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8745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

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上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拜谒/枯竭冲锋枪/冲击波恣意妄为/千姿百态

B.陨石/功勋倒胃口/倒栽葱崇山峻岭/怙恶不悛

C.梗概/田埂迫击炮/迫切性瓜熟蒂落/啼笑皆非

D.篆书/椽子空白点/空城计愚公移山/向隅而泣

【答案】B

【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解析】A.项:

yè/jiéchōng/chōngzì/zī;B.项:

yǔn/xūndǎo/dàojùn/quān;C.项:

gěng/gěngpǎi/pòdì/tí;D.项:

zhuàn/chuánkòng/kāngyú/yú

【思路分析】试题难度不大。

拼音所涉及的多个知识点,本题均有所涉及:

形似字(拜谒/枯竭,陨石/功勋)、同音字(愚公移山/向隅而泣)、多音字(空白点/空城计,迫击炮/迫切性)、形声字(崇山峻岭/怙恶不悛)等等。

考生平时可以通过归类识记来帮助记忆。

对于那些习惯性误读字(“倒胃口/倒栽葱”的读音不同,方言区却容易误读后一字)要格外留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以逸待劳分庭抗理信口雌黄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估名钓誉

【答案】C

【考点】考查汉字的字形。

【解析】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溶-推心置腹,D.估名钓誉-沽名钓誉

【思路分析】对于汉字,除了平时的积累外,可以根据错别别字产生的几种原因(如同音、形似、义近)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再加以归类:

①据音记形②据义推形(如A项的“分庭抗礼”的“礼”是“行礼”的意思,故“理”错)③结构推形④探源定形(如“世外桃源”是典故,出自《桃花源记》,可知“源”不能写成“园”)。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刚刚苏醒的大地上,袅袅炊烟弥漫开去,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吠声,一切显得那么静谧。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演讲是一种艺术。

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

D.水面镶嵌在高峡深谷中,平滑得像绸缎一般,稍微抖一抖,波纹便荡漾起来,精致且迷人。

【答案】B

【考点】考查词语的辨析和选用。

【解析】特立独行:

特:

独特;立:

立身。

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

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

【思路分析】将实词和成语结合起来考查,既照顾了知识点的全面性,又减少了题量,符合人们的生活语文习惯,更加贴近考生生活。

词语的辨析要从对象(如B项“特立独行”用于人,不用于物——历史)、适用场合(口语还是书面语)、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轻重、搭配等方面辨析。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答案】D

【考点】考查病句的辨析。

【解析】A.“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重复;B.“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后缺宾语中心语“的表演”;C.“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

【思路分析】考生要熟知六类病句类型。

对于句式杂揉(如A项)和搭配不当,多数可以凭语感判断,对于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残缺或多余(如B项“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压缩为“通过艺术家的朗诵艺术”后,就能发现宾语中心语残缺),有时需要举行语法分析。

另外,对于语意性错误和逻辑错误凭语感和语法分析是不够的。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

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如:

《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

这首先还是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古语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答案】D

【考点】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A.是陈述句,所以句末应该用句号;B.冒号表示列举的时候应该是完全列举,后面也就不能跟“等等”,所以“如”后冒号应该删去;C.括号应在引号外,括号内容只是注释引用语的出处而非引用语,所以不能在引号内。

【思路分析】标点的使用要从句意、句间(词间)关系、句子语气三者结合起来分析。

常见的命题者设置的失误有:

①非疑问句用问号(如A项),②倒装句中间号③前置分句之间用顿号④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⑤连词前面用顿号⑥概数用顿号⑦集合词语用顿号⑧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⑨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⑩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⑾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⑿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⒀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⒁引语中(或括号中)句末点号误置(如C项),⒂不是书名用书名号、⒃冒号、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如B项)。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数字海洋

(1)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

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

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

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2)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

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

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

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

二是信息网格集成。

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

三是知识综合应用。

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

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

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3)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

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

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

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极益不受侵犯。

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

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

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答案】A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1段说“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显然不是选项所说的“各种数据”。

该项偷换概念。

【思路分析】该考点涉及的知识点有:

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考生要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比对、概括。

7.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

“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

”该项以偏概全,漏掉了“空间观测”。

B.项“通过信息网格集成”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进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刚好把两者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搞反了;C.项对应原文是“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该项张冠李戴,是“不同用户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而不是“综合应用平台”进行。

【思路分析】该小题的要点集中在第二段,可用排除法。

如果选项描述的不是数字海洋的建设,可直接排除;其余的就需要和原文比较,信息要点是否一致。

8.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解析】C项:

建设数字海洋只是一个虚拟应对系统,是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终极完成庞大的“海洋管理任务”。

该项说法绝对。

【思路分析】该小题的要点集中在第三段。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⑾、结构复杂的语句这种句子是难点所在。

⑿、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也是难点句子。

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理解的方法是:

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种信息的推断。

【解析】原文最后一段信息说“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而非“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思路分析】命题人往往从以下几方面设置错误:

①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②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③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

高考推断题推断不能成立的具体原因:

⑴以偏概全。

⑵混淆不同语气。

⑶不合常理。

⑷与原文相悖。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德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

“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州宋孝孙谓之曰: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

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弭:

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

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

差不多

【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D、庶几:

希望、企图

【思路分析】D项的有效信息在《书<孟德传>后》中: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这句话比较好翻译。

根据译文,考生可以推断出选项的解释错误。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信息的筛选

【解析】A.项:

①信息在第一段: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

②信息在第一段:

“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

②信息在第三段: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思路分析】考生可将选项与原文对照,稍微读得远一点,就是读一读句子在原文所在的上下句,甚至读一读所在段落或全文,一般不难作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B项:

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

原文在第二段:

“知州宋孝孙谓之曰: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

该项无中生有。

【思路分析】此类题目关键是读懂相关信息。

四、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和填空(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3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4分)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考点】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分别为:

(1)省略的主语

(2)适知除(3)意“被之以威”倒装被

【思路分析】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阅读,可以试着断句,划分节奏,进而理解其大意;再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和所涉及的语法点。

高考资源网

参考译文: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

“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

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

”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

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

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

孟德说:

“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

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

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

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

“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

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

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考点】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小题:

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

“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第二小题:

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

考生明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