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505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至隋唐期末必考重点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和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和特征

1、功业意识和慷慨文风。

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2、生命意识和悲凉文风。

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美学范畴内涵: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

【曹操】1、.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曹操也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

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药理、建筑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

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

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短歌行》

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

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藉,意境清幽,语言质朴、自然。

【曹丕】曹丕在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

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和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和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

《燕歌行》属于乐府诗题。

此诗是曹丕的代表诗作,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诗以细腻的感情、缠绵委婉的语调表现了旷妇闺思的幽怨哀婉之意。

艺术特色:

此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华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曹丕此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

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曹植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1)功业精神和报国信念:

如《白马篇》

(2)游宴、唱和之作:

《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

《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赠白马王彪》《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B、抒写女性的相思和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美女篇》、《七哀诗》、《杂诗》等

C.游仙诗: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评价为达到风骨和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白马篇》此诗着力描写并强烈歌颂的是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青春气息浓厚。

诗通过描述“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赠白马王彪》

本篇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诗歌中的佳篇。

从序言可知,这是诗人在处境险恶、心情悲痛的情况下,于兄弟被迫分手时所写的一首长篇赠别诗。

题材较大,内涵丰富,思想深沉,强烈的悲痛震撼人心。

通过抒情和写景,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哀伤,真实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

写作特点:

1、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重在抒情。

2、在章法(句法)上,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1)采用首尾相衔的承接法(顶针格),使感情的表达曲折而深入。

(2)多次采用问答的句式来推进诗思,表达深情。

【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

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字仲宣,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其依荆州刘表时所作四言《赠蔡子笃》、五言《七哀诗》三首等,体兼《诗》、《骚》,颇得《十九首》韵致,是建安诗人的上乘之作。

王粲《七哀诗》(存诗23首)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诗从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写起,按照事态发生的经过和自己的深切感受进行布局,汇成一幅乱离中的流亡图,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本诗意境苍凉,抒情真挚,感慨深沉,文约意广。

【蔡琰】汉代末年著名学者、诗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其诗今存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其中五言体《悲愤诗》比较可信。

五言《悲愤诗》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长108句,540字。

它通过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惨痛经历,真实再现了汉末动乱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悲愤诗》既“真情极切,自然成文”,深得汉乐府叙事诗风致,又笔调深曲,善摹情景,结构浑成,具有文人诗歌的特点。

《悲愤诗》叙事而兼抒情,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后来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

【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和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

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

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

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和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和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阮籍咏怀诗风格:

隐晦曲折

2、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和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

3、阮籍《咏怀诗》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

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受其影响。

【嵇康】,字叔夜,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风格爽利、清峻。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张载及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一左(左思)(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

其中,陆机、潘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二、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陆机】出身世族。

太康十年,和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

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余首。

因时风所染,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辞隐。

【潘岳】,字安仁,少以才颖知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元康中,和石崇等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

潘岳的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但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

《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

感情真挚,明净疏畅,深婉动人。

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

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

【左思】,字太冲,预“二十四友”之列。

左思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

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左思的代表诗作是《咏史》八首,其主要内容是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

风格豪放、浑成,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全诗通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思想性格1)崇尚自然2)真率

诗歌类型:

一、田园诗。

二、咏怀诗、咏史诗。

三、行役诗。

四、赠答诗

一、陶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

2、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

如《归园田居》之三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

二、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主要有《饮酒》、《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和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2、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

如《咏荆轲》、《拟古》等。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一、自然平淡:

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1、写作意图的自娱性2、情景真实3、诗歌形式质朴无华

二、情、景、事、理浑融的艺术特色

所谓平淡:

是兼指词藻和境界韵味而言的。

在词藻言,是不加雕饰,质朴无华,而极尽词采的纯净之美;在境界韵味言,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和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境界的宁静平淡的美。

“建安创造了风骨,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悲慨苍凉的美,西晋诗人如潘、陆辈,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的美。

而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典型意义:

1、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不为五斗米折腰3、酒和菊

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归园田居》共五首(其一),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心情。

在饱受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诗人的心灵深处无比激动,但却以极平淡的“田家语”道出,风格朴素自然。

《饮酒》组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

《读山海经》歌颂了《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和刑天舞戚的顽强斗争精神,用以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情怀。

和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总体风格不同,表现的是一种慷慨豪放之风。

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山水诗和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自然的反映到诗歌中。

三、山水诗的产生,和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一定的联系。

四、五言诗的成熟和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其山水诗的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极貌以写物”,尽可能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之美,并不遗余力的将山姿水态勾勒描绘出来。

谢诗摹景状物,炼字用句,都刻意追求,风格鲜丽清新。

谢诗的不足:

谢诗中,受玄言诗的影响,其山水往往“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但其哲理往往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

谢灵运《登池上楼》

久病初起登楼远眺,触景生情,抒发了政治上的失意和向往隐遁的情怀。

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

(2)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3)章法严谨,层次清晰

颜延之在当时诗坛上有很高的声望,其诗和谢灵运齐名,并称为“颜谢”,但其实际成就远不如谢灵运。

颜存诗29首,【鲍照】,字明远,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备受压抑。

故世称鲍参军

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内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抒写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

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这首诗写作者孤直难容、有志难展、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艺术特色:

(1)全诗感情时而奔放,时而郁闷,起伏跌宕,富于变化。

(2)在韵律上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3)句式上以七言为主,长短句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永明体】: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它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

“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和王融等。

“永明体”的出现,和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谢眺】,字玄晖,世称“小谢”,故又称“谢宣城”。

为“文章八友”之一。

1、对山水诗的发展: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大小谢对比:

谢眺的山水诗,较谢灵运有很大的进步。

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眺则通过深入地体察,捕捉山水最富于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地剪裁和安排,构成清丽的水墨山水。

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和景往往是割裂开来的;谢眺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2、对新体诗(“永明体”)的实践探索

谢眺是“永明体”的积极参和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对于隶事、对偶、声律、辞藻的运用,不独趋于圆熟,有的甚至渐入化境。

3、对后世的影响

谢眺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于古代诗歌的律化以及后来唐诗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

其清新流丽的诗风也为后世诗人所称赞和学习,因而获得了后世诗人的广泛赞誉。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是一首刻画春江日暮旖旎风光、体现清新秀美风格的著名写景抒情诗。

写诗人晚登三山,回望京都看到美好山水、触发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

是“小谢”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永明体”的成功之作。

艺术特色:

(1)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

(2)语言清丽自然,情景交融。

【宫体诗】1、“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比较柔靡缓弱。

宫体诗的艺术特点:

注重辞藻、对偶和声律

2、宫体诗虽然在内容和思想情调上无甚可取,但就艺术形式而言,则有一定贡献,那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而且,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庾信】字子山,和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1、庾信的文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和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拟咏怀》(其七)本诗写于诗人长期羁留北国,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思。

它是假借一位流落在北国的汉族女子思念故国的幽怨表现出来的。

全诗形象鲜明,声调和谐,意境高远,语简情真,感人肺腑。

是庾信合南北诗风的成功之作。

【南朝乐府】录于南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按产生的地域又分为“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

二、题材内容

1、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

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其次,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和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真实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风格特点南朝民歌的风格:

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形式特点:

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语言特色:

1、清新自然

•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

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西州曲》这首乐府民歌是一首具有叙事性的抒情诗。

从其精致和成熟的程度来看,当经过文人的加工修饰。

全诗写一位青年女子的相思,结构上为四季相思体。

•2、艺术特色:

(1)高超的抒情技巧。

•诗以景物的变换点明季节,在景物和气候之中写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一连串动作,通篇不见一个情字而处处写情,因而显得悱恻缠绵、婉曲多姿。

(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

全诗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首尾呼应,全篇浑然一体。

(3)语言清丽自然,韵律宛转和畅。

四句或两句一换韵,音节摇曳轻飏,韵随意转,声逐情移。

【北朝乐府】

内容1、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2、反映战争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多

3、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辞》:

4、爱情和婚姻题材这类歌曲写得坦率直截,和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

•三、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木兰诗》这是北朝唯一的长篇叙事诗,和《西州曲》并称为南北民歌的双璧。

诗篇“事奇语奇”,颇有传奇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

(2)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3)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4)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

“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敕勒歌》后代的评论家都指出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自然”或“天然”。

这是北歌中又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全诗短短二十七字,语言浑朴自然,气象苍茫辽阔。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一、作家、作品的数量

•近五万二千首,远远超过了自《诗经》至唐以前诗歌数量的总和;有姓名的作家达二千三百多人,

•二、题材内容上各种素材无不入题。

•三、从风格(流派)看诸如飘逸、沉郁、清雅、精致、真率、俊爽、悲壮、超凡、平易、奇峭、精深、婉丽等等,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

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1、政治上以科举取士替代魏晋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使文学从豪门士族的垄断中,从六朝宫廷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2、经济上先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使唐代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对唐代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繁荣影响更为巨大。

(1)文人心态唐代文人普遍对所处的时代充满一种自豪感、自信心,也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进取心和从政热情。

2)经济的繁荣又为士人的游历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读书山林的风气

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

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自觉的追求。

(1)内容上:

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

(2)形式上:

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永明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定型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表现题材领域(内容)的扩大:

魏晋六朝时期,诗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巨大发展空间。

•2、南北文风的合流

•唐朝的大一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对立。

南北文化开始交融互渗,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3、唐代文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有兼容包举的魄力和胆识,又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多师”。

四、君主统治者的喜爱、提倡,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积极参和等因素,也为唐代诗歌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唐代诗歌分期】:

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前期:

诗坛主流仍是齐梁诗风。

题材上宫体诗仍居于主流。

代表诗人:

宫廷诗人(虞世南、上官仪),能独具一格的是在野诗人王绩。

后期:

“初唐四杰”、陈子昂先后登上文坛,以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对声律的定型及发展作贡献。

【盛唐】盛唐诗歌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

其标志有四:

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各体均有革新创造;开创出一代新风;出现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被誉为“双子星座”)。

(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

(2)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盛唐之音)

(3)李、杜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

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顿挫。

【中唐】(中兴期)

前期:

诗歌发展处于低潮。

代表诗人有:

“大历十才子”、山水诗人:

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人:

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

元结、顾况。

后期:

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

元白诗派:

诗风平易浅近,韩孟诗派:

诗风奇崛险怪。

独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