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887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doc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

我国自2007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超过3%以来,物价指标一直高位运行,无论是群众还是政府都感到了CPI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

当前通货膨胀具有非平衡性。

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集中于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禽蛋、食用油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投资过热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涨导致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降低,形成了人民币对内贬值,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出现升值。

中国步入高速通胀时期。

(一)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认识

1.过量货币供给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因。

2008年末的巨额经济刺激政策是本轮中国通货膨胀的起点。

虽然2008年末的经济刺激在很大程度上靠财政性扩张实现的,但是货币创造也成为地方政府支出融资的重要渠道。

经济中出现了过量的流动性。

这些流动性先进入股市,然后是房地产市场,再通过投资支出增加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影响总体价格水平。

2、输人性通胀。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货币超发是引发我国输入性通胀的根源。

美元贬值致使外部资源类商品、农产品价格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资本的逐利性使贬值的美元不断流向中国,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资本的注入,抬高了资产的价格,催生了资产泡沫;同时,为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相匹配,基础货币投放也被动加大,这些都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

3、内源性通胀。

经济结构失调是引发我国通胀的根本症结所在。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仍是以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资源类商品依赖进口,外部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物价涨幅;中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推出的刺激经济复苏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国内银行信贷投放加大,重复建设增加,大大增加了货币流动性;同时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收入分配失衡,社会财富总量不足等难以支撑过快的城市化进程,这些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4.粮食、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

中国在过去几年里,粮食的相对价格稳步上涨,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在内的资源要素价格出现长期上涨的趋势,现在的通货膨胀不能排除农产品和低端服务业趋势性上涨的结构性原因。

5.总供给冲击的影响。

粮食、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在推高生产成本能和价格的同时,也对总供给造成了冲击,形成了通货膨胀压力。

(二)对反通胀政策的建议

1、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要治理通胀,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务之急。

具体应做到:

建立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流动性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流动,使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出口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模式,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优化外汇储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优化外汇储备对当前治理通胀尤为重要。

当前我们应尽快将一部分美元虚拟资产转为资源类储备等,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同时进口我国急需的机器装备、核心技术,缓释资源品等价格上涨带来的输人性通胀;推行货币国际化,使“汇率自调节机制”对人民币也能更多公平生效,使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据重要一席。

3、完善增长机制,提高国民收入

经济的高增长必将伴随着高通胀。

目前困扰中国的是一些低利率政策国家同中国间的国家间购买力水平的失衡所引起的输入型通胀。

这种“国家间购买力水平失衡”本来有汇率自调机制来消除,但人民币目前尚不能自由兑换,这种失衡在中国无法通过汇率自然调节。

这需要中国政府制定收入增长计划和机制,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使国家间购买力水平差距逐步减小,提高通胀的承受能力。

4、调控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中国现行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个别地方政府获取廉价土地、谋求GDP高增长的手段。

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及相关的资源从农村无序转移到了城镇,严重影响到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进一步影响了物价;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步伐过快,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导致住房、交通、水、电、热、气等供求失衡,进而推高房价和物价。

因此,矫正城镇化的误区,统筹好城镇化的进程,也是治理通胀的关键。

5、适度提高目标通货膨胀率的水平。

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劳动力和资源要素价格的上升,而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如果中国结构的调整本身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所必需的,即使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也应该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6、针对特定商品的价格管制政策难收长效,应更多依赖于一般性的货币政策。

中国政府应该把价格调控目标瞄准总体价格,个别部门的价格管制难收长效。

由于货币投放传递到物价水平存在时滞,中国宜尽早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适用利率工具来应对通货膨胀。

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

7、在总需求管理方面,应对货币增长目标进行进一步评估。

用GDP平减指数或者核心CPI替代CPI,并且考虑金融深化的存量因素,重新对货币增长目标设定进行估算。

中国央行设定16%的M2增长目标是中性的,不会偏紧。

8.适度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

汇率的适度升值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9.采取有利于扩大总供给的财税政策。

目前中国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的税制对通货膨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能适当进行减税,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在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和流通领域(尤其对农业部门、流通领域)进行适度的补贴,以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由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通胀治理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当前应以稳健货币政策替代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实行有差别的政策性物价调整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通过“国强”与“民富”并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