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8869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整合提升学案中图版必修2

章末整合提升

1.世界人口增长有几种模式?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分布有何不同?

2.世界人口增长时空上有何差异?

3.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有何不同?

4.什么是人口迁移?

5.按照时间、范围、迁移方式等不同标准划分,人口迁移分别有哪些类型?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有哪些特点?

7.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8.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有什么影响?

10.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1.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是怎样的?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回答1~2题。

1.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个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A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

A.①—甲B.②—乙

C.③—丁D.④—丙

解析:

第1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就会增加。

第2题,根据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和数值判断其人口增长模式;根据A图判断,甲为原始型,乙、丙为过渡型,丁为现代型。

答案:

1.D 2.A

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下图为我国近30年来出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近30年(  )

A.出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

B.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

C.妇女生育率明显升高

D.人口性别结构明显优化

4.我国目前的这种出生人口性别比特点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剩男”现象明显增加

②女性择偶标准降低

③“老夫少妻”现象增加

④不会引发社会问题

⑤跨国婚姻有所增多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③④⑤D.①②④

5.能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是(  )

①实行胎儿性别鉴定 ②提倡养儿防老 ③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 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3题,据图中曲线变化,我国近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变化不大,说明出生人口中男婴比重高于女婴,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人口性别结构没有优化,故A、D项错误,B项正确;妇女生育率无法从图中读出,故C项错误。

第4题,由于近3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波动上升,“剩男”现象明显增加,①正确;女性择偶标准升高,②错误;“老夫少妻”现象增加,③正确;男女比例不协调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④错误;会增加跨国婚姻现象,⑤正确,故B项正确。

第5题,实行胎儿性别鉴定,进行选择性的生育,可能会加重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①错误;应提倡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②错误;尊重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③正确;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们老有所依,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④正确,故C项正确。

答案:

3.B 4.B 5.C

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回答6~7题。

省级行

政区

面积

(万km2)

总人口数

(万人)

人口出生

率(‰)

人口自然增

长率(‰)

北京市

1.64

2115

8.93

4.41

天津市

1.19

1472

8.28

2.28

吉林省

18.74

2751

5.36

0.32

湖南省

21.18

6691

13.50

6.54

广西壮族

自治区 

23.67

4719

14.28

7.93

6.表中(  )

A.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

B.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

C.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D.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

7.北京市环境承载力(  )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

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

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解析:

第6题,结合表中数据计算可知,吉林省年净增人口数最低,A错误;表中各省区中,湖南省人口死亡率最高,B错误;湖南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较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C正确;北京市的人口密度最高,D错误。

第7题,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北京市环境承载力大于现在的总人口数,A错误;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B错误;北京市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C错误;环境承载力与一个地区的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D正确。

答案:

6.C 7.D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含预测),回答8~9题。

8.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  )

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    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

9.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  )

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知2015年后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为负增长,说明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

第9题,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一直在增加,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在此期间,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仍然严重,“用工荒”仍然存在。

答案:

8.D 9.A

读中日美印四国老年人口(≥65岁)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图(含预测),完成10~11题。

10.甲、乙、丙、丁分别对应(  )

A.中、日、美、印B.日、中、美、印

C.日、美、印、中D.中、印、日、美

11.甲国(  )

A.应缩短劳动力工作年限

B.应尽快控制生育率

C.人口负增长

D.应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解析:

第10题,在1950年,美国经济最为发达,老年人口比重应为最大,故丙为美国;印度老年人口比重最小,故丁为印度;日本老年人口比重应高于中国。

第11题,甲国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严重,应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答案:

10.B 11.D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12~13题。

12.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13.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

第12题,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第13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

答案:

12.D 13.C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完成14~15题。

14.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B.就业率提高

C.净迁出率下降D.生态环境改善

15.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 矿产开发B.环境 生态保护

C.政策 国土开发D.军事 加强国防

解析:

第14题,读图,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减少,应是生育率下降,A项错误。

就业人口有所增长,总人口减少,就业率提高,B项正确。

总人口下降,可能是迁出率增加,C项错误。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能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而遭到破坏,D项错误。

第15题,根据材料,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政策刺激,无偿发放土地。

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C项正确。

答案:

14.B 15.C

有效流动率指净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比例,下图示意我国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分布(不含港澳台数据及分布)。

据此完成16~17题。

16.我国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高

B.东北地区比青藏地区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省区比沿海省区高

17.新疆成为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正值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广阔B.邻国众多

C.资源丰富D.位置优越

答案:

16.C 17.C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

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读图回答18~19题。

18.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  )

A.新疆B.西藏

C.山西D.河北

19.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

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B.人口密度小

C.自然灾害少

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

解析:

第18题,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省区,就不存在生态赤字。

第19题,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数量,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

18.B 19.B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6年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

A.劳动人口比重较大B.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大

21.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解析:

第20题,由图可知,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较小,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第21题,流入人口不会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故A项错误。

人口流入属于人口的机械增长,对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

流入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会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增加,故C项错误。

人口总量的增加会使当地环境压力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20.C 21.D

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

23.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D.环境质量提高

解析:

第22题,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最有可能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23题,甲处表现为人口消耗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这样就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可能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答案:

22.B 23.C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内,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承载力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25.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市应(  )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24题,让广州人“活得舒服”,说明是人口的合理容量,它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第25题,为保证广州市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市索取资源的数量与速度不能超过本区资源供给的数量与更新速度,人口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答案:

24.B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列有关我国人口信息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2014年开始,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国很多省市开始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

(1)据图概述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预测2013年以后我国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并阐明原因。

(8分)

(3)概述发展中国家从2000-2010年间少儿抚养比的变化特点。

结合人口金字塔的类型特点,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8分)

解析:

(1)从中国人口抚养比图可直接读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特点。

(2)从中国15~64岁人口比例图中看出,15~64岁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则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比例上升,说明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其原因从人口政策、人口寿命等方面来分析。

(3)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分布金字塔图可直接读出少儿抚养比的变化特点。

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分析。

答案:

(1)少儿抚养比持续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稳步有升。

(2)2013年以后,我国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

从2014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出生率将提高,少年儿童的抚养比将有所上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老年抚养比也将进一步增加;但此时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呈下降的趋势,所以总人口抚养比将呈上升趋势。

(3)2000-2010年少儿抚养比呈减小趋势,但总人口还在不断增加。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属增长型人口金字塔。

有利方面:

青壮年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不利方面:

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的压力大,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形成恶性循环。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一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7年春运时间为1月13日-2月21日,共计40天。

材料二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流向。

(6分)

(2)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6分)

(3)请为解决民工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解析:

(1)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从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

据图可以总结出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主要从迁出地和迁入地两方面分析,还要注意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3)主要从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流向: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对于流入区:

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但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对于流出区:

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3)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hm2

森林面积/hm2

淡水/m3

0.1

0.1

2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

积/km2

年径流

总量/m3

6200

22万

8万

7.5万

5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

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____。

(3分)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5分)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解析:

(1)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

(2)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

(3)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答案:

(1)0.0013km2/人 0.0012km2/人 8234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