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9090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综述 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ocx

文献综述高效生物流态化反应器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

文献综述

1氯酚类化合物概述

1.1氯酚类化合物简介

(1)氯酚类化合物来源及用途

环境中的氯酚类化合物污染主要指氯酚类化合物对水体的污染。

氯酚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用于许多工业领域诸如煤气、焦化、炼油、冶金、机械制造、玻璃、石油化工、木材纤维、化学有机合成工业、朔料、医药、农药、油漆等的生产中。

这些工业废水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灌溉农田则可污染大气、水、土壤和食品。

除此之外,加氯的水体、氯化芳烃的泄漏和含氯有机物的焚烧等也会产生氯酚。

氯酚类化合物性质

酚类属高毒有机污染物,其毒性表现在侵害人体的细胞原浆,使细胞失去活性,引起脊髓刺激,导致全身中毒。

酚类的危害由于酚类的高水溶性,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可引起头昏、出疹、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粉尘可能刺激呼吸系统,眼睛接触可能会造成结膜炎,皮肤接触会造成腐蚀,食入会有金属味,造成呕吐。

慢毒性或畏期毒性表现为头晕、头痛、精神不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会造成皮肤炎、致癌。

氯酚类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已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

美国环保署公布的65类129种优先污染物名单包括从一氯酚,二氯酚,2,4,6-三氯酚,五氯酚等11种氯酚类化合物。

我国制定的《国家危险品名录》包括了从一氯酚到五氯酚等6种氯酚。

本试验中以2,4,6-三氯酚(TCP)为代表进行研究。

三氯苯酚是无色针状结晶或黄色固体,有强烈的苯酚气味。

熔点68℃,沸点246℃,溶于水(8g/L),易溶于醇、醚、氯仿、甘油、石油醚、二硫化碳,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

我国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也对氯酚的排放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1998年1月1日以后建设的一切排污单位,对氯酚的排放必须遵循以下标准(表1-1)。

2005年6月开始实施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中明确规定饮用水中TCP含量的限值为0.010mg/L。

表1-1氯酚类化合物的排放标准

1.2氯酚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机制

氯酚由于其本身的芳环结构和氯原子的存在而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抗生物降解能力。

这主要是由于氯原子的p电子和苯环上的p电子形成稳定的共轭体系的缘故。

同时氯原子的存在会抑制苯环裂解酶的活性,从而增加了它们的抗生物降解能力。

氯酚在好氧、厌氧环境中的生物降解研究表明,降解过程中最重要的限速步骤是将苯环上氯取代基去除。

氯酚的生物降解机制主要包括氧化脱氯、还原脱氯和共代谢降解机制。

(1)氧化脱氯机制

在好氧条件下,氯代酚类化合物的降解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通过进入电子呼吸链来进行的,它的开环裂解需要通过氧从苯环分子中获得电子来完成。

由于氯原子对苯环上的电子产生强烈吸引,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大大降低而成为一个疏电子环,因而氯代酚类化合物较难发生亲电反应,氧化过程难度增加,取代氯原子越多,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就越低,越难以被氧化降解。

因此,在好氧条件下一些氯代程度较低的氯酚较易生物降解,降解速率也较快,而一些氯代程度较高的氯酚如五氯酚,往往难以生物降解。

氯酚好氧生物降程中的脱氯作用分为芳香环断裂前的脱氯和芳香环断裂后的脱氯两类(图2-1)。

Deng-YuL等[2]发现,在2,4,6-TCP的降解菌株Azotobactersp.GP1对酚类化合物的降解过程中存在上面两种降解路径。

2,4,6-TCP和2,6-DCP的降解首先对位氧化生成醌。

Kizyohora等[3]报道了经2,4,6-TCP诱导的Pseudomonaspickettii菌株DTP0602可将含对位氯的酚转化成相应的氯醌;而经4-CP诱导时,该菌能将邻位缺氯的氯酚经氯代儿茶酚的路径降解。

图2-1芳香环的脱氯

(2)还原脱氯机制

还原脱氯是指氯酚类化合物在得到电子的同时去掉一个氯取代基并释放一个氯阴离子的过程。

这种脱氯机制多发生在厌氧和缺氧条件下,是氯代芳香化合物生物降解的重要途径。

因氯原子强烈吸引电子云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降低,在好氧条件下氧化酶很难从苯环上获取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相反,在厌氧条件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电子原子就很容易被亲核取代,许多在好氧条件下难于降解的化合物在厌氧条件下变得容易降。

Madsen等[10]研究了TCPs对微生物的毒性及其稳定产甲烷菌培养液对2,4,6-TCP的降解。

结果表明2,4,6-TCP的转化路径是:

依次脱去邻位氯取代剂生成2,4-DCP和4-CP;3种TCPs对微生物的毒性由小至大依次为2,4,6-TCP<2,4,5-TCP<3,4,5-TCP。

(3)共代谢降解机制

共氧化最早由Leadbetter于1959年提出,定义为:

生长基质存在时对非生长基质的氧化。

后来Jenson将概念进行了扩展,称之为共代谢,不仅指生长基质存在时繁殖细胞对非生长基质的利用,也指生长基质不存在时休眠细胞对非生长基质的转化。

许多氯代芳香化合物难以被微生物直接作为生长基质,但可通过选择一种合适的生长基质来诱导产生它们所需的酶及产生足够的能量驱动它们的最初转化。

比如安淼等[5]研究了2,4-二氯代酚的共代谢降解,结果表明苯酚和4-MCP能明显促进2,4-DCP的降解。

Erkan等[6]也研究了经过4-CP驯化后的微生物处理2,4-DCP等的能力。

1.3含氯酚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治理该类污染物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

由于生物处理法具有相对经济、没有二次污染等特点,正越来越引起重视,并逐渐成为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环境治理技术之一。

现有处理氯酚技术主要有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厌氧与好氧联合生物处理等。

生物处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以及在两者基础上发展的新型生物处理技术如氧化沟技术,SBR工艺、生物膜反应器、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固定化细胞及基因工程技术。

(1)基因工程菌的开发利用:

从自然界筛选驯化获得的土著菌,其降解污染物的酶活性往往有限,同时酶作用的专一性使得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的降解局限于一种或结构相似的几种化合物。

但是从氯酚类化合物的生产和进入环境后所处的系统来看,它总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有机物、多种组分共存。

因此对这些菌进行遗传学改造,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工程菌成为必要;降解质粒的发现、细胞融合技术和DNA重组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使得构建高效降解工程菌成为可能。

(2)细胞固定化技术:

游离菌体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且在生物反应器中易随着反应液的流出物流失,从而影响降解效果。

为此,人们开始采用细胞固定化方法,将菌体包埋或吸附于载体中,增强菌体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提高其降解能力。

李小明等在厌氧条件下分别以海藻酸钙(CA)和聚乙烯醇(PVA)为固定化微生物包埋剂,处理含五氯酚废水,并对两种固定化微生物小球进行了性能比较。

(3)酶工程: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归根结底是通过其分泌的酶来完成的,直接采用酶进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比微生物修复更具优势:

如酶不受微生物代谢抑制剂的影响、酶对环境中营养要求不高、酶在环境中有较大的移动性等。

(4)生物强化技术:

全向春等对两种污染物共存时的微生物降解特性进行了探索。

他们在采用生物强化技术降解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2,4-DCP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苯酚和4-CP存在对2,4-DCP降解的影响。

当降解2,4-DCP的生物强化系统中存在苯酚或4-CP时,会对2,4-DCP的生物降解速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加入量增加而增强;4-CP与2,4-DCP共基质存在于生物强化系统中时,2,4-DCP优先被微生物降解,随后4-CP才被分解[7,8]。

由于氯酚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抗生物降解能力,普通活性污泥法不能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作为一种高效新型的生物处理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2生物流化床技术

2.1生物流化床水处理技术发展沿革

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在悬浮床、膨胀床或流化床中采用将活细胞固定在载体颗粒上的办法来处理废水的设想,但直到70年代初生物流化床处理技术才开始发展。

用供氧流化床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始于1970~1973,由美国环保局主持进行。

但是因容易发生堵塞,实验中断。

1971年初,Jeris等人成功利用活性炭做载体,在实验室装置上进行了生物流化床脱氮的小型实验随后进行了中试,也获得了成功,并申请了专利。

Jeris成功地把他们开发的厌氧流化床技术推广到去除污水中的BOD和氨氮硝化处理。

试验表明纯氧供氧,16分钟的停留时间下,BOD的去除率可达93%。

美国水研究中心(WRC)的Bailey等人同时也开始用膨胀床脱除水中的硝氮研究。

美国Ecolotrol公司于1975年首次取得生物流化床处理废水的专利,称之为Hy-Flo生物流化床工艺,应用于废水的二、三级处理。

但是由于流化床结构的缺陷,流化启动难,放大效应大,难以扩大规模运用[9]。

美国Dorr-Oliver公司在流化床的实用性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尤其在充氧器和进水分布系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Dorr-Oliver设计的Oxitron反应器[10]。

在床底部的锥体部分采用喷嘴,造成一种强有力的喷射床作为流化床的分布器。

美国水处理中心的Cooper等人[11]也把厌氧-好氧结合起来,用二段流化床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此后又设计了两种自动脱膜装置,使流化床操作更为完善。

把厌氧-好氧结合起来,用二段流化床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使流化床操作更为完善。

日本在70年代中期开始了流化床方面的研究,其着眼于中小型工厂的废水处理,采用空气曝气,有床外曝气的两相流化床,也有床内曝气的三相流化床,装置构形和脱膜方式与欧美不同,有其独到之处。

具有代表性的是三菱公司和粟田公司的工作。

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

兰化研究院环保所1978年开始进行纯氧生物流化床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研究工作。

除兰化研究院外,国内主要研究的是空气曝气流化床。

1979年,由国家建委城建局下达给成都市政设计院、北京市环保所、哈尔滨建工学院、武汉给水排水设计院等单位生物流化床专题研究任务。

初期的研究侧重于探索操作方式、载体特性、充氧方式、生物膜控制和更新,以求明了净化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推荐设计参数。

进入80、90年代后,国内已建成了不少中小型的生物流化床装置并投入生产,其中除了处理生活污水以外,也包括对印染、炼油、制药等废水处理。

2.2生物流化床水处理技术特点

好氧生物流化床水处理技术是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新型水处理技术,普通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有机结合,继承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弥补了它们原有的一些缺陷,引起了国内外环境工作者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研究。

(1)流态化状态消除了诸如阻塞、高压降落、不完全混合及氧传质不好等这些与滴滤池操作有关的问题,使颗粒与液体之间的界面不断更新,加上水、气流紊动情况较好,提高了基质和氧的传递速度,从而提高了生物膜生化反应速度,并因气、液的剪切作用,加速了生物膜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

(2)生物流化床具有很高的容积负荷率α和污泥负荷率β值,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由于生物流化床是采用小粒径固体颗粒作为载体,且载体在床内呈流态化,因此其每单位体积表面积比其他生物膜法大很多。

因此生物流化床单位床体的生物量很高,流化态使其传质效果好。

污水一旦进入床体,很快地被混合、稀释,分布均匀,对突然增加的负荷起到缓冲作用。

因此,生物流化床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容积负荷也较其他生物处理法高。

它的α值是普通活性污泥法的13倍以上,阶段曝气池的10倍以上,生物滤池的3倍以上。

(3)生物流化床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

生物流化床内,生物颗粒在床体内不断相互碰撞和摩擦,其生物膜厚度较薄,微生物的活性强。

同时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流化床传质效果好,有利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

流化床的K值是其它方法的1~3倍(K值为BOD5去除常数,它是衡量处理装置净化功能的一个相对指标)。

与常规生物处理系统相比,生物流化床系统充分显示了高效的特点。

2.3生物流化床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2.3.1流化床反应器内构件

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内构件可分为横向内构件、纵向内构件和生物膜填料等。

横向内构件最显著功能在于:

1、有效提高反应器持留污泥能力;2、显著改善流化质量,破碎气泡,增强传质。

90年代初Lettinga等[13]开发三相分离器。

随后,Shreeshivadasan等[14]采用上流式厌氧多级反应器(UASR)处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制药废水,在离每级反应器出口50mm处设置45°倾角的三相分离挡板,有效持留了颗粒污泥(5850mgVSS·L-1),保证了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

Cybulski等[15]和Heyouni等[16]认为,通过引入静态混合元件,可以破碎气泡,强化分散与传质。

韦朝海等[17]通过在内导流筒顶端设置漏斗型导流内构件,以改变气液固三相的运动方向来强化反应器的多相混合与传质,提高了反应器的气含率和体积氧传质系数,降低了流动阻力和操作能耗针对高负荷条件下,厌氧流化床反应器的节涌现象,郑平等[18]研发了一种具有螺旋式内构件,该新型螺旋式自循环厌氧反应器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室模拟研究,容积有机负荷高于300kgCOD/m3*d。

内导流筒是纵向内构件,它发展于50年代末,应用于环流反应器内。

IvanSikula等[19]研究了以内导流筒为代表的纵向内构件。

VanLier等[20]在污泥床中设置若干三相分离挡板,开发了一种上流式分段污泥流化床反应器(UASB)。

韦朝海等[21]研究了三重环流反应器(即三个长度分别为300mm,200mm,100mm的导流筒内构件,按照50mm的垂直间距由下至上依次放置于反应器中的流体力学与传质性能,结果表明,与单重环流反应器比较,在同等气速条件下,气含率增加10%~15%,传质系数提高10%以上。

罗固源等[22,23]以螺旋升式流化床反应器(SU-FR),研究了具有一定倾角的多层叶片导流推动的内构件性能。

袁宏林等[24,25]将多组螺旋叶片组合式纵向内构件应用于生物造粒流化床反应器,增强了反应器的混凝、造粒和生物降解等功能。

1978年Walter等[26]在流化床反应器内投加活性炭颗粒,开辟了以生物膜填料作为内构件的先河。

投加颗粒活性炭的三大功用是:

活性炭提供了微生物附着生长的巨大比表面积,增强了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效应;大大提高了颗粒表面的基质和氧浓度,有效增强了微生物的氧化性能;有效缓解了水力剪切作用,保持了高微生物浓度。

80年代,Young和McCarty等[27,28]在生物反应器内放置固定填料作为内构件,同样取得了持留高浓度厌氧活性污泥的效果。

此后,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生物膜填料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

Ouyang等用不同大小的粒状活性炭#20~#30,#30~#40,#40~#50研究了最佳介质条件,发现#30~#40大小的活性炭效率最高,运行最稳定。

20世纪末,日本研发了泳动床(swimmingbed)技术[29],生物膜填料附着污泥后,形成内部厌氧(缺氧)、外部好氧的环境,可丰富生物多样性。

蔡建安[30]等发现,在气升式流化床反应器中使用粗粒焦碳与细粒石英砂组成的混合载体来处理废水,有良好的效果。

与单一载体相比,不同粒径级配的混合载体容积负荷高,不易流失,有利于载体挂膜和氧的转移传质,可降低曝气能耗。

陈月芳等[31]用沸石复合材料作载体也得到较好的水处理效果。

Edwards[32]在研究生物流化床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时发现,颗粒活性炭流化床比以砂粒作载体的流化床具有更高的抗COD冲击负荷的能力,也能更迅速地启动。

孙慧丽等[33]发现沸石填料的特殊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工艺的脱氮效果,与聚丙烯填料相比,其更适合于作为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填料。

丁静[34]、丁扣林[35]、周荣丰[36]等分别申请了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载体的专利。

2.3.2流化床反应器生物膜的特性

废水的流化床生物处理是继流化床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之后发展起来的。

生物流化床技术是使废水通过流态化并附着生长有生物膜的颗粒床,使废水中的基质在床内同均匀分散的生物膜相接触而获得降解去除。

因此,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对污染物的降解主要依赖生物膜。

研究生物流化床反应器中生物膜的特性是提高反应器处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环境工作者对生物膜特性开展了积极广泛的研究。

生物膜形成的最初步骤对成熟的生物膜的物化性质和结构起重要作用。

此外,可利用底物的种类及其起始浓度也影响着生物膜的性质,生物膜的组成不仅是物理化学条件的函数,也与细胞形态学有关。

Kargi等对生物流化床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生物膜有一个最理想的厚度可以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率最高。

Ruggeri等以砂子和玻璃这两种不同的载体来测定最佳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生物膜活性受到液一固传质及载体的粗糙性(rough-ness)的强烈影响。

王世和等[37]研究了生物膜厚度对流化床反应器性能的分析,认为生物膜厚度直接影响生物浓度和效率因子,进而影响有机物降解塑料,并得到试验条件下最佳膜厚为180um。

周平等[38]考察了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载体挂膜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较短的停留时间、较小的内循环速度、较少的接种污泥量及较小粒径的载体有利于反应器的快速挂膜启动。

张金山等[39]研究了外循环三相流化床载体挂膜的特性,得到C/N在8~12时挂膜能够顺利进行,C/N≥14时,会造成丝状菌大量繁殖乃至污泥膨胀;HRT是调节控制悬浮生物量和膜生物量平衡的一个有效参数,过高或过低的HRT均不利于生物膜的生长。

2.3.3流化床反应器水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韦朝海[40]、谢波[41]等对三重环流生物流化床和缩放型导流筒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力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范围内,三重环流生物流化床可提高气含率10%~20%;缩放型导流筒气升式内环流生物反应器的气含率也提高了8%。

气含率随固含率的增加而下降,随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液体循环速度随气流量增大而增大,在上升区随着固含率增大而下降。

管秀琼[42]等也对三相生物流化床的流体力学特性作了研究,得出了与韦朝海等相同的研究成果。

Chia-MinChen[43]等对非牛顿流体三相流化床的平均气含率做了研究,测定了液体特性、气体分布器类型和磁场强度对总气含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正确地调配液体粘度和设计气体分布器能将平均气含率提高20%。

MariaGavrilescu[44]等研究了同轴心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上升区、下降区、底部和气液分离区的液相停留时间分布。

颜涌捷[45]等采用溶氧电极法测定了以牛顿和非牛顿流体为液相的三相流化床提升管内的气—液传质系数Kla。

结果证明Kla值受床层流动特性的影响显著,且那些能提高气含率和增大液相循环速度的操作条件也有助于Kla的提高。

Chia-MinChen等对非牛顿流体三相流化床的气液传质特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正确地调配液体粘度和设计气体分布器能将气液传质系数提高30%。

2.3.4新型流化床反应器

近几年来随着流化床研究的进展,流化床的发展显示出一种新型态势,产生了一批兼具几种反应器特点的新型流化床,如新型脱氮-除磷生物循环流化床、序批式流化床、磁场流化床等。

国内外环境工作者对新型流化床反应器的开发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荷兰的Frijters等人开发了一种新型的Circox气升式流化床反应器。

该反应器有好氧和缺氧两区,能取得较高的液流速度和混合均匀度,因而具有很好的COD去除、脱氮能力。

荷兰的Vanloosdrecht等人研究出了一种新型一体化气升式生物流化床反应器[46],在常规气升式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缺氧区,并且通过调节反应器顶部空间的气压来控制液流和生物载体在好氧区与缺氧区间的循环,从而实现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一体化。

祝威等[47]、刘献玲等[48]开发了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流化床反应器。

施汉昌等[49,50]设计分明了好氧-缺氧气浮分离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和化学强化的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

前者不仅能使COD的去除达到了快速、高效、低能耗,而且可以实现硝化与反硝化的一体化,满足脱氮的要求;后者在所述流化床顶部的实现高效固液分离的电解气浮反应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

陈英旭等[51,52]设计发明了厌氧型和好氧型内循环回流式固定化微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可微动力运行,降解污染物,并可实现高效脱氮,且方便取样。

NabinChowdhury等[53]设计发明了一种新型LSCFB,在同一个单元中同时脱氮除磷,在有颗粒循环物的情况下,COD、氮、磷去除率分别达到91%、78%、85%。

2.3.5流化床反应器的应用

北京化工研究院应用生物流化床固定床两段生化处理中小型石油化工厂废水,出水COD、BODS、pH值、油、酚均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其中在一段生物流化床中,COD去除率为65%,BOD为85%。

梁伯庆等用加压曝气生物流化床处理环氧乙(丙)烷生产中的皂化废水,COD、BOD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5.3%、98.2%。

此外,生物流化床还被应用来处理酵母废水、制糖废水、乳浆及淀粉废水、造纸废水、腈纶废水、含胺类化合物和酚的石油精炼废水、垃圾填埋场浸出液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均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

与其他生物处理法相比,生物流化床具有巨大的优势。

对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国内外研究也日趋成熟,从实验室规模的试验到中试规模的试验显示了其极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生物流化床内部流态化现象十分复杂,小规模的实验装置和大规模的工业装置在流动体系上呈现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加强工程放大的规律,以指导工艺的设计、优化和放大。

除此之外,要加强高效的微生物菌种的,包括广谱的微生物菌种和专一的微生物菌种,将流化床反应器运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成分特殊的废水。

3生物流化床技术处理氯酚废水研究概况

综上考虑,本课题拟采用高效生物流化床技术处理氯酚废水。

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部分的研究。

Ettala等人用此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含氯酚的地下水,将其加入污水中,用活性污泥法,在去除COD、BOD的同时去除氯酚。

试验进行407天。

进水中氯酚浓度为4-120ml/L,平均去除率为71%。

同样对上述含氯酚地下水,研究人员采用了好氧流化床反应器,进行高负荷生物处理。

当温度为5-7℃,氯酚负荷为740mg/L·d时,氯酚的生物降解率高达99.9%以上。

国外,生物好氧流化床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也有许多报道。

Puhakka等以纯氧为氧源的生物流化床降解处理含多氯代酚的地下水,负荷速度为2179/m3·d,5小时水力停留时间,2,4,6-三氯代酚的去除率为99.5%,2,3,4,6一四氯代酚为99.6%,五氯代酚为92.5%。

Hans-PeterKabollo等人,用好氧流化床处理氯酚废水,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般研究认为,厌氧生物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提高其可生化性。

氯酚在厌氧环境下比好氧条件容易还原脱氯,形成毒性较低或完全脱氯产物。

氯酚经厌氧处理后,其生物降解性能大大增加。

一般研究认为,氯酚经厌氧处理可进行脱氯和开环,而好氧生物处理已经证明可成功降解链式有机物。

这样,氯酚经厌氧-好氧处理后即可完全无机化,达到彻底去除的目的。

厌氧生物技术处理氯酚目前研究较多。

Hakulinen等于1982年采用了一个厌氧流化床反应器来处理纸厂和纸浆厂的废水。

经厌氧处理的废水中氯酚、邻氯甲氧基苯酚等卤化物都发生了转化和降解。

然后再经好氧滴滤池处理,氯酚等化合物可完全矿化成CO2和Cl-。

Hendriksen等研究了在外加碳源和形成颗粒污泥的厌氧条件下对处理PCP的影响。

Armenante成功地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处理150mg/L的2,4,6-TCP废水。

试验表明多氯有机物的厌氧微生物还原脱氯和脱氯产物的好氧菌氧化之间具有互补作用,表明厌氧-好氧联合工艺对含氯酚废水的工业化处理技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国内,用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氯酚废水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高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