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664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x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说明

1.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走向共和”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和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

感受先进中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历史广角]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

的目的。

[历史广角]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因而,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历史广角]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四个阶段

(1)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

(代表:

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

(代表:

李大钊)

(3)争鸣竞逐——五四运动后。

(流派:

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团等)

(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

(代表:

李大钊,陈独秀)

[浙江乡土历史]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汉族,中国浙江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主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课件光盘]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材料

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严复及其创办的宣传其思想的《国闻报》

材料中的各派别分别提出了怎样主张?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怎样的趋势?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中洋务派“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主张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材料三中严复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行宪政。

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呈现的趋势

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学“制度”,地主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或更早,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进入穷途末路。

(1)知识阶层原有知识结构无法

应对面临的内政外交问题。

(2)对外部世界惘然无知。

(3)知识结构陈腐、停滞、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无力开拓新知。

为社会转型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无法在这块土地上产生。

——袁伟时

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教你读史] 注意材料中的分类信息:

“财经报道”隐含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新闻”隐含政治危机和袁世凯复辟帝制,“社会花絮”隐含西学的传播,文字材料揭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方面:

袁世凯独裁复辟,政治黑暗;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社会转型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指导思想及特点

1.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

(1)主要内容:

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2)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3)特点:

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2.第二阶段: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1)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2)指导思想:

由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发展为“三民主义”。

(3)特点:

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3.第三阶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

(1)主要内容:

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2)指导思想:

前期是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3)特点:

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已深入到“思想”的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命题趋向——就材料论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例] (2012·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一定时空:

戊戌变法时期

二明考点:

维新变法的思想宣传

三抓关键:

“中国并不在中央”有科学依据,实

际上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有关但不深刻

题干强调“中国并不在中央”,与提倡维新变法无直接关系

B

有关但不深刻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与题干材料无直接关系

C

与题无关

《湘报》发表的《醒世歌》并非宣传科学救国

D

正确

古代中国人一致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央”,到晚清时期不少国人仍这样认为,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戊戌变法期间这首诗歌实际上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学习西方,进行改革。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 (2012·上海高考)“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

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一定时空:

中国近代

二明考点:

新文化运动

三抓关键:

“布尔什维克主义”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说法错误

戊戌变法时期,未出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说法错误

清末新政时期,学习西方但并未传入马克思主义

C

说法错误

辛亥革命时期宣传民主共和,但马克思主义并未传入

D

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课堂感悟高考]

1.(2012·四川高考)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要把握时代特征。

康熙晚年,一方面是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是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增强。

康熙帝深感“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体现的是一种警觉。

B、C、D三项不符合“天朝上国”思想下封建统治者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状况。

因此A项符合题意。

2.(2011·北京高考)“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解析:

选A 由“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可知该著述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A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项错误;《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宣传变法图存的著作,C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D项错误。

 

3.(2011·天津高

考)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

邮票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方文化传入的产物,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4.(2011·浙江高考)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1899年《大同学》介绍马克思的情况,“百工领袖”说明马克思的身份是“工人领袖”;“英人马克思也”说明介绍者不知马克思是哪国人;结合19世纪末的历史阶段特征可知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自己的领袖,马克思主义也尚未在中国传播,故选B。

5.(2012·山东高考)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中表格所示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

(2)问,通过分析材料可知严复认为要“自强”,必须标本兼治,开民智,奋民力,和民德,然后和洋务派的主张进行比较。

第(3)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测控表]

睁眼看世界

1,2,3,4

维新变法

5,6,7,8,14

新文化运动

9,10,11,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2,13

  说明:

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指思想方面。

根据“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可知材料提到的“觉醒”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之一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012·温州模拟)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圜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这表明政府主张(  )

A.西学中源         B.中体西用

C.君民共主D.道德救国

解析:

选B 题干材料表现了政府一方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固守中国的现行制度,很明显体现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3.(2012·宁波质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选A “开眼看世界”是浙江省考纲中新增的内容,值得关注。

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

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

4.胡适曾说过: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

A.封建传统文化B.君主专制制度

C.传统的小农经济D.反动政府的统治

解析:

选A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尽管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剪断了树叶、砍断了树,但由于“树墩”还在,树还会发芽

,这里的“树墩”显然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为了挖掉“树墩”,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胡适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5.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解析:

选B 由“效英之存虚君”“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可知,该人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

6.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门徒慨叹:

“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

”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学习科学技术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D.创办新式教育

解析:

选B 注意材料中的“1897年”这一信息,“最近三年”指甲午战争后的三年。

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发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故选B项。

7.★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解析:

选A 这里的所谓学习“文科”是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武”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习文科的学生远远多于“学武”的学生,说明中国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

“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启蒙了国民觉悟

C.反对民主革命D.主张救亡图存

解析:

选B 梁启超在这里重点强调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他

区分了国家和政府的不同,是对盲目忠君思想的批判,所以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

 

9.(2012·福建莆田调研)右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

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

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解析:

选C 民国四年是1915年,1915年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儒家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根源,故C项符合题意。

10.(2012·杭州质检)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

A.魏源、林则徐B.康有为、孙中山

C.陈独秀、胡适D.毛泽东、邓小平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符合题干意思,故C项正确。

11.(2012·杭州质检)陈独秀在1915年说: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这表明他(  )

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解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由“……社会之不平等……资本家之压制。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可知,材料意在说明西方文明的弊端。

12.(2012·杭州质检)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

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

A.《庶民的胜利》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敬告青年》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该文章把阶级竞争与三大原理联系起来,说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介绍,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相一致。

A、B两项与俄国十月革命有关,D项为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时的文章。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又说: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

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4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

(8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

材料四所述现象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6分)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明确四则材料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1)问由材料一中“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由材料二中“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和“张之洞”可知反映的是洋务派的观点,然后说明不同即可。

(2)问根据材料三中两位“先生”的信息,可知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观点。

第(3)问,根据材料四中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可得出答案。

第(4)问应结合四则材料来归纳。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

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

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影响:

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升的过程。

14.(2012·杭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魏氏源论驭夷,其曰:

“以夷攻夷,以夷救夷。

”……万不可行。

……独“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三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中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的仍然是旧式制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冯桂芬思想与魏源思想的关系。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指出他们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思想。

(1)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明确魏源与冯桂芬的派别属性与主张,然后依据材料涉及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知识辩证地进行评价;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冯桂芬否定了魏源“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思想,在肯定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同时,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