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7807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0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docx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政治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1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政治学

第3节政治学方法论

第2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权力与权利

第二节法治与民主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3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第4章意识形态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第三篇政治体系

第5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目的

第二节现代国家建设

第三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

第六章政府

第一节政府体制理论

第二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

第三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

第四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第七章政党

第一节政党理论

第二节政党制度

第八章政治社会

第一节利益集团

第二节新兴社会组织

第三节新闻媒体

第九章政治人

第一节政治人与公民

第二节政治家

●第四篇政治行为

第10章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第十一章公共治理

第一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

第三节公共治理的实践

第十二章政治参与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五篇政治发展

第13章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第三节现代化的问题

第十四章政治民主

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

第二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第十五章人权

第一节人权的含义

第二节人权的基本内容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导论:

1)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016填空题1)

2)政治研究的对象是(权威性的分配)。

(2017填空题1)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4)政治学总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政治学要涉及的内容,而且经济学途径与社会学途径也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5)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法治与民主问题。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重点问题1: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观点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政治的定义: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016填空题1)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重点问题2: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与其他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其中一项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2)政治系统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他从社会那里接受“输入”,把输入的信息处理后做出某些“输出”(决定),决定的执行又反馈到输出单位,如此循环不断。

博弈论:

1)博弈的概念:

博弈是指个人或者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

博弈论又叫对策论。

发生于个人,团体,政府,国家之间的政治事实上就是博弈。

2)政治博弈的要素有5个:

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目标。

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

政治博弈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规则,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3)政治博弈的类型: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

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如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选。

非零和博弈:

指一方参与者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所失,不再完全敌对,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多于二人,赢家多于输家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输家多于赢家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4)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三、政治的地位

政治的地位可以通过如下作用的到认识: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政治有稳定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和其它领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利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政治参与是分配或享有政治权力的过程,通过政治参与,民众可以暴政本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不被决策者所忽视。

此外,政治对于个人而言具有工具性的价值,人类政治过程在总体上是竞争政治权力与优化政治而实现政治文明的过程。

第2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学的概念:

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的形式及其运作规律)

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即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重点问题4: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1)政治哲学即政治学的规范性,是指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2)政治科学即政治学的科学性,“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主要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之上。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发展性。

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思想。

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

与西方政治学说相比,中国古代政治学有其鲜明的特点:

1)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的内容较多;

2)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色彩浓重;

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

4)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社会演变特别感兴趣;

5)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体系或系统性比西方弱。

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典主义政治学: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政治学融于哲学之中。

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2)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到20世纪中叶,政治学作为正式学科出现,专注于法律制度研究。

主要特征有三点:

第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第二,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

3)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治科学排斥政治哲学研究,主张政治研究的实证性、科学化和价值中立。

4)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政治哲学复兴,国家概念回归,新制度主义兴起,政治理论多元化,社会科学诸学科交流繁荣。

新古典主义(重点问题5: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个基本特征:

1)制度中心论。

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2)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

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3)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三、政治学的范围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1)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主要是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学研究方法论。

2)本国政府与政治:

主要研究本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与政治发展。

3)比较政府与政治:

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政治发展的跨国比较研究。

4)行政管理:

关注政府的结构与管理过程。

5)国际关系:

关注民族国家之间、跨国组织之间的政治研究。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关系

1)政治活动与历史、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2)政治学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融合,形成了政治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交叉学科。

3)当前的政治学研究日益呈现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科学综合化趋势。

第3节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和制度变迁理论。

1.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是政治学的方法论,也是作为整体性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其主要内容包括:

1)人类历史的进步性。

2)经济的决定作用。

3)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坚信人类社会的进步性,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基础。

2.阶级分析:

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一个具体的政治分析路径。

其基本逻辑是: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2)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4)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进而消灭剥削阶级和阶级社会。

3.制度主义:

(重点问题6: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

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整体理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变迁方向上,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强调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

4)在社会关系中,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

6)在个人作用问题上,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

时代特征是:

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

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1)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拒绝机构研究法。

第二,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

第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

第四,主张“价值祛除”和“价值中立”。

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当政治学不再关怀政治价值或主张价值中立的时候,政治学也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第二,无视整体性制度与规则的存在而一味地关注个体行为的量化分析,得出的理论可能存在根本性错误。

3)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作用(优势/遗产):

第一,行为主义给人们提供了观察政治的新角度,即个体主义的微观视野;

第二,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主要是用于分析政党政治下的选举行为和投票行为,这决定了其在选举政治中的生命力;

第三,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性,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的的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济人假设”,理性选择主义是一个家族概念,包含公共选择理论(个人为核心,私立性)、社会选择理论(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理论(集体中个体越多,收益越小)。

1)社会选择理论:

探索的是集体选择,代表是阿罗;

2)集体行动理论:

基本逻辑是集体中个体越多,收益越小,代表是奥尔森;

3)公共选择理论:

是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代表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围:

公共选择理论是专门研究政治市场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其核心方法是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范式:

经济人,即政治行为中的个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公共选择理论以其对人的私利性的简单论断冲击了西方国家的政府行为,认为是人的私利性导致政府行为的低效。

但是它忽视了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弱点。

3、新制度主义(重点问题7: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有:

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指前两者:

1)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的。

“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主导性范式(解释:

传统越重,制度创新越困难)。

方法论特征是归纳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理性选择制度学派虽然重视制度安排的作用,但还是坚信行为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

提出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

两者区别:

1)研究的层次和方法不同。

历史制度主义关注宏观,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制度,采用归纳方法,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个人层面上研究制度,采用的是演绎方法。

2)对时间的态度不同。

历史制度主义是历史的,它们认为政治发展必须被理解为一种随时间而展开的进程,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不特别注重时间,制度既可以是历史上的,也可以是刚刚形成的,只要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3)对制度与偏好关系的理解不同。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塑了人们的偏好,制度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主张偏好是起点,其来源是不重要的,偏好决定了制度,制度存续的基础是使大多数人获益。

4)对制度变迁的机制理解不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注重个人在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学习的影响下对制度的重新评价,而历史制度主义更强调这些变化对政治、社会组织或集团权力平衡的影响。

●填空&名词解释

1.政治: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3)权威性的分配必须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2.博弈:

博弈是指某些个人或组织做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

3.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如两位候选人之间的竞选。

4.非零和博弈:

指一方参与者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所失,不再完全敌对,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多于二人,赢家多于输家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输家多于赢家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冷战期间,美苏若爆发核战争,就都是输家)

5.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或权利的政府机构去做出决定。

参与分配过程的还有政党、社团及政治人。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发展性。

7.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构成的总体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经济产权的基本形式即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决定了制度绩效。

8.在社会大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要素是政治和经济。

9.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重点问题:

●政治权利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

(无)

●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如何理解民主的含义与本质?

●如何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无)

第一节权力与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概念(重点问题1:

政治权利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政治权力的概念: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政治关系的中介是权力,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1)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府、社团及个人。

2)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

3)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转换。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

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权力的类型(重点问题3:

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个型权力及合法性权力。

(其中合法性权力最为重要)

1.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

2.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3.操纵性权力:

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

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4.人格型权力(影响力):

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

5.合法性权力:

合法性权力就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忠诚与认同而形成的权力类型。

在现代社会,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和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统治者为了减少权力运用的成本,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类型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

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

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

●三、权利、权威与合法性

1.合法性是指政府、政权赢得社会成员的忠诚与认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2016填空题2)合法性权力就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忠诚与认同而形成的权力类型。

2.在现代社会,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和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来实现。

3.合法性可促成权威的形成。

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权力是以强制力为后盾、迫使人服从的力量。

权威则是赢得人们自愿支持与服从的力量。

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

4.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

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

第一,合法律性,指权利主体既要遵循有形法律,又要遵守无形的规则。

第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

权威不仅以合法性为依托,也需要良好政绩为其补充能量。

第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也较多或者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执政者在合法性基础上具备了合乎公众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这些极具感召力的因素很容易引发权威的形成。

我们简单地将权力分为以上几种类型。

统治者为了减少权力运用的成本,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类型权力。

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

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

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

重点问题3:

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功利性权利和强制性权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软硬兼施”。

比之复杂的是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合法性权力常常来自宣传与政治社会化,人们通过政治学习而承认某一政治制度的权威,

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同样合法化,也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

权威与影响力有区别,官职与个也有区别,但是克里斯马式领袖人物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他不仅能获取官职、组织政府,甚至在去世后仍然保持巨大的影响力。

●四、权利

1.公民身份问题

社会学家马歇尔首先于1949提出“公民身份”,这一概念的要素是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马歇尔的“公民身份”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都享有一种在权利上和义务上平等的地位。

在理论上流行两个流派:

1)即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消极形象)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把公民资格看做一系列公民权利的获得和保障。

2)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积极地)共和主义的公民观具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在公民资格的目的上,追求的是个人在共和国中的自由。

在表现形式上,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把公民资格看做是一种法律地位,具有明显的法律色彩。

公民身份理论有两个基本前提:

1)必须在民主政治下才有所谓的“公民”;

2)必须存在最低限度的开放社会。

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分为六类:

1)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干扰的权利,思想自由,平等权利以及少数民族和妇女的权利等

2)争取社会进步和幸福的权利

3)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

4)言论自由和了解情况的权利

5)参加选举的权利

6)为集体要求而自由结社的权利

享受权利的同时要负有相应的义务。

1)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2)守法3)沿承道德

第2节法治与民主

●一、法律与制度

1.法律:

法是决定人们在社会中应该如何行为的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