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153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docx

输变电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细则

绿色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签审页)

 

批准:

(总监理工程师)年月日

 

编写:

(专业监理工程师)年月日

 

1.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分析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溪洛渡右岸电站送电广东±500kV同塔双回直流输电工程昭通±500kV换流站110kV站用电外接电源配套工程。

根据系统规划及本工程实际情况,导线截面为95mm2,采用单回路架设,线路起于220kV盐津变电站北侧的110kV出线构架,线路全长约20.235kV,其中电缆线路0.16kV,架空线路20.075km,全线按10mm冰区设计。

主要工程量有:

220kV盐津变站备用间隔改造,包括扩建间隔土建工程、扩建间隔电气工程两部分;110kV盐津变电站至换流站的输电线路,包括架空电力线路工程、电缆线路工程两部分。

1.1.1.220kV盐津变电站扩建一回110kV出线间隔:

本工程使用220kV盐津变电站盐江Ⅰ回与北津Ⅱ回之间的备用间隔扩建一回110kV出线间隔。

220kV盐津变电站110kV配电装置采用双母线带旁路母线的接线方式,扩建间隔内出线构架在一期工程中已完成,本期工程需增加间隔内设备及设备基础和支架,设备配置按一期工程,并要求符合《云南电网电气设备装备技术原则》的要求。

1.1.2.电缆线路部分:

由于220kV盐津变电站出线线路走廊紧张,采用架空出线至N1#双回终端塔(与北津Ⅱ回共塔),采用电缆引下后,平行盐津变电站北侧围墙敷设,穿越北津Ⅱ回,10kV线路、北津Ⅰ回与盐铜Ⅰ回双回110kV线路,至新建N2#电缆终端塔,电缆引上,改用架空方式架设。

1.1.3.架空线路部分:

线路起于220kV盐津变电站北侧出线构架,止于昭通±500kV换流站110kV站用电外接电源进线构架(其中N1#至N2#采用电缆敷设),架空线路20.075km,除N1#利旧与北津Ⅱ回共塔外,全线单回路架设。

1.2工程特点分析

1.2.1.扩建间隔土建工程、扩建间隔电气工程利用220kV盐津变电站备用间隔扩建。

220kV盐津变电站除本期扩建间隔以外,其他设备、设施已建成。

本期扩建间隔设计宜与一期统一、配套、兼容,以方便运行、管理。

本期工程主要工作量是增加间隔内设备及设备基础、支架,相对来说工作量也较少。

1.2.2.电缆线路工程电缆通道紧张,选择性较差。

220kV盐津变电站的出线线路走廊紧张,无法架设架空电力线路,为解决此问题,N01终端塔至N02塔之间采用电缆下地敷设其,中N01利用旧塔备用横担架设。

电缆沿N01至N02直线敷设,新建CFRP双壁波纹碳素管直埋电缆110m,电缆终端井2口。

1.2.3.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是本工程主体工程,是绿色施工控制的重点内容。

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投资占本工程的93%,线路长20.075km,跨越林区13km;新建铁塔及基础55基。

架空电力线路工程相对于其他单位工程来说,施工点数多,涉及范围广,是本工程用地、耗能、耗水及材料、设备使用的大头,为本工程绿色施工控制重点。

2.编制依据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GB16203-1996)

《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4790-200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50227-200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GB/T13730-2002)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

《220kV~500kV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DL/T5155-2002)

《220kV~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05)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5222-2005)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352-2006)

《220kV~500kV变电站电气技术导则》(Q/CSG10011-2005)

《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十八号)

《南方电网110kV~500kV变电站标准设计(2011版)》(南方电网基建部)

3.绿色施工监理控制目标

结合南方电网公司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现状,结合建设和运行需求,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将绿色施工理念融入到电网工程建设中,促进3C绿色电网的建设和发展。

统筹考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因素,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及设备材料选型、积极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等措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4.绿色施工监理重点控制工作

4.1.设计方案优化

工程设计需统筹考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因素,坚持经济适用原则和全生命周期效益最优原则,合理控制费用,力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工程开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监理项目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预检,审查内容应包括设计方案是否符合“3C绿色电网”要求,并形成《施工图纸预检意见》(JZL5)。

在施工图纸会检会议中提出监理意见及优化建议,在会议确认后,督促优化方案的落实及实施工。

施工过程中,如发生设计变更,应审查是否符合绿化施工要求。

工程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4.1.1.扩建间隔土建工程、扩建间隔电气工程设计

扩建间隔土建、电气工程设计应与220kV盐津变电站一期工程配套、兼容、统一;以方便运行、管理,减少备品、备件数量,减少运行、维护成本。

4.1.2.电缆线路工程

●路径选择:

电缆线路路径应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环境影响、电网规划、线路长度、施工和运行要求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确保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敷设方式:

电缆敷设方式应综合考虑电压等级、输送容量、最终规模、施工及运行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电缆型式及截面:

电缆宜选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XLPE)电缆。

●接地方式:

单芯电缆金属护套不宜采用两端直接接地的接地方式。

●电缆附件:

在满足生产、运输、施工及感应电压要求的前提下,宜尽量增大电缆盘长,减少接头数量。

4.1.3架空线路

4.1.3.1.线路走廊

●在同一个高压走廊内的输电线路,应统筹规划,科学利用走廊资源。

原则上单回路宜采用紧缩型、双回或多回线路宜同塔架设,并结合电网规划、负荷增长等因素选用大截面、大容量导线,提高单位走廊宽度的输送容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结合建设运行特点选择杆塔型式,压缩线路走廊宽度,走廊拥挤地段宜采用绝缘子串V型布置、导线垂直排列等占用走廊较窄的杆塔型式。

4.1.3.2.路径选择

●线路路径应综合考虑电网规划、城镇规划、环境保护、线路长度、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交通条件、施工和运行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确保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经济合理。

●线路应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如无法避让,应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协议以及环保部门的环评认证。

●路径选择应满足对短波无线电测向(收信)台、中波导航台、对空情报(空管)雷达站、电视差转(转播)台、调幅广播收音(监测)台等各类无线电台和弱电线路等设施的电磁影响要求。

●线路路径选择及杆塔排位时,应避免大面积房屋拆迁;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应尽可能避让林木密集区、经济作物区,若避让困难,应考虑按跨越设计,减少通道砍伐。

●线路路径选择及塔位布置宜考虑当地的自然景观与地形地貌,做到与环境相协调。

4.1.3.3.导线和地线

●应综合考虑规划要求、电气性能(电能损耗、无线电干扰、可听噪声等)、机械性能(强度、防腐等)、建设运行费用等因素进行导、地线选型,实现全寿命周期内的总体费用最低。

4.1.3.4.电磁环境

●合理选择导线外径、子导线及相导线排列方式,降低导线的表面场强,降低无线电干扰与可听噪声。

无线电干扰与可听噪声限值应满足《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与环保相关标准的要求。

●优化导线的相序排列方式及杆塔型式,降低线路周围的工频场强。

4.1.3.5.绝缘子和金具

●绝缘子和金具的选型应综合考虑寿命、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积极采用非铁磁材料制造的金具,减少磁滞、涡流损失。

4.1.3.6.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合理进行绝缘配合设计,使线路能在工频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情况下安全可靠地运行。

●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电压、负荷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在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

●通过耕地的输电线路,其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

4.1.3.7.杆塔

●应综合考虑路径情况、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交叉跨越等因素,合理进行杆塔选型和规划。

●山区杆塔应按全方位长短腿设计。

●杆塔设计应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情况,尽量减小根开,减少占地面积。

城区及城郊线路宜采用钢管杆、钢管塔、窄基塔等占地面积少的杆塔。

●应优化杆塔规划及其结构设计,优化构件长度,充分发挥构件的承载能力,降低钢材耗量。

●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安装工况引起的塔重增加。

●塔身或塔腿主材宜优先采用单角钢,当无法满足受力要求时,不宜全塔主材采用双角钢。

●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情况,积极推广应用Q420高强钢,减少铁塔钢材用量。

●螺栓宜采用6.8级或8.8级螺栓。

M24螺栓当采用Q420B钢时全部采用8.8级,否则采用6.8级。

尽量减少螺栓数量、减小螺栓规格、减少或缩小节点板。

4.1.3.8.基础

●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运输条件、基础作用力、施工方法等因素,合理进行基础选型与优化。

●应结合杆塔全方位长短腿设计,因地制宜设计高低基础,尽可能做到零降基面,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水土流失。

●丘陵、山地应优先采用原状土基础,因地制宜选用人工挖孔桩、掏挖基础、岩石基础、螺旋锚等基础类型,减少材料用量及开挖土方量。

110kV线路原状土基础所占比例不宜低于90%,220kV及以上线路原状土基础所占比例不宜低于80%。

●采用板式基础时,应选用柔性基础,减少混凝土量,不宜采用刚性基础。

●采用桩基础时,若单桩基础承载力可满足要求,宜优先采用单桩基础替代多桩承台基础;对于多桩承台基础,应对布桩方式进行经济比较。

●在大荷载、地基承载力低等特殊工程条件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先采用灌注桩、锚杆静压桩等桩基础型式,减少占地及开挖土方量。

●土方开挖量较大且地形平坦的塔位,宜适当加高基础主柱高度,以便余土就地堆放,减少或避免余土外运。

●塔基保护范围应做好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

合理选择边坡处理方案,有条件时优先采用生态植被护坡,对于滑坡、崩坎等部位应设置护坡或挡土墙等措施。

对可能出现汇水面、积水面的塔位,应进行排水设计。

4.2.绿色施工施工过程控制要点

4.2.1.一般要求

●施工期间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施工完毕应做好施工现场的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应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妥善处理废水、废物,有效防尘、降噪,避免污染环境。

●导电元件安装后应接触良好,金具表面应光滑、无毛刺。

4.2.2.场地环境保护

●运送土方、建筑垃圾、建筑材料、机具设备等车辆出场时应冲洗干净,不污损场外道路。

●施工道路应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如需开辟新的施工道路,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材料堆放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规划的位置按品种、分规格堆放整齐,并设置标识牌。

电缆现场放置应预先选用地点,不应对交通造成影响,并应设有专人看护。

●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边坡及基坑的开挖,不得随意扩大开挖范围。

开挖的余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

挖出的余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按要求堆放在安全、专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

线路工程开挖弃土的堆放还应注意对塔位安全及农业耕作的影响。

●对不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应定点堆放,并及时清运外置,处理方式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要求,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对施工期间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施工完毕后应恢复其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的绿化。

城市电缆沟施工,应注意余泥的堆放及清理外运,避免堵塞城市排水管。

●在居民区进行夜间施工时,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在保证现场施工作业面有足够光照的条件下,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

●220kV及以上架空线路工程应采用张力放线方式展放导地线,张力放线的导引绳宜采用氦气球、飞艇、动力伞、直升飞机等悬空展放方式。

采用人工放线时,应严格控制放线通道砍伐宽度,减少林木砍伐量。

●应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道路。

●变电站施工主干道应采取硬底化措施。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可进行分类处理,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不能利用的及时运出。

施工现场生活垃圾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

回收有毒有害废弃物,且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4.2.3.大气环境保护

●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施工现场应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

●混凝土搅拌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抑尘措施。

●水泥和其他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保管,使用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

●施工现场大面积的裸露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降尘措施。

●在多层建筑内清理施工垃圾时,应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调运。

●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及其它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施工。

●在采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或水淋等防护措施,减少扬尘污染。

●土方作业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应不大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结构、安装、装饰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应不大于0.5m。

非作业区目测无扬尘。

4.2.4.噪声影响控制

●施工现场噪声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的要求。

●应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保噪音标准(分贝)日夜施工要求的不同,合理协调安排分项施工的作业时间,对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宜安排在白天进行,并尽量避开午休时段。

●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较大的机械,宜采取降噪防护措施,并尽可能安排远离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4.2.5.水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要求。

对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来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4.2.6.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措施

●宜利用山地、荒地作为取、弃土场的用地,不占用耕地。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可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施工现场公共区域照明,宜采用节能照明灯具。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应制定专项节水措施,并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采取水资源回收利用措施,混凝土养护宜采用中水。

●应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应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应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

●新建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多层轻钢活动板房等可重复利用的结构。

●应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材料。

●条件许可时,宜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专业加工、配送的成型钢筋。

●在运输困难地段,可采用泵送混凝土等施工方法减少材料运输距离。

●对重型铁塔的组立,可采用塔吊吊装、双平臂抱杆吊装、大截面悬浮抱杆吊装、起重机组合吊装等工艺设备。

5.评价与等级划分

工程绿色施工应满足本细则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5.1确定。

5.1.划分工程绿色施工等级的项数要求

等级

控制项数

一般项数

优选项数

合计

11

6

6

23

11

3

2

16

★★

4

2

17

★★★

4

3

18

5.2工程绿色施工控制指标

5.2.1控制项

●高压电气设备安装后导电元件接触良好,金具表面光滑,无毛刺。

●运送土方、建筑垃圾、建筑材料、机具设备等车辆出场时采取冲洗干净,不污损场外道路。

●现场噪声排放、污水排放、建材放射性、光污染,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等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不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合理投诉。

●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考虑最大限度地缩短运输距离。

●材料堆放必须按照施工总平面图规划的位置按品种、分规格堆放整齐,并设置标识牌。

●土方作业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不大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结构、安装、装饰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不大于0.5m。

非作业区目测无扬尘。

●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道路。

●施工主干道路采取硬底化措施。

●征地范围外的临时施工用地按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处理。

●新建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多层轻钢活动板房等可重复利用的结构。

●场地平整和边坡施工时对于裸露地表采取临时覆盖措施,防止尘土飞扬及水土流失。

5.2.2一般项

●施工现场公共区域照明,采用节能照明灯具的比率大于80%。

●采取水资源回收利用措施,混凝土养护采用中水。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比率达到50%以上。

●利用山地、荒地作为取、弃土场的用地,不占用耕地。

●使用专业加工与配送的成型钢筋。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5.2.3优选项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不能利用的及时运出。

施工现场生活垃圾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

回收有毒有害废弃物,且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利用目前还没有回收渠道的产出量大的建筑垃圾,且利用量大于相应产出量的50%。

●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生活用水做到污水、废水分流,建立可再利用水收集池,使废水得到梯级利用。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比率达到100%。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