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7682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 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 5.docx

苏教版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5

生物的进化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C.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答案】A

【解析】基因与性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果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一对性状,则后代可能只有2种表现型,A错误;物种形成三个环境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发生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而非同源染色体间交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显性性状为0.36,所以隐性性状为0.64,用A和a表示,即aa=0.64,所以a为0.8,A为0.2,杂合子Aa=2×0.8×0.2=0.32,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名师点睛】1、物种包括各个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种的多个不同种群,范围较大,而种群是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范围较小。

2、因地理隔离造成两个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应为同一个物种,仍能进行交配繁殖产生后代.但地理隔离不一定是高山、河流的阻隔,丙个池塘中的鲤鱼也存在地理隔离。

3、判断是否是同一物种,不能只看能否杂交,还要看杂交后代是否可育,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马和驴等。

4、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沦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新物种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后,方可成立,所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2.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用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株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

由此无法推断出()

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

B.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C.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D.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十字花科植株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可见芥子油苷不会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B错误;菜青虫能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说明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C正确;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D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

【考点定位】共同进化

3.DNA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头叶猴进化而来的,为三个不同物种。

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自然选择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

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等位基因

D.新物种的形成体现出自然选择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B正确;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相对性状,C错误;自然选择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

4.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

7,9:

6:

1和15:

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将分别是1:

3,1:

2:

1和1:

1

B.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将保持不变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均变小

D.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都属于无籽果实,但无籽西瓜不可育,其无籽性状不能稳定遗传,而无籽番茄的无籽性状则能遗传下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如果具有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

7,9:

6:

1和15:

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将分别是1:

3,1:

2:

1和3:

1,A错误;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则Aa占48%,因此A的基因频率=16%+48%÷2=40%,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B正确;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由于该单倍体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育,不会结出稻穗,C错误;无籽番茄与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不同,无籽番茄是采用了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无籽性状不能遗传下去;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籽性状能遗传下去,D错误。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

(1)在基因自由组合中,9:

3:

3:

1有多种变式,同时测交比例1:

1:

1:

1也有多种变式.当变式为15:

1时,即表示只有双隐性纯合的表现为隐性,其它均为显性,因此测交的结果比例应为3:

1。

(2)在一个随机交配,并且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保持相对稳定。

(3)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水稻,并且该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植株特征:

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4)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利用此原理可以培育无籽果实(如无籽番茄等)。

染色体变异可以应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如培育无籽西瓜)。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所有生物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C.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次生演替

D.海洋生态系统无机环境条件相对陆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

【答案】D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B错误;火灾后的森林出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错误;海洋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条件比较稳定,生物变异的频率大大低于陆地,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D正确。

6.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和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都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具体体现,①②正确;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导致不能产生后代,属于生殖隔离,③正确;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说明存在生殖隔离,④正确。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殖隔离。

7.下列有关于育种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C.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工程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加快育种进程,B正确;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生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育种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在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的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B错误;物种的形成过程:

突变和基因重组通过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再经过不断累积,基因库的差别(地理隔离也会导致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出现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

由此可见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C正确;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不同生物生殖隔离一旦形成且可育,说明新物种诞生,D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特别提醒: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种群是否进化就是以此为标准;环境条件对生物个体表现型进行选择,对生物个体的变异方向没有直接影响,变异始终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却是定向的。

9.生物在发生进化时()

A.总是适应环境的B.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自然选择总是正向的D.生物的变异总是有利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时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选B。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有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

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如此周期性地变化而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为抗药性个体)。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用农药防治害虫时,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是因抗药性害虫繁殖能力增强

D.害虫的敏感性基因频率逐年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A错误;出现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图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基因的频率增加,是环境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作用的结果,C错误;由图可知,不抗药基因的个体耐寒冷,具有抗药基因的个体不耐寒冷,这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不同,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或正确结论的能力以及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1.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错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一个基因可以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因此基因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突变了的基因可能是隐性基因,也可能是显性基因,B、C项错误;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

下列哪项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A正确;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A错误;B.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种群大小、是否自由交配、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B错误;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这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C正确;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之间的种群特征,D错误。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

易错点拨:

有关基因频率计算的三点提醒

提醒1:

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为:

该基因总数/该等位基因总数×100%。

提醒2:

当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时,等位基因总数不是总人数乘以2,而应该先单独求出女性和男性分别含有的基因数再相加。

提醒3:

满足下面5个条件:

“种群非常大;雌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没有自然选择;没有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即没有发生进化,可以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

遗传平衡定律的公式:

设p是基因A的频率,q是基因a的频率,则(p+q)2=p2+2pq+q2=1。

14.有关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③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亲子代间基因的传递规律

④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新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①正确;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②正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亲子代间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传递规律,③正确;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进化,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④正确;所以选B。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5.生物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B.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选B。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

16.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

A.染色体变异B.随机交配C.自然选择D.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染色体变异会使基因的数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项错误;随机交配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也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B项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对基因频率有影响,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  B.30%,42%C.70%,21%D.70%,4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故A基因频率为:

(55×2+30)/200=0.7,a基因频率为0.3,Aa基因型的频率为:

2×0.7×0.3=0.42,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8.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

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

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0.64和0.36B.0.36和0.64

C.0.50和0.50D.0.82和0.18

【答案】A

【解析】就这对等位基因Aa来说,每个个体含有两个基因,因此30000个人共含有60000个基因;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则蓝眼人的基因组成是aa,褐眼人的基因组成是AA、Aa,又知蓝眼的人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则A基因的数量是12000×2+(26400-12000)=38400,基因频率为38400÷60000=0.64,a基因的数量是3600×2+(26400-12000)=21600,基因频率是21600÷60000=0.36。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19.一些动物如蜈蚣、海螵蛸、蝎子等都是重要的动物药材,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A.科研价值B.直接价值C.间接价值D.潜在价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生物的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美学鉴赏等价值;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维护上的价值,潜在价值是尚未发现的价值。

动物的药用价值是直接价值,答案选B。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0.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

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

如下表。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

频率为6%

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

殖隔离,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地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80%+18%×1/2=89%,B地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2%+8%×1/2=6%,A项正确;A、B两地的桦尺蠖直接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所以仍属于同一物种,故B项错误,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环境污染严重,黑色的桦尺蠖个体数量多,控制黑色的S基因频率较高,而B地是闭塞的山区,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浅色的桦尺蠖个体数量多,控制浅色的s基因频率较高,由此可推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C、D项正确。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综合题

21.大豆植株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黄色。

深绿色和浅绿色植株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相同,而黄色植株会在幼苗阶段死亡。

(1)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的细胞中含有两个A基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为AA的植株,正常光照下茎叶为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茎叶为黄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深绿色植株给浅绿色植株授粉,其后代成熟植株中,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其中深绿色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批浅绿色植株(P),经相互授粉随机交配得到F1,成熟的F1植株经相互授粉随机交配得到F以相同的方法得到Fn。

①F2成熟的植株中,浅绿色植株所占的

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②在如图坐标中画出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

随繁殖代数变化的曲线。

【答案】

(1)细胞正在分裂,DNA进行了复制(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或发生了基因突变

(2)光照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3)AA和Aa(全对的分)1/2

(4)①1/2

②曲线如图4分。

评分标准:

描点3分,其中起点P在1/2(1分);

F1在1/3(1分)F2在1/4

F3在1/5终点接近0(1分);

连线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的细胞中含有两个A基因,可能的原因是细胞正在分裂,DNA进行了复制或发生了基因突变。

(2)不同条件下,植物的表现型不同是环境影响了基因的表达则基因型为AA的植株,正常光照下茎叶为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茎叶为黄白色,原因是光照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3)如果让深绿色植株AA给浅绿色植株Aa授粉,其后代成熟植株中,基因型为AA和Aa(全对的分)其中深绿色植株的比例为1/2。

(4)①浅绿色植株相互授粉随机交配得到F1的成熟植株为1/3AA、2/3Aa,F1的成熟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2/3,a基因的频率为1/3,F2中AA占4/9,Aa占2×1/3×2/3=4/9,aa占1/9,成熟植株中浅绿色植株所占比例为1/2.

②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为1/2,F2的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为1/4.

考点: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2.(2015秋•上饶县校级月考)如图为一聋哑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其中只有一个患者的母亲(表现正常)在怀孕期间服用了雷米封,该患者是由于雷米封中毒引起的耳聋,是体细胞遗传物质变异,不遗传.其余患者均符合该遗传病的正常遗传.

(1)根据上述信息判断,由于雷米封中毒导致聋哑的患者为号个体,雷米封导致的体细胞变异类型可能为.

(2)图中所示聋哑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图中个体一定为杂合子.

(3)如果图中9与10结婚,他们的后代患聋哑的概率为.

【答案】

(1)7基因突变(或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常染色隐形遗传5、6、10

(3)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系谱图:

图示为耳聋遗传的家族系谱图,中只有一个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了雷米封,导致患病,而图中7、9有病,其父母都正常,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

解:

(1)系谱图中有两处特征片段表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1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