循环系统

循环过程和环节

海陆间循环

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洋

海上内循环

海洋蒸发→海洋降水

内陆循环

内陆植物蒸腾和湖面蒸发→内陆降水

45.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生物不能脱离环境,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②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46.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①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②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③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水分条件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

47.植物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①指示气候。

如华北民间的谚语“枣发芽,种棉花”,旗形树冠指示风向。

②干旱地区常借助植物寻找水源。

③植物对环境污染具有指示作用。

如矮牵牛能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

因此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莲生长在水湿环境中,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

48.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9.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①在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三北”防护林起何作用?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又起何作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在牧区和平原地区林带起何作用?

(保护农田和牧场)

④城郊防护林起什么作用?

(净化流向城区空气,降低城区气温,增大城区湿度)

⑤城区花园绿地起什么作用?

(调节城区局部气候,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城市与

郊区热力环流,减轻污染。

另外,还有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50.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

(l)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联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2)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52.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能同时并不断地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