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毕业设计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771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毕业设计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5毕业设计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5毕业设计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5毕业设计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5毕业设计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毕业设计 2.docx

《5毕业设计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毕业设计 2.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毕业设计 2.docx

5毕业设计2

一、设计基本信息

课题

1.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

授课人姓名

年级

学号

授课时间

2011年9月28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实践学校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学期线段平分线的第二课时,是对上一节所学内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也是将数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难度。

2.本节课教材编写特点及目的

在本节中,教科书尽可能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然后再进行证明,从而将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中积极各自发挥的作用。

3.本节课的数学思想

采用折纸,问题引入,学生讨论等仪写生为主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作图能力,还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抽象是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同学将数学问题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并以生活中的关键问题为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对实习学校的分析

沈阳市第***中学座落在沈阳南郊,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65人。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4名,中级职称教师21名;研究生学历5名,本科学历43名,教师业务能力精湛,计算机能力合格率100%,而且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

***中学非常注重平时的教学,学校领导经常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找教学中的不足,了解学生们在那些知识上有所欠缺,积极制定解决方案。

全体教师都把这当作是一种责任。

2.学生的基础知识分析

本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知识面不够广泛,而这节课语言理解表达题较多,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

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但还不是能很规范地、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和推出来;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探索和操作能力,所以能发现垂直平分线的相关结论。

但概括和运用定理的能力都有欠缺,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上也需要提高。

3.对学生的心理分析

在心理上,九年级学生的表现欲较强,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肯定,争强好胜心强。

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积极鼓励同学,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表见解,尽量把自己的想法都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

力。

2.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相关结论。

3.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证明三线共点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教师应逐步引导,不能超

之过急,学生对它的接受和理解要一个过程。

2.利用尺规可以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独立思考、分析、推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

看法,探索证明思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想过结论的证明;

2.用尺规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

难点

1.三线共点的方法证明;

2.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利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教案为主,中间借助多媒体,主要采取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教师主要是通过设疑、提问、诱导等方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让同学学习新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让同学自己找出错误再自己进行修正,让同学自己总结和归纳,之后,老师会给以一定的点拨和总结,而且,老师还将本节课内容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同学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让学生真的感受到数学的奥妙,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有用之处,从而爱上数学。

基本方法如下:

(1)参与活动,领略知识的问题的真实存在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折纸活动中,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一些结论,

让他们对本节课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思考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3)引入生活中的问题,将数学问题具体化

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很自然地运用本节课知识去解答这个问题,即便是以后再遇见这类问题,同学们也会有一定的思路,知道怎么去分析这类问题。

教具、媒体、资源、环境

教师准备: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件、三角板、圆规

学生准备:

白纸、剪刀、三角板、圆规

媒体:

多媒体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宗旨与

意图

旧知识回忆

让学生折纸,回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内容

播放幻灯片(见幻灯片2)

学生折纸,回忆概括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内容

让同学在实践中回忆起旧知识,直观明确

设置问题串

导入新课

“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一条边的垂直平分线,观察这三条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

(见幻灯片4)

学生折叠,发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通过折纸,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结论

 

新课教学

 

“如果用尺规作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如果结论不变,你能否证明它的正确性?

通过作图发现有同样的结论存在

学生尝试证明

学生叙述证明思路

证明三线共点的方法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

教师逐步引导,要想证明三条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只要证明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在另一条直线上即可

让学生展示证明思路,之后把定义写在黑板上,然后给予点播纠正

学生叙述证明思路

体现证明思路和方法的共享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阅读课本上小明的想法及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和收获?

与同伴交流。

小明的证明过程: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连接AP,BP,CP.

因为,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同理,PB=PC.

所以,PA=PC.

所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见幻灯片5)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小明的做题思路,提问。

学生规范解题步骤

注意归纳定理

由于此处证明三线共点的方法对学生来讲有些抽象,所以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思考、交流。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巩固、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其次,这种交流是全过程的,容易解决同学们遇到的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归纳总结

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定理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倒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见幻灯片2)

学生理解记忆定理内容

适当的归纳总结,强调定理的重要性

 

 

实践练习

例题:

已知:

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

求证:

PA=PB=PC

(见幻灯片7)

学生解答

加深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

证明: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已知)

∴PA=PB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点到线

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同理:

PB=PC

∴PA=PB=PC。

(见幻灯片7)

听老师讲解

观看幻灯片

体现证明思路和方法的共享

 

继续设疑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

如果能,能作几个?

所作出的三角形都能全等吗?

(见幻灯片8)

学生讨论回答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出无数个,他们不都全等

这里设置的问题为学生进行尺规作图的探索提供了空间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

能作出几个?

(见幻灯片8)

三角形可作出两个(分别位于已知边的两侧),他们全等

巩固新知

 

巩固新知

 

根据上面的问题作图,完成“做一做”:

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要求学生作出图形,并能规范的写出作法,同时能出现理由。

(见幻灯片9)

学生作图,写出作法,用三角形的全等说明理由

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

 

巩固新知

作法:

①作线段BC=a,

②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  线,垂足为D,以D为端点,在BC一侧是直线上截取AD=h

③连接AB、AC,则  ΔABC就是所求是三角形。

(见幻灯片10)

 

 

实践练习

练习题:

1、求一点P,使它到△ABC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如图:

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PA=PB。

(见幻灯片11)

 

试着解答练习题

实际问题

引入

 

实际问题

引入

绿色家园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A、B、C三区之间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什么位置,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见幻灯片12)

学生思考发言

让学生将身边是问题数学化,进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巩固

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作图方法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倒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见幻灯片14)

同学记忆定理

布置作业

习题1.7第1、2题

(见幻灯片15)

记录作业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巩固提高。

(二)板书设计

线段垂直平分线

(2)

1.知识回忆5.巩固新知7.知识应用

2.两个折纸问题例题18.巩固提高

3.分析教材问题6.两个作图问题9.布置作业

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练习1、2

(三)教学流程图

 

注:

表示“讲课环节”;表示“教师活动”;表示“学生活动”。

三、对比分析

对比项目

本教案

对比教案A

对比教案B

 

1、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相关结论。

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

3、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合作交流,领会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 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1.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图,提高熟练地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技能。

2.通过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

 

1.知识点回顾

2.折纸活动引入新知识

3.师生互动,领悟新知识

4.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

5.巧设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在设置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图,并掌握作图步骤

7.教师板演,明确书写作图步骤

8.实际生活问题引入,丰富课堂,让知识实际问题化

9.巩固小结,加深记忆

10.布置作业

1.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结论

2.通过作图实际验证结论的真实性

3.师生合作完成书中“做一做”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5.师生起回顾总结本节课知识

7.布置作业

1.通过实践回忆之前学习的知识

2.老师示范后,同学寻找规律

3.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试验

4.学生讨论观察所画图形,得出一定的结论

5.启发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猜测和想法

6.教师讲解例题,让学生熟悉解题方法

7.学生尝试作图与证明练习题

8.归纳总结知识点

9.布置作业

手段与方法

证明三线共点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教师应逐步引导,不能超之过急,学生对它的接受和理解要一个过程。

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后记

 

 

让学生折纸,回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内容

播放幻灯片

问题1:

活动要求

问题2:

通过活动,探讨发现规律。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片三角形,先折一条边作示范,然后让学生用折叠的方法找出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

“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一条边的垂直平分线,观察这三条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

用三种语言表示定理。

小结:

思考问题的过程:

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证明

让学生观察:

刚刚折出来的三条垂直平分线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的过程

“如果用尺规作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如果结论不变,你能否证明它的正确性?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教师做好点拨引导

让学生拿出圆规和直尺,画:

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并利用所学知识作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

要注意提醒个别学生作图的方法和步骤,强调作图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图技能。

教师逐步引导,要想证明三条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只要证明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在另一条直线上即可

“阅读课本上小明的想法及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和收获?

与同伴交流。

小明的证明过程:

1. 分析已知,求作;

让学生观察他们自己作出来的三条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然后对照纸折的三条垂直平分线,看这个性质是不是它们共有的?

让学生提出猜想。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连接AP,BP,CP.

因为,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

点的距离相等)

同理,PB=PC.

所以,PA=PC.

所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所以,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作图

(1)等腰三角形底边及底边的高有什么关系

一般作图题的方法探讨。

 

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并说明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猜想的。

在这时要注意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肯定他的发现

 

同学在给其他同学讲解的过程中,能加深理解或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认识

 

 

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定理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倒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进行个别辅导,反馈信息

肯定学生的发现;板书规范的表达;提问:

对于这个猜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采证明它吗?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

如果能,能作几个?

所作出的三角形都能全等吗?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

能作出几个?

加强巡堂,及时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启发学生思考:

大家都知道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要证明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是不是只要证明第三条直线也通过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能证明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在另一条直线上即可。

根据上面的问题作图,完成“做一做”:

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作出图形,并能规范的写出作法,同时能出现理由。

 

巡视之后,让基本可以证明的学生口述其证明思路,其他同学看他的证明是否正确、严谨。

绿色家园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A、B、C三区之间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什么位置,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参照黑板上两位学生的证明,带学生把证明的思路再整理一遍,同时阐释三线共点的证明方法。

,加深学生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使用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讲数学问题带入到生活中,让数学问题具体化,是同学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折纸,回忆概括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内容

(在调查和收集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指导,可提高指导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1. 折纸

2. 作图讨论相互的发现并用几何画板验证结论

在老师示范之后,大多数学生都顺利地折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折叠,发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证明命题的正确性;

交流完整的证明过程。

交流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仔细观察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从边的角度、也可能从角的角度猜想三条直线的关系,有的也注意到了三线共点的特点。

通过作图发现有同样的结论存在

已知一边和这边的高,尝试能否作三角形,能作多少?

讨论它们是否全等?

若已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尝试作三角形。

 

拿出圆规和直尺,作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比较熟练地作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尝试证明

学生叙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回答可增加课堂思维量,挖掘学生身上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水平之间的差异,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堂文化氛围。

1. 分析已知,求作,思考画法;

2. 规范作图,口述作法:

3. 讨论一般作图题的方法

认真观察自己所作的三条垂直平分线,图作的准确的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三条线交于一点,再结合折的三条垂直平分线,又有类似的性质,因此提出猜想:

三线交于一点。

学生讨论回答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出无数个,他们不都全等

独立思考

 

听发言的同学的猜想和如何发现结论的过程,在老师的要求下,对作图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角形可作出两个(分别位于已知边的两侧),他们全等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听讲,记下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思考如何对三线共点的猜想进行证明。

学生作图,写出作法,用三角形的全等说明理由

 

师生共同进行

一边画草图一边思考这样证明是否正确。

在验证思路准确无误之后,思考怎么证明。

联想到上节课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学生思考发言

根据学生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听同学口述证明的思路,并判断其是否正确,不能证明的学生受到启发,也许也可以给出证明。

本节课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作图方法

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证明,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已

记录作业

在老师讲解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证明,对三线共点的证明方法有了比较好的理解和认识。

这是一篇较成功的教案,其中主要以学生探索,老师诱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让同学掌握知识。

这是一篇简短的教案,写的不是很具体,有些环节可以再具体丰富一些,但是想法和思路还是好的,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这是一篇很优秀的教案,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较多,而且本教案中多处表示出了学生的思想和内心,这样知己知彼,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该教师课堂表现能力很好,能够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跟着老师走,并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该教师课堂环节设置的不算很多,但是和同学的沟通还是很好的,也采用了很多教学手段

该教师的课堂规划较好,和同学进行了多个互动,老师和学生

四、反思提高

(一)他人评价

1.学生的评价

该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这使有些学生对讨论没有兴趣,便会保持沉默,不勤于思考,学生对教学方式产生排斥,长期下去,学生的成绩将会下降。

2.校领导的评价

该教师课堂表现能力很好,能够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跟着老师走,并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不喜欢发言的同学也会受到感染,师生的交流也就变多了。

3.知道教师的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材也很处理恰当,能够适当的联系实际问题,教学结构也很严谨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师生互动相当流畅自然,教师时刻保持着微笑,语调温和有力。

4.学生家长的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感觉老师在把所有知识问题化是过程不细,不利于学生通过探索问题的解达到掌握知识的要求,应继续完善教学过程。

但是教学态度挺好,学生挺的也很认真。

(二)个人反思

1.对教学表现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让同学们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些相关结论。

教学重难点突出,将“用尺规作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

”和“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利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这两个问题讲解的非常之详细。

教材运用的也很恰当,在适当的时刻,引入教材中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更加理解新引进的知识。

并且有严谨的教学结构,每次都会先让同学通过观察和实验然后又多发现,在由老师具体完善知识点,然后引入一两道例题或者练习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最后联系到实际生活问题,让本节课数学知识得到升华,让同学明确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时刻都能保持着微笑,语气十分温和,表达也很流畅,就好像知识已经长在心里一样,十分纯熟,适应突发状况,能够解答一些同学独特的想法。

2.从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

(1)情绪状态:

课堂开始,采用折纸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

(2)注意状态:

学生能积极参加讨论,认真思考,积极踊跃发言,思想目光时刻跟随着老师。

(3)交往状态:

整个课堂气氛显得非常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友好分工与合作,不仅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积极思考改正。

(4)生成状态:

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练习题可以自己解答出来,并且很有信心。

3.从教育效果的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现在的初中生已经具有很多的数学体会、经验,他们对生活上的一些事情都很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去超市买东西时,他们也会考虑到打折、优惠等数学问题,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所以适当是引入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对教学很有帮助。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

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通过冷静地分析与解答之后,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

今后我会用更新颖别致的教学方式去教育我的学生,并且让他们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严治理.黄俊葵.鼎尖教案数学九年级上[M].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吉林:

延边教育出版社,2010.

[2]佚名.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丛书同步,九年级数学教案.

[3]王晓红.线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