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8669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三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docx

选修三第一章第1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现在物质结构理论原理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处于最低状态能量的原子叫做原子。

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循的原则是、、。

3.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原子的

,总称原子光谱。

【知识梳理】

三、构造原理

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1—36号)见p6

请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1)N             

          。

(2)Ne                      。

(3)S                   

    。

(4)Ca                      。

(5)29C

u                     。

(6)32Ge                     。

四、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

、激光、焰火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问题:

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探究:

从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去认识光产生的原因。

(联系原子的电子排布所遵循的构造原理,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与电子跃迁等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释光谱产生的原因。

【典题解悟】

例1.为揭示原子光谱

是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提出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理论。

下列

说法中,不符合这一理论的是()

A.电子绕核运动具有特定的半径和能量

B.电子在特定半径的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能量

C.电子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特定的能量

D.揭示了氢原子光谱存在多条谱线

解析:

D选项的内容无法用玻尔理论解释。

要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多重谱线,需用量子力学所建立的四个量子数来描述核外电子的动动

状态。

答案:

D

例2.某基态原子第四

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该原子的第三电子层电子数可能有()

A.8B.18C.8~18D.18~32

【当堂检测】

1.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ABCD

2.若某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基态原子中共有3个电子B.该元素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C.该元素原子

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D.该元素原子M能层共有8个电子

3.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

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D.夜空中的激光

5.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转变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6.若某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基态原子中共有3个电子B.该元素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C.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D.该元素原子M能层共有8个电子

7.某元素的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

2s

2p

3s

3p

4s

,则该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元素符合为

8.下图是N、O、F三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如有需要,可以利用本练习中出现过的信息)。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N、O、F形成氢化物的分子组成,与上述基态原子内的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⑵画出C原子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

⑶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对基态C原子形成CH4分子的微观过程提出合理的猜想。

 

下方文件为赠送,方便学习参考

 

第三节酯化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

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

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

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

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

“酒是越陈越香”。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

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

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

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

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

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

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

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

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

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

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

第二课时

【引入】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和课后讨论题。

问题①:

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答】CH3COOH跟C2H5OH发生酯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间的反应,在不加浓硫酸时,即使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速率仍很慢,所以当混合物加热时,蒸气成分是CH3COOH和C2H5OH的蒸气,乙酸乙酯的蒸气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当然在Na2CO3溶液的液面上不会收集到乙酸乙酯。

由此可见,浓硫酸主要起催化作用,其次,因为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的,所以浓硫酸也能除去生成物中的水,有利于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板书】1、浓硫酸的作用:

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师】在该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而不用他们的水溶液?

【生】因为冰醋酸与无水乙醇基本不含水,可以促使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师】在上一节的实验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乙酸乙酯,我们除了利用浓硫酸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外,还用到了其它什么方法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生】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同时还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边反应边蒸馏,使生成物及时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也有利于试管内的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问题②:

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

【答】由于加入了催化剂浓硫酸,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了。

加热时,蒸馏出的蒸气的成分是乙酸乙酯、乙醇和乙酸,冷凝成液体后收集在盛水的试管中,但乙酸和乙醇是溶于水的,乙酸乙酯作为有机物,又易溶于乙酸和乙醇这样的有机溶剂中,所以必然有部分乙酸乙酯溶在乙酸和乙醇的水溶液中,因而收集量减少;但试管中如果盛放Na2CO3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提高收集效率,并提高乙酸乙酯的纯度,因而收集量要多。

【板书】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实验证明】取等浓度、等体积的乙酸(或乙醇)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盛放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结果是盛乙酸(或乙醇)溶液的试管中的乙酸乙酯变少,另一个几乎无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学生往往会提出乙醇没有与Na2CO3反应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解释应是“冷凝液中的乙酸被Na2CO3中和生成CH3COONa,CH3COONa和溶液中大量的Na2CO3都属于离子化合物,增强了溶剂的极性,降低了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但考虑到分子的极性和相似相溶原理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才学习到,因此暂不宜引申)

问题③:

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

【答】酯化反应是指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与将来在选修5中要讲到的醇跟氢卤酸的反应相区别)。

【板书】3、酯化反应:

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设疑】在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氧原子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

 

【分析】脱水有两种情况,

(1)酸脱羟基醇脱氢;

(2)醇脱羟基酸脱氢。

在化学上为了辨明反应历程,常用同位素示踪法。

即把某些分不清的原子做上记号,类似于侦察上的跟踪追击。

事实上,科学家把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换成放射性同位素18O,结果检测到只有生成的乙酸乙酯中才有18O,说明脱水情况为第一种,即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G.Hevesy)首先使用的,他因此获得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板书】反应机理:

酸脱羟基醇脱氢

 

【动画演示】用3D动画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反应机理的认识。

【师】还记得我们在讲酯化反应的开始提到的问题吗?

为什么“酒是越陈越香”?

请大家结合所学过的醇和酸的知识做出解释。

【生】酒在放置过程中,其中的乙醇有部分逐渐转化为乙酸,乙酸和乙醇缓慢反应生成了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师】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

现在还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各种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等的香料。

【小结】略

【作业布置】略

【板书设计】乙酸的酯化反应

1.浓硫酸的作用:

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3.酯化反应:

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反应机理:

酸脱羟基醇脱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