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130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

(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

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

昨天老师对二

(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

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

(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

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

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

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

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

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

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

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

这边上有哪些数?

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

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

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

(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

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

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

它们都是8人,

  师:

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

你还会去比较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

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

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

为什么?

  过度:

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

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

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

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

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

怎么制作?

  生:

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

怎么画?

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

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

再怎么画?

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

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

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

为什么?

(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

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

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

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

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

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

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

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整合汇编 简单易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

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

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

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

(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

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

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

他这样分对吗?

为什么?

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

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

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

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

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

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

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

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

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

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

鸡是怎样分的呢?

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

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

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

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

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

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

(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

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

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

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

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

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

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

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

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

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

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

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

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