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6844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x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学年高三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三9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2.如图表示人体唾液腺细胞中的某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②与⑥是同种物质

B.若②中A+U占36%,则①对应片段中G占32%

C.图中的⑤可能对淀粉水解起催化作用

D.图中④携带的氨基酸密码子为UCA

3.玉米(2n=20)花药离体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

下图是该诱导过程某时段细胞中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加倍

B.a-b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C.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4.下图中a、b、c表示一条染色体的一个DNA分子上相邻的3个基因,m、n为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a、b、c中若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必然导致a、b、c基因分子结构改变

B.m、n片段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

C.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D.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基因a、b、c不一定都能表达

5.盐酸吗啉胍(又名病毒灵,英文缩写ABOB)能抑制与病毒有关的DNA和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NA病毒增殖时,DNA中碱基之间的氢键会发生断裂

B.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脱氧核糖核苷酸依次连接形成RNA

C.可通过向普通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ABOB试剂培养病毒,进而研究ABOB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

D.ABOB作用于基因表达的翻译阶段,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

6.下图为某种动物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2。

现用一只显性雄性个体与多只隐性雌性个体杂交,不考虑突变。

下列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对该基因的位置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Ⅱ—2上

B.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

C.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Ⅱ—2上

D.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

二、综合题

7.研究人员对珍珠贝(AaB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甲图为其细胞分裂一个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

乙图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_,该细胞中含有_________个染色单体。

其对应于图乙中__________类型细胞,该细胞中a基因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________类型细胞中,其机理是___________。

(3)若甲细胞继续分裂,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子细胞,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若其他细胞正常分裂,则与这个子细胞同时产生的其他三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

8.如图是甲(A、a)、乙(B、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个体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类型是__,人群中出现甲病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个体Ⅲ﹣9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其致病基因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个体。

(3)个体Ⅳ﹣10为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

三、实验题

9.某多年生植物种皮灰色和白色分别用D、d表示,腋生和顶生分别用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现将亲本灰色腋生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色顶生:

白色腋生:

灰色顶生:

灰色腋生=1:

3:

3:

5。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和d、R和r均为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________

(3)已知通过受精作用得到的各种基因型的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

为研究子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有人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

亲本产生的DR雄配子不能受精;假说二:

亲本产生的DR雌配子不能受精。

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测交实验分别证明两种假说是否成立。

(写出简要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

a.支持假说一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支持假说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西瓜长蔓对短蔓为显性性状。

目前发现,控制短蔓性状的相关基因有4种,即短蔓基因a、b、e、f,且独立遗传。

短蔓西瓜有两类,一类为由其中2对短蔓基因控制的双隐性类型;另一类为由1对短蔓基因控制的单隐性类型。

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短蔓西瓜品种,并初步进行两个遗传实验如下:

实验一,将该短蔓西瓜与纯合长蔓西瓜(AABBCCFF)杂交,F1自交,观察分析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二,将该短蔓西瓜与另一短蔓西瓜(aaBBEEFF)杂交,观察分析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请回答:

(1)依据实验一的结果,可进行判断的问题是__________(填写下列字母)。

A.短蔓西瓜的基因型是什么B.短蔓性状由几对短蔓基因控制

(2)实验二的结果为:

子代皆表现长蔓:

研究人员又将该短蔓西瓜与实验二的子代长蔓西瓜杂交,结果为长蔓:

短蔓=1:

1。

据此能否确定该短蔓西瓜的基因型,说明理由。

11.(生物技术实践)

科学家发现家蝇体内存在一种抗菌活性蛋白,这种蛋白质具有极强的抗菌能力,受到研究者重视。

(1)分离该抗菌蛋白可用电泳法,其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______、大小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的________不同而实现分离。

(2)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检验该蛋白的抗菌特性。

抗菌实验中所用培养基中的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细菌生长提供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分别在加入和未加入该抗菌蛋白的培养基中接种等量菌液。

培养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种培养基中菌落的_____________,确定该蛋白质的抗菌效果。

(4)细菌培养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和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对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进行_____________处理。

参考答案

1.B

【分析】

(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

【详解】

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

C、不同的细胞里面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生殖细胞是活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理活动,与此相关的基因都需表达,并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C错误;

D、X和Y为同源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X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也就是说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各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明确减数分裂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明确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

2.C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人体唾液腺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的②与⑥都是mRNA,A项正确;

B、若②中A+U占3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①中A+T占36%,则C+G占64%,因此其对应片段中G占32%,B项正确;

C、图中的⑤为多肽链,还不具有生物活性,需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C项错误;

D、密码子是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图中④tRNA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UCA,D项正确。

故选C。

3.D

【分析】

据图分析,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为单倍体有丝分裂前、中、后过程;ef段表示二倍体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

【详解】

A、由于经过了秋水仙素的处理,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所以c-d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a-b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正确;

C、e点后的细胞为纯合体,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C正确;

D、f-g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D。

4.C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必须是DNA中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详解】

根据基因突变的概念可知,图中基因a、b、c中若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必然导致a、b、c基因分子结构改变,A正确;m、n不具有遗传效应,为非基因片段,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图中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错误;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即图中基因a、b、c不一定都能表达,D正确。

【点睛】

易错点:

基因突变不是DNA分子任一片段的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改变都会引起基因的分子结构改变,因为DNA中存在非基因片段。

5.A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A、DNA病毒增殖时,DNA进行复制,解旋时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A正确;

B、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

C、病毒只能寄生要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C错误;

D、ABOB能抑制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的活性,是作用于基因的复制与转录阶段,D正确。

故选A。

【点睛】

6.D

【详解】

设相关的基因用B和b表示。

依题意可知:

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的非同源片段Ⅱ-2上,则一只隐性雌性个体(XbXb)与一只显性雄性个体(XBY)杂交,后代雌性(XBXb)为显性,雄性(XbY)为隐性;若该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上,则一只隐性雌性个体(XbXb)与一只显性雄性个体(①XBYB或②XBYb或③XbYB)杂交,后代①雌性(XBXb)和雄性(XbYB)均为显性或②雌性(XBXb)为显性、雄性(XbYb)为隐性或③雌性(XbXb)为隐性、雄性(XbYB)为显性。

综上分析:

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Ⅱ-2上或位于片段Ⅰ上,A、B项错误;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不可能位于片段Ⅱ-2上,而是位于片段Ⅰ上,C项错误,D项正确。

7.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8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A、a基因的这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B、Ab、ab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无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就是第二次分裂前期。

乙图中a细胞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中染色体∶核DNA=1∶2,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或者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细胞中染色体和DNA都与体细胞相同,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细胞中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且DNA是染色体的两倍,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e细胞中染色体和DNA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对应于乙图的d细胞,其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该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了等位基因A、a,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2)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可能发生在图乙中的b细胞中,其机理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甲细胞处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其继续分裂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子细胞,其原因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A、a基因的这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若其他细胞正常分裂,则与这个子细胞同时产生的其他三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B、Ab、ab。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需要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突变BBXaY或BbXaYⅠ﹣11/32

【分析】

从图上分析5、6不患病,生个8患乙病女儿,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和4无甲病,生出7患甲病男孩,且3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

(1)甲病的遗传病类型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出现甲病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2)5和6不患病,生出8患乙病,9患甲病,所以9的基因型可能是BBXaY或BbXaY,其致病基因最终来自与1号个体。

(3)7的基因型可能是1/2BbXaY、1/2BBXaY,8的基因型可能是1/2bbXAXa,1/2bbXAXA,只有1/2BbXaY和1/2bbXAXa能生出同时患有两种病的女孩,概率为1/2×1/2×1/2×1/4=1/32。

【点睛】

本题熟识伴X隐形病的遗传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遵循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且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以亲本灰色腋生为父本与白色顶生为母本测交:

测交后代白色顶生:

白色腋生:

灰色顶生=1:

1:

1(或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以亲本灰色腋生为母本与白色顶生为父本测交:

测交后代白色顶生:

白色腋生:

灰色顶生=1:

1:

1(或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

【分析】

两对或多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9:

3:

3:

1的比例,题中的1:

3:

3:

5,说明子代中双显性个体中有4份不存在,需要根据假说分别设计实验探究。

【详解】

(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灰色和白色、腋生和顶生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所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且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3)假说提出两种可能:

DR雄配子不能受精或DR雌配子不能受精。

故要用亲本灰色腋生为父本与白色顶生为母本测交证明假说一,父本产生DR、Dr、dR、dr四种雄配子,母本只产生dr雌配子,若DR雄配子不能受精,则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或测交后代白色顶生:

白色腋生:

灰色顶生=1:

1:

1;用亲本灰色腋生为母本与白色顶生为父本测交证明假说二,因父本只产生dr雄配子,灰色腋生能产生DR、Dr、dR、dr四种雌配子,若DR雌配子不能受精,则测交后代没有灰色腋生个体或测交后代白色顶生:

白色腋生:

灰色顶生=1:

1:

1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B不能子代皆表现长蔓,说明该西瓜短蔓性状不由基因a控制;长蔓:

短蔓=1:

1,说明该西瓜短蔓性状由1对短蔓基因(可能为基因b或e或f)控制;该西瓜短蔓性状不论由基因b或e或f控制,其与实验二的子代长蔓西瓜杂交的结果也为长蔓:

短蔓=1:

1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学探究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应用能力。

(1)实验一中是将该短蔓西瓜与纯合长蔓西瓜(AABBCCFF)杂交,F1自交,通过分析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判断出短蔓性状由几对短蔓基因控制。

如果是2对短蔓基因控制的双隐性类型,在F2中会出现15:

1的分离比,如果是1对对短蔓基因控制的双隐性类型,在F2中会出现3:

1的分离比,故B正确。

(2)在实验二中将该短蔓西瓜与另一短蔓西瓜(aaBBEEFF)杂交,子代皆表现长蔓,说明该西瓜短蔓性状不由基因a控制,而又将该短蔓西瓜与实验二的子代长蔓西瓜杂交,结果为长蔓:

短蔓=1:

1,说明该西瓜短蔓性状由1对短蔓基因(可能为基因b或e或f)控制的,但无法确定该短蔓西瓜的基因型,因为该西瓜短蔓性状不论由基因b或e或f控制,其与实验二的子代长蔓西瓜杂交的结果也为长蔓:

短蔓=1:

1。

11.电荷(带电情况)迁移速度碳源氮源数量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灭菌

【详解】

(1)电泳法分离蛋白质,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电荷、大小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2)牛肉膏和蛋白胨中蛋白质较多,可作为碳源和氮源。

(3)加入抗菌蛋白的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应该不能生长或生长很少,未加入抗菌蛋白的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应该能生长,菌落较多。

(4)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都能使接种的菌种在固体培养上充分分散,对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进行灭菌处理,是为了防止细菌扩散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