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443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 潍柴动力遭遇难题.docx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潍柴动力遭遇难题

陕汽集团欲求独立潍柴动力遭遇难题

  如果谭旭光不能尽快改变专制的潍坊家长式作风,真正加大对所收购企业的支持力度,表明真诚的态度,而依然固执于大股东的身份行事,两年时间之内,所有潜在的问题都将爆发。

  山东省潍坊市民生东街26号,时间指向2007年6月9日上午9点整。

  14名董事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

2338.HK)的会议室相对而坐,4名因故未到的董事则将表决权托付给他人。

大家都知道,履行完所有法定程序之后,一场大规模的内部调整就要发生了。

  主持人谭旭光踱进了会议现场,当那份临时决议在二届五次董事会上通过之时,他的脸上掠过了一丝不为人察觉的笑意。

这样的表决结果完全在其预料之中,在了结与中国重汽之间的恩怨后,董事会的每项决议都被打上了深深的谭氏烙印;而他接下来需要做的,则是保证此次董事会通过的21项议案完全都能付诸实施,至于这些议案推行的先后顺序,作为潍柴动力的董事长,他早已了然于心。

  对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重汽)副董事长张玉浦、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法士特)总经理李大开而言,他们所听到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本议案实际投票人数18人,其中18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决议同意聘任张玉浦、李大开为公司执行总裁,潍柴动力原高管层经理职务做相应变更。

”更为重要的是,在董事会通过的21项决议中,关于张玉浦和李大开的职务变动提案位居其首,谭旭光对二人的调动已呈迫切之势。

  当然,自收购湘火炬并顺利实现股改之后,作为陕重汽和法士特的最大股东,潍柴动力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只是不知道,一直习惯独立行事的张玉浦和李大开,接到新东家突然而至的一纸任命时,究竟会做何反应?

更何况,因为谭旭光个人操作风格的原因,不仅是陕重汽和法士特,原湘火炬旗下多家企业早已对潍柴动力心生不满,而谭旭光与这些企业的管理层之间,一直都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隐患。

  知情人士透露:

“谭旭光已要求张玉浦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工作交接,前往潍柴动力报到,而陕重汽方面将交由总经理方红卫全面负责。

”如是,张玉浦极有可能阔别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陕重汽,而李大开也将面临同样尴尬的处境。

  查阅潍柴动力的董事会成员,已有包括谭旭光、徐新玉、孙少军、张泉在内的4位执行总裁,分别担当首席执行官、运营总经理、技术总经理和市场总经理,且4人均有在潍柴工作的多年经验。

但截至到本刊发稿之日,潍柴动力也未对张玉浦、李大开两位“空降兵”即将赴任的职务做出明确的阐释。

  在合法程序的掩护下,一张构筑已有两年之久的欲望之网已经全面散开,甚至绝无收回可能。

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员告诉《汽车人》的那样:

“只有架空张玉浦和李大开,潍柴动力才能获得陕重汽和法士特的绝对控制权。

  继清洗以聂新勇为首的湘火炬管理层后,潍柴动力再次加快了对湘火炬旗下核心资产控制的步伐。

曾经隐藏于暗处的矛盾,将会因如此直白的削权方式而最终扩大到公开层面。

  渐行渐远的产业整合道路上,自信的谭旭光很快就会看到,将潍柴动力打造成“中国GE”的梦想究竟还能行走多远。

一如当年潍柴动力断然抛弃中国重汽一般,谁能保证同样的手法不被原湘火炬旗下企业所复制?

知情人士对《汽车人》表示,如果谭旭光不能尽快改变专制的潍坊家长式作风,真正加大对所收购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先进技术的注入以及资金支持——而依然固执于大股东的身份行事,“两年时间之内,所有潜在的问题都将爆发。

  陕重汽的独立信号

  新东家的一系列行为不仅没有给陕重汽带来相应支持,反而引发了陕重汽、陕汽集团甚至陕西省政府对潍柴动力的强烈不满

  西安城北的陕汽北郊基地,渴望独立的声音或许已经等不及两年之后。

  从曾经的供货商到现在的控股方,从当初的主动示好到如今的暧昧态度,潍柴动力传递给陕重汽的脸色,始终都跟随自身利益的增重而出现诡异变化。

  早在2007年2月2日,正值谭旭光对湘火炬实行股改的过程之中,一位已经离职的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集团)管理人员就曾告诉过《汽车人》:

“我们普遍担心潍柴动力对陕西重汽接下来的管理,谭旭光与原来湘火炬对我们的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无法明确潍柴动力的下一步行动之时,陕重汽在观望,也在暗中进行调整。

  仅仅4个月时间,曾经的担心终于成为现实,新东家的一系列行为不仅没有给陕重汽带来相应支持,反而引发了陕重汽、陕汽集团甚至陕西省政府对潍柴动力的强烈不满。

  一场早已堆积在潍坊和西安之间的矛盾纠葛,随着张玉浦那纸职务任命书的下达,终于喷洒在两地1178公里的路程上。

此时,距离潍柴动力收购湘火炬的日子已长达两年半之久,但距离谭旭光注销湘火炬、彻底削权湘火炬总裁聂新勇的日子却仅仅只有42天。

  张玉浦去留

  所有事件的发生都具有顺承连贯性。

其时,聂新勇的另外一个身份是陕重汽董事长,而要想顺利接手陕重汽,副董事长张玉浦自然成为谭旭光考虑的下一个对象。

只不过相对于前者,此次的人事调动绝非如想像中那般简单。

  毕竟,陕重汽甚至陕汽集团的实际掌舵人,都是张玉浦而非他人。

为了回报聂新勇“主动”远离公司的实际运营管理,谭旭光可以承诺以5000万元入股聂新勇新组建的投资公司,尽管至今这笔资金都未到账。

但对于一直都致力于做大做强陕汽集团重卡业务的张玉浦来说,除了再次摆出大股东的强硬姿态,谭旭光实在再无其他更好的方法。

  一个曾经国家仅投资1亿多元、受“文革”严重干扰、先天不足的三线企业,发展到如今中国机械的五百强,张玉浦和他的领导班子对于陕汽集团功不可没。

“董事长(指张玉浦)做了17年的当家人,大家对他都充满了感情,更希望在他的继续带领下实现陕汽集团的强大梦想。

”陕汽集团的多位员工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都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要想撼动一个企业灵魂人物的最高地位并非易事。

面对陕重汽绝对控制权的诱惑,素以“大胆”著称的谭旭光还是投下了这场“危险”的赌注。

或许信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俗语,现年46岁、生肖属牛的谭旭光,向已有65岁、生肖属虎的张玉浦发出了“挑衅”的信号,如果成功,他将会获得更多支配陕重汽的权力空间,甚至是进一步颠覆陕重汽现有管理层的绝佳机会。

  谭旭光低估了脸上总是带着憨厚微笑的张玉浦。

虽然这场“牛虎之争”目前尚无定论,但有接近张玉浦的知情人士这样告诉《汽车人》:

“张就是外界评价的‘笑面虎’。

一方面,他对大股东(指谭旭光)表示尊重;但另一方面,只要是他坚持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受任何人的影响,加上陕重汽甚至陕西政府都对他极度拥护,潍柴动力此次的人事任命,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可能不太容易。

  据悉,张玉浦目前正忙碌于陕重汽2007年5项目标的实现,包括5万辆销售成绩、5大重卡产品联手出击、品牌带动发展、肩负社会责任以及规划2008年的新车型。

这也意味着,尽管潍柴动力通过收购、解散、换股、注销湘火炬等一系列手法,获得了陕重汽51%的大股权,但至少在今年以内,张玉浦绝不会因为一个股东的变化而中断自己所行之事。

  “潍柴动力是陕重汽的大股东,的确有权对陕重汽进行人事任免,但它却不能改变张玉浦身为陕汽集团董事长的事实,那可是政府的任命。

”上述知情人士补充道。

  作为陕西省国有大型企业,陕汽集团与潍柴动力同为陕重汽的股份持有者,所占股权比例分别为49%和51%,加之陕汽集团的发展一直都有着良好的政府支持,即使在大股东的授意下离开陕重汽管理层,张玉浦同样也能以陕汽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对下属企业陕重汽进行实际的指导。

更何况,陕重汽目前的管理层多由张玉浦一手栽培而来,仅凭单纯的行政任命,谭旭光在短期内还难以掌控仍处于“张玉浦时代”的陕重汽。

  看上去,谭旭光入主陕重汽核心管理层的意图已经愈发明显,但他操之过急的行为却彻底浇灭了陕重汽对潍柴动力残存的那点信心。

  无法兑现的10亿元

  其时,对于大股东的不信任感觉由来已久,在所有疑问没有得到清晰解答的时候,谭旭光对陕重汽的任何控制行为,都将可能面临强大的阻力。

尽管在这之前,谭旭光一直都习惯用充满噱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陕重汽的友好态度。

  早于2005年,在潍柴动力提出收购湘火炬之前的两个月,也即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分手前夕,谭旭光就曾亲率6位公司高层专门造访西安,并将最新开发的“蓝擎”系列欧Ⅲ发动机赠送给陕汽集团,以证明潍柴动力的确拥有大马力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2006年下半年,同样的手法再次被谭旭光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此次精心筹备的“大手笔”,不仅促成了潍柴动力的最终心愿,更是成为当时业界最为轰动的头条新闻。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获得陕西省政府的完全信任,谭旭光曾盛情邀请陕西省某副省长前往潍柴动力考察工作。

在确定好考察的行程之后,谭旭光特意花费10多万元在西安咸阳机场包下专机,亲自陪同副省长飞往济南。

当大家都在惊叹潍柴动力的豪爽之气时,深谙官员心理的谭旭光却知道这笔奢侈投入的必要性。

  如此贵宾级的礼遇,陕西省政府没有理由怀疑潍柴动力的合作态度,而从济南转道潍坊之后,潍柴动力各大车间“欣欣向荣”的生产场面,更是给予了副省长无限的好感,他已经相信,“潍柴动力将是壮大陕汽集团的最好合作伙伴”。

  谭旭光很快就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

该副省长在潍坊当众表态,愿意加强陕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战略合作,并以政府之力支持潍柴动力全面参与湘火炬的重组工作。

为了表示双方的诚意,副省长与谭旭光达成一致的约定:

陕西省政府与潍柴动力将分别出资10亿元,注入陕汽集团共同支持陕西重卡行业的发展。

  带着满意的考察结果,副省长回到了西安,陕西省政府也加快了对陕汽集团的资金投入步伐。

2006年12月7日,在陕西省国资委的主导下,全国第四大石油开采炼化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正式入股陕汽集团,向陕汽集团投资10亿元。

陕汽集团则以陕重汽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将这笔资金转投入陕重汽,全部用于陕重汽的“十一五”发展项目,以履行当初与潍柴动力达成的投资协议。

  事实上,投资后的延长石油并不参与陕汽集团的管理和决策,只是享有股东的投资收益权,其股东的权利由陕西省国资委代为行使,延长石油的10亿元资金相当于陕西省政府委托陕西省国资委的投资。

接下来,就只需等待潍柴动力10亿元资金的注入了。

根据当初的规划,后续的10亿元资金也将同样用于陕重汽的“十一五”发展建设,包括二期工业园建设等项目。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偏离了陕西省政府当初美好的愿望。

尽管各大主流媒体早已纷纷刊载潍柴动力将对陕汽集团投资10亿元的消息,但至今,潍柴动力关于投资一事都没有明确的下文,陕西省政府手中依然只是那张被拖欠达半年之久的巨额“欠条”。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等待潍柴动力答复的过程中,陕西省政府与陕重汽管理层曾数次拜访潍坊,要求尽快促成增资事宜,而这与此前谭旭光积极造访陕汽集团的情况截然相反。

  不按常规出牌的谭旭光,迟迟未能兑现当初的承诺实际有着自己的盘算。

因为在高调表示对陕重汽的合作诚意之时,处于调整过程之中的湘火炬依然还是陕重汽的第一大股东,拥有陕重汽51%的股份,而潍柴动力以28.12%的持股比例作为湘火炬的单一最大股东,不过是间接持有陕重汽14.34%(0.28×0.51=0.1434)的股份。

  对于谭旭光而言,陕重汽之于潍柴动力,并非只是单纯的客户关系,而他真正需要的,是借助陕重汽快速立足重卡市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加大潍柴动力对陕重汽的持股比例则是最好的方法。

  精明的谭旭光不会完全依靠增资去扩大在陕重汽的股份,因为那将是一笔无法计算的庞大资金。

在如愿得到陕西省政府对潍柴动力重组湘火炬工作的支持之后,潍柴动力很快就完成了对湘火炬的股改方案,并通过种种方式“适时解散”湘火炬。

湘火炬成为历史之后,潍柴动力顺利成章地拥有了湘火炬在陕重汽中51%的股份,成为了陕重汽的全新大股东,而此时,对陕汽集团增资10亿元的承诺是否实现,似乎已经不太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不考虑对湘火炬股改方案的影响,潍柴动力现在要一次性拿出10亿元现金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潍柴动力官方网站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06年公司的净利润不过7亿元左右,2006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却多达13亿元,存货也较2005年有明显增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告诉《汽车人》,潍柴动力收购湘火炬已经花费10亿元,在与中国重汽决裂之后一部分产能至今都无法得到释放,而净壳重组已经连续3年亏损的子公司*ST巨力(000880)急需资金周转,加之前期在银行贷款方面也出现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潍柴动力的资金链并非完全顺畅。

  这笔至今未能兑现的投入资金,已经成为横亘在潍柴动力与陕重汽之间的沟通障碍。

知情人士告诉《汽车人》,潍柴动力如今采取的解决方式,则是希望以每个月供应给陕汽集团的发动机产品,来履行当初的承诺,也就是说,陕重汽对潍柴动力的应付货款,将直接转化为潍柴动力对陕汽集团的投入资金。

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这并非不是一条可行之道,但或许是为了快速摆脱当初这一承诺带来的束缚,在未告知陕重汽的情况下,潍柴动力在原来供货价的基础上,每台发动机在加价800010000元之后,才正式投放给陕重汽,通过单方面加价的方式,潍柴动力人为地“增加”了对陕汽集团的投资力度。

  “当时达成增资共识是否形成会议纪要并不是很清楚,但作为大股东,潍柴动力的确让我们感到心寒,为什么包机宣传就能拿出10万元,而到正经投资的时候却要采取这种讨巧的方式?

”陕汽集团一内部人士对此感到难以理解。

  谭氏造车梦想

  就在这笔10亿元资金还处于“难产”阶段的时候,2007年6月12日,潍柴动力发布全新公告,拟以现金41633万元作为对陕重汽的新增投资,而陕汽集团以同等比例出资,出资额为40000万元,双方在陕重汽中的持股比例保持不变。

  这不仅是潍柴动力在二届五次董事会上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也是潍柴动力对陕汽集团第二次做出资金许诺,只不过相对于之前的10亿元,此次以公司公告形式出现的增资计划,显得真诚许多。

  按照潍柴动力的说法,之所以做出增资的决定,是因为“陕重汽目前在15吨(及以上)标准重卡市场中占有优势,随着中国重卡市场向大吨位、大功率化方向发展,此时增资有利于陕重汽抓住行业景气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增强核心竞争力”。

  但有业内人士却认为,目前陕重汽的确存在产能吃紧的问题,但这种困境并非到今天才开始出现,当初陕西省政府与潍柴动力达成分别出资10亿元注入陕重汽的协议,就是为了要解决陕重汽面临的产能瓶颈,但至今也不见潍柴动力对未到账的10亿资金做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潍柴动力对此次增资行为的解释虽然合理但不完全充分。

  2007年4月30日,潍柴动力通过吸收合并湘火炬股份实现A股上市后,才算正式持有陕重汽51%的股份,在此次增资公告发布之时,潍柴动力登上陕重汽大股东的“宝座”也不过仅一个多月而已。

“潍柴动力希望用切实的正面行动,来加强陕重汽对自己大股东身份的认知,并逐步渗入到陕重汽的核心管理层之中,以实现萌发多年的整车梦想。

”上述业内人士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失望之至的陕重汽还能对这种“拟出资”的行为抱有更多希望吗?

日益堆积的质疑和不满,决定了谭旭光希望借助增资方式加大在陕重汽话语权的目标,将会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实现过程。

他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由于第二股东陕汽集团在陕重汽地位稳定,公司人事任免权又多握在陕西省政府手中,潍柴动力作为外来的大股东,即使掌有陕重汽51%的股份,可以分得利润,但对于陕重汽仍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

  如果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那么潍柴动力依附陕重汽进军整车领域的最终目的将难以实现,控股陕重汽,潍柴动力尽管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却并不是当初真实的意愿。

毕竟,没有掌握实权的大股东,除了每年领取利益分红外,是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谭旭光也不可能使得陕重汽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发展。

  为保证整车梦想的顺利实现,谭旭光已经做出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陕重汽的投资力度,以逐渐加强在陕重汽中的话语权;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在陕重汽之外寻找一条更为稳妥的整车出路。

  从目前情况来看,谭旭光的战略重心似乎更加偏向于后者,而这条“稳妥的出路”将可能始于原湘火炬上海分公司的办公所在地——上海市福山路450号新天国际大厦16、18、19层。

  自湘火炬成为历史之后,曾经的办公大楼陆续驻扎进潍柴动力董事会成员。

除山东省潍坊市民生东街26号外,他们的工作地点须再增加一个名叫“上海市福山路450号”的地方。

随着来自潍坊的管理人员坐满新天国际大厦三层楼面的办公室后,这里不仅已成为潍柴动力的上海总部,甚至将会是潍柴动力未来在整车领域的技术输出地。

  据悉,潍柴动力在上海的重型汽车研究中心已悄然兴起,而该重型汽车研究中心最新聘请的主任,正是原上海汇众商用车项目担任副总工程师的周崇义,在中国重汽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周崇义也曾担任中国重汽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

除此之外,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研发人员也被招募加盟,潍柴动力上海重型汽车研究中心的研发力量正在被逐步充实。

  知情人士还表示,早在上海重型汽车研究中心筹备之前,谭旭光就曾频繁接触过大大小小的汽车厂,以为潍柴动力寻找更为可靠的整车生产资格和生产条件,陕西省宝鸡市一家专门生产工程机械和农用车的汽车厂、山东省汽车工业公司下属的烟台汽车制造厂……都是谭旭光曾经考虑的合作对象。

  在陕重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系列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早于2005年收购湘火炬的时候,关于潍柴动力欲从发动机领域涉足整车行业的传言就不胫而走。

尽管谭旭光对此极力否认,一再表示收购湘火炬只是为了整合重卡行业的优势产业链,但现在的事实都证明这是他蓄谋已久的计划。

只不过,相比当初希望借力陕重汽以进军整车领域的方式,潍柴动力因为无法取得对陕重汽的控制权,而该方式只能退身成为谭氏造车梦想的备选方案而已。

谭旭光需要缔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汽车城,但也不会放弃任何可能进驻陕重汽的机会。

  这样的做法为潍柴动力与陕重汽之间的合作埋下了长期的隐患。

在得知自己的大股东还在暗觅整车生产机会的时候,陕重汽就不得不考虑自己在潍柴动力战略规划中的真实地位。

因为潍柴动力的“分心”,将决定其不能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陕重汽最大程度的支持,大股东对控股子公司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无法有效地履行,而一旦标有潍柴动力标识的整车出现,那么陕重汽的从属地位将更加明显。

  康明斯铺路

  如果仅从战略角度出发,陕重汽和潍柴动力的合作,绝对可以算是一桩美满的“婚姻”。

因为陕重汽在15吨以上重卡市场占有优势,而潍柴动力在大功率发动机市场上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随着重卡市场需求逐渐向大吨位、大马力的方向发展,二者强强联合,没有人会对这样的黄金组合模式提出质疑。

  但同样作为15吨重卡市场的头号企业,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的合作却终以反目收场,前车之鉴不得不让谨慎的陕汽集团心理有所准备。

毕竟,在成功的合作案例中,除了优秀的自身条件之外,合作双方的诚意和双赢的共识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潍柴动力的态度,极大地刺激了陕汽集团,管理层普遍担心双方的后续合作将会出现太大变数。

作为潍柴动力如今的最大客户,陕汽集团希望尽量减弱对潍柴发动机的依赖程度,以抵制这个入主仅一个多月大股东的强势作风,减少种种无端的消耗;而有着政府背景的陕汽集团并不缺少这样的对抗勇气,与康明斯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更是弥补了陕重汽在发动机方面的先天不足。

  自2005年2月陕汽集团与康明斯公司签署可行性合资协议以来,双方的合资进度一直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着:

2005年5月,双方高层在北京举行阶段性会晤;2005年6月,康明斯董事会进行审议;2005年7月,康明斯高层再度造访陕汽集团,当时双方都在享受着来自合作顺利推进所带来的的快感。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潍柴动力突然高调宣布购得湘火炬,陕重汽作为湘火炬旗下资产,自然成为潍柴的囊中之物,而此时,已到陕汽集团与康明斯合资计划谈判的最后关头。

  同为发动机领域的竞争对手,陕汽集团与康明斯的合资计划自然遭到了谭旭光的强烈反对。

间接持有陕重汽股份的潍柴动力很快就向陕西省政府提出要求,尽快停止陕汽集团与康明斯的合资计划,并希望陕重汽能够加大对潍柴发动机的采购量,在斯太尔系列重卡方面完全采用来自潍柴的发动机,而潍柴方面则保证所提供产品具有最优惠的价格和最可靠的质量。

  当时,潍柴动力尚未没有正式接管湘火炬,而陕西省政府和陕汽集团也都明白,只有加大对自身发动机项目的投入,才有可能实现“将陕汽集团打造成特大型企业集团”的最终目标,更何况,没有自己发动机的商用车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见。

于是,在陕西省政府、尤其是陕西省省长陈德铭的大力支持下,陕重汽与康明斯的合资计顺利进行,双方以50:

50的股权共同组建的西安康明斯合资公司,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科技产业园最终落成,投产康明斯ISMe系列11升柴油机。

  在西安康明斯合资公司成立以后,潍柴动力和陕汽集团一直都对外界这样宣传:

“虽然潍柴方面收购了湘火炬,但这与陕汽和康明斯的合资并不冲突,因为西安康明斯将主要生产大马力新款发动机,满足于陕重汽下一代新车型的需要,而陕重汽目前的斯太尔系列重卡将继续采用潍柴的发动机。

  不过,如今的陕汽集团,已经很少发出类似的声音。

在湘火炬处于调整过程的时候,内部一份材料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另一层意思:

“陕西重汽的斯太尔车型一直使用山东潍坊发动机厂的发动机,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与康明斯的合作,陕西重汽的发动机将逐渐过渡到自己生产为主,从而有利于摆脱潍柴发动机的制约。

  虽然目前陕重汽95%的发动机都来自于潍柴动力的斯太尔系列,不过,年迈的斯太尔技术早已成为了一个过去时,在世界商用车技术发展中也仅仅处于1970年代的水平,因此,斯太尔系列重卡早晚都要退出历史舞台;而在新一代车型的发动机配备上,潍柴动力还能在与康明斯的竞争下得到陕重汽的定单吗?

  康明斯方面早已有了明确的态度,一旦和陕汽集团的合资项目启动,合资企业所生产的80%以上的发动机将供给陕重汽,剩余的才会销售给其他有需要的企业,康明斯发动机将主要供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如果按照这种供给模式,一旦斯太尔重卡换代之后,潍柴动力将会失去对陕重汽的配套优势。

  据悉,谭旭光已经要求为陕重汽下一代新型重卡进行发动机配套,以弥补未来斯太尔重卡换代之后的定单损失。

如果与陕重汽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是融洽的局面,陕重汽可能会尊重来自大股东的意见,在潍柴动力和西安康明斯之间平衡发动机的采购。

但现在对于陕汽集团而言,选择自己合资公司的发动机将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如今的陕重汽,已经在重卡行业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方面拥有了多重优势,加之背靠陕西省政府的强大支持,曾经对潍柴动力过度依赖的陕重汽,已经完全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

现在,西安康明斯发动机项目已经进入到试生产阶段,按照预期,将于2007年中期正式投产。

到那时,如果谭旭光还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明确做大做强陕重汽的态度,潍柴动力将会被彻底孤立在陕重汽之外,而陕重汽摆脱潍柴动力亦顺理成章。

  链接

  消失的湘火炬

  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湘

  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12月15日,原株洲火花塞厂以募集方式改组而成立

  1993年12月20日

  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交易,大股东为株洲国有资产管理局,主要业务为汽车用火花塞,业务范围较为单一

  1997年11月6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株洲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其持有的2500万股国有股份转让给新疆德隆国际实业总公司,股权性质变为法人股,并在德隆的主导下快速扩张,进行大量的资产并购,从而将公司的业务领域由汽车零部件延伸到整个汽车产业链和其他领域

  1998年

  收购株洲活塞销厂,组建株洲火炬活塞销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1999年

  收购MAT公司、MIDWESTY以及国内9家公司75%股权、收购江苏兴达公司44.58%股权、收购新疆CMEC(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