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5562349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docx

锌硒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打造“锌硒米”品牌,提高“锌硒米”市场竞争力,促进“锌硒米”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按照“龙头引领、品牌带动、扩量延链、三区共建、效益突破、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进一步扩大锌硒米种植规模,着力做好“锌硒米”品种、品质、品牌,推动绿色优质水稻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努力形成农产品新“三品一标”,全力打造“锌硒米”品牌。

协调推进农产品生产动态调节和农业生态综合治理,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锌硒米”产业体系,助推“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目标的实现,努力建设全市、全省优质水稻产粮大县。

二、目标任务

2022年锌硒绿色优质水稻订单种植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年总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订单种植收购价格高出同期市场价格30%以上。

创建“锌硒米”绿色品牌,启动“锌硒米”国家地理保护产品标志认证。

引进大米精深加工企业1家,加工产能达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利用3—5年时间把“锌硒米”品牌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

三、重点工作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目标要求,以发展绿色优质稻米、创建品牌价值为主攻点,以技术集成创新、规模经营为重要支撑,不断提高“锌硒米”市场竞争力。

(一)推广优新品种,提高优质稻米覆盖率

一是推广优新品种。

加大野香优莉丝、蓉优33等优新品种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落实好稻油轮作项目补贴、耕地地力补贴的基础上,每年从产粮大县奖补中安排专门资金用于优新水稻品种的推广补助。

二是推行订单种植。

大力推行订单种植,不断扩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种植面积,用1—2年时间,进一步升级订单生产,为订单大户提供品种、技术、服务全程跟踪指导,让订单种植大户享受价格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绿色生态生产优势。

三是加大新品引进。

加强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按照水稻种植品种、药肥施用、稻米检验、环境安全等全套标准体系要求,精选和培育适合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用2—3年时间培育出“锌硒米”专用水稻品种。

(二)优化种植模式,实现稻米种植高产高效

一是推行规模化种植。

采取“核心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延伸,扩大总量”的方略,在全县范围内,将与锌硒米品质相同区域纳入锌硒米产业圈。

大力发展优质稻米基地,在旺草、温泉、蒲场、风华等9个镇(街道)新建1000亩以上连片优质稻米基地2个,500亩以上连片优质稻米基地9个。

加速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整建制流转土地,作为锌硒米龙头企业的种植基地。

2022年基地面积达3万亩以上,辐射带动1万亩以上,基地订单种植面积均达80%以上。

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

制定“锌硒米”标准体系,制订“锌硒米”地方标准,重点抓好水稻机械化无纺布钵盘育秧,着力建设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体系、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三大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优质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防治措施、统一物化投入“五统一”要求,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的监管力度,对经营假劣种子、农药、化肥行为进行从严从重查处。

开展“锌硒米”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工作,逐步实现“锌硒米”绿色、有机种植,提升锌硒米品质。

三是推行集约化经营。

大力推广稻田复合种养模式,2022年在旺草、温泉、蒲场、风华、枧坝、茅垭等镇(街道)创建稻田复合种养基地18个,面积3万亩以上,积极倡导稻鸭、稻鱼、稻虾、稻鳅、稻蟹、稻蔬等复合种养,通过3年时间,全县发展绿色、有机稻田复合种养面积达8万亩以上,提高土地产出率,亩均效益提高到6000元以上。

(三)重抓龙头带动,增强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抓企业培大育强。

深入实施大米加工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工程,通过产品升级、技改扩能、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增强带动等措施,巩固提升“耕归原”绿色大米品牌,创建“诗乡”“黔北生态”“三尺稻”三家加工企业锌硒绿色大米品牌,力争2年内新创建大米加工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对技术落后、设备老旧的加工企业,通过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技改扩能,实现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过渡。

二是抓大型企业招引。

对准“围绕产业建龙头,建好龙头兴产业”的目标,每年在周边重点城市及沿海、港澳等地区开展农业专题招商推介活动2次以上,重点围绕大米精深加工、产业融合等方面项目下功夫、做文章,鼓励扶持大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每年招引规模大米精深加工企业1个以上。

三是抓加工园区建设。

整合现有产能,集中打造以“锌硒米”为主的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的稻米加工园区,力争到2025年稻米年加工总产值达到20亿元。

初步形成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绿色环保、带动力强的现代稻米加工产业体系,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稻米加工基地。

(四)突出品牌效应,提高“锌硒米”美誉度

一是重抓品牌推介。

积极策应“沪遵接轨”“黔货出山”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锌硒米”品牌推介力度,在开展新闻发布会和展示展销等推介活动的基础上,鼓励锌硒米企业在重庆、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设立“锌硒米”直销窗口和平台,加强与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打造一支会推介、懂营销的专业队伍,努力拓宽“锌硒米”销售渠道。

加快锌硒米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产品来源可查明、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可靠的“锌硒米”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不同层次的产品,努力提高“锌硒米”市场占有率。

二是加强市场开拓。

按照“立足周边、拓展沿海、辐射全国”的思路,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拓展,力争进入重庆、上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商超、农贸市场,提升市场份额,设立绿色、有机食品产销专柜,做大线上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带动做大绿色有机食品的营销规模。

三是强化品牌打造。

进一步加大“锌硒米”商标申报力度,并按照贵州省地方标准《企业商标管理规定》要求开展商标运用和保护工作,提高“锌硒米”商标专用权商标使用安全度,维护“锌硒米”品牌形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级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具体分工负责的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

将“锌硒米”产业绿色发展纳入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措施,不断增强“锌硒米”产业绿色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运用政策激励、市场引导、项目推动等措施,不断提升“锌硒米”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加大政策落实。

进一步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项目补贴政策,对适度规模经营户出台补贴政策支持土地流转等环节,提高政策带动效果,在产粮大县奖补中安排专门资金用于锌硒米龙头企业招引和技改扩能以及品牌创建和维护。

加大农产品“两品一标”创建生产基地的补贴力度,引导大米加工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锌硒米”品质。

落实“锌硒米”生产政策性保险保费的补贴,优化保险理赔服务,简化理赔流程,降低生产风险。

(三)强化技术支撑。

成立以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的技术工作指导专班,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路线、技术工作方案,落实技术推广责任,确保技术措施到户到田。

着力解决“锌硒米”生产技术难题,加强主推技术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效对接,培育一批绿色高效主推技术的实效应用典型;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性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要领及时入户、技术措施及时下田,从品种选择、育供秧、栽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到收割、加工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全面提升“锌硒米”产业农技体系活力和服务效能。

附件:

“锌硒米”核心基地种植计划分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