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941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整理重庆十一中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十一中2014级高三(下)5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本题共4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岔路口美轮美奂侧歪(zhāi)倒装句(dǎo)曲径通幽(qǔ)

B.伤元气不径而走择菜(zhái)托儿所(tuō)按捺不住(nài)

C.绊脚石责无旁待锃亮(zēng)看笑话(kàn)开门揖盗(yī)

D.挡箭牌绵里藏针泥淖(nào)附着力(zhuó)扛鼎之作(gā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你刚大学毕业,进公司才三个月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

虽然机会难得,但你最好还是敬谢不敏,先在基层锻炼几年再说。

B.他这个人特别注重实际情况,从不对不了解的事情妄下断言。

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品格真是卓尔不群。

C.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国内各大奶制品公司纷纷信誓旦旦地对自己产品的质量作出保证,但消费者却并不买账。

D.在研讨会上,众位专家对这部难得一见的研究中国古代音律演变的作品评头品足,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过去五年间,重庆构建了“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健康状态。

B.庞大爷见证了铁道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铁路的老人告诉记者,这次改革对普通的员工应该没有什么影响,这些年来很多附属机构都已从部里分出去了。

C.上帝的人类患癌概率之手,让查韦斯得了癌症,是他运气不好。

当他得知自己几年前患癌之后,因为害怕同僚借机造反,特意为了隐瞒自己的病情去古巴看病。

D.被誉为“中国律师界良心”的张思之先生,后来从事律师职业,却终生对宋词、元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时从中领悟汉语的美,感受生命的悲欢,这一切来自中学教育给他的熏陶不可忽视。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浙江省人大代表朱张金说,这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带了300多件有毒食品到北京,“这不是作秀,而是要让大家看看,毒品添加剂的泛滥和危害到了何种程度。

B.一位美术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她的有些同学就是在高中突击几个月,把素描练好后顺利考入大学的,但究竟什么是美术?

这些同学并不理解。

C.“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

”纪宝成批评教育的功利主义时说。

D.有很多玩具、交到很多好朋友、外出旅行……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心中的幸福。

这种看似触手可及的幸福,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实现的。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君子之道

①荣格指出,“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

其最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中就播下了。

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很多神话,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梦”。

神话或者梦,都会以“原型”“原始意象”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的“自画像”,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

这样一来,“集体人格”就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

照荣格的一个漂亮说法,成了“有故乡的灵魂”。

②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的。

那“故乡”,首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

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

当然,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的原型建立,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

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模式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④“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

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

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

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

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⑤“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理想人格。

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

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⑥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

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

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

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⑦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熔合。

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

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

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

⑧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

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

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

做个君子。

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⑨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节选自余秋雨《君子之道》,有删改)

5.下列关于“集体人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集体人格是一个民族的“自画像”和最独特的文化标识。

B.集体人格形成于民族自身早期文化整合,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

C.集体人格是“有故乡的灵魂”,其“故乡”可追溯至远古神话。

D.不同民族的集体人格各有自已的“故乡”,相互间很难完全融合。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君子人格”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人格原型来自于“女娲补天”等神话的积淀,却又经过了儒家的选择、阐释和提升。

B.君子人格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使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君子人格集中、灌注、熔合了中国文化的诸多亮点,被儒家学说简捷概括为“君子之道”。

D.君子人格完美无缺,它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决定了中国文化延续不衰的命运。

7.“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

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作家、学者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的行为?

(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耶?

”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④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t

uó):

不平的样子。

②伏息:

平息。

③幅巾:

古代男子用绢束发。

④褰(qiān):

卷起裤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

结庐

B.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杖:

拄,撑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加:

施加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

改变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

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思路有特色。

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

B.本文内容有三乐:

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

C.本文表达有韵味。

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

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

D.本文情感有变化。

作者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

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翻译与断句。

(10分)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3分)

②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4分)

 

(2)用“/”给下面这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诚不得已也!

 (《颜氏家训》)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3分)

 

(2)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6分)

(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2),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3),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

(4)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5)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直走咸阳。

(杜牧《阿房宫赋》)

(6)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向泥土致敬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

②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叫驴打滚,草的种子,这只是《圣经》不同的文字。

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

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你把草籽把蔬菜撒到瓦楞上?

③泥土与人,人与草,草与谷粟,大家都是平等的,要照顾各自的脾味,不要人有脾气就欺负泥土,欺负鸟雀,大家都是对门合户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免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脸红。

④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掮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心跳的地方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除夕从祖坟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

⑤我读过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手上的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脉管和血管。

父亲的手粗糙么?

但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父亲说,草来到庄稼的领地是来串门,如果草多了,那是草霸道了,反客为主,那就要教训了,但一般也是警告,一般不会判处死刑,把草们拿到太阳下暴晒。

⑥但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在春天的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

“这怎么好,这怎么好。

⑦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地看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只用烟叶卷成的烟,咝咝地点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

“让我装死一会。

”当时我一时没有明白父亲的话。

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冬令时节,父亲也常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一年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为了对泥土的报偿。

泥土在收获后,如产后的女人,它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在把庄稼地腾出来茬以后,就想着为泥土养身子了。

到了秋收罢了,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来,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

⑨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卷起衣襟,想帮他擦掉。

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是当着我,父亲羞涩了?

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

泥土在脸上怎么了?

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虽满是泥,父亲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

泥土在父亲的脸上,是土地的徽章,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么?

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

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⑩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

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14.作者说“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做《圣经》”,怎样理解“他们把泥土当做《圣经》”在文中的含意?

(2分)

 

15.第⑤段中对父亲的手进行了描写,作用是什么?

(4分)

 

16.“泥土与人,人与草,草与谷粟,大家都是平等的”,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的叙述表现这一观点的?

请简要概括。

(6分)

 

17.文中说:

“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虽满是泥,父亲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

”请结合文意概括这种行为体现了父母亲怎样的情感?

(4分)

 

18.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呼吁“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请结合当下的现实,谈谈作者发出这样的呼吁有何意义?

(7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然后根据要求概括画面内容并对该现象进行评论。

(4分)

(1)画面内容概括:

(2分)

(2)评论:

(不超过40个字)(2分)

20.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4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21.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每联的开头已给出,将序号填写在每联后的横线上。

(4分)

①辛辛苦苦  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③浩浩荡荡   ④放怀一笑

⑤是亦足矣   ⑥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⑦吾其归欤   ⑧流播四方

(1)上联:

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            。

(2)下联: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

七、作文。

(本大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

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

”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

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

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

  人生就是这样有趣,与其四处找船坐,不如自己修一座码头,到时候何愁没有船来。

你所修建的码头的质量越高,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就会越好;而你修建的码头越大,停靠的船只也会越多。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呢?

请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11中5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解析:

A项,曲径通幽(qū),倒装句(dào);B项,不胫而走,按捺不住(nà);C项,责无旁贷,锃亮(zèng)。

2.C。

解析:

A项,敬谢不敏:

谦辞,因为没有能力而推辞。

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

B项,卓尔不群:

形容才德非常优秀,超出众人。

一般不形容人的品格。

C项,信誓旦旦:

形容誓言说得极其诚恳。

D项,评头品足:

也说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过分挑剔。

3.B。

解析:

A项,成分残缺。

“实施”后缺宾语中心语。

应在“约束”后加“办法”。

C项,语序不当。

“几年前”放在“当他”后面,“特意”放在“病情”后面。

D项,句式杂糅,删去“不可忽视”。

4.C。

解析:

A项,句号放在引号外面;B项,问号改为逗号;D项,省略号与“等等”不能连用。

5.A。

解析:

集体人格是一个民族的“自画像”错,原文是说神话成为“自画像”。

(五)安全预评价方法6.B。

解析:

A神话只是集体人格的起点,且“君子人格原型”不一定“来自于‘女娲补天’等神话的沉淀”。

C“被儒家学说简捷概括为‘君子之道’”错,应是“儒家学说”简捷概括为“君子之道”。

D“君子人格完美无缺”错,原文“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表明“君子人格设计”并非完美无缺。

(二)安全预评价范围7.

(1)原因:

①儒学大师不仅看到了集体人格的毛病,②而且构建出了理想的人格设计。

(2分)

根据工程、系统生命周期和评价的目的,安全评价分为三类:

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2)看法:

①我赞成这种行为(或反对)(1分)

②如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举例)

③鲁迅的批判使我们对自身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对其反省,这样更有利于构建我们理想的人格。

(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8.D。

解析:

(易:

交换,替代)

9.C。

解析:

(②说的是“二三子”,不是苏轼;④是游人看到的景色,不能表达苏轼的“乐”;⑤说的是苏辙和苏轼同游的情形)

10.A。

解析:

(B项,文中没有表现“战胜自然”。

C项,文章语言不是华美,而是素雅;而且,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文中没有“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11.

(1)

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①(他们)走入(穷尽)大山深处,力尽了才休息,扫去落叶以草地为席坐下,喝酒相互慰劳(问候),心意舒适得忘记了返回。

(“席”名词意动用法1分,“劳”译为“慰劳/问候”1分,反”通“返”,译为“返回”1分,句意1分。

每错一个点,则扣1分,直到扣完3分为止)

②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被)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获得快乐的原因吧。

(“于中”译为心中,1分;“焉”译为兼词“于此(在这)”,1分;“所以”译为“……的原因”,1分;“于是”译为在这里,1分。

2)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IUV)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参考译文】

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

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

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靠着大山对着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

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

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

(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

(他们)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休息,扫去落叶以草地为席坐下,喝酒相互慰劳,心意舒适得忘记了返回。

(他们)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

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知道有那么长时间了。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和内容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

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

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

人。

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

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

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

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

“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

”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2)购买环境替代品。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如果)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

(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

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

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

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

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

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

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获得快乐的原因吧。

11.断句

(2)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诚不得已也!

 

译文: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并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使他因受责骂训斥而神色沮丧,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肤痛苦。

这该用生病来作比喻,难道能不用汤药、针艾来救治就能好吗?

还该想一想那些经常认真督促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对亲骨肉刻薄凌虐吗?

实在是不得已啊!

 

(3)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的建设项目;12.

(1)①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②“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

(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以给分)(能结合诗句,举出1例做对应分析即给2分)

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有:

收入、替代品价格、年龄、教育、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