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988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doc

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振兴武汉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制订本计划。

一、计划背景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

 

随着武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投资不断增长,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产品服务丰富多样,社会文化消费日趋活跃,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行业蓬勃发展。

2011年,武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4.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从业人员25.2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5.38%;从事文化产业及相关活动的单位数(含个体户)共11574家,其中法人单位2414家、产业活动单位406家、个体户8754户。

基本形成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资本齐头并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武汉文化资源分散,产业规模较小,龙头文化企业偏少,知名文化品牌缺乏,文化产业链还不完整,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有限,文化产业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有不小的距离。

未来五年,武汉文化发展面临着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外部环境更加趋好,内在动力更加强大,文化产业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文化建设中心任务。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武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基础更加雄厚。

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武汉迎来了“高铁时代”,与周边及国内中心城市的联系更为便捷,武汉文化的吸引力更大,辐射力更强。

“十二五”期末,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将突破15000美元,将催生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将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作为首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如何示范基地,武汉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武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壮大优势文化产业为重点,以重大文化项目为抓手,以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保障,实施文化产业“超倍增”计划,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2.主要目标

到2016年,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成为全市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武汉成为世界“工程设计之都”、全国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做强。

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壮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业态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媒体、网络服务、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一批新兴文化业态。

——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

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级显著提升,三镇之间、城郊之间集聚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形成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培养引进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3.发展战略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龙头带动战略。

加速资源整合与产业链拓展,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市场主体,打造若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领先的文化企业和创意机构来汉发展。

项目拉动战略。

谋划和启动一批具有示范性、基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升产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战略。

实施城市文化生态协同创新计划,打造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产业联动战略。

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区域互动战略。

围绕中部地区、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特大中心城市文化特色和产业影响力,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三、重点产业

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业、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八大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文化产业“超倍增”目标。

1.创意设计业

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城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广告创意设计、软件信息服务业等行业。

到2016年,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培育10个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工作室,打造2—3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设计主题展会,初步形成“武汉设计”品牌效应,“设计创意之城”初步成形,“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条件基本具备。

重点发展工程设计业。

依托在汉设计院所和龙头企业,积极建设东湖工程设计城、沌口工程设计产业园、金银湖工程设计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汉口三阳路、王家墩CBD、汉阳月湖、武汉新区、武昌中南路等工程设计产业片区,以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工程设计为重点,促进工程设计业提升。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业。

与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相呼应,依托武大、华中大、武汉理工大、湖工大等院校,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围绕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家电、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支持设计服务与重点项目对接,鼓励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附加值,使相关产业能级得到快速提升。

推动发展时尚设计业。

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时尚产品及相关服务,依托湖美、华师大、武纺大、中国地大等院校,重点围绕服装服饰、日化用品、黄金珠宝首饰、家居用品、时尚数码消费品等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掘设计新锐,扶持个人品牌,推广时尚品牌,打造时尚平台,建设“全国时尚设计名城”。

依托光谷软件园、软件新城等基地,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保持在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

鼓励数字内容企业设计开发“云”技术、“云”服务,带动武汉其他文化产品向云服务模式转型。

提升广告设计策划、创意、制作及服务水平,促进广告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协调发展,支持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圈外创意社区的建设,培育发展特色广告创意产业集群,力争广告业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

2.传媒出版业

主要包括传统的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以及与其相关的新媒体业等。

到2016年,传媒出版业年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形成3-4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华中传媒出版强市,成为全国领先的传媒内容生产、传播基地。

支持武汉地区省、市各报业、期刊、广电、出版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加快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出版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步伐,引进一批立足武汉、辐射全国的传媒、出版企业。

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传媒出版业的结合,积极促进传媒出版业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

重点推进新媒体产业,以武汉获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基础平台建设,全面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打造全媒体内容集成和数字播控平台,发展手持电视、地铁电视、网络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打造以数字新媒体产业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依托长江网、汉网,加强报网融合,推动内容原创和内容集成,发展手机报纸、手机书刊等移动媒体和数字化产品。

加强连锁书报亭等文化消费终端建设。

发展电影产业,加快实施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扩大院线覆盖范围,实现天河院线规模化、品牌化运营,逐步进入拍摄制作领域,延伸电影产业链。

加快武汉中央文化区电影科技乐园、雅图中国光影城、华中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做大图书发行产业,进一步完善新华书店连锁经营模式,拓展图书发行网络,形成大型书城、专业书店、社区连锁店三维一体的立体销售模式。

实施出版数字化战略,结合华中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长江数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业态。

壮大印刷复制业,支持中粮包装生产项目、玛丽文化50亿纸品本册制造项目等,依托楚天传媒产业园、长江传媒产业园、知音传媒产业园、新华印刷科技产业园等生产基地,建设华中印刷物流产业园,发挥彩峰数码、彩之虹包装印刷公司等龙头印务企业的产业活力,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印刷产业不断升级,重点发展高档精品印刷、彩色印刷、包装装潢印刷等。

3.文化旅游业

主要包括主题公园、自然生态、都市风情、滨江休闲、乡村观光、人文历史等旅游及相关产业。

近五年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6年,实现文化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

凸显“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形象,把握高铁时代带来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契机,以现有景区改造和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提升旅游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旅游业。

充分挖掘武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武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健全城市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一大主题(都市文化体验)、四大支撑(滨江滨湖文化休闲游、都市文化体验游、商贸会展休闲游、江城动感娱乐游)、两大品牌(文化江城、休闲江城)”的文化旅游产品支撑体系。

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以黄鹤楼为中心的“两江四岸”大滨江旅游区和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大东湖旅游区,新城区重点建设泛金银湖旅游集聚区、黄陂木兰文化旅游区、知音湖旅游度假区、汤逊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

加强中心城区与新城区、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武汉与高铁“四小时城市圈”各大城市的旅游市场联动,推动旅游与演艺、会展、传媒、科技等结合,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4.网络文化业

包括网络音乐娱乐、网络艺术品、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网络演出、网络文学、网络培训、网络教育等方面。

力争近五年网络文化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6年,网络文化业总收入突破150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