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615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10年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海洋局组织实施了2010年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2010年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通过《2010年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希望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我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认识落实节能减排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海洋局局长:

      二○一一年五月

 

 

目 录

 ·1概述

 ·2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3陆源污染物排放及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4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健康状况

 ·5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

 ·6土壤盐渍化状况

 ·7海洋灾害

 ·8海洋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

1概述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进一步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的精神,强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海洋局组织实施了2010年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本年度在去年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渤海湾重金属监控区监测和天津滨海新区海洋资源开发示范监测工作,继续加大了对海洋灾害及海洋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力度,加强了对天津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2010年,我市布设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站位89个,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站位46个,全年共进行野外作业80余天,出动监测人员240余人次,获取监测数据50000余组,发布赤潮快报15份,排污口简报55份,上报各类报表251份。

出具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3份,数据集4册,视频资料6.19GB。

  2010年海水质量、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时间均为5、8、10月份,贻贝、沉积物、重金属重点监控区监测时间为8月份,排污口监测时间为3、5、8、10月份,热电厂温排水监测时间为10月份,海洋垃圾监测时间为5、10月份,生态监控区监测时间为5、8月份,盐渍化监测时间为4、8月份,赤潮监测时间为5-10月份每月2次。

2010年度监测结果表明:

  天津近岸海域:

水质污染状况仍然比较严重,全年3次监测均未发现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5、10月份污染程度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加重,8月份监测结果较去年同期有所减轻。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劣于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主要分布在汉沽、塘沽附近海域及大沽锚地附近海域。

近岸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多氯联苯的轻微污染。

近岸海域经济贝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铅、砷、滴滴涕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陆源入海排污口:

本年度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14个,各排污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

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海水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局部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浮游植物种类偏少,密度偏低;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偏低,小型浮游动物密度偏高;鱼卵仔鱼密度偏低;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

监控区大部分海域长期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生物状况较差。

陆源污染和围填海工程依然是影响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海水增养殖区:

海水富营养化较重,沉积物质量优良,养殖生物质量较好,综合环境质量状况能满足其功能要求。

  赤潮:

2010年天津近岸海域共发现2次赤潮,主要优势种分别为夜光藻和威氏圆筛藻--尖刺菱形藻,两次赤潮过程并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盐渍化状况:

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较严重,部分地区为重盐渍化区。

  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图1-1 2010年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站位图

————————————————————————————————————————————————————

  注:

近岸海域:

指我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尚未公布领海基线的海域及内海,指负1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

本公报中所称近岸海域只为满足区域海洋环境质量评价需要而定义,不为法定概念。

 

2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2.1海水环境质量

  2010年,天津近岸海域未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春季、夏季、秋季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为1630平方公里、1060平方公里、600平方公里。

5、10月份污染程度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加重,8月份监测结果表明污染程度较去年同期有所减轻。

受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汉沽—塘沽附近海域及大沽锚地附近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中无机氮是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各季节无机氮污染面积和分布状况如下:

图2-1 2010年春季无机氮污染状况分布图

图2-2 2010年夏季无机氮污染状况分布图

图2-3 2010年秋季无机氮污染状况分布图

  全年3次监测以春季污染最重,各季污染面积占全部海域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2-4 天津近岸海域各季节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图

  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以外,部分站位化学需氧量、pH、溶解氧、重金属铅、锌也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全部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天津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含量,与2009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与2008年同期相比,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含量变化不大。

表2-1 2008-2010年海水主要污染物含量统计表

指标

时间

无机氮

(mg/L)

磷酸盐

(mg/L)

化学需氧量(mg/L)

石油类

(mg/L)

2008年5月

0.612

0.00427

1.35

0.0346

2008年8月

0.663

0.0116

1.67

0.0299

2008年10月

0.752

0.0469

1.37

0.0288

2009年5月

0.417

0.00318

1.29

0.053

2009年8月

0.469

0.00687

1.74

0.0469

2009年10月

0.392

0.0201

1.6

0.0408

2010年5月

0.549

0.0101

1.30

0.0352

2010年8月

0.474

0.0155

1.52

0.0342

2010年10月

0.476

0.0157

1.92

0.0358

  2.2沉积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天津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多氯联苯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小。

大港海域沉积物中滴滴涕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其他指标未出现超标现象。

  2.3生物质量状况

  2010年对天津近岸海域经济贝类(选择缢蛏、毛蚶、四角蛤蜊作为指标生物)的监测表明:

天津近岸海域经济贝类受到铅、砷、滴滴涕的污染,其中汉沽、塘沽、大港附近海域经济贝类体内铅含量均超过了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汉沽附近海域经济贝类体内砷和滴滴涕含量超过了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与2009年相比,天津近岸海域指标生物体内超标污染物种类有所减少。

除铅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他监测指标含量均有所降低。

  2.4海洋垃圾分布状况

  2010年5月在大沽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洋垃圾监测结果表明:

该海域的垃圾主要有木条、纸张、矿泉水瓶、食用油壶、废旧救生衣等,分属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木制品类、纸类3个类别。

垃圾大小在20.0厘米~60.0厘米之间,大多数垃圾大小在30.0厘米~40.0厘米之间。

  10月份对汉沽浅海贝类增养殖区进行了监测,未发现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碎片。

  海面漂浮垃圾主要来源于航运、捕鱼等海上活动,海岸人类活动也是漂浮垃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图2-5 5月份海洋垃圾调查现状

  2.5热电厂温排水监测

  2010年我局开展了热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试点监测工作,主要监测大港电厂温排水对附近海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及影响范围。

监测结果表明:

监测海域未发现温升大于2℃的范围,大港电厂温排水对海水温度没有明显影响。

  2.6重金属重点监控区监测

  2010年天津市首次开展了重金属重点监控区的监测工作,监控区包括5个入海排污口、2条入海江河、5个海水水质站位、8个海洋沉积物站位、3个生物质量站位,覆盖了天津大部分海域。

  结果表明:

各入海排污口及入海河流水体中各项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近岸海水中出现了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情况,主要超标项目为铅、锌和汞,超标比较严重的区域出现在北塘口附近海域;海洋沉积物中各项监测指标全部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未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监控区3个生物站位的生物体内铅含量全部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北塘口附近站位的生物体内砷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他重金属指标未超标。

图2-6 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污染指数变化图

 

3陆源污染物排放及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陆源污染物排海是造成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全面掌握我市陆源排污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2010年对辖区内的2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12个一般入海排污口和2条河流实施了监测。

  3.1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2010年共监测各类排污口14个,其中3个位于汉沽,5个位于塘沽,6个位于大港。

  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监测的排污口全部存在超标排放现象,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在部分排污口也出现了超标现象。

在重点排污口中,粪大肠菌群超标严重。

污染级别为A级的排污口1个,占排污口总量的7.1%,污染级别为B级的排污口1个,占排污口总量的7.1%,污染级别为C级的排污口6个,占排污口总量的42.9%,污染级别为D级的排污口6个,占排污口总量的42.9%。

污染状况较去年有明显加重。

图3-1 2010年天津入海排污口分类图

图3-2泰达市政排污口二现状              图3-3子牙新河排污口现状

  3.2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陆源污染物排海给近岸海域,尤其是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长期连续大量排污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已严重制约了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

  2010年天津市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北塘口邻近海域全部为劣四类水质,大沽排污口邻近海域60%以上海域为劣四类水质,其它符合四类水质标准。

监测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较少、密度较低。

表3-1 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排污口名称

海洋功能区类型

要求水质类别

实际水质类别

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北塘口

港口区、泄洪区

四类

劣四类

第二级(较好)

大沽排污口

港口区、航道区

四类

部分劣四类

第二级(较好)

  3.3主要江河入海污染物监测

  2010年对永定新河入海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结果表明,由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

全年监测化学需氧量瞬时浓度范围为40.0毫克/升~108毫克/升,总磷浓度变化范围为0.358毫克/升~2.13毫克/升,总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0.5毫克/升~21.0毫克/升。

其它项目未超标。

与2009年监测相比,化学需氧量、总氮含量有所增加,氨氮、石油类含量有所下降。

  2010年对潮白新河入海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结果表明,由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

全年监测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范围为40.0毫克/升~138毫克/升,总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77毫克/升~3.11毫克/升,总磷浓度变化范围为0.600毫克/升~1.58毫克/升。

其它项目未超标。

  2010年由两条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4.12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34564吨,占83.9%,营养盐6555吨(其中总氮5813吨),石油类52.3吨,重金属类11.6吨,有机污染物0.178吨。

 

4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健康状况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自2004年以来连续对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的鱼卵、仔鱼、水质、沉积物、生物等进行了调查监测。

  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始终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衡状态,水体污染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生物群落结构差。

持续大规模围填海工程使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导致许多重要的经济生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

图4-1生态监控区监测现场采样

  4.1水质状况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其中无机氮超标率为95%,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大港和汉沽附近海域。

监控区内部分海域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比失衡。

  4.2沉积物状况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内沉积物环境的各项监测指标均在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范围内,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大港和汉沽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YT),其它海域主要为粉砂质粘土(TY)。

  4.3生物状况

  调查共获浮游植物32种,数量较去年有所减少,密度范围趋于集中,整体密度呈降低趋势。

主要优势种为硅藻门的琼氏圆筛藻和格氏圆筛藻。

大型浮游动物的密度有所降低,种类数和生物量均略有增加,优势种为强壮箭虫,优势明显。

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和密度均呈增加趋势,主要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大同长腹剑水蚤和双壳类幼体,种类趋于集中。

底栖生物种类数量略有减少,但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增加,主要优势种为高塔捻塔螺、涡虫、长偏顶蛤和绒毛细足蟹,种类有所增加。

监控区内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较少,密度较低。

依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生物评价方法对生态监控区生物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

 

 

5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5.1海水增养殖区

  本年度对汉沽浅海贝类资源恢复增殖区进行了监测,该养殖区主要养殖生物为毛蚶、缢蛏等经济贝类。

监测期间水质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养殖生物缢蛏体内铅、砷、石油烃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5.1.1增养殖区水质环境状况

  2010年汉沽浅海贝类增养殖区海水主要受到无机氮污染,全年监测结果均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大部分航次的无机氮含量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活性磷酸盐含量较去年有所降低,只有一个站位出现轻微超标现象,其它监测项目未超标。

  监测海域水质富营养化较重,监测站位营养指数1)范围5月在0~3.20之间,8月份在1.50~3.68之间,10月份在1.48~6.23之间。

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生物密度增加,赤潮发生机率增大。

  根据《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评价指南》计算水质质量指数(WQI)为76.9,水质质量等级为较好,一般能满足养殖区需求。

  5.1.2增养殖区生物质量状况

  2010年增养殖区生物质量监测指标生物为缢蛏。

监测结果显示,8月份增养殖区内缢蛏体内铅、砷、石油烃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生物质量指数(OQI)为68.4,生物质量等级评价为较好。

——————————————————————————————————————————————————————————

注:

1)营养指数(E):

E=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06/4500。

公式中单位以mg/L表示。

如E≥1,则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5.1.3增养殖区沉积环境质量状况

  增养殖区内沉积物监测指标均未出现超标现象。

沉积物质量指数(SQI)为100,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优良。

  5.1.4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根据《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评价指南》,综合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状况,汉沽浅海贝类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为80.8。

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良好。

环境质量状况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5.2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

  2010年继续开展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工作。

在去年监测基础上,对监测站位进行了优化调整,首次实现了保护区陆地、水体监测区域全覆盖。

  对保护区内水质状况、地形地貌、植物分布现状和鸟类种类、数量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取了大量图片、视频和监测数据。

  监测结果显示:

七里海湿地区域、贝壳堤和牡蛎礁区域地形地貌与2009年相比无明显变化,植被分布状况基本稳定,保护区受外来干扰不明显。

七里海湿地核心区8号监测站位依然存在少量外来物种日本莵丝,但其数量、范围和长势都劣于2009年。

本年度共观测到鸟类18种,隶属8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种,与2009年相比鸟类品种和数量减幅较大。

  

图5-2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

  对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兴坨水库3个监测站位水环境、沉积环境和水生生物的监测结果显示:

部分水体中的总氮含量超过Ⅴ类水体标准,同时,营养型浮游动物萼花臂尾轮虫的大量存在表明七里海湿地部分水体已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5.3天津滨海新区资源开发示范监测

  为掌握围填海对滨海湿地及近岸生态系统影响状况,本年度开展了天津滨海新区资源开发示范监测工作,对海岛、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监测与评价。

  示范监测区域面临以下生态问题:

由于临港工业园区的建设,围填海面积增加,滨海湿地和滩涂面积大幅度减少;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海水中叶绿素-a含量较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较少,多样性指数较低,底栖生物种类较少,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偏低;海洋贝类受到铅、镉和滴滴涕的污染;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引发严重赤潮;海洋渔业资源匮乏。

图5-3 2003年与2010年10月天津海岸线对比

6土壤盐渍化状况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2010年天津市在4月份和8月份开展了盐渍化监测工作,设置了大神堂和蔡家堡两条断面。

监测结果表明,监测区域土壤盐渍化状况较重,属于典型盐渍化土壤。

  4月份监测区域盐渍化类型主要为硫酸盐型。

盐土区盐渍化程度为重盐渍化土,过渡区和非盐渍化区土壤盐渍化性质均为非盐渍化土。

8月份监测区域盐渍化类型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渍化程度为盐土。

与去年相比,过渡区盐渍化程度有所减轻,盐土区盐渍化程度无明显变化。

图6-1 4月份蔡家堡断面盐渍化区  图6-2 8月份蔡家堡断面盐渍化区

7海洋灾害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2010年天津市继续加大对海洋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力度,及时发布赤潮、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预警信息,有效降低了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

  7.1海洋赤潮

  2010年5月到10月天津市对汉沽赤潮监控区进行了高频率的监视与监测,开展常规监测12次,应急监测15次。

发布赤潮趋势预测11期,赤潮情况快报15期。

图7-1 夜光藻赤潮现场              图7-2 夜光藻镜下图像

  2010年天津所辖海域共监测到2次赤潮过程,分别发生于5月24日~6月12日和9月19日~11月3日。

第一次赤潮优势种为夜光藻,第二次赤潮先期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后期优势种转为尖刺菱形藻。

发现赤潮后,天津市海洋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赤潮应急监视、监测,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及时发布赤潮信息。

2次赤潮过程均未造成明显经济损失。

表7-1 2010年天津海域赤潮发生情况

发生时间

地点

持续时间

主要藻类

5月24日~6月12日

天津港航道以北至汉沽海域

20天

夜光藻

9月19日~11月3日

汉沽附近海域

46天

威氏圆筛藻-尖刺菱形藻

 表7-2 近几年天津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对比

年度

赤潮发生次数

主要赤潮种类

2007年

3

中肋骨条藻、球形棕囊藻、浮动弯角藻

2008年

1

叉状角藻、小新月菱形藻

2009年

3

中肋骨条藻、夜光藻

2010年

2

夜光藻、威氏圆筛藻-尖刺菱形藻

  7.2风暴潮、海浪

  本年度天津近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3次,海浪过程10次,发布风暴潮黄色警报6期,蓝色警报10期。

发布海浪蓝色警报27期。

  2010年9月7日14时29分,受冷空气影响,天津近岸海域出现了500厘米高潮位,超警戒潮位10厘米。

高潮时增水86厘米,最大增水89厘米。

由于预警及时,沿海各单位进行了有效防范,本次风暴潮过程并未造成较大损失。

图7-3天津港客运码头(2010-9-7)      图7-4 海河防潮闸(2010-9-7)

  7.3海冰

  2009~2010年冬季渤海发生较严重海冰灾害,我市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发布灾害信息。

本次海冰灾害发生时间早、发展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对海上航行和生产作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渤海湾流冰最大外缘线为30海里,主要以冰皮(R),莲叶冰为主,间有尼罗冰(Ni)和灰冰(G);固定冰以沿岸冰(Ci)和搁浅冰(Si)为主,固定冰最大堆积高度近2米。

冰期为44天。

  本年度海冰冰情为常年偏重,为近30年来最严重冰情,初步统计天津沿海经济损失110万。

图7-5 汉沽大神堂渔码头海冰状况         图7-6 南港工业区海冰状况 

8海洋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

来源:

国家海洋局      更新时间:

2011-05-25     

  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管理 2010年,天津市海洋局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管理工作创新,为海洋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在做好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工作的同时,编制了《海洋 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监测与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监督监测和监督检查工作体系。

对南港工业区、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临港工业区、临港产业区和滨海新城等重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实施监督监测,强化了海洋工程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