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十四周周练)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
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
王问: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
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
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
(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
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
“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
16、桓公问管仲曰:
“治国最奚患”对曰:
“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
“奚冠”曰:
“冠素。
”《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
“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
答案:
1、、
2、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
3、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
4、“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5、译文:
“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6、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7、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8、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9、译文: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
10、!
11、恐怕该责备你吧”
12、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13、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4、王问:
“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哈哈
16、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
参考答案:
、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译: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时刻在想杀死沛公啊!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秦王恐怕他打破和氏璧,就婉言道歉。
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译:
就用那个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译: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
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译:
俗话说:
“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
”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注:
辅,面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一点吧
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祭十二郎文》)
译: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8、呜呼!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
唉!
这是真实的情况呢,是虚假的情况呢,还是传闻的不实呢
]
9、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
译:
你进去上前敬酒。
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
用这样的做法,去求满足那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
四海之内存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12、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译:
有的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的缘故吗”
—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使楚》)
译:
现在民众生长在齐国不会偷东西,一进入楚国就会偷,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得民众善于偷盗吧
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译:
过去的事就算了,今后的事还来得及。
15、峣峣(yà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李固《与黄琼书》)
译:
高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弄脏。
1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秦王估计情况,觉得到底不可能强夺,于是答应斋戒五天。
,
17、虽有(yòu)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译:
即使再风吹日晒,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烤弯了的缘故。
1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于是赵王便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玉璧,在朝廷上行了大礼送出国书。
为了什么呢为的是尊重您大国的威望,表示我们的敬意啊!
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
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呢
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
译:
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的。
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22、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
2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译:
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
24、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指南录后序》)
|
译:
晚上就派兵围住我寄宿的房子。
2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译:
使老人有安逸的晚景,壮年人有出力的机会,儿童有成长的条件。
2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27、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
”(《鸿门宴》)
译:
樊哙问道:
“当前的事态怎么样”张良回答说:
“十分危急!
”
2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译:
您漂亮得很,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9、恐惧殊甚。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害怕得太厉害了。
30、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译:
痛苦过后追思当时的痛苦,这是怎样的痛苦呵!
3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蔺相如虽然愚笨,难道竟害怕廉将军吗
3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
:
译:
再说燕国赵国处在秦国几乎消灭尽了各国的时候,可以说是智穷势孤了,战败才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
33、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
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4、既罢,归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会晤)结束以后,回国。
35、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译:
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36、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指南录后序》)
—
译:
北人(蒙古人)表面上虽然对我尊敬,实际上却很恼恨。
3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译:
别把人生看得随随便便,等到少年头变成苍苍白发,只能空自悲叹了。
38、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为什么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3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译:
这件事可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
40、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
秦王直到宴会结束,始终不能对赵王施加胜局(占上风)。
4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译: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产生。
42、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译: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4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
译:
过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4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
译:
那盘结密集的样子,那回旋曲折的样子,像蜂房,像漩涡,高耸矗立,不知有几千几万座(房屋)。
45、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
译:
初到北军(蒙古军)的军营里,我抗辩的言辞慷慨激昂,他们朝廷上下都很惊动。
4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愿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一下这件事吧。
(孰,通“熟”)
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滕王阁序》)
译:
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48、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论语·里仁》)
¥
译:
孔子说:
“参呀!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曾参说:
“是”。
(“唯”的本义是“应答之声”)
49、赵王悉召群臣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赵王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商议。
50、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
斜阳照着草树,那普普通通的街巷里,人们说刘裕曾经住过。
5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译:
我和您将军协力攻打秦国……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进入关中打败秦国……
5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
一般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从来没有过的。
5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
译:
我按道理应当拿刀自杀,可是(我)痛苦地强忍着自己的感情,而(跟着他们)上路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
2008-05-1423:
30
语文组卞玉霞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①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这是否定句,动词“诈”、“虞”的前面,均有否定副词“无”,宾语“尔”、“我”是代词,所以要放在动词前面。
“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
译文:
“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之”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之”要放在“止”的前面。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
“张良问道:
‘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
“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
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
①府吏见丁宁(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如:
①举贤以自佐
③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①王问:
“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如:
①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一言以蔽之
③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