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053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4三月桃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新词。

认字6个,写字8个。

学习多音字“和”。

3.通过学习与交流,理解“映照、绚丽、流淌、回旋、轻柔、应和、纤细、催促、袅袅、沉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和写作句式的方法学习,提升学生诵读和理解的习能力。

4.继续学习针对课文的层次结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旁注心得笔记。

5.在老师引导下,学习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写景中的抒情,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创,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和表达春水的不同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的美感。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多角度描述,丰富情感,练习表达

教学准备

1.生查资料理解“三月桃花水”;

2.教师ppt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而来的滚滚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架竖琴带着它的节奏和明净向我们涓涓流来。

板书课题:

三月桃花水

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与《春潮》进行对比阅读。

3.练习对课文题目质疑。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三月桃花水指的是农历三月江河水涨,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所以被人们称三月桃花水或者桃花汛。

4.播放三月桃花水视频,请同学们谈一谈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陶醉,很美……)

师:

同学们,三月桃花水以它美丽的倩影从色、形、声等角度由动态、静态出发,向我们诉说着春天的赞歌,那么著名散文家刘湛秋先生又是如何赞美它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整体感悟。

1.师:

昨天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读课文,检查预习课文的情况。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2.检查生字词。

映照绚丽流淌樱花回旋竖琴波纹轻柔琴弦应和纤细催促开犁披上袅袅沉醉鞠一捧

1)自读词语。

2)指名读。

3)交流自己利用工具书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

师:

同学们把词语学习的认真扎实,老师要为你们点赞。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要求:

1.用双直线画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在这个中心句找到关键词语,用“”做标注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师:

ppt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师:

指导学生在该句旁边做简洁的批注——中心句这个句子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比喻把三月桃花水的声音比喻为“一串小铃铛”,形容它的声音悦耳;把三月桃花水的光芒比喻为“一匹明洁”的丝绸,形容它的光亮。

(师指导学生做批注比喻)

课文开头以两个问句的形式出现,请同学们齐读。

那么它们的答案在哪里呢?

就在课文中,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这两个问句相对应的段落,然后读一读,把三月桃花水还比喻成什么呢?

开始吧。

(生浏览找出相应段落自由朗读)

3.交流汇报。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1)对应3、4段,写的是三月桃花水的声音。

(师:

把3/4自然段的段号连在一起画||,表示这两段都描写三月桃花水的声音,指导学生用双斜杠做标注,并写上声音、比喻。

1)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对应5、6段,写的是三月桃花水的光芒。

(师:

把5/6自然段的段号连在一起画||,表示这两段都描写三月桃花水的光芒,指导学生用双斜杠做标注,并写上光芒、比喻。

3)课文的7、8、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指名交流师总结:

我们旁注的就是心得,每个人阅读时的心得体会都不一样,旁注的内容也会不同,但旁注一定要简洁。

指导写赞美。

4)同学们,我们还有一个第2自然段没有学习,它讲的是什么呢?

指名交流——河流醒来的样子。

师总结:

对照板书复述课文内容,说明课文结构就是总—分—总。

我们刚才阅读第一自然段时找了相应的段落,解答了课文开篇提出的两个问句,作者最后由衷的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叫做总-分-总。

同学们,知道了课文脉络,还远远无法欣赏课文的文字美和表达的思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

抓重点段落和特点;抓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配乐朗读……

老师建议大家还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慢慢品味课文。

三、潜心品读,感悟美。

1.师:

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作者描写的三月桃花水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边读边画一画边圈一圈。

并简单写好心得体会。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清新活泼的文字,从而得到美的体验。

]

(一)品味声音

2.学生交流汇报。

生:

我听到了有节奏的鼓点;

生:

我听到了纤细的低语;

生:

我听到了忽大忽小的水波声;

生:

水波声

师:

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好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么多不相同的声音放在一起怎么用朗读体现出来了?

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试着读一读,待会儿我们看谁最读的悦耳动听!

(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

师起头,生每人一句读,强调“应和”的意思,师水流“哗哗”,生拖拉机“突突”。

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强调长句读好;

那激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师:

指导读的时候“激流”读好。

想一想三月的桃花水为什么要催促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生:

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最好的播种季节。

师:

确实如此,在激流的水浪声的伴奏下,农民们开始了一年中忙碌的播种季节,配乐欣赏播种图。

好一幅欣欣向荣的春耕图,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那激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总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读,已经再次创造了读书,把别人的文章变成了自己的文章,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正在演奏着春天的序曲,怪不得作者这样写到: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师: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么美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富有人性化的特点,再加上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

接着,让我们伴着竖琴的音乐再次感受三月桃花水声音的美。

老师先读,你们接读。

师读:

每一条波纹,生:

都是一根轻柔的弦,一次类推。

这么美的三月桃花水,怪不得作者在问候由衷的赞美到:

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啊!

(二)光芒

师:

三月桃花水不仅是竖琴,它还是春天的明镜,那么作者在水中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阅读方法自学。

生:

我看见了垂柳披上了长发;

生:

我看见燕子飞上了天空;

生:

我看见一群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

……

生边说师边画提到的景物。

除此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利用省略号做好课后小练笔,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抓住段后的省略号,引导孩子展开想像,丰富已有的表象,培养其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

四、总结课文内容。

总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下今天欣赏阅读课文用到的方法有:

抓重点段落和特点;

抓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

配乐朗读;

带着问题品读;

画图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在以后更好地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课文。

五、练习。

1.课文内容大回放。

课文是按照()____()____()结构写的;从()和()两个方面描写三月桃花水的。

2.我能读准确,写美观。

shùqÍnxúanzhuǎncuīcùqÍnxián

竖琴旋转催促琴弦

3.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huòB.huóC.hèD.héE.hú

1)他俩和()好了,真让人高兴。

2)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

3)爸爸正在和()水泥。

4)这件衣服我已经洗三和()了。

4.“是”在不少句子中表示“好像”,想想下列哪个句子表示“好像”。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3)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

4)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的麦苗谈心。

六、作业。

1.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和优美的句子,写好摘录笔记。

2.小练笔——在三月桃花水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推荐阅读刘湛秋的散文诗《春天吹着口哨》。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

竖琴

是什么光芒?

明镜

陶醉

 

师:

多美的桃花水,不仅是

(生齐读)

师:

同学们读得真美,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粉红的桃花瓣,落在河面上随着流水缓缓地向远方流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小鱼在水中嬉戏;

生:

我看见了花儿在风中舞蹈;

生:

我看见了一群大雁飞来;

……

[抓住段后的省略号,引导孩子展开想像,丰富已有的表象,培养其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

师:

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作者是怎样称赞它的?

生:

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生:

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师:

还有谁愿意来赞美它?

生:

三月桃花水,给我们带来了生命和希望;

生:

三月桃花水,比美酒更香醇;、

……

[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

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把我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让我们再次用心去感悟,用我们的朗读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感受春的气息。

(配乐朗读)

[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

 

阅读理解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有多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时,不小心,老鼠逃掉了。

它掩饰说:

“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

它装出笑容说:

“我是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

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都是污泥。

看到同伴们诧异的目光,它解释到:

“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用这种方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

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

“你们以为我会遇到危险吗?

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

   “走吧!

”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吹捧——________    惊异——________

掩盖——________    可能——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吹捧——吹嘘捧场。

惊异——感到意外,奇怪;惊奇诧异。

掩盖——遮盖大雪掩盖着田野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掩盖丑事。

可能——可以实现;也许;不肯定,估量。

(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

江面上漂着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

岸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象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2)短文按_______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答案】

(1)比喻句: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

拟人句: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2)季节

(3)春:

生机勃勃;夏:

热闹非凡;秋:

丰硕诱人;冬:

安静、纯洁。

【解析】【分析】

(1)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而拟人句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再结合课文即可得出。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

每段的开头是春夏秋冬,所以短文是按照季节的顺序去描写漓江的景色的.

(3)本题考验的是在句子中提炼关键词,根据“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这句话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了。

故答案为:

(1)比喻句: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

拟人句: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2)季节

(3)春:

生机勃勃;夏:

热闹非凡;秋:

丰硕诱人;冬:

安静、纯洁。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在句子中提炼关键词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铺,由于他们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

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着头痛苦地说:

“哎!

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只五元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终于彻底破产。

当妻子贫困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流着泪,悔恨地说:

“我明白了……”

(1)在文中找出与“红火”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

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价格便宜,货物又好。

________

②形容气息微弱。

________

(3)丈夫认为“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

(4)给短文的结尾补上“妻子”说的话。

我明白了________。

【答案】

(1)兴隆

(2)物美价廉;奄奄一息

(3)诚信。

(4)略

【解析】【分析】

(1)红火的意思是形容旺盛、热闹。

根据意思从文中选择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3)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补充句子:

根据上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

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选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与它意思对应的词语。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这种类型的题,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所给出的内容,再确定要补充的内容,写好之后读读是否符合文义。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节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

怎样给百姓充饥?

怎样为百姓治病?

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神农带着随从,攀上了高山。

他亲自采摘各种花草,放到嘴里尝,并把尝到的结果详细记载下来:

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

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

随从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他的嘴里。

神农吃了灵芝草,才把毒气解了。

随从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劝他下山回去。

他摇摇头说:

“不能回!

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就这样,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

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随从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

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随从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简明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

(1)“苦思冥想”的意思是________。

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把画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3)下面说法,有错误的是(  )。

A. 神农氏为了让百姓有吃的,能看病,就亲上山自品尝了一百种草药。

   

B. 神农氏利用灵芝草救了自己一命。

C. “神农架”这个名字是用来纪念神农氏的。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神农氏为说些什么呢?

【答案】

(1)尽心地思索和想象;搜肠刮肚;绞尽脑汁

(2)我们不能回去。

(3)A

(4)神农,你为了百姓,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太感谢你了!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苦思冥想:

尽心地思索和想象。

根据其意思,苦思冥想的近义词可以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静思默想”中其中两个。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A“品尝了一百种”是一个概数,泛指品尝之多。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⑴尽心地思索和想象;示例:

搜肠刮肚;绞尽脑汁;⑵我们不能回去。

⑶A;⑷示例:

神农,你为了百姓,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太感谢你了!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