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075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docx

养殖基地饲养管理技术

 

贵州创先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10月

养殖示范基地育雏管理技术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育雏的方法很多,本生态养殖一般采用网床和笼子育雏两种方式。

自制网床成本低,效果好,管理方便。

网床根据育雏室的大小和环境温度,制作1-3层网床,宽度一般为0.7-1米,宽了不便于管理,二层以上的育雏床中间要加接粪板。

外边安装食槽,饮水用乳头。

育雏底网孔径一般为1厘米以下的,育成则要1.5-2.0以上的塑料网;承重要求,育雏每平方米15公斤,育成则要25公斤。

笼养育雏,笼底要垫孔较小的塑料底网,将育雏笼孔距调到最小,防止雏苗出来。

笼养或网床饲养都要将水杯乳头高度调低,以便在第五、第六天能够喝到水杯或乳头的水,也可全程采用水桶、料桶喂料喂水。

采用乳头供水要进行管道疏通,确保正常供水,水管接头是否牢固,防止水管脱落或水位过高漏水,造成舍内湿度过大诱发曲霉素病等。

2、室外温度低于20度,必须提前1-2天增温,使育雏室内温度达30度以上,持续12小时,以提高墙面温度,才能进雏苗。

若难达此温度,必须采用盖模保温,高度为40厘米,再添保温灯加热,保温灯加热可自行适应雏苗。

3、准备好开食用的药品或保健品,开食用的料桶和水桶,瓢、盒、桶、拖把等工具和其它饲养用具等。

4、检查门窗是否漏风,换气扇是否工作正常,检查窗户的纱窗是否完好,防止苍蝇、蚊虫进入育雏室。

5、对育雏室进行多次消毒(薰蒸1—2次),至少选择2种以上的消毒剂对育雏室进行多次交替消毒。

消毒液浓度要达到标准,消毒液水量要足,消毒才能彻底。

在门口准备消毒池和消毒洗手液。

育雏室门口要备有提供更换的衣服和拖鞋,管理人员进入育雏室一定要换衣换鞋和消毒洗手。

6、进雏时,保持室温32-35度,地面干净,无积水,无灰尘,无苍蝇、蚊虫等。

对无用东西全部清理出育雏室,保持室内干净、整洁。

二、进雏

1、开水

雏苗运回后,先搬入育雏室,放置2小时,以适应育雏室的环境温度,然后再开水。

雏鸡一旦饮水,体内消化功能正式启动,就必须通过采食营养维持生命代谢。

雏鸡从蛋壳出来,靠体内的卵黄维持生命,靠卵黄中的抗体抵抗疾病,在没有饮水的情况下,可维持6-15天不死,开水后如果没水料,特别是缺水,可在几个小时内死亡。

将新进雏鸡苗清点数量,做好记录,按规定数量放入育雏网床(或笼中)。

待2小时左右后开始喂水,即叫“开水”,饮用水用3-5/1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清理肠道胎毒,置于喂水的小桶中,水量为正常水桶容水量的1/10左右,让雏苗自由饮水,开水的水温以20到25度为宜,不能过低。

受长途运输和环境温度等影响,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弱苗。

对不吃水或没找到水吃雏鸡,进行人工调教,将雏鸡的嘴按到水中2-3次。

如果运输途中,温度过低,会呈现疆雏,疆雏是弱雏和高死亡率主要因素,这些在后期是无法弥补。

刚到的鸡苗打盹,不喝水,不吃料的原因是运输中温度低或受凉,应提高舍温1—2℃,诱导鸡苗喝水;若温度不高,雏苗张嘴呼吸,因为福尔马林气味大或霉菌细菌感染,应该用1%的硫酸铜喷洒地面控制霉菌,饲喂抗生素。

鸡苗弱,腿爪干燥因脱水引起,应增加饮水量,同时增量添加电解多维或速补。

对不吃水的弱雏采用人工补充营养液,用滴管滴于雏苗的鼻孔中,每只滴4-6滴,滴鼻用的营养液一般用10%的葡萄糖加多维再抗菌药。

每毫升营养液大约可滴3-4只。

配营养液时不宜配得太多,一般20滴为1毫升。

2、长途周转运输,雏苗体能较差时,可饮5%葡萄糖饮水1天,加速雏鸡体能的恢复,降低残次弱苗和死亡率。

葡萄糖饮水只用1天,不超过24小时,否则会钝化鸡的肠道发育,影响鸡的正常生长,抗病力降低等。

5%的葡萄糖水与开口药和多维混合一起饲喂,1-7天的饮水最好用凉开水。

3、运雏的纸箱,搬出育雏室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杜绝乱丢乱放,或另作它用等。

对运输过程中死亡的苗,进行无害化处理。

4、打扫育雏室,走道卫生,一般用湿拖把或湿扫把清理舍内卫生,避免扬起灰尘。

对刚使用过的用具物品要进行清洗消毒。

育雏室、走道等要每天进行1次环境消毒。

2、开食

待鸡开水后2-4小时,开始喂开口料。

开口料以碎碎料为好,若是较粗的颗粒料,要好捣碎,因刚出壳的鸡小,料的颗粒大吃不下。

1-5天按肉鸡用药程序使用开口药等,进一步清理肠道,净化机体,阻断疾病的垂直传播。

三、育雏管理

现代化的养鸡就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创造适合于鸡健康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安全高效养殖的目的,是规模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养殖方式,鸡场实施全进全出、封闭式管理,鸡舍内的设备实现自动供料、自动供水、风机通风、电脑自动控温、湿帘降温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小规模养鸡硬件达不到这种要求,但管理上大同小异。

肉鸡管理的八大要素:

1、温度:

现代肉鸡健康养殖模式,舍内温度的控制主要是依赖加热系统和通风系统来控制,烟道、暖风炉、电热等是常用的加热方法。

温度是养鸡成败的关键条件,尤其是在育雏期,提供适宜的温度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随着肉鸡的生长发育,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要逐渐降低。

刚出壳的雏苗,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第一天必须保持32-35度的室内温度,前三天保持30度以上,不得低于29度对雏鸡的生长不利,温度低雏鸡卵黄吸收不好,后期生长发育和免疫影响很大。

以后每周降2度,20天降至25度,不得低于22度,4周降到20度左右或自然温度。

温差变化的控制从开始1—2度变为后期不超过3度。

28日后至出栏的饲养过程中,温度21-24度为或最佳温度。

温度管理必须做到防寒避署,建立适合雏鸡生长环境温度。

育雏的管理,温度是关键,温度计只能作参考,温度计本身误差和放置地方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鸡的品种不同,对温度有一定的差异,长得快的对温度要求要高。

日龄(天)

1—3

4-7

8-14

15-21

22-28

29-出栏

温度(℃)

33-35

30-32

27-29

25-26

23-24

18-22

◆适宜温度下,雏鸡活泼好动,食欲旺盛,睡眠安静,睡姿伸展舒适,鸡只分散均匀。

◆温度过低,表现行动迟缓,颈羽收缩直立,夜间睡不安稳,常常发生尖叫,鸡群密集向热源靠近,甚至相互积压成堆。

过低温度是造成生长整齐度差,出现病弱鸡的根本。

可见温度对育雏有多么重要。

◆温度过高,雏鸡张嘴喘气,远离热源分布,精神懒散,食欲下降,大量饮水,增重缓慢。

◆控制温度的原则是:

初期宜高,中期平稳,后期宜低。

中期每天降温幅度不能超过2℃,尤其在10-28天,鸡的羽毛还没长全前,降温一定要谨慎。

◆昼夜温差不能过大,温度要平稳下降,同时鸡舍前后部温差尽量要小。

最好温差不超过3度。

◆保持温度的恒定,切忌温度忽高忽低。

◆遇到天气突变(如大风、降温、下雨、下雪等),及时补温和提温是非常必要的,否则骤然降温对鸡群来讲是很大的应激。

◆免疫、扩群、鸡群生病时可适当提高舍温。

2、喂料

喂料是养殖管理的关键环节,喂料要让所有的鸡都能吃到足够的料,就必须要有足够料桶和食槽,必须做到定时定量,饲料的平缓过渡等,尽量减少应激。

喂料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饲养的密度。

密度过大,料桶(槽)不够,鸡找不到饲料或拥挤,生长参差不齐,病弱苗多。

喂料次数:

雏鸡第一周自由采食,每天添料5-6次,从第二周开始,减为喂4次,而且给正常采食量的70-80%。

定时定量喂料,使鸡形成条件反射,切忌随意变更喂料时间,导致鸡消化功能紊乱。

第5周以后,正常供料,自由采食,可补偿前期限食减少的降低的体重。

这样鸡的整齐度较一致,发病率低,饲料报酬高,而且大大减少鸡的猝死综合症和腹水症。

也可从第5周开始改喂4次,2个月后喂3次,10周后喂2次。

肉鸡具有鸡生长过快,体重的增长与骨骼生长不平衡,腿病增多,徒长导致肉鸡猝死症,徒长引起机体缺氧,从而诱发腹水症。

肉鸡限饲的方法是限制饲料量,控制供料时间和限制光照。

料桶、食槽和料盘的数量,分布的合理,是保证肉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

不可因节约投资而减少料桶、食槽和料盘数量,造成分布不均匀以及断料的问题,导致鸡的采食量不匀,重量不一致等诸多问题。

后期随着鸡采食量的增加适当食槽(桶)等,食槽(桶)要定期清洗。

饲料不能被粪便污染,粪便里致病菌最多,鸡吃带粪便污染的料,细菌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出正常的20-30倍,球虫发病率高100倍有余。

NBM生态养殖由于粪便嗅味少,鸡是依气味和感官采食,往往把粪便当成饲料,养殖模式上多采用网床饲养,不宜采用地面或垫料饲养,这是生态养殖与普通养殖的区别。

根据鸡大小更换合适的食槽(桶),保持食槽中料的新鲜度,吃完再添,也不能添加过多造成浪费,投料量是食槽容量的1/3,否则造成饲料的浪费。

如果笼养育雏,食槽不足时,可全程自由采食。

换料过渡:

一般掌握在4—5天过渡完成,换料时间太短,饲料过渡对鸡的应激增大,鸡只的抵抗力下降,发病率上升。

生态养殖过程中使用含有生物菌的饲料,根据生物种群,过渡期要在10-15天。

3、饮水

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水对雏苗来讲,比料还重要,水是生命之本。

雏苗一旦开食,体内营养即刻形成代谢,这时只要缺水超过12小时(高温天气5小时)就会导致雏鸡的死亡。

育雏期更要保持饮水的干净卫生,对饮水必须进行消毒或用烧开过的水,一定要保持饮水的正常供应,做好饮水消毒和饮水中杂质的过滤。

每次换水要清洗水桶或水池,特别是用药后更要清洗干净,药物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产生毒素等。

水桶在使用时残留的饲料较多,要求每天至少清洗1次,水桶中残留的料是病菌繁殖的营养,水桶供水1次饮用时间不超过8小时。

所以饮水必须消毒,包括自来水,对自来水消毒可阻断饮水过程中的疾病传播。

饮水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饮水杂技沉淀物的处理,对有杂质、沉淀物的水要采取过滤,再放入沉淀池让杂质沉淀呈清亮水,方能为雏鸡饮用,如果沉淀物太多,只能烧开水供雏鸡饮用,这种水的硬度,PH值,细菌总,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等都达不到雏鸡饮用水标准。

◆不饮水就必须消毒,中大鸡用自来水或添加生物制剂后不消毒。

◆饮水器的清洗,特别是投药后及时清洗药垢,水管线更容易结垢。

掌握乳头饮水器的漏水和堵塞的处理办法,防止缺水、漏水。

◆加药器或加药用完后每次都要清洗,保持水的干净状态。

◆鸡场用水最好送卫生防疫机构检测,确保符合鸡场饮用水的各项指标,否则应采取改进措施。

4、光照:

光源:

雏鸡要求行用白灼灯,白灼灯的光谱更接近于太阳光,适合鸡的生长,缺点是费电,维修费用高。

育成或育肥期可用节能灯,但一定要选暧色的节能灯(光线偏黄的),即暧光灯,不能用冷光灯。

节能灯的好处在于寿命长,节能,光线由弱变强,对鸡的应激小,特别是间歇光照。

节能灯的冷光灯会影响鸡的正常的生长发育。

强度:

光照强度要求10-15lx,即白灼灯每平方米3.3—3.5W,相当于15W的灯泡在1.5米高的光照强度。

灯高一般2米,灯距3米,一周龄内每10平方米45—60瓦的灯泡,2—4周龄改换25瓦的灯泡,5周龄起换15-20瓦灯泡即可。

光线强,鸡比较兴奋,容易诱发打架啄羽等怪癖;光照不够,一是影响采食,更生要的是鸡体合成维生素D不足,影响钙磷的代谢等。

第一周需强光照,以后需要较暗光照。

光照方式

连续性光照法:

第1—5天24小时光照,5日龄后每天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这1小时使鸡群习惯于黑暗环境下的生活,不致因偶尔停电造成惊吓应激。

间歇性光照:

1—5日龄全天光照,5日龄后1小时光照,3小时黑暗或2小时光照,3小时黑暗交替进行。

这种方法即省电又可获得较高的增重,饲料报酬高。

混合光照:

将连续光照和间歇光照混合应用,如白天依靠自然光连续光照,夜间施行间歇光照。

要注意白天光照过强时需对门窗进行遮挡,尽量使舍内光线变暗些。

限食光照:

前3天24小时光照,第四天自然天黑2-3个小时开灯,以后逐渐减少光照时间,到8日龄后达到15小时左右。

晚上光照时间为上半夜8-10点,下半夜1-3点。

现代标准养殖场一般采用间歇光照,优点是:

◆增加肉鸡的活动量,改善肉鸡腿的健康;

◆降低肉鸡早期生长速度,有利于改善肉鸡的心血管功能,从而降低腹水症和猝死症的发病率;

◆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

◆有利于节能减耗;

◆有利于安排鸡群的用药饮水;

间歇光照的注意事项:

◆在开灯后,要使所有的鸡都能立即吃到饲料和饮到水;

◆保证药物在熄灯前饮完;

◆在使用间歇光照前,肉鸡7日龄体重必须达标;

5、通风

通风与湿度一样,往往被人们忽视。

通风是排除多余的热量和空气中的水分,调节鸡舍温度、湿度。

提供新鲜氧气,排除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粉尘等,降低呼吸道疾病及引起的继发病。

空气中有害物质气体多,含氧量低,对鸡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污浊的空气可使生长速度降低50%,发病率增加几十倍。

在温度影响不大的情况,尽量保持通风,提供充足的氧气,对雏苗生长更为有利。

雏苗生长速度快,体内代谢旺盛,需要大量氧气,通风不好,生长受阻,甚至导致各种疾病,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氨气等有害气体中毒。

通风与保温是相互矛盾的,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育雏期以保温为主,通风为辅;生长后期通风为主,保温为辅;夏季以通风降温为主,冬季以保温为主,适当通风。

通风前提是要有温度,必要时可先提温后通风。

当外面温度过低时会造成室外冷空气直接进入室内,造成鸡只受寒和结露,潮湿升高。

当室外温度过高时,热空气吹进鸡舍会造成舍肉过热。

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电通风,自然通风必须是室外温度等同,或室外低于室内温度5-8度。

6、湿度:

相对湿度是肉鸡生长至关重要的一环境指标,同时又是极易忽视的问题。

适宜的湿度会使雏鸡感到舒适、食欲良好、发育正常。

鸡舍相对湿度(%)第1周控制在:

65-70%之间。

第2—6周:

50—60%之间。

干燥时病随灰尘一起进入鸡呼吸道,是鸡舍肉传播呼吸道疾病的主要途径,所以鸡舍湿度低时,一般采用舍内消毒的办法增加湿度,达到减少舍内空气中的灰尘,降低灰尘中致病菌的含量;过湿不利于散热,又有利于环境中的病菌、球虫的繁殖生长,同样诱发多种疾病,保持适宜的湿度是减少疾病发生重要措施之一。

湿度与温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温度与湿度必须相互协调。

动物都会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蒸发水分、散发体内热量。

高湿蒸发量减少,导致动物的体表温度增加;相反,相对湿度低就会降低体表温度。

日龄

不同湿度下的理想温度

50%

60%

70%

80%

1

33.0

30.5

28.6

27.0

3

32.0

29.5

27.6

26.0

9

29.7

27.5

25.6

24.0

21

22.0

22.0

20.5

19.0

◆免疫、扩群、鸡群生病时可适当提高舍温。

在温度适中而湿度过低时(如第一周的相对湿度低于50%),鸡体感温度低,易发生扎推现象,造成鸡体水份散失增多,卵黄吸收不良,绒毛干枯,脚趾干瘪脱水,雏鸡易受粉尘侵袭而患呼吸道疾病。

◆低温高湿,舍内既冷又潮,机体散热太快,湿度过大为细菌、球虫等寄生虫创造良好的环境,鸡群易得感冒和肠炎。

◆高温高湿,易因鸡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而闷气、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造成热应激。

◆育雏期一般湿度太低,要及时加湿,可用喷雾器向舍内墙上、暖风带及烟道下面的稻壳上喷洒清水,或者通过暖风炉的向鸡舍内吹热湿气,也可用雾线喷雾加湿,雾线加湿一次加水不能过多,防止温度下降太多和稻壳过湿,加湿要用温水,少量多次喷洒,尽量减少应激。

湿度过大,导致垫料潮湿和氨味过大,可提高温度加强通风,最好选在中午或天气暖和的时候进行,查看水线及时找出漏水的地方,并把潮湿的稻壳勤翻动或者把湿稻壳用袋子装起带出舍外。

◆季节不同,湿度的控制也不同。

夏秋季雨水多,空气中的湿度本身就大,前期一般不需加湿;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前期需要加湿。

7、卫生消毒

养殖成功关键:

第一,优良的品种,第二是良好环境,第三才是优质的饲料。

可见环境卫生在养殖中的重要性。

有很多从事养殖的,使用了最好的饲料,大量使用药物预防,又不见生病,但生长速度就是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环境中的致病菌太多,动物就会利运用大量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用于产生抗体,抑制病原微生物,抵抗疾病,用于生产的就大大减少,生长自然就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又吃得,又不长肉的原因。

环境卫生:

舍内及走道卫生,每天打扫1-2次,保持地上无灰尘、杂物,室内不得乱丢杂物、乱放物品。

对不用物品要一律清除,要用东西分类归放,达到干净整洁的效果。

扫地前最好先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再打扫,扫地要轻,防止灰尘扬起,灰尘多的,先用湿拖把将地上的灰尘拖掉。

由于漏水等多种原因,导致粪水流淌的,要立即清理。

粪便要3-7天清理1次,热天更要勤清理。

还要做好灭蚊、灭蝇和灭虫,定期清除蜘蛛网等。

苍蝇、蚊虫等是传播疾病主要途径之一。

对周围周边环境的也要进行清理消毒(包括饮水消毒),更要注意顺风口以外地方,不但要消毒,还要进行隔离处理,不让外部的尘埃进入鸡舍。

环境消毒:

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环境中的致病菌,减少的尘埃中的带菌量。

病疫期每天消毒2次(其中一次带鸡消毒),其它时间每两天1次,若地面不平整光洁,灰尘较多的,要增加消毒次数,保证有足够的消毒来液杀灭致病菌,千万不能走过场,环境消毒包括走道,舍内全部位置和用具等。

门口的消毒垫要保持有足够量的消毒液,洗手液要选择低毒安全的消毒液,浓度不能过高,以免伤手。

进入育雏室必须洗手消毒,脚踩消毒液,同时在育雏室用过的用具和物品也要消毒处理,及时凉后使用。

带鸡消毒:

养殖场里鸡是群居生活,疾病的横向传播是由鸡只间相互进行的,带鸡消毒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方法。

带鸡消毒:

夏天2-3次/周;冬天1-2次/周,选择低毒消毒剂和雾化好的喷雾器。

雏鸡将消毒剂,改为预防呼吸病抗生素等。

生物保健:

采用NBM生物菌剂对环境进行喷洒,建立有益生物优势菌群,有效抑制病源菌生长繁育,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开始每2天1次,到以后逐渐降为每周1次。

8:

观察记录

每天喂时,观察雏苗的吃料饮水情况,精神状况,活动情况,粪便情况和水杯水位情况等。

出现弱苗,要剔出单独饲养,人工辅助喂水喂料;出现病雏,分开饲养观察。

精神活动不好,吃料突然下降,粪便变稀或变色,出现病雏等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

记录每天饲料的品种和用量、投药、饮水、温度变化、发病死亡、用药效果、消毒卫生、粪便、观察结果和舍内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记录要做好描述,越细越好,不能只“正常”、“不好”、“有问题”等。

观察:

要做“一听,二看,三查”

一听:

听呼吸,一般在晚上关灯后,能否听到气喘、咳嗽,气管咯音,吱吱声等,有说明呼吸道在问题;听叫声,健康雏禽鸣声小清脆,叫声大的雏鸡必然是有问题,叫声嘶哑或间杂呼吸咯音、呼噜、怪叫声是疾病感染的表现。

二看:

看精神状况,看粪便,看眼睛。

健康的雏鸡精神活泼,听觉灵敏,白天视力敏锐,周围稍有惊扰便伸颈四顾,甚至飞翔跳跃,翅膀收缩有力,紧贴躯干,行走稳健。

精神沉郁,两眼半闭,缩颈垂翅,尾羽下垂,蹲伏不动、吸气困难、张口呼吸和关节肿胀的都是病雏,要分出来。

粪便:

在正常的家禽的粪便中混有尿的成分,盐酸盐为白色,附于粪便外表;刚出壳尚未采食的幼雏,排出的胎粪为白色或深绿色稀薄液体。

成年鸡正常的粪便呈圆柱状、条状,多为棕绿色。

一般在早晨单独排出来自盲肠的黄棕色糊状粪便,有时也混有少量的尿酸盐。

粪便出现异常往往是疾病的征兆:

白色、红色、黄色、肉红色、绿色、黑色、水样、硫磺样、饲料便等都是不正常的粪便。

羽毛:

羽毛是家禽皮肤特有的衍生物,刚出壳的雏禽体表覆盖有均匀纤细的绒毛;成年健康家禽羽毛紧凑、平整、整洁、光滑且富有光泽。

病禽则羽毛逆立、蓬松,污秽、缺乏光泽、翅羽下垂等。

眼睛:

家禽的眼睛包括上下眼睑和第三眼睑以及眼球等。

检查时应首先观察眼睛的形状和清洁度,健康家禽的眼睛圆而有神。

其异常变化为:

眼睛扁无神,眼睑肿胀、流泪、结膜充血、潮红等。

三查:

查光照、通风、保温、吃水、吃料是否正常,检查是否缺水、漏水等,查水料是否污染变质。

减料必感染疾病,饮水突然增加必有原因,必须找出问题加以解决;查育雏舍内外的卫生,水、食槽是否清洁干净。

四、注意事项

1、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差过大。

超过35度,就会引起脱水。

温度过低影响卵黄的吸收,母源抗体没充分发挥作用,保护雏苗,免疫抗病力弱,多生病。

育雏期,温差变化大于5度时,严重影响雏苗生长。

温差变化大,温度过低,就会引起感冒,诱发支原体感染,产生一系列继发病,是造成养殖失败的根本。

2、水道、接头、水杯漏水。

水杯水位没调好,水位过高,水易漏进接粪盘或食槽,造成舍内湿度过大,温度降低,水药的浪费等。

3、防饮水不卫生和缺水。

清洁卫生的饮水为雏苗生长发育提供保障。

保证水管畅通和不漏水是饲养管理的重要工作。

饮水不卫生是诱发多种疾病的根源。

所以要做艰水桶清洗和饮水消毒工作。

4、防止粪便过多。

容易产生氨气、硫化氢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

特别是夏天。

5、防止投料过多。

一是饲料浪费,二是饲料变质,三是饲料容易被污染,加速病菌的横向传播。

一般以1/3为佳。

6、防止湿度过大或过小。

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发病率高,特别是球虫等。

过于干燥,容易产生灰尘,疾病通过灰尘进入呼吸道,如有支原体感染,经过被破坏的粘膜进入内部器官,引起包心包肝等。

7、防止乱丢乱放,保持清洁、整齐。

用具、拖把、扫把、桶、瓢、盒、温度计、记录本等摆放整齐。

不用东西一律清理出舍内。

8、把消毒当儿戏走过场。

消毒不彻底,出现死角,导致疾病漫延。

9、笼子上锐利(器)容易伤害雏苗。

正常活动,捉弄、惊吓都会使雏苗受到挤压,或头伸出笼外被卡住等,导致雏苗受伤和死亡。

10、防止进入育雏室不消毒,不洗手和不更衣。

这是人为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

11、防止投料投药的随意性。

投药的剂量不准,拌不均匀,就会导致治不好病或者中毒。

12、防止观察记录走过场。

不认真观察记录,开始出现病情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疾病继续传播发病,错过最佳治疗期。

13、密度过大

鸡的饲养密度取决于目标体重、屠宰日龄、鸡饲养的气候与季节和通风系统,在炎热气候的控温鸡舍,出栏前鸡群密度不应高于25-30千克/平方米。

密度过大,影响采食,鸡群排出污染物多,空气污浊,毛色差,生长受阻,抗病力差,导致疾病流行。

饲养不同体重与饲养密度(最大只数)

体重(kg)

雏鸡

0.5

1

1.5

2

2.5

3

3.5

网床

50

30

25

20

15

12

9

7

笼养

60

40

30

25

17

12

10

8

生态养殖网床饲养密度

周龄

1

2—3

4—5

6—出栏(转群)

网床

45

35

25

8-12

笼养

50

30

25

12-15

14、换料转群应激

换料、转群对鸡的应激较大。

特别是转群,由于环境变化,少则影响生长,严重的降低体重,应激发病。

必须高度注重。

15、人为传播疾病

饲养人员的投料加水,打扫卫生,清理粪便,鸡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影响鸡的生长发育,人体散发出抗菌肽体味,对鸡生长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长期与雏鸡接触,雏鸡免疫力下低,疾病增多。

保证良好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人员对鸡的干扰,减少人员频频进入鸡舍,从而降低疾病的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90%以上疾病的是通过人为传播的,人的衣服可吸附环境的所有病菌,人皮肤的金色葡萄球菌很容易导致鸡的葡萄球菌关节病。

 

养殖示范基地成鸡管理制度

1、温度、湿度、光照、通风:

成鸡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

成鸡生长速度快,对氧气的需要量大,所以通风非常重要。

饲养管理中加强通风,提高舍内温度,减少应激是管理的重点之一。

保持较干的湿度,粪便干燥无积水,地面不潮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