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曲江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74100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韶关曲江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韶关曲江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韶关曲江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韶关曲江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韶关曲江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韶关曲江历史.docx

《韶关曲江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韶关曲江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韶关曲江历史.docx

韶关曲江历史

韶关曲江历史

——韶关曲江

?

韶关市地处广东省的北部,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

?

现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

?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的《曲江县志》卷八“舆地书·名胜”中记载的“曲江名胜二十四景”,按排列为:

?

芙蓉丹灶笔峰写云九成遗响皇岗夕照莲花樵唱白沙烟艇迥龙鱼笛貂蝉秋月中流塔影南华晚钟书堂夜雨韶石生云薇岩积雪双江环碧仙桥古渡榕臬晚眺狮岩招隐曹溪香水西河竹籁塔影松涛涌泉流殇迥澜夜月罗岩仙树诗石留题

芙蓉山在汉代已很著名,相传当时有个叫康容的道士在此砌灶炼丹,故后世有“蓉山丹灶”之名,为曲江二十四景之一,后人在康容炼丹处建庵,上书“芙蓉古刹”。

蓉山古刹在芙蓉山山腰近顶峰处,始建年代以及历代修缮情况无法考证。

但据地方志记载,蓉山古刹在明代崇祯年间曾毁于兵火,后由明僧募修。

另外,据现存《重修芙蓉山真武帝殿记》石碑记载,以及壁画上的落款,可知蓉山古刹在康熙三十四年,光绪七年都曾有修缮。

但至近代由于长期失修,几近碳圯。

1985年,市政府拨款按原貌重新修复了蓉山古刹。

修复后蓉山古刹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分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厢房共8间。

古刹内外的壁画也大都按原来的痕迹画出。

壁画内容大都是有关修身炼丹之事,亦有其它花草山水画。

芙蓉山还是一处登高望远的胜地。

登上芙蓉山顶远眺,可鸟瞰全城秀丽风光。

远望武、浈两水,宛如两条银白色的缎带飘向南方,颇带诗情画意。

?

?

?

?

人们常用“山水城市”来赞誉韶关,是因为韶关城区坐落在一个“东莲花,西芙蓉,北黄岗”及“东浈江、西武江、南北江”的“三江六岸,山水环抱”的优美环境中。

其中的“西芙蓉”就是韶关西河的芙蓉山。

芙蓉山位于韶关市区西南郊,东临北江,因山上原来盛产木芙蓉而得名,东南方向为北江所环绕,山体长约10公里,呈马蹄形分布。

早在2100多年前韶关开始建城时芙蓉山就已闻名于世,西汉时期这里已有道士出入,是道教南五祖炼丹派的发源地之一。

故芙蓉山后世有“蓉山丹灶”之名,为曲江二十四景之首。

唐宋以来,这里陆续有韩愈、许浑、苏轼、李三近、廖燕等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为芙蓉山留下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其中以韩愈的《木芙蓉》和宋朝苏轼赞美芙蓉花的《和陈述古拒霜花》诗最为有名。

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孙中山、宋庆龄、张发奎、陈济棠、李汉魂、余汉谋等名流在这里留下足迹和图文资料。

芙蓉山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有过辉煌的开采煤矿和石灰岩矿的历史,其中最大煤矿年产量达6万吨,至今山上仍然残存大量采矿遗迹。

2004年4月芙蓉山彻底停止采矿并实施植被保护,1993年被划定为韶关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在此建立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成为中国第一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

?

文峰塔,位于乐城南郊约1.5公里的塔岗岭,又叫南塔。

据《乐昌县志》载,该塔始建于宋毁于元末。

明嘉靖18(1539)年重建石塔,为乐昌八景之一,命名为“笔峰写云”,和“云峰翠合”,该塔为楼阁式结构,七层八角形,角端翘起石雕吻兽,塔身逐层收分,高约19米,底周长19米,内空1.6米见方,塔壁厚2.1米,一至六层有塔门,但无梯级可登,现保存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九成遗响作者:

资料来源:

时间:

10-11-02编辑:

?

?

?

?

tsgmy九成何处奏宫商,仿佛高台武水旁。

岁久笙镛随世变,天空海岳发音长。

箫韶意自悬古今,揖让情谁识帝王。

犹有眼前全部乐,几行哀雁正南翔。

?

[注]:

韶州的九成台建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来韶时,曾作有《九成台铭》。

韶乐九奏而成,在韶州留下千古遗响,使韶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鶯歌燕舞,山青水秀。

廖燕的诗和他的文一样,“以布衣谈天下事”,“以圣贤之心而济以英雄豪杰之术”。

难怪当时岭南文人称他为“人真妙人,文真妙文”,文气豪迈的文章奇士,正是对廖燕的真实评价。

?

因九成台得名。

九成台遗址在今西堤北路,今市一中西侧的原市招生办附近(即建国初时的吕祖阁旁)。

旧名称闻韶台,始建年代待考。

《韶州府志载:

在宋朝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韶州郡守新修闻韶台,五月,适逢苏东坡与苏伯固从海南北归路过韶州,遂设宴邀请其在台上观瞻江岸景色。

苏伯固面对江岸风景,联想《萧韶九成》(曲名)游韶州典故(意谓用萧管吹奏韶乐,重复九次,便有“萧韶九成”之称)。

相传是虞舜南巡访二妃(娥皇、女英)来到城北(今韶石山)演奏古乐,韶州的韶因此得名。

使人如临其景,平添怀古之幽情,认为将闻韶台更名为九成台更切合历史典故的含义得到众人赞同。

苏东坡即席为铭,并自书刻石台上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年号,在1086至1095年间,

?

宋神宗殁,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排除新党,但旧党又有程颐的洛党,苏轼的蜀党,刘挚的朔党不同政治集团的争权)碑毁无存。

?

历代对九成台都有重修,最后一次修葺是在民国七年(1918年),李容根任南韶连道镇守使时带头捐资修建,九成台保留近十年。

旧韶州府(曲江县)的九成台是府治旧二十四景之一,世称九成遗响,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1928年(民国17年)韶州市政局为扩建环城道路,组织驻韶军警拆除城墙建路。

九成台也被拆除,新建的道路则以该路的原有的九成台命名称九成路,至“文革”时才更名为西堤路至今。

?

韶关林场历史悠久,始建于1918年,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93年6月经原中央林业部批准成立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现有干部职工185人,管理机构完善。

公圆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南郊,距离市中心二公里,公园中心区位于东经113度、北纬24度,地理位置优越。

全园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度,极端低温-4.3度,极端高温41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霜期短。

全园海拔60255米,土壤为山地红壤。

地被植物主要有野牡丹、岗松、芒箕、桃金娘等。

动物物种较丰富,以鸟类为多。

全园现有土地总面积2746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4万立方米,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樟、枫香、木荷、壳斗科树种等。

主峰莲花山海拔255米,山脉层层展开状似莲花,登峰俯瞰,韶城景色尽收眼底。

自清代起,莲花山就以清代二十四景之一的“莲花樵唱”闻名于世。

?

?

1945年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曲江,派了一个小分队驻扎白沙圩。

白沙圩热血青年踊跃参加抗日自卫队,多次反击日军,致使日军天一黑就龟缩在营房。

最后一次反击是在7月间的一天晚上,自卫队通过里应外合,全歼日军小分队。

自此以后,日军再不敢涉足白沙圩。

?

白沙圩位于曲江区府(马坝镇)西南不到10公里处的北江河畔,是一个建于宋代的古老圩镇。

古代陆路运输单靠马车,数量有限又不便利,主要靠河道商船运输货物。

白沙圩地段河道水深宽阔,是水上交通要道。

因而,历代的“濛浬司”(河道稽查站兼税所)都设在白沙圩的对岸,来往商船都要停泊其间,排队等待检查所载货物和缴纳进出口的货物税。

由于商船早晚云集于此,且此处水流缓慢,河床暖和,故此产鱼特别繁多,捕鱼的渔艇日夜穿梭,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骚人墨客题名为“白沙烟艇”,并列入古曲江24景。

?

白沙圩自从有了“白沙烟艇”的名胜之后,停泊商船的无数商客纷纷上岸观光兼住宿、用膳、购买土产山物,加上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地前往观景,营造出白沙圩繁荣热闹,昼夜不分的“阴阳圩”(现代词语应谓“不夜圩”)。

?

?

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打曲江(今韶关)县城期间,捣毁了“濛浬司”,以后再没恢复此关卡,来往商船畅通无阻,很少再停泊白沙圩河道地段,白沙圩逐渐冷落萧条。

后辈人对“阴阳圩”的“阴阳”产生错误的理解,谣传白沙圩可通阴间,白天做的是人的买卖,收的是阳间钱币,晚上做的是“鬼”的生意,收的是阴间的纸钱。

这谣传搅到人心惶惶,天一黑就商铺关门、住宅闭户,很少人敢出来街上走动。

缘于人与“鬼”混杂谣传的恐怖,圩上居民相继向西迁移,不几年,白沙圩的旧圩变成了废墟。

现已开垦为农作物区。

日前,笔者应邀“聚旧”前往白沙圩探望老学友,听闻好几则发生在白沙旧圩的“鬼”故事。

白沙圩的居民早已破除迷信,当今尚相信有“鬼”的人为数不多,说“鬼”的人没见过“鬼”,只是听来的自圆其说,分明是谣传。

何况,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

?

中流塔影因通天塔得名。

通天塔——其遗址在浈武两江汇合处的北江,今北江大桥北侧的小岛,就是我们今天在春节、国庆等重大喜庆节日燃放烟花焰火的地方。

该小岛平面呈椭圆形(俗称鹅蛋形),东西最宽处约36米,南北最长处68米,面积约1680m2。

?

据明代李延大《通天塔论》所载:

明嘉靖年间的韶州知府陈大伦勤政爱民,礼贤下士,体恤百姓。

更多为韶着想,尤为敬崇曲江乡贤张九龄、余靖的功绩、人品和文才,作为学子的楷模。

他略识风水地理学说,认为自宋以后的元明两朝,韶州地域再没有出过有历史影响的大人物,时因为浈江和武江的急流,将韶州的文运灵气,“变迁水南徙而直至于海”。

于是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倡议在浈武二水合流处造一塔以“环拱风气”。

得到官绅和民众的响应,踊跃捐资筹款,在当年便动工“堵水而堤”建成了一座石塔,取名“通天塔”。

由于该塔身和四周围堤的塔基建造质量都十分坚固,“水去若来,急而若缓,称砥柱中流”。

明清两代,不少文人墨客登咏吟,留下了不少佳句,旧《曲江县志》和《韶州府志》均有载。

因而后来便成为曲江的旧二十四景,称“中流塔影”。

?

通天塔建成后曾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毁于清咸丰年间(约1851~1861年)。

相传太平军围攻韶关,久攻不进,几个将领便登塔向城内观望,被守城清军发现后,朝通天塔炮轰致塔毁人亡。

此后遗址上仅存围堤至今。

建国后,韶关在1999年~2000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初期,市政府曾规划在该塔遗址建造栋反映韶关山水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并拟出了多个建设图案,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属一些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

但不知什么原因至今仍未动工。

?

南方日报4月4日讯每逢春节,韶关都会在市区武江和浈江交汇之处的小岛附近燃放烟花,这个洲心岛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是这个岛的历史和来历却甚少人知道。

目前,韶关正在论证洲心岛通天塔恢复(重建)设计方案,还原这座历史景观。

?

本报韶关讯(记者卜瑜通讯员侯建良、高涛)昨天上午,韶关市召开了洲心岛通天塔恢复(重建)设计方案论证会。

这标志着在古代岭南被誉为“曲江二十四景”之一的“中流塔影”重建事项被正式列入议事日程,这个湮灭了百多年的古代岭南名胜有望重现人间。

?

拟重建古曲江“中流塔影”?

大洋新闻时间:

2011-03-26来源:

广州日报作者:

卜瑜

?

南华晚钟?

这个大铁钟放在墙角。

这个照片是比较早,这个是南汉时期,也是广东省目前现存最早,年代最久远的钟,这时明清时的香炉。

?

相传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美妙动听的东曲,周围的山石亦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异的三十六石,韶石山因此得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又取韶石之名朝时韶石山已是改东衡州为韶州(即今韶关市前称),韶石山从此声名大振。

宋游览胜地,建有亭、台、寺、宇。

历代有人为避兵乱,在此据山筑寨,寨墙残迹遍布石山,几乎是山山有寨,寨寨有门,成为韶石山一大特色,岩庙、悬棺以及历代摩崖石刻更属神奇珍贵。

传说李广曾在韶石山结寨练兵;太平军、红巾军都曾在此处扎营;抗日战争时期,山寨也作为阻击日军进犯基地。

?

据《曲江县志》载,二十四景之一“韶石生云”就在此处。

进入山中,轻云缭绕,层峦生烟,时而云朵悠悠,色彩缤纷;时而雨雾迷茫,凉风习习;时而雨霁天碧,群山翠玉。

文人墨客路过此地,无不吟诗赋词,明代李先春有诗赞曰:

“步履芳郊野鹤群,虞弦声动引南薰。

轻帆片片迷烟浦,韶石嶙嶙带晚云。

雨霁渐看天欲碧,溪流清浅水为纹。

杯酣转觉欢无极,苍发颓然一醉君”。

写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

唯《廣東省誌·山川》上所載“在郡城東南十五裏”較可信,因爲在今韶關東南十五裏處,恰有一岩洞與上述詩中和古籍所載相符,其即爲古曲江二十四景之一的“薇岩積雪”所在地——“紫薇岩”。

?

村坪岩口村北,西北距韶關市區約8公里,相傳因過去洞口長有許多高大的紫薇樹而得名。

紫薇岩洞口朝向東北,高闊各6米多,自洞口至洞腹25625米處較爲寬敞明亮,有一股清泉自洞内流出洞外。

這裏冬暖夏凉,加之地面平坦,光綫充足,不失爲一處幽静理想的讀書場所。

洞的右側岩壁上刻有南宋名士朱翌題記,叙其修治此洞經過。

洞中卧有一殘碑,記載清干隆年間重修紫薇岩廟經過。

據光緒《曲江縣誌》載:

“紫薇岩,城東南二十裏,宋朱翌謫居韶州,放意山水,遇父老指示,始得游此”。

洞口曾建有“如是庵”,解放前這裏尚有殿宇佛堂遺迹,現均無存。

但是以證明該洞適於人居止,這在卑濕的南方岩洞中是不多見的。

紫薇岩位於曲江縣馬壩鎮樂

?

與史籍對張九齡書堂岩記載相較,紫薇岩除方位距離接近外,洞内有朱翌題刻,在地圖上亦與白茫渡隔山相對,山之西距北江亦去四裏左右。

種種迹象表明,紫薇岩即唐時張九齡讀書之“書堂岩”。

?

双江环碧?

浈江、武江因其江水的一浊一清,从而在交汇之初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分割线。

再往南去,就是汇入珠江的北江了。

很难想象,眼前的清江绿岸也曾因污染而不堪重负,黯然失色。

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北江沿江传统重型企业排放的工业“三废”、二氧化硫、烟尘等主要污染物还名列广东省前茅,它们化作滚滚污流,恣意在北江翻腾。

?

也就是从1997年开始,韶关打响了“一控双达标”、“治污护江”的攻坚战,制订北江水质大型保护规划,整体资金概算超过2.5个亿。

全市1181家列入考核的工业企业中,在此后近4年的时间里有92家通过限期治理达标,712家通过技改、转产等途径实现达标,204家治理无望的企业被关闭,29家停产治理,144家自然停产。

用当时环保局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条漏网之鱼”。

昔日黄金水道带给韶关人的欣喜和荣耀又回来了。

?

韶关的“关”字来源于明清时期朝廷在该地所设立的税关“太平关”。

当时,以“太平关”为首的4个税关完整控制了岭南与中原之间南北往来的各主要水陆商贸运输通道。

往来商贾必经韶州,人称之为“过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

(仙桥古渡效果图)

?

规划中的“仙桥古渡”项目,将展现当年“风物繁茂胜江南、商贾往来如梭织”的岭南第一大税关的繁华景象。

该项目选址于武江北路西河一水厂北侧,旧时为济川津渡口,全长117米。

有关部门计划在此建造讲述千古美谈、韶州知府陈大纶“韶州二梦”纪念雕塑,古税关收讫税收后加盖放行的巨幅“税印”,遇仙桥关遗址纪念雕塑,清明上河图式并带有粤北风情的长浮雕等一系列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景点。

(仙桥古渡鸟瞰效果图)

?

历史上韶关也可说是“古榕之乡”,别的暂且不说,明清时期韶州城东城墙外河堤上,原就有古榕环拱,荫庇一方,故清曲江“二十四景”中就有“榕皋晚眺”一景,引来多少骚客名士为之倾情吟唱,清人郑赓《浣溪沙·榕皋晚眺》词曰:

“老树高吟风四檐,数声秋坠叶中蝉,芙蓉妆冷露娟娟。

碧水沉霞鱼钓后,古巢招月鹤归前,搅人诗思夕阳天。

”甚至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还记述说:

“韶州城中古榕,每吐烟则有兵革,榕故火树,亦老树生烟之征也。

”至今韶关城乡仍留存着不少饱经岁月沧桑,见证人事兴替的老榕树,旧有“无榕不成村”、“无榕不成镇”、“无榕不成景”的说法。

由于榕树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紧密连系,也由此还衍生出许多“崇榕”的民间习俗。

?

马坝人遗址(狮子岩)位于韶关市曲江区西南2公里,它以“马坝人”头盖骨化石的出土和“石峡遗址”的发现而享誉国内外。

?

马坝人头盖骨化石1958年于前山洞穴中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3万年,为亚洲地区早期智人的代表。

“石峡文化”是目前广东唯一的考古学文化。

翼伏于峭壁间的招隐寺乃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参禅隐居之处,古曲江二十四景之一“狮岩招隐”所在地。

?

马坝人遗址风景秀丽,湖光山色,前后山均发育有无数石灰岩溶洞,洞内石笋、石幔、石柱千姿百态各具奇趣,山中有洞,洞中有湖,洞中湖幽深曲折,畅湖其间别有一番探险情趣,游览马坝人遗址,既可饱览山之险,洞之奇,水之秀,又能从中丰富你的历史文物知识,阐发思古之幽情

曹溪香水正当神秀师徒在中原地区传播禅法、誉满两京之时,在南方岭南地区的曹溪又兴起了另一个禅宗的派别,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南宗的南宗禅,也就是曹溪禅。

其首创者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六祖惠能。

天宝十二年(753),崇信北宗禅法的御史卢奕诬告神会在洛阳聚众滋事,图谋不轨,神会于是被逐出洛阳。

此后,神会辗转弋阳、武当、襄州、荆州等地,忍辱负重,历尽坎坷,但弘扬南宗禅法之志,丝毫未减。

?

安史之乱,两京陷落,玄宗入蜀。

已八十九岁高龄的神会,应朝廷之请在洛阳设坛度僧,收取“香水钱”,以供军饷,为平定叛乱立了大功。

?

经过安史之乱,北宗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神会的号召下,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破北宗、树南宗的运动,惠能及其南宗禅逐渐得到朝野僧俗的普遍敬奉。

平乱后,唐肃宗召神会入内道场,极尽礼敬;又于洛阳重建菏泽寺供其居住。

他所弘传的禅法因此被称为菏泽宗,他也被人们尊称为菏泽大师。

?

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寂于洛阳菏泽寺,年九十三岁。

谥号真宗大师,主张直指人心,顿悟本来,提倡以无念为宗。

?

塔影松涛塔影松涛是指东郊寺塔遗址在今汽车东站旁边小道顶端的路口。

该地原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的东郊寺,寺中有一座七层高的砖石塔,取寺名称东郊寺塔。

相传莲花山上曾住有一个妖道,因修炼不成便装疯卖傻,专门践踏附近乡民的庄家取乐。

又因其会一些武功和邪术,民众斗不过他,只得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东郊塔的住持看不过。

就规劝该道士要以民为本珍惜村民的劳动成果。

然而该道人非但不听,反而提出要与住持决斗比输赢。

住持忍无可忍,三几个回合便将其打败,压在东郊寺塔底。

所以人们又将东郊寺塔称为镇妖塔。

光绪末年,东郊寺失火焚毁,寺院内仅存东郊寺塔,以后该塔成为一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栖身之所。

建国后该塔仍存。

1956年春夏之间,一场罕见暴风雨突袭韶城,受雨水侵蚀,塔基下陷,塔身倾斜,为避免塔倒给附近居民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城建部门拆除。

?

涌泉流殇?

距紫薇岩不远处,有一名水大涌泉(也称“紫薇泉”),泉水从山岩石罅中流出,清澈甘甜,由东向西弯弯曲曲流入浈江。

这一甘美清冽的千年古泉,世代称为韶州名水,《韶州府志》、《曲江县志》均有记载。

据当地老百姓称,大涌泉是“神泉圣水”,长流不沽,冬暖夏凉,甘冽清醇,附近的乐冲坪、岩口村民世世代代都作饮用和灌浇水田。

据说因泉水质优,农民引此水育秧,生长出油稻米都是清香可口的。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赞美大涌泉:

“夏天喝一口,清心又爽口;冬天洗手脸,暖心又温手。

?

古时,在泉旁建有“涌泉亭”古迹,亭内立有一石碑,北宋名臣余靖曾作《涌泉亭记》碑刻赞大涌泉:

“……大若韬涌,细如鼎沸,久旱不竭,经冬常满。

南方瘅署,酷如炎焚,暂息泉上,寒悚毛骨。

”因年代久远,碑亭现已不存,但碑文在余靖《武溪集》中仍有记载。

清代文人廖燕也有《涌泉流觞》诗一首:

?

为爱山泉肯远行,试投香酝泛沼心。

?

沿流接引分苔坐,踞不留题阄韵吟。

?

世外烟霞多变幻,胸中丘壑自高深。

?

同人此日争佳胜,酒墨淋漓洒碧岑。

?

《游诗石桥题铭记》中又记载这一带的景致:

“上多枫樟松竹杂树,藤花曼草,纷披岩侧,风来香气,不辨所从……”廖燕于同年七月十五日,偶然与一些朋友结伴相继至此,“因活溪山之胜,遂呼小艇载酒,沿流往復,兴酣捉笔,向石壁留题。

洒墨杂进,触景成诗,计共得二十一首。

纵横欹仄,字画皆带醉态。

予顾而乐之。

”在桥边石壁上题诗抒情,雅趣十足,“因为题曰诗石桥”。

这就是诗石桥名的来历。

?

廖燕为进一步说明诗石桥的准确位置,除写明近黄屋村外,还写道:

“桥南一二里,有朝天(县志记为书堂岩),罗隐诸岩,皆邑志所未载。

”康熙年间,评出曲江名胜二十二景,“诗石留题”选为其中一景。

廖燕写有“曲江名胜诗”,他在《诗石留题》诗中写道:

野涧潺湲水雾封,何人载酒辟游踪。

飘枫色染澄谭里,峭壁苔侵古篆浓。

天地大文镌石骨,山川全部注心胸。

后贤览此须防护,笔墨千秋欲化龙。

?

?

?

?

?

清代著名文学家廖燕在《游诗石桥题名小记》中描述了千年古郡、著名的“马坝人故乡”曲江“诗石桥”诗酒留芳的胜景。

由此而闻名海内外的“诗石留题”这一古代名胜,被许多专家学者苦苦寻觅多年却杳无踪迹。

?

经过韶关市曲江区的文物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搜寻与考证,一直被认为被岁月侵蚀而湮没于尘土间的这一岭南名胜依旧保存于世,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它竟藏身于一座现代水泥桥下。

书堂夜雨,迥澜夜月,罗岩仙树,西河竹籁,貂蝉秋月,迥龙鱼笛,皇岗夕照七景未及时找到相关信息。

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