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21803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docx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反映对比较调皮的孩子的监管面临各种困难。

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偏大,和监护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

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也反映,在对一些留守儿童管理上存在困难。

第一,日常行为问题。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57.6%的人有过失行为,35.2%的人有说谎行为,7.4%的人有偷窃行为,30.6%的人有攻击行为,41.3%的人有破坏行为[4]。

初中阶段的男生行为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主要有:

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因失去父母监管,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

一些留守的“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5]。

第二,学习行为问题。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1]。

就考试及格率这一指标,留守儿童只能达到60%,少于普通学生27%,而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6]。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

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内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

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7]。

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父母进城务工和经商的确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实际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作了分析和归纳。

1.自我认识存在“盲区”

有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索时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

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容易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父母;就不同性别的孩子来说,女生的内心更脆弱敏感,对父母的思念更强,更容易期盼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遇到困难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他人求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留守儿童心理、性格等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有偏差,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也有偏差。

与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不如前者。

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不够,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

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而,在缺乏父母关爱的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8]。

2.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每个家庭内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

然而,如今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大面积的“缺位”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只有假期、重大节日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几乎与孩子没有多少交流。

许多父母认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而不把孩子也作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加以看待,进行两个独立个体间的交流。

在家庭的一方外出后,单亲监护人往往面临很重的劳动负荷,身心的压力和较低的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照顾、教育的耐心和方式。

因而,面对问题时,他们不是给予正确的引导、找出原因,或者找老师出主意、想办法,而是责骂,这样往往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使孩子不愿意同他们交流。

被祖辈照顾的孩子中,由于隔代监护人年老体衰、文化程度低,对留守儿童生活照顾不理想,行为管教少,思想沟通少,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当,不懂得帮助留守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缺乏监督和辅导能力,难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作为监护人的亲戚或邻居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上的需求关注较少,他们不会象对自己的儿女那样管束和教导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自己也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无法顺畅地和监护人沟通思想感情。

另外,留守儿童自我监护时,他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应付家庭的劳动负担,另一方面要兼顾自己的学习,往往感觉身心疲惫,他们主要靠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稍有不慎便会滑向“问题儿童”的行列[9]。

3.学校教育存在“困区”

在农村,尽管有些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加上师资力量原本就薄弱,老师很难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如此多的留守学生。

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

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

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太差。

在住校生中,留守儿童不足一半。

由此,学校不便管理那些住校外的孩子们,而监护人对他们的教育又很有限。

这样,就在学校和监护人之间形成一种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使留守儿童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另外,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7]。

4.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使这种压力落到流动者身上,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而现在倍受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与此同时,保障农民工及其留守子女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不完善。

如相关的教育政策,没有给农村打工者理性决定其子女是随带还是留守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同时,政策中有关收取借读费和杂费的规定,为部分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高收费和多收费提供了政策保护。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地方相继取消了收取借读费的规定,但某些学校却打着别的旗号继续收取高额费用,以此种方式接收外地孩子。

如此这般,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利得不到相应地保障。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中个体经营制度不完善,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诱惑很大,使其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都极易受影响。

而犯罪分子趁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法定人监护状态,故意接近他们,对其进行威胁恐吓或诱其犯罪,因而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有些犯罪分子还利用传媒网络,宣传暴力、色情等来误导儿童,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10]。

由上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没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没能发挥好各自的功能。

因此,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等正常化。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需要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笔者也就这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留守儿童自身

由于幼儿主要是被动地适应外界,几乎很难涉及到认识自我以至完善人格的问题,所以这一方面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提出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自身已有了相对理性的认识,能发现自己想法和行为方面的不足,从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一,发展积极的情感。

留守儿童应积极探索,以促进自身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发展,并尽量进入并适应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培养高尚的情操。

还可通过帮助、关心、爱护别人,为自己创造情感表现和情感调控的条件,培养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

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保证自身情感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二,塑造良好的性格。

留守儿童应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性格就会自然受到熏陶,表现出乐观、坦荡、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他们还应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行性格的学习与磨练,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留守儿童还要重视在实践中磨练性格,学习实践、生产实践都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特别要注重在艰苦生活中,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生活品格,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留守儿童应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以此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形成良好的群体风格,以帮助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加速性格的强化与改造。

第三,培养正确的行为观。

留守儿童要提高辨别自身和他人行为正确性的能力,学习并采取正确的、符合自己年龄段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

留守儿童应该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另外,他们还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所创造的条件,抓住那些参加活动、经受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实践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总的来说,留守儿童应培养一种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逐步产生正确的行为观[8]。

2.家庭方面

第一,亲子之间常沟通。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

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

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

同时如果经济允许,应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二,选好托管对象。

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

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

第三,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如不要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应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为子女提供一个较为安静、不容易分心的学习环境;外出前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联系,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在外时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11]。

3.学校方面

因为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丰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具备教育专业的基本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成为了农村中小学的当务之急。

提高人口素养、传播先进文化是学校应尽的社会义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在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性作用,积极探索教育新路,勇于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

课余时,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

除此之外,学校应多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机会,这样会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多关注、鼓励和帮助,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师应以鼓励为主。

并且,还要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学校应采取综合措施去处理。

如加强寄宿管理,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还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育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1]。

4.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第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

在我国,社会组织尚欠发达,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12]。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他们由于受自我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缺乏、学校教育不足和社会关注较少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健康和行为问题突出。

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祖国未来的建设,因此必须发挥所有影响因素的功能,即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协调合作,预防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