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docx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什么是素养及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当前农村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缺失现象探究。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哪些
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什么是素养及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1、素养的定义:
辞典上告诉我们,即修习涵养。
它包括素质和教养。
素质是人的体质、能力、才干等;教养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即素养是可以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宋陆游《上殿札子》:
“气不素养,临事惶遽。
”即说明了素养是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我们对素养有什么样的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张义兵副教授认为,对素养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它不是天生的。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天生的,我们通常可以把它称为素质,比如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素养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点,素养是可以培养的。
人的素养是有高低的,比如说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
它是可以有高低的,有的人低一点,有的人高一点。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各种素养由低向高逐步的向前发展,因此说,素养是可以培养的。
第三点,素养是多层面、多层次的。
素养不仅包括一种意识,而且它包括一种实践,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知、情、意、形等方面。
因此,当每个学科都在谈素养的时候,其中,都包含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多层面的理解。
第四点,素养是综合的,孤立的单一素养是不存在的。
比如我们讲文学素养或者信息素养,孤立地来说实际是不存在的,我们很难从一个人身上简单地分割出哪一块是文学素养,哪一块是科学素养,哪一块是信息素养。
3、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即师德师风。
第二、娴熟的教材解读能力,即师识师能。
第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师技师艺。
二、当前农村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缺失现象探究。
1、语文教师对自身语文专业的认识过于单一、随意:
如“我是语文教师”、“我是教语文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是语文知识的拥有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教书匠,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特别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语文教师不只是自身应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更要具有“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2、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非专业化倾向很突出,这可以概括为“一低三差”:
“一低”是指普通话水平低。
现在对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有很多老师连二级乙等都达不到,有的达到三甲都很困难。
“三差”之一是指写字能力差。
现在的语文教学对写字教学重视得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的书写质量很差,写出的字太丑,速度太慢,在语文教师中也不乏其例。
之二是写作能力差。
有许多语文教师平时很少动笔写作,写作能力自然就会低下,有很多语文教师写不出一篇像样点的文章作品来。
之三是教材适应能力差。
现在的教材和课文变化太快,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教材和课文。
工作和生活本来就忙,就没时间和精力来熟悉教材和课文,对教材和课文的适应能力就差了。
老师们也意识到自己的语文素质偏低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可要他们提高语文素质,困难的确是很大的:
第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教师过去当学生时没有接受过语文的专业教育,现在成年了来“补习”,学习效率低,速度慢,再加之没有时间来复习,巩固率也就更差。
第二是没时间和精力。
教师们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还要承担学校安排的学生营养餐管理,住校生管理等等工作,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
3、普遍存在着“我不是语文教师,也能教好语文”的这种认识。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不强,数学、英语学科教师们都不愿意主动承担教学任务,都争着上语文,认为语文课好上,学生好懂,根本不愿去深钻教材教法,其教育理论素养较差,语文教学知识严重缺乏。
教育学指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不仅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对教育理论知识有所钻研。
在农村学校,相当多的语文专业教师,平时对于各种研究一般教学现象及规律的文章和书籍不感兴趣,就是对于专门探讨语文教学问题的论著也很少问津,更谈不上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上语文课了。
尽管学校订了些语文教学杂志,但语文教师们其最关心的是其中那些与考试及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各种复习题以及课文分析之类的内容,而对于其中讨论、阐述语文教学问题的理论性文章则不怎么看重。
就连《课程标准》,这个从事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好多语文教师也没有认真地读过一遍。
这一切,就使得不少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知识、教学理论极度贫乏。
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教了一辈子语文,可直到退休,也不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干什么。
这倒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太复杂,他们没搞清楚,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这种客观上农村学校专业不足造成非语文专业教师上语文课,主观上农村语文教师不深钻教材教法的现象,导致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欠缺,最终导致了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落后、教学方法的死板和教学技能的低下。
其结果是:
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
由此造成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远远落后于城里的学生,历届学生的中考成绩和各种演讲、征文比赛活动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4、农村学校部分语文教师语文功底较差,语文基本能力不过关。
语文教师不会读书,不会作文,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
但在农村学校,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语文教师备课时能不依赖教学参考书而独立钻研教材的,只是少数。
其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还不够高,一旦离开教学参考书便无法处理课文。
有些语文教师,自己就读不懂课文,又不与其他语文教师交流,对所教文章在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的精妙之处说不清楚,就连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也把握不住。
由于对课文缺乏自已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便只好去照搬教学参考书或其他现成的教案。
参考书上有的,事无俱细都要讲给学生;参考书上没有的,当然也就无从讲起了。
语文教师阅读能力低下,不能透彻地理解和领会课文,这是导致农村学校语文课“讲风”大盛和程式化教学严重的根源。
至于写作能力,也一样不能满足要求。
尽管语文老师们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起文章作法来,理论一套又一套,从“应该怎样写”到“不该怎样写”,讲得头头是道,而且经常将学生的作文批得一无是处、改得面目全非,可如果要他们亲自写一篇给学生示范时,则很少有人去做。
农村学校语文教师平时动笔写文章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都是在职称评聘时才动一动笔;作文教学中能够或经常写“下水”作文的,更是凤毛麟角。
三、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我想,从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师风)、知识能力(师识师能)和课堂教学艺术(师技师艺)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师德师风。
1、职业道德素养。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师更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
语文教师以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为载体,培育一代新人,这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教师对这一点有了自觉而清醒的认识,才能焕发起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产生对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树立起自己的职业信念。
语文教学过程首先是启迪人、感化人的思想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源于他做人的示范,如果教师本身思想境界不高就很难在学生心田播下师表的种子。
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思想道德素质,他怎能教育出品质高尚的学生呢怎能完成素质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一任务呢所以说语文教师平时就应从心理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道德高尚,无论条件、环境怎样都应爱岗敬业,自觉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抱怨不气馁,形成热情、开朗、诚实、正直、乐观、温和、豁达的个性品质,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以这种较强的道德素质去影响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打下先决基础。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稿)中就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即:
“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在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科学体系中,“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爱岗敬业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做到热爱教育行业、教师职业,热爱语文学科。
我国《教师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和语文学科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且语文教师也只有对语文教学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充满感情,喜欢它,才能教好语文。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
不管是优秀学生一般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语文教师是否热爱学生也是判断该语文教师是否具有高尚师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2、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心态和态度,即把人生看作什么,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语文教师的价值观是被我们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的,因此我们只有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带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述有: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积极、向上、美好的价值取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由此看来,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其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从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要结合语文学习规律进行。
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逐步提高品位;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探究、写作等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要把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发现、研究并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同时要珍视学生个人语文学习的独特体验,在品读中领悟和体验情感,在语言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在说写训练中抒发情怀。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拥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教学及生活中用乐观的人生态度熏染学生。
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格
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我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我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素养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这样一个群体:
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着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教师还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
只有这样的教师群体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服和尊重。
第二,要有高雅的品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美要有独特的鉴赏力,对情要有独有的感受力,对事要有独到的判断力。
在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最好是个诗人。
因为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雅的品位,就会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美的因素,荟萃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审美鉴赏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才能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才能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
当然,语文教育虽是言语智慧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
所以语文教育同样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语文教师既要是理性的智者,也应是性情中人。
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和学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的境界。
充分地运用美的因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同时,语文教师高雅的品味还体现在教师的审美品位上,更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
如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
第三、有较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语文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指语文教师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而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师其他素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坠落,从而出现了有违师德师风的事件,让人们不得不反思。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能力。
教师职业对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较大,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强健的身体和坚毅的耐受力才能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受客观环境、教育条件以及教育对象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大多数语文教师出现了紧张、焦虑、压抑、苦闷等消极情绪。
所以,积极缓解语文教师压力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语文教师身心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素质的提高,更应该关注语文教师的身心素质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发生在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的高三班主任赵鹏老师自杀事件,在他的遗书中我们发现,就是因为教师的休息权、健康权、生存权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比如,适当的惩戒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但当这种权利演变成在学生的脸上刻字、盖章,压迫学生吃屎尿,殴打学生致伤致残等等,无不是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而酿成的后果。
因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师德师风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重视和反思。
(二)、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即师识师能。
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同时,也能作为我们认识、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成为我们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凭借。
既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落实知识能力”。
“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
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语文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只重视工具性为主,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加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从自我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知识、技能和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走自我创新之路,在实践和反思中走向专业化。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一名教师首先具备的基本功是普通话和三笔字,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及时反思、深入教研的专业基本功。
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播音员,也是演员;还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主持人,也是诗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表达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是多么重要。
(1)、普通话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熟练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其次要准确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
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
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
如我们在语音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韵不分,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等。
要学好普通话,还要不怕嘲笑,持之以恒。
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
总之,把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做个最简单的小结,就是多听、多练、多记、多读。
(2)、三笔字
书写规范的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是当好教师的基本前提,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书写习惯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就现阶段来看,教师队伍的来源很广,在特岗教师中,师范与非师范都有,从2006年以后的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师又没有经历第一阶段(2001~2005年)的继续教育,没有系统的练过三笔字,再加上如今赶上了信息化的教育时代,书写能力越来越不被重视,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此把好关,作好示范,带头写好规范字。
第二,要有完备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素养
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更新知识观,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知识意识;另一方面要求语文教师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建立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
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学术性学科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居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层面,是最基本的教师素养。
首先是优化语言、文章与文学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章读写、文学鉴赏评论、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知识、中西文学发展和中外母语教育发展的知识等。
其次是一两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可以是邻近、相关的(美学),也可以是相距甚远的。
教师在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素养,即“教育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语文教师更好的把握语文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教学中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处理。
能帮助教师作出心理咨询与指导,心理测量与评价,以及阅读写作的需要等。
语文教师还需要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设计和教学设计的知识,直接可以应用于课堂的知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每位有志教师的更高追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我想可以概括为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两个方面:
1、知识素养
(1)、系统的语文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其用于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语文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一是精通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语言技能熟练运用,对语文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理解。
二是要了解语文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要不断学习语文教学理论,扩充思维,为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形式的创新思维训练提供可能。
(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是其语文教学实施过程游刃有余的知识源泉。
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通古晓今,并且不断吸收新知识,关注新动态,了解新思潮,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教育的趋势。
一方面要了解推动文学发展的因素、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了解语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另一方面要了解历史、政治、社会、法律等与语文学科间有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的知识领域。
总之,通过不断地学习,既丰富了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又能使教师有可能与相关学科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能够相互配合,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3)、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
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语文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专业素养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等。
同时,要将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提炼,形成新的理念,促进教育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
2、能力素养
(1)、人文素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课程标准》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与有机融合,是文与道的统一。
人文性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还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和尊重。
语文教师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德育培养,情感孕育,意志砺炼的精神引领者,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其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即视生如子的关爱情怀。
教育的核心是爱,视学生为子女,倾注全部的爱心和关怀,有教无类,关爱每一个孩子,与学生心连心,心相应,建立亲如母子(父女)般的亲情师生关系,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关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有了爱,就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天梯,思想的纽带,交流的平台。
(2)、教育素养
在学习方式上,《课程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互助式”的教学模式,具有开放的心态,具有协作奉献精神。
(3)、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