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764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docx

暨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复习总结第二版

推荐大家作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学习题书的选择题,考试中只有A1型题、A2型题,04级临床内招的考试中有大概10-20%的题是这本书中的原题,题型也相同。

04临床外招则据说有理论有40/60题、实验有10/40题左右出自此书。

#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发热伴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MC皮肤粘膜出血:

是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填空:

皮肤粘膜出血的基本病因为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出血的特点同时有出血点、紫癜和瘀斑、鼻出血、齿龈出血、月经过多、血尿及黑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脑出血。

过敏性紫癜表现为四肢或臂部有对成性、高出皮肤紫癜,可伴有痒感、关节痛及腹痛,累及肾脏时可有血尿。

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肠表现有内脏、肌肉出血或软组织血肿,亦常有关节腔出血,且常有家族史或肝脏病史。

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

#全身性水肿的病因:

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主要是由心衰竭的表现。

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会吸收减少所致。

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

肾源性

心源性

开始部位

MC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症状

伴有其他肾脏病征

伴有心功能不全症状

心源性与肝源性水肿鉴别的主要特点在于有无颈静脉怒张

咳嗽的音色:

1、咳嗽声音嘶哑,多为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2、鸡鸣样咳嗽,多见于百日咳、会厌、喉部疾患或气管受压;3、金属音咳嗽,常见于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器官所致的咳嗽;4、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咳痰量多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和支气管胸膜瘘,且排痰与体位有关,静止后可出现分层现象。

铁锈色痰为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

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

咳嗽伴胸痛见于自发性气胸。

咳嗽伴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

咳嗽伴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支气管肺癌。

咳嗽伴杵状指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脓胸。

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肺炎、肺脓肿、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病变、胆道出血、胃癌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血色

鲜红

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混合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无、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可有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

血痰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MC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者应高度注意支气管肺癌的可能性。

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为大量。

咯铁锈色血痰可见于典型的肺炎球菌肺炎,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典型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左心衰竭所致咯血为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咯血伴胸痛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结核、肺梗死、支气管肺癌等。

胸痛的病因常有:

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纵隔疾病、其他

MC一侧胸部自发性突感胸痛,最有可能是自发性气胸。

牵涉痛:

由于内脏病变与相应区域体表的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同一节段并在后角发生联系,故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可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出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远离该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或痛觉过敏。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也可放射于左颈和面颊部,误认为牙痛;肝胆疾病及膈下脓肿疼痛发射至右肩部;肺沟癌引起疼痛多以肩部、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

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由重压窒息感,心肌梗死则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气胸在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夹层动脉瘤常呈突然发生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或椎痛,肺梗死亦可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与发绀。

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而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很长且不易缓解。

#发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是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为紫绀。

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唇、指、甲床。

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g/L皮肤粘膜可出现发绀,严重贫血时常不能显示发绀。

MC中心性发绀:

特点为全身性,受累部位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功能衰竭、通换气功能障碍、肺氧合作用不足,导致SaO2降低所致。

呼吸困难:

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三凹征:

吸气性呼吸困难时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可有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MC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PND:

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啰音,心率加快,可由奔马律。

发生机制为:

1、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功能降低;2、小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高;3、仰卧时肺活量减少;4、下半身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肺淤血加重;5、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对轻度缺氧反应迟钝,当缺氧明显时才刺激呼吸中枢做出应答反应。

MC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

心悸:

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悸,见于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心脏神经症。

心悸伴晕厥或抽搐见于室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窦综合症。

晚上或夜间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呕血:

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常见原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粘膜病变。

隐血:

少量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者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呈隐血。

慢性反复上腹痛,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

里急后重:

即肛门坠胀感,常觉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及直肠癌。

#急性腹痛的病因:

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3、脏器扭转或破裂;4、腹膜炎症;5、腹腔内血管阻塞;6、腹壁疾病;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腹痛的发生机制:

MC内脏性腹痛:

1、疼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2、疼痛感觉模糊;3、常伴自主神经兴奋症。

躯体性腹痛:

1、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2、程度剧烈而持续;3、可有局部腹肌强直;4、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胃粘膜脱垂病人左侧卧位可使疼痛减轻;十二指肠壅滞症患者膝胸或俯卧位可使腹痛及呕吐等症状缓解;胰体癌患者仰卧位时疼痛明显,前倾位或俯卧位时减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烧灼痛在躯体前屈时明显,而直立位时减轻。

胆绞痛位于右上腹,放射至右背与右肩胛;肾绞痛位于腰部并向下放射,达于腹股沟、外生殖器及大腿内侧。

育龄妇女腹痛有停经史要考虑宫外孕。

腹泻:

指排便次数增,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超过2个月者属慢性腹泻。

发生机制包括:

分泌性、渗透性、渗出性、动力性、吸收不良性。

#什么是黄疸?

按病因分类有哪几种?

MC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胆红素在17.1-34.2u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黄疸病因包括: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由肠道细菌还原为尿胆原,小部分在肠内被吸收,经门脉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腔。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TB

增加

增加

增加

CB

正常

增加

明显增加

CB/TB

<20%

20%-50%

>50%

尿胆红素

-

+

++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

明显增高

可增高

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GGT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PT

正常

延长

延长

对VitK反应

胆固醇

正常

轻度增加或降低

明显增加

血浆蛋白

正常

A降G增

正常

每届都有人说这个表难记……,其实把左栏的项目弄懂就没问题了。

可认为CB=尿胆红素,尿胆原自胆红素的肠肝循环,ALT、AST为肝酶,ALP、GGT、5-NT等都是反应胆汁淤积的酶,II、V、VII、IX、X都是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

#尿频尿急尿痛:

尿频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

尿机指患者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需要排尿,难以控制。

尿痛指患者排尿时感觉耻骨上区、会阴部、尿道内疼痛或烧灼感。

尿频尿急尿痛合称膀胱刺激症。

多尿伴有高血压、低价和周期性麻痹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慢性进行性头痛病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呕吐、缓脉、视乳头水肿、精神症状)应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脊髓膜炎除有头痛外尚有颈痛和脑膜刺激症。

颅内占位性病变往往清晨加剧;鼻窦炎的头痛也常发生于清晨或上午,可伴呕吐;从急性头痛常在晚间发生。

头痛在呕吐后减轻者见于偏头痛,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精神症状者应注意颅内肿瘤,头痛伴癫痫发作者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内寄生虫病或脑肿瘤。

#晕厥:

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患者发作时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病因包括:

血管舒缩障碍、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血液成分异常。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所引起。

临表:

嗜睡: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为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