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547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docx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归纳doc

 

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

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者各有

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词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词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

 

典型咏史怀古地点:

1、金陵:

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

(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

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

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

③“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④南唐在中主李景的后期就面临周、宋的威胁,国势日弱,终至委靡不振。

这些没落小王朝的君臣,既不能励精图治,振作有为,即使还强欢作乐,苟且偷安。

李煜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

 

情声色,侈游宴。

南唐宋所后,他被俘到汴京,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于在九七八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⑤隋隋帝广建造的行。

《地》:

"淮南路,州江都,帝于江都郡置,号江都。

"《嘉一志》:

"江省州府古迹:

江在江都南二十里,隋大七年,帝升台子津,大燕百僚,建江于此。

福在甘泉北,隋城外离。

⋯⋯江都在甘泉西七里,故广陵城内。

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帝建。

⋯⋯十在甘泉北五里,

 

隋帝建。

《寰宇》:

十在江都北五里,阜苑内,依林傍,高跨阜,随城形置焉。

曰雁、回流、九里、松林、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光

汾。

"

垂:

《开河》:

"民有柳一株一,百姓争献之。

又令种,帝

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帝御笔写垂柳姓,曰柳也。

"句隋亡后,隋堤上只有柳依旧,暮哀。

隋1作者:

李商

乘南游不戒2,九重省函3?

春国裁4,半作障泥半作帆5。

 

此咏隋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帝任恣游,肆行无忌,且忠之士,遂伏下身之。

次二句取裁一事写其耗之巨,将一人与国、

与障泥和船帆比,突出帝之奢淫逸。

然而全无一之,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令人古事而思亡。

隋2李商

紫泉殿烟霞1,欲取城作帝家2。

玉不日角3,帆是到天涯4。

 

于今腐草无火5,古垂有暮6。

地下若逢后主,宜重《后庭花》?

 

【全部注】1.紫泉:

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避而改。

司相如《上林》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

此用紫泉殿代指隋

朝京都安的殿。

烟霞:

空有烟云。

2.城:

即广陵(今州)。

照有《城》写广陵。

二句意隋帝将安的殿置起来,又到州大建

行。

《隋·帝》:

"大元年三月,河南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渠,⋯⋯八月,上御舟幸江都。

"4.帆:

《开河》:

"帝自洛阳迁大梁,江淮州造大船五百只,⋯⋯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舳相,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不。

帆,香百里。

"何焯此句云:

"著此一,

直出狂王抵死不悟,方江都之,非偶然不幸,后半刺更有力。

"两句,如果不是李渊取了隋朝的政,广的船大概会游到天去了吧。

5.腐草无火:

《礼·月令》:

"腐草"。

古人以火虫是腐草化出来的。

《隋·帝》:

"大十二年,上于景征求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句采取夸的手法,帝已把火虫搜光了。

《隋》3恭尹

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不曾秋。

十年士女河骨,一笑君王里。

月下虹霓生水殿,天中管在迷楼。

繁往事邗沟外,起花无那愁。

[作者介]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德(今

属广)人。

清初人、法家。

幼其父邦彦抗清牲,他以逃匿得免。

 

父荫,南明桂王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桂王失败后,避迹隐居。

其诗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

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有《独漉堂集》。

[注释]谷洛通淮:

隋炀帝曾从河南洛阳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河南汜水南)引黄河水通淮河。

“以十年”、“一笑”两句:

首句意谓炀帝在位十多年,因开运河,造龙舟东巡,使无数百姓为服役死于非命;次句言隋炀

帝曾揽镜自照,对萧后说:

“好头颈,谁当所之?

”喻炀帝死期不远。

“月下”、“天中”两句:

首句言灯影如虹霓起自龙舟(即水殿);次句言如在天上奏乐的

弦管出于迷楼。

无那:

无奈,无可奈何。

⑥乌衣巷、朱雀桥: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⑦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

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

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

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

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二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都成

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

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

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

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

《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

相》《八阵图》等。

⑶中晚唐咏史怀古诗:

咏史诗辉煌的顶峰是中晚唐。

着唐帝国迅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六朝朝兴夕败,隋帝国短暂的辉煌等

旧事,犹如巨大的阴影时时笼罩在诗人们头上,给他们的咏史怀古留下了更宽阔

的天地。

诗人们通过怀古,或警策当朝统治者(借古鉴今),或感叹唐帝国江河日下(借古伤今),或抒发自身在覆巢之下的忧畏之情(借古抒怀)。

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其他,《长恨歌》(白居易)、《连昌宫词》(元稹)、《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塞

下曲》(李益)、《过华清官三绝句》、《过乌江亭》(杜牧)、《隋宫》、《贾

 

生》、《马嵬》(李商隐)等咏史佳作,它们都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上品。

在中晚唐怀古诗人中,最突出的当数李商隐和杜牧。

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国

势衰微,生活在这个时代,诗人往往选取历史上突出的亡国乱政的皇帝(甚至包括本朝的唐玄宗)以托讽,对他们的贪欲、无视历史教训终于自亡其国的事实加

以讽刺揭露,借史实以警世人,他们堪称中国咏史怀古诗人中的圣手。

三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

苏轼《念奴娇o赤壁怀古》借咏

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

周邦彦《西河o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

前人诗句。

北宋百年间虽然出现了《明妃曲》、《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题李愬画像》(惠洪)、《绝句·生当做人

杰》(李清照)等名篇,但更多的咏史之作已少见唐人咏史诗精辟的见解、深刻的嘲讽。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

如辛弃疾《南乡子o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o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

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陆游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宋金对峙最激烈之时,北宋亡覆不久,创痛仍在,南宋仍有收复失地之心。

值此际,辛、陆二人登高临远,怀古感今之作便应运而生,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我来吊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读史》、《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入翟塘登白帝

庙》、《游诸葛武侯书台》(陆游)等,都是脍灸人口的咏史佳作。

南宋灭亡前后,咏史诗坛上还有一次冲击波,汪元量、文天祥、刘辰翁、张炎诸人,或为

挽狂澜于既倒而尽最后之力,或面对破碎山河、异族横行而默洒遗民之泪。

他们的咏史之作,虽也不乏壮志难酬的愤慨,但更多的却是国破家亡的忧伤与无奈,

给中国咏史怀古诗添加了一道清冷与悲怆的哀光。

与两宋同时的辽、金诗坛,诗作本是不多,咏史诗更少,其中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西园》、《赤

壁图》及移刺霖的《马丽山有感》等可称佳品。

元诗成就虽显逊色,但元代诗坛却热闹非凡,仅诗就留下三万多首,还有大量的词、曲。

元代诗歌(包括词、曲)是独特的。

为了限制汉人参政,从元太宗九年(1237)起,废除科举近80年,使得想以科举进身的读书人失去了希望,地位也直线下降;另外,元代前期

诗人大多由宋、金入元,有浓重的遗民色彩。

因此,元代咏史诗一方面时时流露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元曲上),感叹世道无常、叹世刺时、弃世归隐的作品明显增多,语言调侃,表露出作者看破红尘、消极灰暗的

心态。

前者以耶律楚材的《过沁园有感》、方回的《宋理宗书宫扇》、《白沟》,赵孟兆页的《岳鄂王墓》等为代表;后者以马致远的《双调·拨不断》(子房鞋,买臣柴)、贯云石的《双调·殿前欢》(楚怀王,忠臣跳入汩罗江)、张养浩的

《中吕·普无乐》(楚离骚,谁能解)等为代表,在历代咏史诗中独树一帜。

明代咏史诗作前接宋元、后启清朝,诗歌大家中不乏咏史高手。

明初的刘基、高启,中期的李梦阳、王世贞、何景明,晚期的陈子龙、顾炎武、屈大均等,都

写了不少咏史名篇。

明代咏史诗题材更加广泛,从先秦到宋元都是吟咏的对像,其中明末诸家之诗,感情忧为深沉。

清代是继晚唐之后的咏史诗的又一高峰。

清初一度屈节仕清的大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等,由于特殊的遭际,其咏史怀古之作曲折地反映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内心的痛楚。

而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龚自珍和清末变法维新时期的黄遵宪、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咏史之作更是借历史而发忧国之思与强国之愿。

像吴伟业的《过淮阳有感》、黄景仁的《秦淮》、龚自珍的《咏史》、黄遵宪的《田横岛》、《京师》、康有为的《秋登越王台》等,都是很有影响的咏史诗力作。

四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

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

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

多维的时空组合。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

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

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

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

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

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

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相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

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

感。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

概。

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

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

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

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

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

“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五.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以燕栖旧巢唤起

 

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

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

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

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

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

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

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

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

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

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有用典的,如《念奴娇o赤壁怀古》。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

李白的《越中揽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