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817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docx

清代昭通古籍考述

昭通市清朝时期古籍考述

【摘要】清朝时期昭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他们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通过查阅《新纂云南通志.九》、《昭通县志》、《昭通史话》等书,系统的搜集整理了几位名人的生平和著作及诗文,并对这些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他们分别是:

魏定一与《中庸衍义》及诗文•集、辛联玮与《昭郡之乱》及其诗文、饶起孝与《竹山馆诗集》、萧瑞麟与《榴花馆诗序》、徐熙与《劝孝歌》、张希鲁于《西楼文选》、谢文翘与其诗文;这些作品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对其的学习和了解,更好的传承家乡的文化。

【关键词】清朝时期;昭通;文化名人;作品;

一、魏定一与《中庸衍义》及诗文·集

魏定一(1759——1851):

字不坡,号也野。

“乾隆壬子经魁。

品行卓绝,淡于荣利,仅公车一次。

推县令,固辞,专意养亲授徒。

历主昭通、威宁书院讲席,岁入束修分给族人,以诗古文辞书画自娱。

所居松竹园甚幽雅,沐鹤汀造其庐,题额曰:

五柳遗风。

钱南园赠联云:

护门草亦芝兰味,掷地辞成金石声。

著书十余种,毁于兵燹,今所存惟《也野语示》、《中庸衍义》、《百花词》行世。

卒年九十三,门人谥日:

文贞。

”[①]

昭通晚清著名学者张希鲁对魏定一做了以下评述;“昭通近代的学术。

自然要推魏定一。

在定一之前。

明史虽载;有“遣子弟入监读书”的话,然未闻有通籍成名的。

其故在挛通梗阻,书不易得,兼以土人椎鲁居多,读书一道,似非所宜。

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各省人民迁居者渐多,不觉倒客为主,读书应考的人,方日胜一日。

然卓然自树,能以文学启鸣的,已不多见。

如定一除辞章之外,兼通经术,自是难能可贵!

,比之全国诸大师,当有愧色。

丰奎其倩高拔俗,蝉蜕污秽,允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其所著《中庸衍义》及诗文

•集等.,.除少数人传诵外,海内得睹者尚稀。

有志表彰乡先贤的人,于此不可不稍加注意。

尝见石屏许印芳所辑滇诗《重光集》,选定一诗六、七十首,在全集中为最多。

[②]

附:

魏定一诗两首《锦屏彩霞》:

翠峰岚影灿红霞,更酿祥云五色酒。

紫气连光辉万壑,赬盘照郭耀千家。

晴时碧水涵丹峰,雨后青烟绕绛纱。

景到桑榆尤烂漫,谁云不似早光华。

《柳闸含烟》:

凤凰山下沛恩波,春煦秋阴变态多。

翠水盈盈摇古柳,香风习习长嘉禾。

楼如海市烟千缕,渚傍渔舟雨一蓑。

有客乐山兼乐水,时时树底听讴歌。

二、辛联玮与《昭郡之乱》及其诗文

辛联玮:

清,字朗山,云南恩安(今昭通)人。

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庶吉士,主讲昭通东川书院廿余年。

工诗文,书法尤著于时。

年七十无疾终。

[③]

一生宗程朱理学的辛联玮但有诗文,必有苍生苦乐、世事忧患,很像他素所尊崇的杜工部。

咸丰间,统治者失政、失德,地方权绅为一己私利构衅,激化民族矛盾,云南旅游昭通一地兵连祸结,民不堪命。

辛联玮目睹乱世,忧心如焚,作《昭郡之乱》五古,记苍生不幸,官府舞弊。

“……近世抚招抚,纵寇适养奸,蔓延祸三迤,疮痍忍泪看。

制府死能悟,真实剖心肝。

嗟彼凶顽众,蚁聚讶蜂攒。

烧杀百余户,焦枯赤土干。

死者尸山积,血流涨急湍;生者驰道路,恨未长羽翰。

子女财帛尽,万户苦凋残。

虐焰施草木,扑碑惨凿棺。

”百姓遭屠戮,负守土、安民之责的官府在于些什么呢?

“数万饷虚糜,练弱惜兵单,坚僻执和议,朝盟夕已寒。

贼首邀上赏,军功赐带盘。

狰狞殊种类,怒目雄据鞍……萧条炊烟寂,搜杀到层峦,窜身伏荒洞,不知天地宽。

幸未填沟壑,血汗刀剑斑。

葡匐奔往诉,怒责词欺漫。

盱天高且远,万里路漫漫……”权绅驱民为用,兵帅借机劫掠,府县残兵诿过,督府虚词捏奏,民不堪命,究竟罪在何方?

辛联玮笔锋所向,直指政治腐败,吏治腐败这一要害。

“上下相蒙蒙,天高听远何。

当权谋国少,尸位负恩多。

害执驱蛇豕,师徒拥鹳鹅。

军书频报捷,奏凯不闻歌。

”[④]

六十六岁的时候,辛联玮为自己的墓碑预制了一篇文字,一篇以“拙”自诩,以“拙”自负,守“拙”不易的奇文,可为其平生情怀写照。

文曰:

“墓何以志,所以表功德也。

余无功于世,无德于后人,奚以志?

志吾拙矣。

拙可志乎?

自谋,则拙于人无与也,胡不可志。

余自束发受书,年十四应童子试,每为文竭精苦思,必求心得,不肯蹈袭前人语。

人易我难,是其文拙也。

年三十五始成进士,改官翰林,有劝以曳裙修门,奔赴权贵者,余心非之。

既而散馆,外选遂安县知县,是余拙于仕进也。

端方自守,恶为圆通,性不合时宜,又不善逢迎,不为长官喜,竟以刚直获戾卸任,仅二仆相随,拮据万状,始遂归计。

家居闭门不出,旧雨日疏,庭可罗雀,不得已遍游吴、越、齐、燕为依人计,语言稍有不合,即拂衣辞去。

以故囊中多空,性更不善居积,不事生产,晚年贫益甚,意亦拙也。

于是有关余之拙、非余之拙者,余自安。

余拙而始终不改其拙夫?

人生寄蜉蚍于天地,过眼荣华,等诸春梦。

况生存万态,福为祸所伏:

有以亲臣而身陷囹圄者矣,有以重臣而远窜沙漠者矣,有以勋臣而立正典刑者矣。

其昔与余同时,广事结构,奔竞骤至通显者,未几,又以赃削,以罪免,焦头烂额,名玷青史。

视余,虽贫病而俯仰自如,分甘推食,老妻蓄醴劝餐,庭有余欢。

兴至则作为诗文,与诸子侄辈共相讲论,更兰不倦,倦即思卧,以此相较,差觉过之。

又不自省,又与人讲订经史,往来于东川、昭通间,俨为人师,以育英才,盖大怜余拙。

无奇缘亦无奇福,是余自安余之拙。

深恐后人之不知余之拙也,因自志吾大略如此,系以诗也:

矢志青云早致身,毕生犹自困风尘,浮名已自诗书误,忍把诗书误后人。

”[⑤]

三、饶起孝与《竹山馆诗集》

饶起孝,昭通人,清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

未入士,有《竹山馆诗集》传世。

其名联:

“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

”此对联由原昭通书画大家吴希龄老先生用草书书写,现挂于昭通清官亭。

四、谢崇基与汉孟孝琚碑

谢崇基,光绪丙戌(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谢崇基(字腹庄),先任国史馆协修,后致仕回乡,主讲凤池书院,修建藏书楼,充任日本留学生监督。

宣统元年,清季已人末世,他却又得了个简任天津兵备道,调署清河道。

履任未久,清灭,民国建元,便在天津当了寓公。

谢崇基对地方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汉孟孝琚碑的发现和保存。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谢崇基闻听城东南乡白泥井杨家冲马家湾梁堆中挖出残碑的消息,便马上赶到现场。

碑首断失,遍寻不见,辨识残碑,初步认定为两汉时物,谢崇基便雇佣牛车,将残碑运回凤池书院妥善保存,并撰写跋文,另刊一石,附嵌于原碑末行空隙处。

“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得以传世,谢崇基功莫大焉。

[⑥]

五、萧瑞麟与《榴花馆诗序》

萧瑞麟(1868——1939),云南恩安(今昭通市)人。

字石斋,晚清举人,父亲萧维祺号嘏庭,曾任昭通育英書院山長。

身前著述甚丰,著有《左徽》、《榴花馆诗序》、《乌蒙纪年》和《日本留学参观记》等。

[⑦]老师夏震武赋诗赞其“山中屈指门墙选,应许成均第一人”。

周钟岳铭曰:

“先生平居笃于内行,礼遇师友,风义过人。

”“周官教法,受于司徒;颁之乡吏,岁献其书。

授官定位,以学为符;延及晚近,学仕分途。

俗吏委琐,瞢儒阔疏;公雪此耻,卓有远谟。

出为邑宰,闿泽覃敷;式遏狂寇,亦锄奸胥。

旋分郡节,化洽边隅;通经致用,允矣非诬,揭诸墓道,为世楷模。

”遗著有《公车北上记》三卷、《乙未南归记》三卷、《蛮疆偶记》、《宏文书院读书日记》、《东瀛参观记》、《参观日本学校笔记》、《昭通学堂创始记》、《滇蜀剿匪策》、《滇蜀间之盐政》、《随军笔记》若干卷、《南游记》、《度越记》、《榴花馆笔记》若干卷、《学静随笔》、《三一游记》、《乌蒙纪年》四卷、《乌蒙遗事》、《榴花馆诗存》十卷、《偶语》、《庚语》、《悔卢语》、《诗稿》、《诗话》等。

最具传奇色彩的《榴花馆诗存》书稿被誉为诗中之传世佳作,袁嘉毂、周钟岳、由云龙、夏震武、陈伯陶、杨琼、杨咽冰、赵式铭等分别作序。

袁嘉毂赞其:

“似俭于愚而卷辄数百诗,兼圣俞放翁之长,体物体人妙造自然,无一诗不得其性情之真。

家庭诸作乐叙天伦、实事诸作拨乱反正、山水诸作缒幽凿险、师友诸作直谅多闻、饮食诸作味美於回、咏史诸作无穷清新、佛化诸作则物我两忘也、咏物诸作则物我同春也。

读其诗者泊与淡,相遭觉其家庭秩秩、友朋蔼蔼,湖山峦峦引人入胜。

附萧瑞麟诗四首:

 

《彰明登太白楼》:

俯听河流下濑船,萧萧风雨瓮秋烟;

天然小郭初成市,斗大山城半是田。

玉黍已亏中妇米,青苗忍敛上官钱;

四郊多故荆榛遍,一拜先生一怆然。

 

《元旦信笔》:

休兵便尔纵清潭,买的春醪醉欲酣;

泉水出山浑似旧,彰明昨也梦澄潭。

 

《闻滇事》:

腥云帀地莽苍苍,一骑追风出故郷。

国难几经伤赵宋,人心幸不死炎黄。

乾坤自洗千年污,金碧先腾万丈光;

寄语健儿铭竹帛,须从大漠缚封狼。

《入蜀叹》:

贼如梳、兵如篦、官如剃,古有此语。

吾不记,今来蜀道,亲见之阴霾;曀天贼满地,县官惶惑请兵至,居者墐户行者避;兵瘦如猴民如蚁,万倍索役索舟兼索骑。

半段枪高挂猿臂,以枪捶民民何罪?

我欲焚香诉天帝,天帝官阙了无际,况复灞上棘门皆儿戏。

(该诗写于1915年赴彰明任职途中)

六、徐熙与《劝孝歌》

徐熙,字远洲,清朝光绪年间的贡生,乡人号称徐贡爷,威信县麟凤乡五谷村人,三十年代病逝。

徐熙早年曾发动和组织群众捐工献料修一条工程巨大的石板路。

这条石板路从三桃至镇雄边界,全长约六十华里,是威信县境内最长的一条石板路。

徐熙晚年根据耳闻目睹的乡情,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劝孝歌》,供给乡村学校的儿童阅读。

《劝孝歌》开头的一句是

“劝世人”,人们也叫这本书为“劝世人”。

[⑧]

附:

《劝孝歌》部分内容:

劝世人要尽孝父母劬劳恩难报

想人身从何来仔细思量好伤怀

十个月在娘腹娘心悬挂忧难育

儿出世娘命悬一生九死苦难言

父抱去母抱来娇儿未曾离过怀

或遗屎或遗尿不嫌臭气将儿抱

母饭时儿爱吵三餐何曾吃顿饱

儿身肥娘身瘦多因茶饭误时候

娘睡湿儿睡干半夜三更将儿哺

学走路心不焦怕的门前坎坎高

少提防跌一跤魂惊魄散口呼吆

抱在怀泪长倾埋怨自己不小心

儿长到岁二三父母忧儿痘麻关[⑨]

七、张希鲁于《西楼文选》

张希鲁(1900-1979)名连懋,号西楼,昭通市人,清光绪26年生。

其父张灏,清朝秀才,教书为生。

[⑩]

《西楼文选》卷首前缀先生照片及书画遗墨照片12帧。

正文分4卷,各卷篇目均以形成年代为序。

卷一"文选",收入文章39篇。

第二卷是文物考证内容,收入文物考据、序跋25篇,反映了云南和昭通历史文物研究的概貌,其中如《昭通后海子梁堆发掘记(附跋风神石)》、《跋汉金(二则)》、《汉建初器与虫鱼器跋》、《跋汉朱提银锡金》等。

第三卷为游记诗歌。

第四卷为来往书信,主要是张先生与当世著名学者的信函,颇有价值。

附录有:

浦汉英撰《西楼年谱摘要》、先生捐献金石文物及其女捐献书籍、字画、碑帖大略、编后记、再编后记及附画33幅、文物照片20余幅。

《西楼文选》由昭通地区行署文化局,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内部刊印。

他著有的《西楼文选》、《国学读法》、《张希鲁老师书画集》、《篆书千字文》等作品,

八、谢文翘与其诗文

谢文翘(1853年-?

),云南昭通府恩安县(今云南省昭通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廪生出身。

光绪元年,乡试中举;光绪六年,登进士,以部属用签分刑部[11]

谢文翘对桑梓文化事业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便是豆沙关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最早著录者为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目》。

《碑目》既明确记载摩崖

“在石门界,袁滋题”。

却又不知何所依据,将其误记为“南诏王碑”,且将铭文中

“贞元十年”误为“正元七年”,后《四川通志》、《庆符县志》亦相沿讹误。

至于明代,曹学佺辑《蜀中广记》,不但依然沿引《碑目》,一错再错,且更添蛇足,释:

“云此石门,即隋史万岁南征之道”。

把滇东北的“石门道”妄指为滇西北的“石门道”。

著录文献的错讹,使亘古千秋的袁滋题名摩崖在其存在的近千年间被蒙蔽了,轻烟瘴雨,扑朔迷离,世人难识庐山真面目,海内著录者寥寥。

清光绪元年十二月,谢文翘赴京准备参加会试。

因为平日对袁滋摩崖事就非常关注,途经豆沙关时便格外留心,一石一崖,逡巡审视,终于在关前绝璧上找到了摩崖。

谢文翘在现场描摩拓片、并以诗文记其事。

抵京后又将拓片,诗文传送,才在一定范围内订正了《碑目》等著录的错误,引起学界的关注,为后来的唐袁滋摩崖研究取了先导作用。

[12]

谢文翘喜诗,对故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沉真挚的感情,昭通的明山秀水、风物胜迹几乎处处都有他的题咏,他的山水诗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

附谢文翘诗三首

《凤岭飞霞》:

夜掬龙潭水,晨餐凤岭霞。

九苞攒竹实,一色映桃花。

霁景明成绮,朝阳灿吐华。

雨中城阙近,树拥万人家。

 

《珠泉涌碧》:

累累玉液涌,喷薄贯联珠。

  老蚌胎应剖,骊龙睡也无?

  清冷殊趵突,错落泻盘盂。

  一釜倾澄碧,宜分调水符。

 

《恩波蜃影》:

空蒙涵蜃气,烟雨此登临。

倒影飞甍漾,微波落涨深。

梅黄宜倚笛,稻绿喜穿针。

嗣茸欣同志,清樽我尚任。

[13]

结语:

以上的作品及诗文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清朝时期的昭通文化生活政治的各方面,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清朝时期的文化历史,我们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文化名人的作品及著作进行保护和宣传,使自己本地区的文化能够被市民了解,并借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①]《昭通史话》邹长铭

[②]《西楼文选》昭通地区行署文化局(1985年12月)卷一文选昭通一瞥14页15页

[③]《昭通县志》

[④]《昭郡之乱》

[⑤]《昭通史话》邹长铭

[⑥]《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九)

[⑦]《昭通县志》

[⑧]威信党建

[⑨]《威信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1990.12

[⑩]《新纂云南通志.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11]德宗景皇帝实录,113卷,657-658

[12]《昭通史话》邹长铭

[13]《昭通史话》邹长铭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