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929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docx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版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

使用手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

1.刮痧技术

2.拔罐技术

3.麦粒灸技术

4.隔物灸技术

5.悬灸技术

6.蜡疗技术

7.穴位敷贴技术

8.中药泡洗技术

9.中药冷敷技术

10.中药湿热敷技术

11.中药涂药技术

12.中药熏蒸技术

13.中药热熨敷技术

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15.穴位注射技术

16.耳穴贴压技术

17.经穴推拿技术

18.中药灌肠技术

刮痧技术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为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6.刮痧顺序一般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内侧后外侧逐步按顺序刮痧。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

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小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8.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调节手法力度。

9.每个部位一般刮20~30次,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

10.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六、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了解病情,特别注意下列疾病者不宜进行刮痧,如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疾病、感染性疾病、极度虚弱、皮肤疖肿包块、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2.空腹及饱食后不宜进行刮痧术。

3.急性扭挫伤、皮肤出现肿胀破溃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4.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5.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刮痧术。

6.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取平卧位,立刻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附1:

常用刮痧手法

2:

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附1:

常用刮痧手法

1.轻刮法

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

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

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的患者。

2.重刮法

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

3.快刮法

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

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4.慢刮法

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

本法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的患者。

5.直线刮法

又称直板刮法。

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

本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6.弧线刮法

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

本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7.摩擦法

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

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8.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

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9.点压法(点穴法)

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

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10.按揉法

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

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

此法适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11.角刮法

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

此法适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骨骼之间和肩关节周围,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穴位。

12.边刮法

用刮痧板的长条棱边进行刮拭。

此法适宜用于面积较大部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

附2:

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

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

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

核对医嘱

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刮痧方法、部位

环境、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

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毛巾进行皮肤清洁

观察及询问

刮痧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调节手法力度

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按刮痧操作手法、刮痧顺序、力度及出痧要求进行操作

 

告知

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整理

记录

评估

物品准备

告知

患者准备

清洁皮肤

刮痧时间、部位、出痧效果及患者反应

拔罐技术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

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

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

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

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常用拔罐手法:

(1)闪罐:

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2)走罐:

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

适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围疼痛等。

(3)留罐:

又称坐罐,即火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

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

其他拔罐方法

(1)煮罐法:

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2)抽气罐法:

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六、注意事项

1.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面部、儿童、年老体弱者拔罐的吸附力不宜过大。

4.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

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起罐;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6.起罐后,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操作中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

拔罐过程中注意防火。

8.闪罐:

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9.走罐:

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10.留罐:

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附:

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附:

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真空罐)、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取合理、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

评估

告知

主要症状、病史;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病室环境;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凝血机制

拔罐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局部感觉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合作。

核对医嘱

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操作部位

记录

整理

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处理用物:

火罐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告知

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拔火罐的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观察及询问

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通知医生

拔罐

按拔罐操作方法、手法要求进行操作

起罐

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拔罐部位、方法、留置时间及患者皮肤情况

麦粒灸技术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通过其温经散寒、扶助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肺痨所致的咳嗽、咳血;慢性腹泻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呕吐;尪痹所致的晨僵、小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艾粒、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关闭门窗,用隔帘或屏风遮挡。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

5.选择油膏或凡士林涂于施灸部位。

6.非化脓灸的施灸方法:

将艾粒立置于施灸部位,用线香点燃艾粒顶端,使其燃烧。

当艾粒燃到剩余2/5~1/5左右,即用镊子将艾粒夹去,再进行下一壮操作。

灸后将穴位处残留的灰烬和油膏轻轻擦拭干净。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

1.心前区、大血管处、乳头、腋窝、肚脐、会阴、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2.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3.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用无菌纱布覆盖。

附:

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青岛市中医医院)

附:

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麦粒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嘱患者排空二便

告知

麦粒状艾柱、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用油膏或凡士林涂于施灸部位

皮肤准备

施灸

观察及询问

整理

记录

评估

核对医嘱

患者临床症状、既往史及施灸方法及穴位

环境温度、主要症状、既往史、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艾绒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

患者体质及施灸处皮肤情况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将艾柱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艾粒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告知

施灸后注意保暖,饮食清淡

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开窗通风

治疗时间,部位,患者皮肤情况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1.隔姜灸:

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

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

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

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

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艾炷、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

(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

(2)隔蒜灸:

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3)隔盐灸:

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

(4)隔附子饼灸:

用底面直径约2cm、厚度约0.2~0.5cm的附子饼,用针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观察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

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2.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

3.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4.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5.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无菌纱布覆盖。

附:

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青岛市中医医院)

附:

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隔物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

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嘱患者排空二便

皮肤准备

告知

艾柱、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酒精灯、镊子、弯盘、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施灸

观察及询问

整理

记录

评估告知

核对医嘱

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及施灸方法、穴位

环境温度、主要症状、既往史、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艾绒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

患者体质及施灸处皮肤情况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将间隔物放于穴位,点燃艾炷顶端放于间隔物上,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炷。

灰烬过多时及时清理。

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度

告知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

注意保暖,饮食清淡

艾柱燃尽,取下间隔物,纱布清洁局部皮肤。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处置用物

治疗时间,部位,患者皮肤情况

 

悬灸技术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个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艾灸部位可能出现水泡。

3.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艾条、治疗盘、打火机、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计时器。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用物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点燃艾条,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

(1)温和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约2~3cm,一上一下进行施灸,如此反复,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cm处,反复旋转移动范围约3cm,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7.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8.施灸结束,立即将艾条插入广口瓶,熄灭艾火。

9.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

10.酌情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吹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

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

2.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

3.施灸时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4.注意观察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者,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5.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泡液,用无菌纱布覆盖。

附:

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青岛市中医医院)

附:

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悬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嘱患者排空二便

告知

艾条、治疗盘、打火机、酒精灯、弯盘、小口瓶、纱布、计时器、必要时备浴巾及屏风

物品准备

患者准备

施灸

观察及询问

整理

记录

评估

核对医嘱

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施灸方法及穴位

环境温度、主要症状既往史、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艾绒过敏史或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

患者体质及施灸处皮肤情况

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再次核对患者,进行施灸。

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

告知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注意保暖,避免复感风寒,饮食清淡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治疗时间,部位,患者皮肤情况

 

蜡疗技术

蜡疗技术是将加热熔解的蜡制成蜡块、蜡垫、蜡束等形状敷贴于患处,或将患部浸入熔解后的蜡液中,利用加热熔解的蜡作为热导体,使患处局部组织受热,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祛湿除寒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创伤后期治疗,如软组织挫伤范围较大者、关节扭伤、骨折复位后等;非感染性炎症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