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60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1.docx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篇一:

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康保二中德爱军

一、教学设计

1、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8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

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导入新课。

3、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课上采取小组讨论提问、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3、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4、通过归纳、探寻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活动,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学习一代伟人胸怀祖国,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继承伟人“振兴中华”的伟业,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5、指导学生归纳历史史实和梳理基本知识,整体把握和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6、指导学生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设计的“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民国的诞生”简表。

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十六字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

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

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

命的结果和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辛亥革命已完成的目标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

三、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以评价激励为主要动力,以情境体验和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落实“三维目标”为追求,但在教学中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1、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导致该课后段略显匆忙。

原因有二:

(1)教学设计不尽科学合理,活动设计多,头绪纷繁;加之《辛亥革命》一课知识点、重点、难点又多,故教学时间紧迫;

(2)课堂驾驶能力仍有欠缺。

在课堂的宏观管理上没前瞻性。

在“民国纪年”教学环节中,用去了较多时间。

而此环节不是教学重点,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必作过深的挖掘。

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课堂调控管理能力,必要时适当调节教学进展速度。

2、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或探究学习。

本课以情景体验学习、自主学习为主。

尽管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学生兴趣的激发,其余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挖掘,故课堂缺乏立体感。

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历史昂扬持久的兴趣?

让历史教学更多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

恐怕还得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狠下功夫。

例如:

在现有大班制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较陌生的课题。

3、历史教学中的对比联系有欠缺。

例如: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的分析;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性质的对比;袁世凯先后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对比;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对比等,都是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对比(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的好素材,但我在教学中因内容多,时间匆忙,只好忽略过去。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篇二:

《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高中历史说课稿:

《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

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

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

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二.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三.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

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

2、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

1

3、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5、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分小组抢答、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n说教学过程

u导入新课

显示一幅漫画:

一个腐烂了有虫子的苹果,通过提问学生:

造成苹果腐烂的原因有哪些?

再引入正题:

如果把这个苹果比喻成19世纪末的清政府,它的寓意上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讲甲午中日

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反抗情况,从而导入本课。

u讲授新课

一.背景(约14分钟)

(一)清政府的内忧外患

通过刚才的这幅漫画引入本课的背景,只简单地讲。

结合后面讲讲预备立宪的骗局使立宪党人绝望和分化。

(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通过阅读课本,再通过启发式的谈话法,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1.组织领导:

(1)兴中会

(2)中国同盟会

显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看谁能最迅速填此表格(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

2.思想论战:

革命派对改良派

用讲解法点明两派论战的中心问题以及由论战产生的影响。

3.武装斗争:

(1)皖浙起义

(2)黄花岗起义

启发学生回答两次起义,显示起义烈士或参加者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这种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二.爆发:

武昌起义(1911.10.10)(约10分钟)

1.概况

让学生认真观看一段《辛亥革命》的视频,看后看谁脑筋转得快,抢答老师的问题,加深认识。

2.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合刚才的那段视频,再强调黎元洪的上台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的一些情况强调政权组成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3.影响:

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

要求学生讨论:

如何看待“和平光复”?

(讨论法)

三.成果:

(约10分钟)

L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强调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显示成立时全国的形势图。

(讲述法)

显示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思考,再由老师说明其中体现出的原则。

[补充材料]

2

2.帝制终结(1912.2)

3.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政权

通过显示当时复杂情况和三方关系示意图(纲要图示法),分析袁世凯上台的原因。

四.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约5分钟)

通过一道动脑筋题(即课后活动建议: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你是怎么看的?

)让学生分两组自由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u小结并点明重点。

(约2分钟)

这节课讲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等问题,重点是辛亥革命的大概过程。

u课堂练习(约3分钟)

出示两道中西方有关政治方面内容对比的选择题,当场答题反馈,巩固知识。

3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篇三:

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课标理解: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课标要求,除了涉及到“了解”、“知道”,还要求能够“探讨”,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从“识记”到“应用”,又必然经历“理解”这一关。

整个近代史内容中,“运用层次”的要求仅占全部内容的10%,由此足见本课教学难度较大。

化难为易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并理顺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么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

对于如何开展探讨,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来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沿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

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二、教材地位: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第二个学习主题,即教材中的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

是在同学们体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

如果说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侵略与抗争”和“中国近代化”二条主线,那么本课内容就是“中国近代化”这条线索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急速深入。

教学中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回应学习主题。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历史教学,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的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故本课教学中,立足“学生体验”,立足“生活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生活”两大历史教育理念。

四、应对措施:

根据课标对学习近代史而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制定结合学情,制定本课的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孙中山主要活动、武昌起义的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重点从历史意义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

我计划在教学中选取反映孙中山主要活动和武昌起义的适当适量的史料(文字、图片),实现“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孙中山主要活动、武昌起义的一些基本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