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7733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四 调节讲义.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调节讲义

专题四调节

串讲

(一)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第Ⅰ课时 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

内环境及其稳态

1.理清内环境及稳态机制(填图)

2.理解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填空)

(1)图示:

(2)分析:

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

a.四个功能:

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3.明辨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填表)

误区1

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

指正

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误区2

误以为温觉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指正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觉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误区3

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

指正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释放的

误区4

误以为渴觉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

指正

渴觉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1)被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减少(×)

(2)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O2浓度(×)

(3)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2015·海南卷,T11C)

(4)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5·山东卷,T4B)(×)

(5)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6)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C.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解析:

选D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等;有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内环境的一部分)中,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抗体与抗原在内环境中特异性结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但体液中的蛋白质不会大量丢失。

2.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需要ATP和载体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

D.脂肪细胞不能合成糖原,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解析:

选C 胰岛素是分泌蛋白,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胞吐作用实现的,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协助;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的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因此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增加,胰岛素可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

3.正常情况下,人体食用过咸食物,机体排尿量会减少。

在此过程中会发生的变化是(  )

A.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产生渴觉

B.肝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以升高血糖的活动加强

C.抗利尿激素定向运输到肾小管

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多

解析:

选D 人体食用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而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水盐调节过程与血糖浓度无直接关系。

动物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不能定向运输到作用部位。

在此过程中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

4.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选C 激素①、②、③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在寒冷环境中这三种激素的含量都增加;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以增加产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分泌活动起到反馈抑制作用;图中显示,体温调节中有激素的参与,这属于体液调节,也有下丘脑和有关神经的参与,这属于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

1.图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填空)

(1)传导形式:

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图中a←b→c(用字母箭头表示)。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明析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填图)

3.判断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上传导方向的方法

据神经节判断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宽)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窄)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据突触结构判断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

(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卷,T4C)(×)

(2)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2014·江苏卷,T11A)(×)

(3)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014·海南卷,T11A)

(4)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2014·江苏卷,T11C)

(5)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2013·江苏卷,T19D)

1.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会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舒张,产生咳嗽反射。

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黏膜上

B.传入神经兴奋部位膜内侧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必须经过突触结构

D.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内Na+浓度高于细胞外

解析:

选D 呼吸道黏膜受刺激会产生兴奋,因此引起咳嗽反射的感受器位于呼吸道黏膜上;传入神经膜内侧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必须经过突触结构;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但细胞外Na+浓度仍高于细胞内。

2.如图为膝跳反射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一条传入神经元可与不同的神经元相连

C.b处注入麻醉剂后,刺激①,在②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

D.在c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称为屈反射

解析:

选D 只有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完成的反应方可称为反射,在c处施加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3.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甲。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C.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乙的膜电位改变

D.多巴胺只能由细胞甲释放,作用于细胞乙使兴奋单向传递

解析:

选B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较长时间停留在突触间隙,其作用时间延长。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进而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

4.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言语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

选D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有低级中枢的调节;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只是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

体液调节

1.把握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填空)

(1)分级调节:

激素的分泌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

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2.理清激素的来源及相互关系(填图)

3.牢记有关激素的四条结论性语句(填空)

(1)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缓慢地调节代谢,进而影响体温;肾上腺素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因此又有“应急激素”之称。

(3)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发育,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生长。

(4)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

外分泌部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2015·海南卷,T13A)

(2)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2014·海南卷,T12A)

(3)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2014·海南卷,T1D)

(4)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2012·海南卷,T13C)(√)

(5)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1.下列有关脊椎动物激素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的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健康人饥饿时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糖原合成增加

C.用促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变

D.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胰腺细胞发挥作用

解析:

选C 被阉割动物的血液中性激素含量降低,通过负反馈调节,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健康人饥饿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的活动将加强,糖原分解加快;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促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其在消化道中被分解而失效,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不发生变化;激素不能被选择性或定向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而是随血液运往全身各处。

2.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

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B.高血压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偏低

C.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体内合成的ACEI的调节

解析:

选C 引起糖尿病的直接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导致糖尿病,并非胰岛素分泌不足;服用ACEI后,可能使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使胰岛素正常发挥作用,进而降低血糖;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体内血糖浓度和相关神经的共同控制。

3.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

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解析:

选C 由图可知,丙表示甲状腺,乙表示垂体,甲表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a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b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乙结构的活动既受甲(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也受丙(甲状腺)释放的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由图可知,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免疫调节

1.牢记六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填图)

2.掌握两种类型的免疫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解:

(填图)

(2)两者比较:

(填表)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

免疫细胞

主要是B细胞

主要是T细胞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

过程较缓慢,所需时间长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

靶细胞密切接触,裂解

靶细胞

3.熟知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填空)

(1)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长期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的特点:

比初次反应快、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大大降低患病程度。

(1)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2016·四川卷,T6C)(×)

(2)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2014·江苏卷,T21D)

(3)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2014·江苏卷,T21A)

(4)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2013·江苏卷,T19C)

(5)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2015·浙江卷,T1D)(×)

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免疫系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

D.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都能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解析:

选C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会引起免疫失调症,如过敏反应;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都可产生溶菌酶这种免疫活性物质;人体免疫系统能监视并清除体内的衰老或受到损伤而不能恢复的细胞;记忆细胞分为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解析:

选D HIV感染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故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HIV的高度变异性,使原疫苗对变异后的HIV不能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HIV蛋白是抗原,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HIV主要攻击T细胞,机体仍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应答,故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  B.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

C.这种病属于过敏反应D.吞噬细胞也是免疫细胞

解析:

选C 分析图示可知,a细胞能分泌抗红细胞抗体,故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抗红细胞抗体能和红细胞特异性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抗原物质;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结构物质——红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不是过敏反应;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细胞。

[课时作业]基础练,基稳才能楼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不相匹配的是(  )

A.有机大分子:

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

B.调节类物质:

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等

C.细胞代谢废物:

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D.营养小分子:

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等

解析:

选A 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是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血红蛋白不在内环境中,而是在细胞内。

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激素参与体液调节,抗体参与免疫调节,并且三者在内环境中都能找到。

尿素、尿酸、二氧化碳均是细胞的代谢废物,在内环境中都能找到。

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属于内环境中的营养小分子有机物。

2.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②④为细胞,③⑤为体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则③与⑤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

B.若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则其生活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和血液

C.若④为甲状腺细胞,则寒冷时该细胞代谢加快

D.若⑤为组织液,则其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的主要场所

解析:

选C 若①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则⑤(组织液)可单向进入③(淋巴);若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则其生活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和血浆;寒冷时,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细胞代谢加快;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的反应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3.下列有关健康人神经调节方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年人能有意识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神经调节参与血糖调节时需要通过垂体

C.婴儿尿床,但婴儿的脊髓骶部的排尿中枢正常

D.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依赖膜蛋白

解析:

选B 成年人能有意识排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神经调节参与血糖调节时需要通过下丘脑,不通过垂体;能正常排尿,说明脊髓骶部的排尿中枢正常,婴儿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依赖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属于膜蛋白。

4.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该反射发生时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

d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只能和一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B.若给神经元3某处一个适宜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C.神经元3兴奋时直接通过突触联系引起神经元2产生抑制

D.兴奋在d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解析:

选D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出许多突触小体,可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若给神经元3某处一个适宜刺激,该处膜内电位由负变正;由图可知,神经元3兴奋时通过突触联系能引起神经元1产生兴奋,但不能直接引起神经元2产生抑制,其必须先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抑制神经元2;d处类似突触,兴奋在不同细胞间传递时,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5.如图是某动物的部分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间隙。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N点电流计不偏转,肌肉会收缩

B.神经递质在a中的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C.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D.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无离子进出

解析:

选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刺激N点,兴奋可传导到电流计的右侧电极,不能传导至电流计的左侧电极,因此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刺激N点会引起肌肉收缩。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需要消耗能量。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神经元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主要表现为K+外流。

6.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去甲肾上腺素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

C.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D.突触间隙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

选B 去甲肾上腺素可作用于突触后膜,说明突触后膜上有该神经递质的受体,同时该神经递质也能作用于突触前膜,说明突触前膜上也有相应的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而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后,抑制该神经递质的分泌,故该神经递质与不同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不同;去甲肾上腺素由突触前膜释放,当该神经递质分泌过多时,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该神经递质,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由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故突触间隙中该神经递质的浓度能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

7.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B细胞无关

B.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

C.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

解析:

选B 摄食后1h内,由于食物中糖类被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以降低血糖。

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发生变化时,机体一方面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进行反馈调节,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

据图分析,分泌物甲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分泌物乙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甲是胰岛素,乙是胰高血糖素。

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

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并转化为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转化为葡萄糖。

8.下图是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可受多种激素的反馈调节

B.分级调节是分层控制的方式,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

C.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D.TSH特异性地运输到下丘脑和腺体并发挥生理效应

解析:

选D 从图中可看出,下丘脑受TRH、TSH和功能激素的反馈调节;分级调节是分层控制的方式,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低时会通过反馈调节解除抑制,使下丘脑分泌TRH,垂体分泌TSH;激素随体液运输,无特异性,激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9.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

B.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

C.胰岛中的B和C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它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

D.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类似

解析:

选A 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胰岛中的B(胰岛B细胞)和C(胰岛A细胞)两种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是它们的核基因相同;图中显示,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

10.(2017·天津高考)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