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764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6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docx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重要资料全

《普通逻辑》学习笔记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普通逻辑的对象

〖基本内容〗

  1.“逻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逻辑”是外来词,它是英语“Logic”的译音词,源于古希腊语“λογοs”(逻各斯)。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例:

  ① 搞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事物发展的逻辑。

  ② 写文章必须要合乎逻辑。

  ③ 只有制造伪劣产品,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是不法企业家的逻辑。

  ④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科学决策,我们要学点逻辑。

   以上各例“逻辑”一词的含义不同:

  ①表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表示“思维的规律或规则”;

  ③表示“某种观点”;

  ④表示“逻辑学”。

  

  2.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1)逻辑学

  逻辑学是庞大的多层次的学科系统,包括传统形式逻辑与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辨证逻辑。

  

 

(2)普通逻辑的定义

  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其研究工具,主要是我们日常应用的自然语言。

而现代形式逻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演绎逻辑形式,其工具是人工符号语言和数学方法;辨证逻辑主要研究的是辨证思维的形式。

根据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的定义是:

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要搞清楚这个定义,还必须搞清楚定义中所涉及的概念。

  

 (3)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一般所讲的“思维”属于认识活动中的理性阶段。

它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对它的了解和研究,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研究语言来实现的。

这是因为理性思维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通过语言中的语词、句子和句群来表达的,并与它们有对应性。

  (4)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指联系思维具体内容的结构。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虽然与思维的具体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它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人们能够从不同内容的思维形式中,抽出它们的共同形式来加以研究。

如果我们把反映在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的具体内容抽掉,那么剩下的就是思维的逻辑形式。

比如: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体。

所有的商品都是供市场交换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上面的句子都是由概念构成的表示断定的判断,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形式,即“所有的……都是……”。

这个“所有的……都是……”就是思维的一种逻辑形式。

由于我们是用汉语这个自然语言来描述逻辑形式的,所以我们还看不出逻辑形式没有民族性这个特点。

如果用“S”来表示判断中的被断定对象,用“P”来表示被断定对象的属性,用“A”来表示“所有的……都是……”,那么上述判断就可以用字母“SAP”来表示。

“SAP”就是我们用人工语言抽象出来的上述判断的逻辑形式。

如果物体受到了摩擦,就会生热,某物体受到了摩擦,所以某物体会生热。

这是一个推理。

用“p”表示“物体受到了摩擦”;用“q”表示“会生热”;用符号“→”表示“如果…那么…”的逻辑关系;用符号“∧”表示前提之间的联结;用符号“→”表示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那么上面的推理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p→q)∧p→q上面的式子,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形式。

  (5)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逻辑形式的构成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逻辑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表示联结思维对象的逻辑性质或逻辑关系;一个是逻辑形式中的可变部分,也就是说,是可以代换具体思维内容的。

前者称为逻辑常项,后者成为逻辑变项。

例如: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所有的……都是……”,是固定不变的部分,是逻辑常项。

“哺乳动物”、“脊椎动物”是可变的部分,它们可以替换成其它内容,是逻辑变项。

任何逻辑形式的性质,都取决于逻辑常项;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是由逻辑常项决定的。

  (6)思维的基本规律

  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运用判断进行断定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它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

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规律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7)简单的逻辑方法

普通逻辑的简单逻辑方法包括欧拉图法、定义、划分、探求因果关系的穆勒五法等。

第二节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

〖基本内容〗

  1.普通逻辑的性质

  普通逻辑没有阶级性,它是一种工具。

任何人要思维,要表述论证思想,都要应用思维的逻辑形式,都要遵守逻辑的规则和规律。

  2.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

  ①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认识客观世界;

  ②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密地论证思想;

  ③有助于人们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辨;

  ④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

  ⑤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概述

1、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指概念反映对象中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内涵也可以称为概念的含义。

例如:

  ①“笔”的内涵:

人类制造用于书写或绘画的工具。

  ②“宇宙速度”的内涵:

物体每秒运行达7.9公里以上的速度。

2.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指概念反映对象的范围。

这个范围内的反映对象具有相同的共有属性。

  例如:

  ①“笔”的外延:

钢笔、圆珠笔、毛笔……等。

  ②“宇宙速度”的外延:

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秒)。

  ③“商品”的外延:

生活资料商品、生产资料商品。

概念的外延是事物范围的反映,但不能与事物的范围完全等同起来,这是由于概念是思维对事物反映的主客观的统一,概念的外延是人们在思维中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进行主观分类后的结果。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逻辑特征。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

〖基本内容〗

  根据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1.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概念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概念的外延的大小,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

(1)单独概念反映的是独一无二的对象语词中的专有名词表达单独概念。

例如:

“上海、鲁迅、公元2000年”。

  

(2)普遍概念反映的是一个以上(不包括一个)对象。

语词中的普遍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例如:

“人、桌子、吉普车、美好、跑”都是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表达的是一类事物的类概念。

  (3)空概念反映的是确实不存在的对象。

例如:

“神仙”、“永动机”等。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是集合体,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的反映对象是集合体。

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属性仅为集合体具有、而组成集合体的个体却不必必须具有。

例如:

“工人阶级”是一个集合概念,工人阶级的属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富有革命性和组织性”,而组成工人阶级的每个工人并不都具备工人阶级的属性。

“书籍、舰队、中国大百科全书”等都是集合概念。

某些语词在一定的语境下,有时可以表达普遍概念,有时可以表达集合概念。

例如:

“中国人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感到自豪。

”该句中“中国人”是在集合意义上使用的,指的是“中国人”这个整体。

“我是中国人。

”该句中“中国人”指的是个体,是在非集合意义上使用的。

 

(2)非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非集合体。

例如:

“工人、书、军舰”等。

3、个体概念、性质概念与关系概念

个体概念:

说反映的对象是一个个体的概念例:

仙后座是天空北部的一个星座

性质概念:

所反映的对象是个体性质的概念例:

雨中山果落

关系概念:

所反映的对象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概念例:

苏州在南京和上海之间

4、正概念和负概念

  

(1)正概念 正概念反映的是具有某属性的对象。

例如:

“三角形、打印机、计算器”等。

  

(2)负概念负概念反映的是不具有某属性的对象。

从语言方面说,在表达负概念的语词中,常常含有“无”、“不”、“非”这些词。

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即与其具有共同属概念的正概念。

负概念的外延,习惯上叫做论域。

“非三角形”是负概念。

“非三角形”的外延是除了三角形之外的平面几何图形,即是“非三角形”的论域。

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

 1.相容关系:

 若两个以上概念彼此之间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那么它们彼此的关系就叫做相容关系。

  

(1)同一关系

  若有两个以上概念,用a、b、……表示,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例如:

“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父亲”与“爸爸”,每组概念都是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也称为全同关系。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两者在外延上是相同的,这不等于它们的内涵也完全相同。

如:

“北京”是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属性,两者在表达上意义有区别。

“父亲”与“爸爸”,一个具有文言色彩,一个具有口语色彩;一个庄重,一个亲切。

  

(2)真包含关系

  若有两个以上概念,用a、b、c……表示,a的外延大于b,并且a的外延包含b,则a与b具有真包含关系;同理,若b的外延大于c,并且b的外延包含c,则b与c也具有真包含关系。

若上述关系均成立,则a与c也具有真包含关系。

例如:

“液体”和“水”就具有真包含关系,外延大的概念真包含外延小的概念。

  (3)真包含于关系

若有两个以上概念,用a、b、c……表示,a的全部外延都属于b,并且b的外延大于a,则a与b具有真包含于关系;同理,若b的全部外延都属于c,并且c的外延大于b,则b与c也具有真包含于关系。

若上述关系均成立,则a与c也具有真包含于关系。

我们不难看出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在本质上没区别,只不过是概念间的联系顺序不同,或可以说是陈述方法不同罢了。

在普通逻辑中,人们习惯把真包含于关系或真包含关系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把真包含于关系称为种属关系,把真包含关系称为属种关系。

例如:

“脊椎动物(a)”、“动物(b)”与“生物(c)”,这三个概念,它们所具有的外延关系,可以陈述为:

“脊椎动物”真包含于“动物”,“动物”真包含于“生物”,“脊椎动物”真包含于“生物”。

也可以说:

“生物”真包含“动物”,“动物”真包含“脊椎动物”,“生物”真包含“脊椎动物”。

  (4)交叉关系

  若两个概念,用a和b来表示,它们的外延仅有部分重合,a的部分外延属于b,部分外延又不属于b;b的部分外延属于a,部分外延又不属于a,那么它们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例如:

“知识分子”和“干部”,这两个概念就具有交叉关系。

  2.全异关系

  若两个以上的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重合的,就称为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也叫做不相容关系。

  

(1)反对关系

  若两个概念用a和b来表示,它们具有共同的属概念,两者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这个属概念,那么a和b具有反对关系。

例如:

“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就具有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也叫做对立关系。

  

(2)矛盾关系

  若两个概念用a和b来表示,它们具有共同的属概念,两者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这个属概念,那么a和b具有矛盾关系。

例如:

“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就具有矛盾关系。

  

欧拉图:

第四节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1.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概念的内涵有多少之分,概念的外延有大小之分。

在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反变关系。

即:

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它的内涵越少;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

  例如:

“中国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反变关系。

“中国知识分子”的外延小于“知识分子”的外延,“中国知识分子”的内涵大于“知识分子”。

  2.限制

  运用反变关系,可以对概念进行限制。

限制是增加内涵减少外延的逻辑方法。

限制的过程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

例如:

将“动物”的限制为“脊椎动物”,再限制为“哺乳动物”。

每经一次限制其内涵都有增加,外延有所减少。

  3.概括

  运用反变关系,可以对概念进行概括。

概括是减少内涵增加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括的过程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

 例如:

将“哺乳动物”概括为“脊椎动物”,再概括为“动物”。

  4.限制和概括使用不当的逻辑错误

  限制和概括是经常使用的逻辑方法。

运用限制,可以使一般概念具体化,使概念的表达更为明确。

概括可以把具体概念的普遍特性反映出来,指出被概括对象的所属范围。

如果限制不当或概括不当,就会造成逻辑混乱。

  例如:

  ①他又提起过去那件往事。

  ②那种以为只有自己高明的“一言堂”作风,实际上是同共产党人的品质完全不相容的低级趣味。

  例①,限制“事”的“往”和“过去”的含义相同,由于限制不当造成罗嗦。

例②,“一言堂”与“低级趣味”不具有属种关系,为概括不当。

  5.限制和概括的极限

  限制的极限是其最小的种概念;概括的极限是范畴。

把一个概念限制到它的最小种概念时,就不能再限制了,因为最小种概念是单独概念。

例如把“中国的大河”限制为“黄河”就不能再限制了,“黄河”是一个单独概念,它没有下属的种概念。

把一个概念概括到范畴就不能再概括了,因为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原因、结果等范畴都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它们没有属概念,所以就不能再概括了。

第五节概念的定义

  1.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组成。

被定义项是下定义的对象,可以用符号Ds来表示。

定义项是对被定义项内涵的揭示,可以用符号Dp来表示。

定义的联项是联接被定义项与定义项的联接常项,在语言中是系词。

定义形式为:

Ds就是Dp。

  例如: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商品”是被定义项;“是”是定义联项;“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定义项。

  2.真实定义的方法

  真实定义指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定义,也称作科学定义。

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种差定义的方法。

具体地分,包括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

  

(1)种差定义

  即通过种差揭示被定义项的性质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例如:

文学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种差定义的定义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种差,二是邻近属概念。

上面的例子中“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是种差;“艺术”是邻近属概念。

种差表示的是被定义项与其邻近属概念下的种概念的区别,揭示的是概念的特有属性;所谓临近属概念指被定义项的类别,揭示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

种差定义的公式为: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2)发生定义

  即通过揭示事物产生或形成过程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例如:

①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寄生在肺部而产生的疾病。

②圆是在平面上绕一定点作等距离运动的封闭曲线。

  (3)关系定义

  即通过揭示被定义项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例如:

 ①月球是围绕地球运动的唯一的天然卫星。

  ②凡是能够被2整除的数都是偶数。

  (4)功用定义

  即通过揭示事物的功用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例如:

①拖拉机是用来耕地或拖动挂车的农业机械。

  ②温度计是测量温度变化的仪器。

  3.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是解释语词表达什么概念的定义。

语词定义有说明性语词定义和规定性语词定义。

  

(1)说明性语词定义说明性语词定义是对已有确定意义的词语予以说明的定义方法。

   ①桥牌是一种扑克牌游戏,每三局两胜后告一段落,以得分多者为胜。

   ②犊就是小牛。

  

(2)规定性语词定义规定性语词定义是对某个词语或符号进行规定性解释的定义方法。

  ①“四化”,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②“∧”读做“合取”,表示判断之间的联合关系。

  4.真实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应当是同一关系。

违反这一条规则,若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外延,就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若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就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电视机是能重放影像和声音的机器。

  ②打靶是用枪支射击演习目标的体育和军事活动。

  显然,例①不能界定电视机与电影机的区别,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例②打靶不仅是用枪支射击,也可以用炮射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违反这一条规则,若直接包含被定义项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若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就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逻辑学是研究逻辑的科学。

  ②太阳是白昼发光的星球。

  例①,直接引用被定义项语词,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例②虽然没有直接引用被定义项语词,但“白昼发光”仍然需要用“太阳照射地球”来定义,所以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一般不用负概念或否定语句下定义。

违反这一条规则,就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②虚词不是实词。

  例①用负概念“没有疾病”下定义,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例②用否定句下定义,同样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例子用负概念或否定句下定义,由于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属性,所以被认为有逻辑错误。

给某些概念下定义,虽然用了负概念,但能够揭示概念的属性,则不视为有逻辑错误。

  例如:

  ①大于1的整数,除了它本身和1之外,不能被其它正整数所整除的,称为质数。

  ②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4)定义必须明确清楚,不能用含混的语词或比喻的方法。

违反这一条规则或犯了“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或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痒是一种不可明状的皮肤上的感觉。

  ②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例①用模糊概念“不可名状”下定义,犯了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例②用比喻句下定义,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5.定义的作用

  ①通过定义,人们能够将事物的认识总结并巩固下来;

  ②可以明确概念,可以检查所使用的概念是否正确;

  ③把一个概念传达给他人,也需要应用定义的方法。

 

第六节概念的划分

  1.划分

  划分是把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成若干小类来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由母项(被划分项)、子项和划分根据组成。

例如:

    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  ┗━━━━━━━┳━━━━━━━┛

     母项          子项

  “划分根据”在上面的例子中是隐含的形式。

有的划分其“划分根据”是明确的。

例如:

根据产品的用途,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根据……用途”即“划分根据”。

划分的母项与每个子项都是属种关系。

  2.划分的方法

  划分的方法有:

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一次划分是对母项一次划分完毕,连续划分是先把母项划分为子项,再把子项作为母项继续划分,直至到满足需要为止。

二分法是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划分后仅有两个子项,其两个子项具有矛盾关系。

 例如:

 ①社会按社会发展形态,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一次划分)

  ②中国历史科学可以分为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国古代史,又可以分为: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史,……。

(连续划分)

  ③考试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

(二分法)

  3.划分的规则

  

(1)划分后的各子项的外延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是同一关系。

违反这一条规则,或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或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重工业有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造纸工业、采掘工业。

  ②颜色分为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和黑色。

  例①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因为造纸工业不属于重工业;例②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因为该划分遗漏了一些颜色。

  

(2)每次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违反这条规则就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党员、团员、青年、妇女和少年儿童。

  ②秘书可分为商务秘书、行政秘书、企业秘书。

  例①,在划分中存在三个划分标准,一是政治面貌、二是年龄、三是性别。

例②,在划分中有两个标准,一是行业、二是岗位、三是单位的类别。

商务是行业,行政是岗位、企业是单位类别。

  (3)划分后各子项应当不相容,即各子项外延应是全异关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文件有内部文件、绝密文件、军事文件。

  ②会议可分为大会、小会和重要会议。

  例①和例②,划分的子项的外延是交叉的。

  (4)划分应逐层进行,即划分后子项不能出现属种关系。

违反这一条就犯“划分越级”的逻辑错误。

  例如:

 ①历史可以分为中国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近代史。

  ②自然界可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例①“中国史”包含“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近代史”。

例②“自然界”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然后才能划分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划分规则的(3)、(4)两条是从第

(2)条导出的,犯这两条错误的也必然犯第

(2)条的错误。

  4.划分的作用

  ①通过划分可以扩展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②划分揭示了被划分概念的全部外延,这有助于人们把握被划分的属概念和划分后的种概念。

  5.分类和列举

  

(1)分类

  分类是具有较大稳定性的特殊划分方法。

比如,化学元素周期分类表、图书馆的图书分类表等。

分类的基础是划分,任何分类都是划分,而并非所有划分都是分类。

分类的依据和标准要比划分严格,它要求其依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此外分类是被固定在某类科学知识中的系统化的结果,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如果不是按照属种关系进行划分,而是把整体事物分割成若干部分,就称为分解。

分解不是划分,也不是分类。

被分解对象与分解后的结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例如,把树分为“树冠”、“树干”和“树枝”就不是划分,因为“树”与“树冠”等不具有属种关系,而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列举

  列举是一种特殊的划分方法,它的基础是划分。

它与划分的区别在于,划分要求穷尽子项,而列举不要求穷尽子项。

例如:

笔有钢笔、毛笔、圆珠笔等。

第三章简单判断

第一节判断概述

  1.判断

  

(1)判断的定义: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对事物的属性或关系进行了断定。

例如:

  ①云母是一种绝缘体。

  ②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

  ③如果不注重调查研究,理论不联系实际,那么就还会犯错误。

  ④水必然往低处流。

  例①断定了思维对象“云母”具有“绝缘体”这一属性;例②断定了思维对象“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不等于”关系;例③断定了思维对象“不注重调查研究,理论不联系实际”和“还会犯错误”两者具有充分条件关系;例④断定了思维对象“水”具有“往低处流”的必然性。

(2)判断的逻辑特征

判断的逻辑特征有二:

  一是有肯定或否定。

任何判断都是对事物的属性或关系的断定,也就是说,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或关系。

  二是任何判断都有真假。

满足判断形式要求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就是真判断,反之就是假判断。

  普通逻辑不研究判断具体内容,而是研究判断的逻辑形式,以及它们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2.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判断和语句有密切关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判断只有通过语句才能表达。

但它们二者也有区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